陳兵教授:虛雲和尚的禪學思想--切實的參禪法要

切實的參禪法要

就振興禪宗而言,提供出適合當代人修學、能使人較快獲益見效的具體操作方法——禪法,是比講經說法、建寺度僧更為重要的問題,可謂禪宗能否真正復興的關鍵。虛雲和尚對禪宗最大的貢獻,是他在多次禪七開示及許多指導信徒參禪的書信中,開示了適合時人蔘修的參禪方法,其說法詳明具體,切實可行,是他自己和古今諸多禪人實修經驗的宗結。

虛雲和尚指出:禪宗之禪,本無定法,自佛陀拈花迦葉微笑,到達摩祖師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變遷,唐宋以前,禪人多由一言半語悟道,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無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應病與葯而已。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八個字,上根者一聞此語,一念頓歇,便於言下頓證菩提。宋代以後,人根漸陋,說了做不到,祖師們不得已,才用以毒攻毒法,教人蔘公案,看話頭,「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治,難以生效。」1時至今日,人根更下,只有這參話頭一法,尚最合機宜。關於參話頭的方法,自大慧宗杲以來,述說已多,然對其原理,揭示甚少,虛雲和尚對看話頭的原理作了明白的解釋,其所示參看方法,也與前人之說有別,更容易下手。

虛雲和尚依據《楞嚴經》觀音圓通法門「反聞聞自性」及《圓覺經》「圓照清凈覺相」之理,說明參話頭的實質即是觀心:

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凈覺相」,清凈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1

又說:「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2「『話』即是妄想,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3「所謂話頭,未說出前謂之話頭,若將既說出之話參究,已不是參話頭,而是參話尾矣。」4話頭,前人一般都理解為籍以發起「疑情」的工具,而虛雲和尚則解釋為一念未生之處,看話頭又叫做「照顧話頭」,即是觀照一念未生之處的心,此心即是心體、心性、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清凈覺相,觀照此心,即是觀心(性),即是反聞聞自性,即是「圓照清凈覺相」。話頭,只是借用來觀照心性的「敲門瓦子」。看話頭,既可以看其起處,也可以看其落處,此說見於憨山的參禪切要。《答陶冶公居士十二問》答參話頭看起看落孰為當之問說:「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圓,若初心人,反觀能參看者是誰。」初修者看話頭有困難,也可以參話尾。以照顧此話頭未起處或話尾為參禪的下手處,可謂易行易入。

一念未生時為清凈心之說,早見於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師的《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可溯源於部派佛教分別說部等的心性本凈說,但同書中又說此為無始無明,需要以無始空觀破之,方可見道。按南傳上座部佛學,一念未生之際的心為無記性的「有分心」,略同慧思大師所謂無始無明。虛雲和尚雖然沒有明說此為無始無明或有分心,但他接著又說:由照顧話頭而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後,還要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卧,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其意蘊與慧思大師略同。又說:藉助話頭這敲門瓦子,「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余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1

虛雲和尚的多次開示中,指明了參話頭的諸般要點,主要者有四:

第一,參話頭並非像某些禪人那樣,像念佛名和持咒一樣念話頭,若念話頭,萬劫亦不得開悟,不如念佛。

第二,看話頭不是聽話頭的聲音,不是用眼耳鼻舌身識來看,也不是用意識思惟卜度揣測話頭的含義,「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地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1這即古人常說的「離心意識參」。

第三,參話頭不是善惡不思,空心靜坐,莫將心待悟,必用參究工夫。《復金弘恕居士書一》指出:

善惡不思,與么觀去即是,不用參究功夫,與看話頭有異。請勿誤解六祖對惠明所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為肯定語,後句實是問話,著眼處就在這裡,大須仔細!(謹案「那個」二字,黃檗禪師與玉琳國師均做「如何」,其為問詞,母庸置疑。)若不思善不思惡即是,已墮空亡外道矣。2

參話頭者靜中若忘失話頭,空空洞洞的,糊糊塗塗的,什麼也沒有,只貪清靜境界,名「空亡無記」,是最要不得的禪病。虛雲和尚《說禪境偈示胡宗虞》云:

定中絕念沉昏寂,坐內無疑墮死空。

第四,參話頭要發起疑情,這是參究的要中之要。自宋代凈土宗盛行以來,宗門中最流行的參話頭法,是參「念佛的是誰」,天下叢林大多數禪人,莫不從此入手,虛雲和尚認為這確是最當機的話頭,最容易發起疑情。從「念佛是誰」發起疑情的關鍵,是「誰」字,「誰」字的答案,就是心性,是唯證才知的。他說: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字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頂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1

參「念佛是誰」,重在「誰」字,行住坐卧皆舉此誰字,最容易發疑念,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2

參話頭,就是要參這「誰」字,未起時究竟是怎樣的?對這一問有疑,在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看這話到底由那裡而來?是什麼樣子?微微細細地去反照,去審察,這也就是反聞自性。參「念佛是誰「的具體方法是:

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3

對於由參「念佛是誰」到開悟的進程、要點,可能發生的弊病,虛雲和尚有詳悉的指陳。如《禪堂開示》指出:初參話頭時,疑念粗,只叫做「想」,漸漸狂心收攏住了,念頭把得住,才叫做參。再漸漸工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不覺得坐在何處,不知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斷,才叫做疑情,即真疑現前。此時無限輕安,身心一如、靜境現前,須知這是初步功夫,是從煩惱心行到清靜,猶如濁水澄成了清水,雖然如此,水底泥滓尚未去了,故還要加工前進。此時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明眼人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開霧散,很多人因此開悟。此時若沒有了疑情,為無記,又叫做「坐枯木岩」、「冷水泡石頭」,在這種境界里,坐一千年也是空過。此時要提(覺照)。要「單單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綿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僧問趙州:『一物不將來時如何』,答:『放下來』,曰:『放下個什麼?』答:『放不下,挑起去』,即是此中風光。」1

又說:參禪有初用功和老用功兩種難和易。初用功的難,在於偷心不死,妄想習氣放不下,或吃不得苦,或將古人言句作解會,或害怕除妄想而除不了,或立志和妄想拚命而弄得吐血發狂,或怕落空而空不掉、悟不來,或將心求悟,或一兩支香清靜便生歡喜而著歡喜魔,或避喧向寂而做了動靜二魔王的眷屬。

初用心的易,在於只要「放下來,單提一念」,便能度過難關。若妄想來了,由它來,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總以覺照力釘著這句話頭,話頭若失,馬上提起。若提起正念而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必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鬆不得。最好是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見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若昏沉,可瞠開眼睛,把腰稍提一提,則精神自會振作起來。此時提起話頭,不要太緊、太細,緊則易散,細則易沉。總之:

只要生死心切,咬定一句話頭,不分行住坐卧,一天到晚把「誰」字照顧得如澄潭秋月一樣的,明明諦諦的,不落昏沉,不落掉舉,則何愁佛階無期呢!1

老用心的難,在於百尺竿頭不能進步。老參上座工夫純熟,真疑現前,此時有覺有照則散亂,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坐在死水裡浸殺。或在明白當中停住,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或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工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或領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悟,而不知已淪為魔眷;或錯會達摩「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及六祖「不思善不思惡」義,坐在枯木岩里,以化城為寶所,認異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公案,即罵此等死漢。

老用心的易,在於只要「綿密做去」。要知道回互用功,要窮源徹底,要事理圓融,要動靜無礙,不要死坐,不要沉空守寂貪著靜境。如果貪著靜境,不起回互之助,即是死水中魚,無有跳龍門的希望。若停在靜境,應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

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1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若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又指出:參話頭有四病,各有其對治的藥方:

一、話頭看不住。應還看「誰」字,待散沉少不忘「誰」字時,看一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乃真看話頭。

二、死握敲門瓦子念話頭,在話尾上用心。也應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

三、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或不知身坐何處,或覺輕飄上騰,或見可愛人物而歡喜,或見可怕境界而恐怖,或起淫慾。此皆魔,著即成病。應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

四、已上正軌,妄想歇,身心自在,正好振作精神用功向前,此時要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或於此昏沉停住,或得慧解作詩文起我慢,皆屬魔境。應向至極處邁進,直到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虛雲和尚還開示了打坐參禪時的諸多須知事項,諸如:

坐時切不要把話頭向上提,上提則便會昏沉;又不要橫在胸里,如橫在胸里,則胸里會痛;也不要向下貫,向下貫則肚脹,便會落於陰境,發出種種毛病。「只要平心靜氣,單單地把『誰』字如雞抱卵、如貓捕鼠一樣地照顧好,照顧得力時,則命根自會頓斷」。2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坐正,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系容易昏沉。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工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燥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1

虛雲和尚也採用宗門傳統的機鋒棒喝接人,也常拈提宗門公案啟人蔘究、勘驗禪人。劉瞻明《滔天一筏的虛雲大師》說他「接引後進也,單提正令,不稍假籍;每於一機一境上,隨事指點,俾聞者當下獲益」。如一日弟子慧章侍師共食,老和尚舉箸云:「分別美惡是凡夫,不知香臭是木石,離此兩邊試道一句!」2又如曾舉趙州茶、雲門餅公案,云:

諸位吃茶吃餅時會么?如若未會,當體取吃茶的是誰?吃餅的是誰?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無生,一經點醒,當下即悟。若人吃餅,不知餅的香味,即同木石;知餅的香味,即同凡夫。如何是離此二處?會得即是衲僧的本分事。3

但他和明代的紫柏、憨山一樣,更多用平實的語言教人蔘修,不故弄玄妙,不亂作棒喝。這大概出於對濫用機鋒棒喝的弊端之反省。

虛雲和尚教人的這套禪法,融合了諸家禪的精華,在臨濟看話禪的基礎上融合曹洞禪法,既有臨濟的威猛峻烈,又有曹洞的穩順綿密,還有雲門的簡明、法眼的博採眾長。

(原載《普門學報》第19期)

摘自:?佛法正道論 ?陳兵教授

十三、虛雲和尚的禪學思想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傅斯年晚年思想的轉變 | 林建剛的共識網?思想者博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法度思想
每日悅讀:富人的思想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

TAG:思想 | 教授 | 禪學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