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好媽媽不妨「懶」一點 》

《 好媽媽不妨「懶」一點 》序:「懶」媽媽其實是好媽媽家庭教育指導師 松婀鸝  當華芳讓我給她的新書《好媽媽不妨「懶」一點》寫序時,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因為做個「懶」媽媽也是我的教育理念。與西方孩子相比,中國孩子的致命弱點在於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依賴性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極大的關係。  鄭板橋的教子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曾經家喻戶曉,每個家長都會為鄭板橋嚴格要求孩子的心情所感動。但是,當我們自己做家長了,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在許多父母心裡,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我們總是以愛孩子為名,替孩子包辦了許多事情。我們給孩子喂飯,為孩子穿衣,幫孩子洗臉,替孩子收拾書包,代孩子做作業……基本上能做的都做了,孩子幾乎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漸漸地,孩子長大了,卻養成了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他們四體不勤,無法獨立生活。

  孩子的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在於父母的包辦代替,使孩子喪失了自我實踐的機會,讓孩子變得缺乏自信,能力低下。

  華芳提倡的「懶」媽媽似乎與傳統的勤勞、任勞任怨的媽媽形象相悖。其實不然,如今的孩子得到的呵護有餘鍛煉卻不足。所以「懶」應該成為媽媽們的一門必修功課。

  我本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堅持做個「懶」媽媽。

  兒子小博四五歲時,我便開始讓他學著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丈夫很不滿意我的做法:「什麼都信得過孩子,只要你省事就行!你是怎麼當媽的!」其實不然,開始做這些事的時候,幫他打掃戰場更費心費神。

  勸說小博下樓去買東西那次,是我在食雜店的外面等著他,他成功地買過兩次之後,孩子很有成就感,但讓他獨自下樓去買他卻不肯,對我說:「媽媽,我不吃了還不行嗎!」但最終兒子沒能抵住我的鼓動,帶著我的叮嚀與囑咐,還是戰戰兢兢地攥著錢,在我忐忑地注視中下樓了。那種站在窗前東張西望地擔心,絕不是處理孩子浪費一袋洗衣粉或弄得滿地水等麻煩那樣簡單與輕鬆。尤其是過了預計時間小博還沒回來,我在擔心後悔間,準備下樓找孩子,這時我望見兒子小小的身影從前幢樓的樓角閃出,手裡抓著一個塑料袋,急匆匆地走著,雖然看不清兒子的表情,但我想像得出他稚嫩的臉上嚴峻的神情,我頓時湧出一種想流淚的衝動。問後才知道,原來袋子太薄漏了個洞,丟了一根火腿腸,他又回去尋找。當兒子舉著火腿腸說「媽,我剝給你吃」的時候,我不禁緊緊地抱著他流下了眼淚。

  我的「懶」換來的是孩子的獨立和孝順,這就是當個「懶」媽媽的收穫。

  事實上,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不僅給了孩子生命,也給了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權利。父母如果總是不讓孩子學著照料自己的生活,不讓孩子嘗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就會人為地推遲孩子獨立自主的時間,使孩子產生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感,缺乏自我決策的意識。

  慶幸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明白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性。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提出的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去生活,是幫助孩子學會自立,是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做人。

  華芳的《好媽媽不妨「懶」一點》不但告訴父母要避免大包大攬和包辦代替,要為孩子創造一些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而且從生活、處事、學習及品格四個方面,系統地給父母提供了一些「懶」招,引導父母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

  其實,我認為「懶」媽媽比傳統的勤快媽媽更疼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用「懶」一點的方式送給孩子兩份貴重的禮物:一份是嘗試新任務的勇氣,一份是承擔責任的權利。這兩份禮物能夠讓孩子在日常小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增強獨立處理事情的自信心。這樣,孩子在以後遇到更大的挑戰時才不至於不知所措,當某天有人誇獎孩子時,媽媽可以驕傲地說:「這得感謝我平時的『懶』一點。」

  希望華芳的《好媽媽不妨「懶」一點》使更多的媽媽受益,讓更多的孩子在「懶」媽媽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目 錄寫在前面的話 做個身懶心不懶的媽媽  第一章 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  「盤古開天地,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死亡」,有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生物基本都生存了下來。生物如此,人也是如此。對於孩子來說,如果缺乏生存能力,是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的。即使在社會上生存著,也是很難對社會有所貢獻的。  一、吃飯:那是孩子自己的事  二、睡覺:讓孩子睡自己的覺  三、玩耍: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四、自我服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五、家務勞動: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六、適應環境:適者才能生存  七、自我保護:保護自己一輩子  懶媽媽講故事   小蝸牛的殼   雲雀的羽毛第二章 學會挺起腰桿做人  每個人必須學會挺起腰桿做人,而挺起腰桿的背後,需要許多獨立自主的品格來支撐,例如:自尊自愛、自強自立、自律自控、自信自省……而這些做人的品格,必須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植入孩子的心靈。如果孩子學不會自立做人,那麼,誰又能代替孩子呢?  一、自尊:珍惜自我的價值  二、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三、自律:控制自己的行為  四、自強:做不斷進取的強者  五、自控:駕馭自己的情緒  六、自省:不斷自我反思  懶媽媽講故事   尊嚴高於生命   擋不住的誘惑第三章 學會有主見地處事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他的處事方式直接關係到他在事業上能否取得成功。那些凡事無主見,無法獨立處事的人是不可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的。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處事能力的培養,讓孩子成為具有獨立人格、遇事有主見的人。  一、解決問題:不給別人添麻煩  二、學會拒絕: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自主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四、自我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自我安排:做事有周密計劃  六、人際矛盾: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七、自己埋單:要花錢,自己掙!  懶媽媽講故事   自作聰明的墨魚   老鼠學飛翔第四章 學會自動自發地學習  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孩子將要不斷地經歷學習、工作、取得經驗、再學習這樣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完全取決於他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這個人怎樣使用他的智力。  一、自由探索:在探索中成長  二、上學放學:不再接送和陪學  三、家庭作業:讓孩子獨立完成  四、自主學習:自動自發地學習  五、課外書: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六、興趣班:興趣和快樂最重要  七、獨立思考:不做人云亦云的跟屁蟲  懶媽媽講故事   第一個吃狼桃的人   清藏的白兔寫在前面的話:做個身懶心不懶的媽媽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都關心的問題。對於我們做父母的來說,我們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但事實上,教育的效果並不因為付出多少而獲得多少。  女兒出生後,我幾乎全身心撲在女兒身上,我甚至可以自豪地說:「我是一個非常勤快的媽媽。」但是,我很快就發現自己所做的與希望的結果並不一致。  女兒生性敏感,從出生開始就哇哇地叫著要人抱,而我也認為,多擁抱孩子有利於孩子的情感發育,於是我和我媽常常抱著孩子,結果,女兒養成了不抱著不睡覺的壞習慣,無論她在大人懷裡睡得多香甜,只要輕輕地把她的小屁股從大人手上移到床上,她立刻就會大哭起來。結果,從月子開始,女兒基本上都是在我媽的懷裡睡覺的,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只要女兒哭著要抱,我媽都會毅然抱著我的女兒靠在床邊睡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三個月,終於,我忍無可忍,斷然對我媽說:「您到自己房間去睡覺吧,晚上我一個人來看寶寶。」我媽太愛我女兒了,這種愛簡直就是溺愛。我媽不在身邊了,我才好「狠下心」來讓我女兒知道,睡覺是她自己的事情,她不可以連睡覺時也不讓我們休息。結果,這個決心一下,沒幾天,女兒竟然成功地「學會」自己在小床上睡覺了!  女兒從出生開始就純母乳餵養,由於其間出現母乳性黃疸,我給女兒停了三天母乳,改用配方奶餵養,女兒對奶瓶非常抗拒,但也沒辦法,等黃疸消退我又開始母乳餵養。誰知,黃疸反覆好幾次,我也不得不幾次中斷母乳,改用配方奶。等女兒黃疸完全消退後,我又恢復純母乳餵養。隨著女兒的長大,該加輔食了,但女兒非常抗拒,奶瓶、調羹一概拒絕,加上我頻繁外出,女兒可能缺乏安全感。反正,我媽說,無論如何,我的女兒都不肯吃除母乳外的其他東西。即使我外出8小時,我的女兒也以絕食的方式等待我回來。而我當時因為堅持母乳餵養的理念,總覺得自己不在家虧欠了女兒,於是每次回家都是迫不及待地給女兒餵奶。9個月時檢查,女兒貧血,雖然我們給她增加補血的輔食,但她壓根就不吃。也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決定給她斷母乳。剛開始,先斷白天的母乳,不管女兒怎麼吵鬧,我堅持不親自哺乳,而是把母乳擠出來放在奶瓶里讓她吃。女兒剛開始抗拒,但看我如此堅決,後來竟然吃配方奶了。白天斷奶成功後,我很快就給她斷了夜晚的奶。沒幾天,女兒竟然能夠自己捧著奶瓶喝奶了。再後來,她還會主動討奶吃了,這個過程真是有點戲劇化。  有一句話這樣說道:「家長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家長的觀念,決定孩子未來的寬度。」這兩件事情讓我轉變了教育觀念。我曾經引以為傲的「全身心為孩子付出」的觀念被自己徹底地否定了。我明白了,孩子真的是不能寵,而是應該讓他明白,大人是愛他的,但是不會什麼事情都讓他由著性子來,他應該學會獨立自主,不給大人增添過多的麻煩。  愛孩子並不是給她想要的,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樣。給孩子再多的金錢,總有用完的時候;替孩子做事,父母總有年老做不動的時候;給孩子再多的愛,父母也總有離開人世的時候……  那麼,留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想來想去,那就是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  什麼是獨立自主?獨立自主就是指孩子在思考、想像和各種活動中,不依賴他人、不輕言放棄,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某項活動或者完成某件事情。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孩子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孩子學會了獨立自主,即使有朝一日,我們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了,我們也不用擔心孩子無法立足於社會。  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3歲左右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敏感期。孩子在3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和發展,漸漸表現出獨立自主的傾向,常會拒絕大人的幫助,想試著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家長應該把握並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從小給孩子樹立獨立的性格和意識是很必要的,而且是越早培養越好。  與勤快媽媽相比,本書提倡的懶媽媽,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懶惰,而是要求媽媽樹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的意識,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給孩子一些指導,鼓勵孩子獨立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做一個身懶心不懶的媽媽。  事實上,不管是勤快媽媽還是懶媽媽,我們每一位媽媽都是愛孩子的,但怎樣才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溺愛,媽媽還需要把握好尺度。  最後,把這篇由冰心老人翻譯的偉大詩人、哲學家紀伯倫的《論孩子》送給每一位父母: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相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  也愛了那靜止的弓。第一章 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吃飯:那是孩子自己的事(1)  勤快媽媽

  天天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生,但是,3歲的天天卻還不會自己吃飯。

  聽天天的媽媽說,小時候的天天就不太愛吃飯。為了讓天天好好吃飯,媽媽沒少花心思。吃飯的時候,桌子上總是擺滿了玩具,有時候,天天還會把玩具放到碗里去;有時候,天天一邊吃飯一邊玩飯粒,把飯粒粘得到處都是;有時候,天天把飯菜含在嘴巴里,就是不咽下去,每次都要媽媽哄;有時候,媽媽甚至要用威脅,天天才會把飯菜咽下去。為了讓天天能夠把飯吃完,媽媽也總是容忍著。

  天天會走路後,就不願意在餐桌前坐著,看到媽媽端著飯碗過來,他總是不停地跑,沒辦法,媽媽總是追著天天喂。每次吃飯,總得花費一個多小時。這樣一來,每次吃飯,媽媽都感覺是和天天在打仗,搞得疲憊不堪。

  即使有時候天天願意坐在飯桌前吃飯了,他也總是看著飯碗發獃。媽媽不停地給天天夾菜,哄他好好吃飯,但天天似乎就是對飯菜提不起興趣。有時候,天天好不容易對飯菜感興趣了,也只是拿起勺子從一個碗里把飯舀到另一個碗里,然後再反過來舀。由於怕天天餓著,媽媽只好經常給天天加餐,牛奶、餅乾、麵包……家裡供天天吃的食物應有盡有。但是,天天似乎也沒怎麼吃。

  後來,天天越來越不愛吃飯,媽媽生氣、呵斥根本沒有效果,用好吃的零食引誘也沒有效果,媽媽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專家點評

  吃飯本來是生存的一種本能需要,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吃飯這個問題上讓父母操心。幾乎在每個小區,我們都能夠看到家長端著一碗飯追著正在玩耍的孩子吃飯,而孩子往往是搖著頭不願意吃。

  那麼,為什麼孩子的吃飯問題會變得越來越讓人操心呢?分析一下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1.家長過於溺愛

  在中國,現在基本上是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孩子降臨後,家裡所有人的視線都圍繞著孩子轉。孩子吃飯時,為了讓孩子多吃點,長胖點,家長不惜「連哄帶騙」。家長總是拿著勺子恭候在一邊,只要孩子張嘴,家長立刻眉開眼笑地把飯菜送入到孩子的口中。有時候,為了取悅孩子,讓孩子一邊玩玩具一邊吃飯,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家長則在旁邊陪玩,並伺機往孩子嘴巴里塞食物,希望孩子在玩耍當中不知不覺地進食。有些家長還不斷地給孩子吃高蛋白的食物,而忽視了蔬菜、雜糧等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的食物。孩子吃飯沒有了自主的權利,長久下來,孩子會形成這樣一種錯誤的信息:「吃飯是因為大人想要我吃才吃,吃什麼大人已經為我準備好了,我張口吃就行了。」於是,孩子的吃飯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全失去了吃飯的主動性。

  2.正餐與加餐不分主次

  許多家長都怕孩子的營養不夠,因此,總是不停地給孩子加餐,牛奶、蛋糕、甜點、水果等都成為孩子的加餐,各種各樣的休閑零食、飲料等都成為孩子口袋中常備的食物。

  這樣,孩子的胃很少有空的時候,而且,孩子的口味在甜味及各種調味品的刺激下變得越來越挑。

  事實上,雖然孩子正處於快速長身體的階段,但是,只要家長合理搭配飲食,正餐基本上能夠滿足孩子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只要在午後增加水果,在臨睡前增加牛奶就可以了。

  3.過度「利誘」孩子吃飯

  許多父母為了孩子能夠把飯吃完或者多吃點飯,就會不斷地「利誘」孩子:

  「你要飯吃完,我就帶你去動物園,否則,就不帶你去!」

  「你要不要買那個遙控車?那先把飯吃完,否則,我就不給你買!」

  在父母的「利誘」下,孩子也變得越來越精明,有些孩子甚至把吃飯當成是與父母講條件的工具,孩子甚至會主動提出:

  「媽媽,要是我把飯吃完了,你就得給我買滑板車!」

  「媽媽,我把飯吃完,是不是可以看動畫片了?」

  就這樣,吃飯不再有味道,吃飯是為了獲得某種物品,滿足自己的某種願望。孩子對吃飯也就越來越沒有興趣。

「懶」媽媽

  我的表姐是個典型的懶媽媽,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一直鼓勵孩子自己吃。

  表姐的女兒寧寧11個月時,表姐就給寧寧買了一把兒童餐椅,高度正好和大人的餐桌一樣。當家人吃飯的時候,她就讓寧寧坐在餐椅上和大人一起進餐。剛開始,寧寧不會自己吃飯,都是她餵給寧寧吃。

  13個月後,寧寧突然喜歡自己動手抓食物了。於是,媽媽就在寧寧的面前準備了一個小盤子和小勺子,讓寧寧自己吃。寧寧每吃一口,媽媽就會在旁邊拍手稱讚。寧寧很高興,很快就把自己碗中的飯吃完了。儘管寧寧吃得滿身滿地都是飯粒,但是,媽媽從來不呵斥寧寧。

  媽媽還要求爺爺奶奶不要給寧寧吃零食,寧寧的零食只能是時令水果和新鮮的牛奶。

  後來,媽媽告訴寧寧,吃飯要快,半小時內要吃完。寧寧吃飯磨蹭時,媽媽就把飯菜撤走,不讓寧寧吃。在幾次挨餓後,寧寧逐漸養成了在規定時間內吃完飯的好習慣。

  如今,7歲的寧寧每次正餐的食慾都比較好,其他時間很少吃零食。每當吃飯的時候,她總會專註於吃飯,吃完飯再去做其他事情。當然,在媽媽科學搭配食物,不斷變換飯菜花樣的努力下,寧寧的臉色越來越紅潤,身體也非常健康。吃飯:那是孩子自己的事(2)  「懶」媽媽心得

  事實上,不管是勤快媽媽還是懶媽媽,都非常關注孩子的飲食問題,讓孩子好好吃飯,吃好每一頓飯是每一位媽媽的心愿。那麼,怎樣讓孩子好好吃飯,不再讓吃飯成為父母的煩心事呢?讓我們來看看懶媽媽有什麼心得:

  心得1: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

  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飯菜肯定會被一掃而光。與其追著孩子喂飯吃,不如讓孩子稍微餓一會兒,待孩子飢餓了再讓他進食。

  懶媽媽要做的就是,在食物設計和烹飪技術上下點工夫。搭配好飯菜,給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營養均衡的飯菜。讓孩子在飢餓的狀態下品嘗到飯菜的美味,從而留下美好的進餐體驗。在食物設計上,懶媽媽要注意,孩子一天當中的食物要多樣化,不要一連幾天重複吃同一種食物,這樣容易讓孩子失去食慾。

  食物搭配要合理,葷素搭配要恰當,也可以將孩子很喜歡的食物與不喜歡的食物搭配起來。

  孩子的飯菜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製作,要注重食物的造型和色彩,激發孩子的食慾。同時,菜肴應熟爛、鬆軟、易嚼、好消化、不油膩。

  孩子好奇心強,喜歡吃沒有吃過的東西,如果天天吃同樣的菜,儘管有營養,孩子仍會皺眉頭。因此,在烹飪技術上,懶媽媽也需要不斷學習,嘗試著用不同的烹飪方式來做同樣的原料,飯菜花樣常翻新,讓孩子在吃飯的過程當中留下美好的進餐體驗。

  比如,孩子不想吃米飯,讓孩子嘗嘗麵條、餃子和餛飩等;孩子不吃雞蛋,可以做成雞蛋餅、蛋糕;孩子不吃青菜,可以把青菜剁碎包在餃子里。

  總之,美好的進餐體驗可以強化孩子進餐的主動性。懶媽媽會發現,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狼吞虎咽的進餐體驗中,變得越來越喜歡吃飯了。

  心得2: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吃飯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沒吃多少會肚子餓。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孩子偶爾一兩餐吃得少,並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懶媽媽應該給孩子吃東西的自主權,讓孩子自己決定吃與不吃。

  如果孩子不吃,懶媽媽也沒有必要採用強迫或者威脅的方式勉強孩子。孩子在家長的強迫與威脅下勉強吃下去的東西,往往會令孩子胃口大失,以後,孩子對吃飯會越來越沒有興緻。

  著名演員嚴櫻蘭曾在某雜誌上介紹過教育孩子的經歷。這篇文章講的就是孩子不愛吃飯,嚴櫻蘭採用「不強迫孩子吃飯」的措施,終於讓孩子愛上吃飯的典型事例:

  我精心為孩子做了各種食物都無濟於事,孩子越來越瘦,越來越虛弱。當時他除了喝飲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飯。每到吃飯時間我都要端著碗到處追著孩子喂。有幾次實在是沒有辦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里就哭了起來。當時真是傷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廣播里的幼兒教育節目中聽到「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吃飯」。當時我覺得要是不強迫孩子吃飯的話,孩子可能會餓死,但我還是下決心聽從專家的建議。之後的兩天里,我痛苦地看著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終於主動要求吃飯,我就順其自然地給他盛了飯。從那時開始,孩子愛吃飯了,身體也越來越結實了。

  因此,當孩子不想吃的時候,懶媽媽不妨讓孩子自己做主,不再追著孩子喂飯。同時,在兩餐之間適當增加孩子的活動量,尤其是戶外活動,這樣,孩子在大量的活動後,就會有飢餓感,從而為下一餐進食作好準備。

  心得3:堅決不給孩子吃零食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沒有吃飯,就心疼孩子,於是將各種零食及時地送到孩子的嘴邊。孩子在品嘗過美味的零食後,對正餐的興趣就逐漸減弱,而且美味的休閑零食往往會極大地刺激孩子的味蕾,孩子對於普通的飯菜更加不屑一顧。

  懶媽媽要做的是,孩子進餐前一小時絕對不給孩子吃零食,即使一塊餅乾也不給孩子吃,以免抑制正餐的食慾;孩子不想吃飯時馬上把飯菜撤走,同時,在下一頓正餐前堅決不給孩子提供能夠填飽肚子的零食,讓孩子明白:這頓飯不好好吃,就得等到下一頓才能吃。當然,水果、牛奶等有營養的食品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吃一點。

  心得4:……

  心得5:……

  心得6:……睡覺:讓孩子睡自己的覺(1)  勤快媽媽

  網友盈盈媽媽曾經就女兒盈盈的睡覺問題諮詢過我。

  盈盈從出生就一直和媽媽一起睡覺,後來,她一直要媽媽哄睡,而且一哄就是一兩個小時。每天吃完晚飯,媽媽幫盈盈洗漱好就帶她上床,媽媽開始講故事,唱兒歌,盈盈這時最高興了,她又是拍手,又是跳舞,有時還不停地摳媽媽的嘴巴、鼻子,每次媽媽困得不行了,盈盈卻沒什麼睡意。1周歲的盈盈每天晚上很少八九點睡覺,10點11點睡覺是正常的。要是媽媽不哄睡的話,她會堅持到12點多,儘管哈欠連天,但依然挺著不睡。

  半夜,盈盈經常突然哭起來叫媽媽,只有媽媽在旁邊拍拍她「媽媽在,寶寶睡覺」,盈盈才會安然入睡,有時還需要媽媽抱抱她才會睡。有一次,媽媽正好起來上廁所,這時盈盈醒來叫媽媽時爸爸答應了一聲,結果盈盈哭得死去活來,直到媽媽回來抱起盈盈,盈盈才不吭聲地靠在媽媽身上睡覺。

  媽媽總覺得盈盈年齡小,對她呵護有加。每天堅持哄盈盈睡覺,雖然媽媽也覺得很累。盈盈的爸爸一直提議讓盈盈獨自睡覺,他認為這既有利於孩子的睡眠質量,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盈盈爸爸說:「孩子離開父母生活,那是早晚的事,孩子不可能一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父母要做的不僅是要給孩子提供可口的食物、漂亮的衣服、溫暖的房間,更要讓孩子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即使孩子在面對陌生的世界時會有一絲害怕,我們做父母的也要鼓勵孩子不要退卻,要讓孩子勇敢面對。」

  在爸爸的建議下,媽媽也嘗試了讓盈盈獨自睡覺。但是,那天半夜,媽媽在迷迷糊糊中聽到盈盈帶著哭腔的喊聲:「媽媽,媽媽!」媽媽來不及穿鞋就跑進盈盈的房間,看見盈盈正坐在床上,邊揉眼睛邊喊媽媽。媽媽摸摸盈盈的頭,問她怎麼啦。盈盈說要上廁所,看見房間這麼黑,好害怕!

  媽媽帶盈盈去了衛生間,結果,盈盈說什麼也不願獨自睡覺。此後又有幾次這樣的「獨自睡覺」,都是夜半醒來,吵得爸爸也無法睡覺。這種情況屢次出現,媽媽也感覺疲憊不堪,決定不再折騰。而且,媽媽怕盈盈獨自睡覺會踹被子引起感冒發燒,也怕盈盈晚上起夜碰傷自己,因此,媽媽還是決定讓盈盈跟爸爸媽媽一起睡。

  現在,盈盈上了小學,和她同齡的孩子都能獨自睡覺,懂得照顧自己了,只有盈盈仍然像幼兒園的孩子那樣,需要媽媽照顧。每次媽媽提出讓盈盈單獨睡覺,她就撅著小嘴向媽媽喊:「不同意,我就是不同意。」

專家點評

  育兒專家指出,與父母同睡時,由於父母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寶寶會因大腦供氧不足而睡眠不穩定,容易出現半夜驚醒,長期睡在這種環境中,會影響到寶寶的新陳代謝和大腦發育。另外,由於成人與寶寶距離較近,容易將攜帶的病菌傳染給抵抗力較弱的寶寶。

  在西方,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安排睡在自己的房間,即使夜間哭鬧,也只會得到父母短暫的安慰,因為西方的父母認為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事實上,孩子何時與父母分房睡,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和個性。一般來說,在嬰兒時期,哺乳的媽媽半夜裡要給孩子餵奶,讓孩子睡在大人身邊,或者在自己的大床旁放置嬰兒床,既方便媽媽照料孩子,也能讓媽媽多些睡眠時間,這個時期不建議孩子獨自睡覺。

  當然,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已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在一定的時候讓孩子學會獨自睡覺,這既是父母的職責,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獨自睡覺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學會自己哄自己睡覺、自己蓋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當孩子習慣於自己照顧自己後,他的獨立人格才能逐漸地建立起來。

  一般來說,3~5歲是培養孩子獨睡的最佳年齡,雖然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在意和父母的語言和感情的交流,常常會在入睡前纏著爸爸媽媽,還會試圖「賴」在爸爸媽媽的大床上不走,但如果這時候不放手,讓孩子和父母睡,孩子會很自然地把這種「依賴」看成必然。一旦這種依賴的習慣養成,再想讓孩子改變可就費勁了,而且孩子的內心還要經過一段痛苦的歷練。所以,這時候爸爸媽媽要軟硬兼施,鼓勵孩子自己獨睡,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那麼,為什麼好多孩子不願自己獨自睡覺,而願意黏著父母睡覺呢?原因多在父母身上,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拒絕獨自睡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是擔心獨自睡覺會發生什麼事情,也許是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甚至害怕想像中的人和事物。這些都會令孩子感到恐懼焦慮,從而不敢獨自入睡。

  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睡,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有種安全感。許多家長心疼孩子,怕他受委屈,所以一再推遲孩子獨自睡覺的時間——這其實也是很多家長的想法,就?案例中盈盈的媽媽,雖然也想讓孩子獨自睡眠,可又擔心孩子自己睡覺蹬被子著涼、掉下床;或者孩子孤獨、怕黑、受委屈,不能安然入睡,等等——導致孩子無法獨自睡覺。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獨自睡覺是個不小的挑戰:一方面要學著表現自己的獨立,另一方面又有些害怕和恐懼。因此,讓孩子學會獨自睡覺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挑戰,也是對父母的挑戰。

  2.過於急於求成

  孩子良好的睡眠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睡眠不僅能幫助孩子增強抵抗力,有助大腦發育;而且可使運動更協調,情緒更愉悅。因為睡覺質量高的孩子動作協調,還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更少發脾氣。

  有些父母意識到孩子需要獨自睡覺時,就立刻讓孩子到自己的房間去睡,急於求成,不在乎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者當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時,在他們需要父母的關心和安慰時,父母拒絕孩子的提議,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感到父母不愛自己了。在這種負面情況影響下,孩子一想到自己單獨睡就會很孤單,孩子自然就不願意了。

  3.狠不下心來

  當孩子自己剛開始獨自睡覺時,往往會出現反覆的現象,比如,當你費了很大工夫才讓孩子安頓睡下,可是,你還沒有離開,孩子就醒了;或者孩子在半夜醒了找不到媽媽,又會跑到爸爸媽媽的大床上,不願再回自己的房間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心一軟,就允許孩子賴在父母的房間里睡覺,結果前功盡棄。睡覺:讓孩子睡自己的覺(2)  「懶」媽媽

  同事王姐曾對我講過她如何訓練女兒依依獨自睡覺的事情。

  依依在沒有去幼兒園之前,也是和媽媽一塊睡,媽媽也做好了準備,就是想讓依依離開媽媽的懷抱獨自睡覺。當然,在這之前媽媽就有意識地灌輸給依依:自己單獨睡覺是一種自立的表現,上了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要學會自己單獨睡覺……

  不知道是媽媽的話起了作用,還是依依想效仿那些有自己獨立房間的小朋友,媽媽沒有想到依依剛過完3歲生日,就自己提議一個人睡覺了。

  那天,依依剛從幼兒園回來,就向媽媽宣布:「晚上我自己到小房間睡覺。你陪我,給我講一會兒故事,等我睡著了你再走。」

  媽媽聽了特別高興,連忙和依依一塊收拾她的小房間,換上可愛的床單,在牆壁上貼上依依平時學畫畫時畫的作品,還把依依喜歡的毛絨玩具放到她的枕頭邊。房間的擺設按照依依的意思布置好以後,依依看著屬於自己的房間,可開心了。

  晚上8點半,在媽媽的提示下,依依準時上床睡覺。媽媽陪依依玩了一會兒,就對依依說:「爸爸媽媽在大房間里,有什麼事你隨時可以叫媽媽。」

  依依抱著她的小熊,躺進了被窩。

  半夜的時候,依依醒了,在黑暗中叫著媽媽,媽媽馬上來到依依床前,問:「怎麼啦?」依依說:「我想上廁所,太黑了,有些害怕。」

  媽媽抱著依依上完廁所,依依不願獨自睡覺……

「懶」媽媽心得

  面對孩子不願意獨自睡覺的種種原因,父母一定要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根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採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逐步適應獨自入睡的環境。更重要的是,爸爸媽媽不可越俎代庖,讓孩子的依賴感越來越嚴重。讓我們來看看懶媽媽有什麼好建議:

  心得1:從出生就分床睡

  外國的父母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因此孩子剛出生,就把他們放到自己的小床上去,雖然是同屋,但和孩子分床睡。分床的好處是孩子從出生就具有獨立的意識,等孩子長到3歲左右,孩子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就開始獨自睡覺了。我們中國父母的做法是,剛出生的孩子,往往都是和父母同睡在一張大床上。這種做法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有好處的,父母在孩子哭鬧時能夠及時照應,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就需要有意識地跟孩子分床了。

  事實上,如果家裡條件允許,懶媽媽最好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給孩子購買專用的嬰兒床,與孩子分床睡覺。這樣,孩子因為沒有與父母同床睡覺的經驗,不會產生與父母同睡的依賴感。

  對於懶媽媽來說,雖然不跟孩子同睡一張床,但是也要多擁抱孩子,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讓孩子具有安全感。同時,懶媽媽要花點心思布置孩子的嬰兒床,比如,給孩子準備漂亮的床圍,在床上懸掛玩具,給孩子準備漂亮的被子,等等。總之,要讓孩子覺得躺在嬰兒床上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心得2:循序漸進,讓孩子逐漸適應

  和孩子分床的最初階段,懶媽媽一定要循序漸進,讓孩子逐漸適應。

  比如,最初開始的時候,懶媽媽可以先把孩子的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讓孩子挨著大床睡,讓孩子有安全感。清晨孩子醒來的時候,懶媽媽一定要及時以愉快的情緒鼓勵孩子:「寶寶真棒,睡自己的小床,看來寶寶長大了!」懶媽媽的鼓勵既可保護孩子的安全依戀,也不會讓他產生情感上的失落,這樣做有利於增強孩子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孩子在自己的房間獨自入睡了。懶媽媽要為孩子布置好溫馨別緻、充滿童趣的小屋。牆上貼一些孩子和爸爸媽媽的照片,還可以把孩子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孩子小玩具會陪他一起睡覺。這樣,孩子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懶媽媽還要在孩子睡前多陪他一會兒,給孩子充分的愛撫,講一些好聽的故事給孩子聽,也可給孩子放一段輕鬆、優美的音樂,然後平靜地和孩子互道晚安,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溫暖,讓孩子感到雖然自己單睡,但爸爸媽媽始終呵護著他。

  給孩子買一個棉布玩偶,或者買一個他喜愛的小枕頭,讓孩子抱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安然進入夢鄉。過不了多久,懶媽媽就會發現,即使媽媽不在孩子的身邊,孩子也能安靜地睡覺了。

  心得3:……

  心得4:……玩耍:愛怎麼玩就怎麼玩(1)  勤快媽媽

  一個雙休日的上午,我帶女兒在小區里玩。這時,我看到小偉媽媽領著4歲的小偉到樓下的草坪去玩。小偉推著一輛童車「嗨喲、嗨喲」地跟在媽媽後面。

  小偉來到草坪,看到前面的草坪里有許多小朋友在玩。於是,他將車擱好,自己跑向草坪里玩。

  媽媽也來到草坪,一看草坪里不太乾淨,就趕緊叫小偉離開草坪,並對小偉說:「你看,你看!這裡這麼臟!還有狗屎,咱們還是到別處玩吧!」

  小偉不願回去,因為這兒有許多小朋友在一塊玩遊戲,可媽媽不讓,小偉抬起頭茫然地望著生氣的媽媽,眼裡滿含著希望。可是,媽媽又發出了最後的通牒,小偉黯淡了雙眼,無奈地跟著媽媽,掉轉了頭……

  專家點評

  幾乎每位家長都明白讓孩子自由玩耍的道理,也願意給孩子自由,給孩子空間,而且也給了孩子很多時間來玩耍,可是,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一次又一次地用言行捆綁著孩子,束縛著孩子的言行,孩子並沒有得到真正自由玩耍的機會,總是覺得玩不夠,玩得不自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種:

  1.家長的無意識束縛

  以上案例中的故事,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並不覺得陌生,因為這種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太多了。

  不讓孩子自己下樓玩,怕孩子吃虧;不讓孩子玩沙子,怕弄髒了衣服;不讓孩子在空地上瘋跑,怕磕了碰了……

  這也反映出家長平時對孩子不經意的束縛實在太多了。

  如果小偉媽媽能多尊重些孩子的意願,能給孩子在草坪上自由玩耍的機會,能鼓勵孩子尋找到更好的玩耍的方法和地方,如果……只可惜,太多美好的「如果」被勤快的媽媽剝奪了,在不經意中,孩子自由玩耍的權利被剝奪了,更可怕的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手腳被束縛住了,孩子的獨立慾望也被消磨了。

  2.缺乏玩耍的環境

  由於現代社會大部分人居住在高樓大廈里,這種環境直接導致孩子缺乏玩耍的空間,缺乏玩耍的夥伴。

  有的家長不願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玩,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對周圍環境以及交往的人缺乏辨別力和選擇的能力,萬一和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孩子在一起玩,染上壞習慣得不償失;還有,孩子們在一起打打鬧鬧,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比較危險,所以不敢讓孩子出去和別的孩子玩。

  雖然每一位父母都給孩子購買了許多玩具,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玩耍的環境。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沒有那麼多的玩具,家長也不管我們怎麼玩,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

  3.認為玩耍無益於學習

  有些父母認為玩耍很浪費時間,因此,總是讓孩子用空閑時間去上各種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表擠得滿滿的。

  有一位母親說,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在日記里寫道:「媽媽管得我太嚴了,我都懷疑她是不是我的媽媽啊!她天天逼著我練琴、練書法、做題,不讓我和小朋友玩!」這位當媽媽的感到傷心極了,覺得兒子怎麼能這樣想,自己對兒子的愛都白費了。

  許多父母的心態是,小孩子會不會玩,有什麼重要的,長大會讀書就好了。其實,在兒童時期,自由玩耍是一種直接的體驗,也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孩子們自由玩耍可以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相反,強制教育則是孩子創造力的天敵。

  另外,對於孩子來說,自由地玩耍,並不是一項簡單的活動,而是一項具有社會交往意義的活動。即便是孩子在獨自玩耍的時候,他們也需要從以前的社交經驗中提取角色和象徵符號,並移植到現在進行的遊戲活動中。而且,孩子玩耍的內容和日常生活緊密關聯,孩子們在玩耍時,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成年人的行為,自發建立遊戲規則,甚至在發生矛盾時會積極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來維持遊戲活動的秩序。

「懶」媽媽

  同事小劉的老公在一家外企工作。後來,老公被派到紐西蘭出差。

  有一年冬天,小劉帶著兒子丁丁到紐西蘭去探望在那裡工作的爸爸。在那裡,小劉看到紐西蘭媽媽在育兒方面的獨特之處,跟我講了下面的故事:

  北半球的冬天,恰值是南半球的夏天。丁丁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在戶外不停地奔跑遊玩。

  一天下午,丁丁和媽媽來到一處兒童遊樂場。不一會兒,丁丁就和那幫孩子玩到了一起。孩子們好像在玩一種叫做「舌型板」的器械。

  周圍聚集了五六個孩子,從四五歲到七八歲不等。這群孩子沒有家長的指揮,自發地組織起來,排隊輪流登上「舌型板」,滑過去再盪回來。每個孩子都自覺地耐心等待,輪到自己玩時再上去玩,玩過一次後把「舌型板」滑回起始點,交給下一個孩子。

  也許是「舌型板」太好玩了,一名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在玩過一次之後,沒有交給下一個等待的孩子,想要趁機再玩一次。

  這時,等待的小朋友不幹了,他們全都圍上來,有的拖住「舌型板」,有的抱住那個犯規的孩子,然後把「舌型板」交給等待的小朋友,並紛紛告訴他:「不要這樣做,你多玩一次,別的小朋友就要多等一會兒,這對大家不公平,大家輪流來,耐心地等待一會兒就又輪到你了。」

  在這些小朋友的說理之下,那個「犯規」的小朋友乖乖地排到了隊伍最後邊。

  在這群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這些孩子的媽媽們,遠遠地坐在公園的長凳上,有的聊天,有的看書,媽媽們並不關注孩子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尤其是那個被圍困的孩子的家長,根本沒有幫孩子去解圍的意思,照樣高高興興地與人閑聊。

  講完這個故事,小劉感嘆地對我說:……玩耍:愛怎麼玩就怎麼玩(2)「懶」媽媽心得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特朗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更為健康有益。既然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那麼在孩子5歲之前,與其教他們電腦,讓他們讀書,整天把他們關在家裡,還不如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們在一起盡情地玩耍,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以充分地發揮孩子們愛玩的天性,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潛能,鍛煉了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讓孩子自由地玩耍,聽聽懶媽媽的建議吧:

  心得1:不要干涉孩子玩耍

  作為家長,我們喜歡給孩子買玩具,讓孩子從玩玩具中得到快樂。但是,我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興緻勃勃地擺弄新玩具時,我們卻會幹涉孩子,並指導孩子怎麼玩。有時候,看到孩子玩得不正確,我們就會說:「不是這樣玩的,看看說明書上怎麼玩的,應該這樣玩!」「你怎麼這麼笨,你看媽媽給你擺一個,你好好看著點!」結果,孩子的思路被打斷,孩子玩耍的快樂被淹沒,孩子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強迫自己按照另外一種方法玩。

  玩具怎麼玩,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只要有興趣,孩子就會不斷地嘗試、創新,然後再嘗試其他辦法。

  孩子最喜歡享受玩耍的自由,特別是他們感興趣、能夠自己運用的玩具材料,由他們自己來控制,這種玩耍賦予他們極大的滿足感,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自主性、獨創意識和自由發揮的能力,而且能激發孩子從多種多樣的途徑考慮問題,極大地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玩具、玩遊戲體驗探索的過程中自己琢磨出來的成果,能夠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作為聰明的媽媽,你千萬不要干涉孩子的玩耍。

  心得2:讓孩子自己跟同伴協商

  我們經常能看到,當兩個孩子爭搶一個玩具的時候,媽媽們就跑過來,勸這個,拉那個,試圖把矛盾平息下來。事實上,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決人際矛盾。

  小琴媽媽很少插手小琴和小朋友之間的紛爭。從小琴3歲起,媽媽就遵循一個原則,讓小琴獨立處理人際關係。

  在小琴4歲的時候,一個星期天,媽媽帶她到樓下的空地去玩。

  小琴看到和她平時一塊玩的小姐姐騎著一輛漂亮的粉色自行車,眼裡滿是羨慕。媽媽知道,小琴也想騎,但是,媽媽什麼都沒說。

  過了一會兒,小琴對媽媽說:「我想騎一會兒車子。」

  這時,媽媽笑著說:「你去跟小姐姐商量商量,看她願不願借給你玩一會兒。」

  小琴看著媽媽,並沒有挪動腳步,媽媽知道,小琴想讓媽媽去說,但是媽媽想讓小琴自己去處理。

  於是,媽媽鼓勵小琴:「你去說吧,小姐姐應該會答應的。」

  小琴猶豫著走到小姐姐面前說:「姐姐,能讓我玩一會兒你的車子嗎?就一會兒。」小姐姐很爽快地答應了。

  小琴沒有騎上幾步,小姐姐就反悔了,追過來拉住車把不放。小琴也不願下來,兩個人就僵持下來,誰也不願相讓。媽媽在旁邊看著,並沒有去幫忙。

  僵持了一會兒,小琴只好從車座上下來,但兩隻手並沒有離開車把,帶著笑對小姐姐說:「姐姐,好姐姐,我就騎一會兒,好嗎?」

  小姐姐搖搖頭,不願意。小琴繼續勸說小姐姐,她還把玩具給小姐姐玩。小姐姐終於被說動了,小琴高興地騎上自行車,歡快地圍著場地轉起來。

  媽媽放手給小琴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小琴處理得非常好。

  由於小琴從小受到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所以,她不僅能自我調節人際關係,而且在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還能在中間調節,讓矛盾雙方和好。

  當懶媽媽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交往時,孩子才會有意識地與周圍的小夥伴交流,這對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是有好處的。在交流中,孩子不僅能夠發展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交流中,孩子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時候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這種時刻,如果他們希望能夠在一起繼續玩耍,他們就必須學會商議、妥協和變通,以求得一個適中的辦法,照顧大多數人的意願,在商議和妥協中,可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

  心得3:……

  心得4:……

自我服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  勤快媽媽

  鄰居崔女士有個8歲的女兒叫青青,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早上叫青青起床是讓媽媽最頭痛的時候,因為青青總是賴在床上不起來,幹什麼事都要媽媽幫忙。

  在叫醒青青前,媽媽要為她接好刷牙用的水,還要把牙膏擠到牙刷上;然後把早飯端上桌,在青青吃完早飯後,媽媽趕緊去收拾她的碗筷,把青青的被子疊好。然後,媽媽還要幫青青背上書包,送她去上學。

  剛開始,媽媽並沒有覺得什麼,認為孩子的任務是讀書,只要把書讀好就行了。後來,媽媽看了中央電視台播放的「神童」魏永康的經歷。

  魏永康出生後,永康媽媽對永康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學習,其他的事情,永康從來都不用管,媽媽替永康做得井井有條。剛開始,這種教育似乎很成功。魏永康13歲時考上了大學,17歲到中科院碩博連讀。然而,母親溺愛造成的後果在永康的求學階段終於暴露出來了。永康除了學習成績好以外,他不懂得如何照料自己,不懂得如何與周圍的人交往。讀研究生後,因為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學校勸退。這給永康和永康的媽媽致命的一擊,從這以後,對媽媽言聽計從的永康開始反叛,他選擇了一條與媽媽的希望截然相反的路。

  看完這個故事,青青媽媽才意識到,自己太勤快了,這對孩子可能沒有好處。

專家點評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兒童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幼兒期是孩子從完全依靠父母開始向獨立自主過渡的階段,是培養和訓練孩子獨立性的重要時期。

  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呵護,是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許多家長忽視了孩子在逐漸長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就是孩子,需要家長的保護,比如:有些家長怕孩子不會削鉛筆,先把鉛筆削好;怕孩子上學途中發生意外,長期為孩子當「隨行保鏢」,等等。

  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幫孩子疊被,上學前幫孩子收拾書包,有時還經常被孩子埋怨,忘了帶某些學慣用具了。

  要知道,孩子生來並不是要人照顧的,他們的依賴性多半與父母的包辦代替有關。父母包辦、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選擇的機會就少了,做決定的機會當然更少,就會養成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孩子沒有了依靠,就會自己開始動手做了。總之,只要家長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人生之路,孩子會比家長們想像得更獨立、更成熟。自我服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  「懶」媽媽心得

  現在不少獨生子女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地寵愛,過度地保護,過多地照顧,生活上包辦代替,致使許多孩子缺少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賴性強,意志薄弱,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所以,每一位家長都要認識到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轉變教育觀念及態度,有意識地做一位懶媽媽。

  心得1:支持孩子自己來

  獨立自主是孩子的自發要求,是他們自身發展的需要。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產生強烈的自主願望,常常執拗地說「我自己來」「我自己吃」「我自己走」,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想受到別人的干預,也不願得到別人的幫助。這表明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要求。這種渴望獨立自主的傾向是幼兒期重要的心理特徵。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當個稱職的媽媽,就要適當滿足孩子的獨立願望,支持孩子「自己來」。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媽媽就要支持他自己做,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他「自己來」的範圍,而不能事事包辦。比如,當1歲的孩子吃飯時要自己來,媽媽不妨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要怕孩子把飯撒到桌上;當孩子2歲左右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時,懶媽媽也應該支持孩子這樣做。這樣既可鍛煉孩子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孩子自理的能力。

  心得2:稱讚孩子的自我服務行為

  心心與拉拉住在同一個小區,同上一所幼兒園。他們的媽媽都很疼愛他們,但是兩人教育孩子的觀點不同,做法不同,因此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不同。

  孩子上中班時,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學習整理床鋪,到學校後還要講述自己的心得。兩個孩子清晨起床後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自己動手疊被子。

  因為孩子是第一次疊被子,所以疊得都不怎麼好。但是面對孩子自己動手疊的並不整齊的被子,兩位母親是怎麼做的呢?

  心心的母親氣沖沖地沖孩子喊著:「我說你不會疊,你偏要逞能,看!疊得亂七八糟,像什麼樣子!去去去,讓我重新給你疊。」媽媽不由分說地把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疊好的被子打開,重新疊了起來。心心沮喪地走到一邊,傷心極了,從此她再也不願「逞能」了,不想再嘗試做任何沒做過的事情,反正媽媽能幹,讓媽媽去干好了。結果可想而知,心心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差。

  拉拉的媽媽欣喜地誇獎孩子:「喲!今天拉拉自己會疊被子了,真能幹。來!讓媽媽看看。嗯,真不錯,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教孩子怎樣把被子疊得更整齊。拉拉受到鼓勵,不僅把被子疊得越來越整齊,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和信心都越來越強了。

  由於孩子年齡小,能力差,在嘗試「自己來」時往往會搞得一塌糊塗,這時,媽媽應當耐心指導,做好示範,教會孩子「自己來」的技能,幫助孩子進步、成功。而不應當代勞,更不能苛求斥責,否則勢必會導致孩子膽怯、消極、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心得3:向孩子示範自我服務的方法

  每一位媽媽都應該明白,與其每次為孩子服務,不如向孩子傳授自我服務的方法,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服務。

  訓練孩子自我服務時,懶媽媽應該堅持由簡單到複雜的原則,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先讓孩子自己脫褲子、脫鞋子,然後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暫時不會,可以慢慢練習,不過要天天學,天天練,不僅孩子需要有耐心,媽媽更需要有耐心。

  再比如,教孩子自己洗手時,懶媽媽可以打開水龍頭,教孩子把手放在水下洗,然後邊念兒歌邊洗手:「手心手心搓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搓,換個手背搓搓搓,手指縫縫搓搓搓,水龍頭關掉甩甩干,一、二、三,擦乾淨小手。」

  在懶媽媽的示範下,孩子會漸漸掌握自我服務的方法,從此,孩子就會自願地去做這些事情,而不需要媽媽每次都幫忙。

  心得4:……懶媽媽講故事:小蝸牛的殼  一隻小蝸牛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這個殼可以保護我們。」

  小蝸牛又問:「毛毛蟲也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它不用背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笑了笑,回答:「因為毛毛蟲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它。」

  小蝸牛想了想,又問:「可是,蚯蚓也沒有骨頭,爬得也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為什麼它也不用背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摸了摸小蝸牛的腦袋,說:「因為蚯蚓會鑽土,大地會保護它。」

  這時,小蝸牛哭了起來:「為什麼我們這麼可憐呀?天空不保護我們,大地也不保護我們。」

  蝸牛媽媽摟著小蝸牛說:「我們有殼呀!我們不靠天,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不論有多大的靠山,總有靠不了的時候。每個人只有學會靠自己,才有一輩子的靠山。第二章 學會挺起腰桿做人自尊:珍惜自我的價值(1)  勤快媽媽

  小珊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父母職業都不錯,遺憾的是,小珊卻代表了與父輩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的一代。

  小珊曾說:「媽媽對我管得很嚴,我在父母面前好像沒有自由,吃飯時媽媽給我規定時間,連上廁所都規定了不能超過10分鐘。超時就會遭媽媽毒打。」

  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小珊放學和媽媽一起回家。母女倆邊走邊聊,誰知小珊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媽媽就讓她跪在街道上。街上人來人往,周圍人異樣的目光灼傷了小珊的自尊心。直到半個小時後,媽媽才讓她起來回家,但是媽媽從來沒有對小珊說過一句道歉的話。

  小珊上了中學以後,媽媽照樣不信任她。

  看到她在房間里坐著,媽媽就說:「只知道玩,從來不知道好好讀書!」

  如果看到小珊在看書的話,媽媽就會說,「裝什麼裝,讀不好書以後去掃大街!」

  小珊要是考得不好,媽媽就會罵:「蠢得像豬一樣,就考這麼一點分!」

  偶然考好了,媽媽也會罵:「怎麼突然考好了,是不是抄別人的?」

  總之,媽媽似乎從來沒有對小珊說過一句好聽的話。

  在媽媽這樣像捏泥人一樣的教育下,小珊度過了20年。這20年中,小珊和媽媽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小珊上了大學,她也沒有讓媽媽滿意過。

  離開了讓小珊窒息的家,大學校園裡的寬鬆環境,終於讓小珊感覺到了徹底的自由,媽媽再也不能管束她了,小珊選擇了報復媽媽的教育方式。她在大學裡開始和社會上的一些混混鬼混在一起,一天換一個男友。最終,小珊被學校開除,走上了一條離經叛道之路。

專家點評

  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獨立的人,他們也需要被人尊重和認同,也有精神需要的滿足。令人遺憾的是,像小珊媽媽這樣,凡事管得太多,只知道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從來不給孩子健康的精神食糧,不考慮孩子也有愛和被愛的權利,被父母尊重、個人價值被承認的需求,認為只要管孩子吃管孩子穿就足夠了,這種觀念是極端錯誤的。

  如果小珊的媽媽能對小珊的成長抱有一顆平常心,能夠理智一些,多採取肯定的態度,少一些強制和打罵,不讓小珊的自尊完全喪失,而是對小珊多尊重一些,多平等一些,小珊完全會成為一個具有正常人格的人。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兒童與兒童的個性不同,我們不能強之以同,富於彈性的課程,可以適應不同的興趣與能力的兒童,面對不同的幼兒我們應當施以個別教育,或小團體教育。」總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父母不僅要認識到這一點,而且應該在生活中積極地引導孩子去認識自己,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意識。對於孩子的成才與否,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意志,不應該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逼迫孩子做一些並不願意做的事情,從而使孩子失去自己的尊嚴。自尊:珍惜自我的價值(2)「懶」媽媽心得

  讓孩子珍惜自我的價值,其實對於父母來說,並不需要額外做許多事情。只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多與孩子商量,不過多干涉孩子就行了。具體來說,可以參考下面的幾個經驗:

  心得1:把孩子當成人看待

  作為一個好媽媽,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尊。而尊重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的人格和父母平等。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尊重孩子的決定和選擇,不要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想怎麼管就怎麼管,孩子最反感的是父母不尊重自己的人格。而最傷害孩子心靈、最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是父母對自己獨立空間的冒犯。因此要讓孩子學習自尊、懂得自尊,父母先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媽媽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媽媽千萬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沒出息!」「小孩子懂什麼!」「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麼?」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隨意懲罰和毆打孩子,懲罰和毆打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請媽媽記住,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尊嚴,傷害孩子的自尊。

  需要媽媽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分時間和地點,也不分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家長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媽媽不妨用換位思考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

  總之,媽媽要以民主、開放的態度對待孩子,因為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以不傷害孩子的人格、保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為前提的。

  心得2:讓孩子喜歡自己的「生理自我」

  三四歲之前的孩子能意識到自己的身軀就是「我」。這個「我」要吃、要喝、要玩、要睡覺,凡是他們喜歡的東西,他們都想要。這時的「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是模糊的,但是,這個「我」也能感覺而且特別需要父母的愛護。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需要根據孩子的認知能力來決定。

  在內容上,媽媽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會有一些缺點,不過,只要經過「我」的努力,「我」就能夠改正自己的缺點,做一個優秀的孩子。

  在形式上,媽媽可以嘗試一下下面這些建議來培養孩子的「生理自我」:鼓勵孩子在鏡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麼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通過不同的手段,描繪出自己的形象,比如:孩子躺在地上,請父母幫忙描繪出身體的輪廓,然後孩子再進行剪貼,或者也可以鼓勵孩子畫自畫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行分類、整理,按日期前後進行排列,或者按內容進行排列,建立一個較完整的成長檔案。

  心得3:別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把自己家的孩子與別家孩子比較,而且總喜歡把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家孩子的優點比。「你看你的同桌成績多好,不像你,就知道貪玩……我怎麼養了你這樣一個孩子呀!」

  也許父母認為,拿優秀的孩子來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會給孩子良好的刺激,讓孩子能夠反思自己,以優秀的孩子為榜樣,其實,父母這是想當然。

  在孩子看來,父母把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會讓孩子顏面大失。孩子會認為,反正父母也看我不順眼,我在父母心中也不是懂事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我哪兒都不好,我就這樣下去,讓你們心煩……這會極大地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甚至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對抗。本來孩子有好的一面,現在他可能會有意把不好的一面顯露出來。

  一般來說,年齡越小的孩子,他們的自尊心越強,他們越希望在父母和老師眼裡是個好孩子,就越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誇獎。而且,年齡越小的孩子心理越脆弱,越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媽媽覺得自己不如別的孩子優秀,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媽媽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場合和方式,別拿自己的孩子和別家孩子比較,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

  明智的媽媽可以讓孩子與自己比,拿孩子的現在與過去比,只要有進步,媽媽就要給予表揚和肯定,激勵孩子不斷進步,這才有利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才會珍惜自我的價值。

  心得4:……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1)  勤快媽媽

  陽陽已經上二年級了,可他的作業寫得又亂又糟,而且字也寫得很差,因為這個老師沒少批評他。

  媽媽非常著急,便給陽陽買來了龐中華的全套鋼筆字帖,對陽陽說:「每天寫完作業,練習五頁,只要你不偷懶,肯定能把字練好。」

  剛開始,在媽媽的督促下,陽陽果然很聽話,每天晚上寫完作業,都老老實實練習五頁鋼筆字帖,而且也很有耐心,媽媽對他很滿意。

  一段時間過後,陽陽開始偷懶,不想再寫了,有時為了湊足頁數,字寫得太潦草,不像練習鋼筆字帖,簡直就是演草紙。

  媽媽看著陽陽這個樣子,真是恨鐵不成鋼,媽媽對陽陽說:「你真是沒出息,練個字都練不好,以後還有什麼用?」陽陽覺得很委屈。

  看到孩子每天辛辛苦苦地練字,也沒有多大的起色,而且每天晚上練習時,眼睛都睜不開,媽媽索性不逼著陽陽練字了。陽陽一看媽媽不再督促他練字,自己也就慢慢地放棄了。

  一段時間過去了,媽媽發現陽陽有些變化,他不像以前那樣自信了,而且有時候還有些自卑。

  前幾天班裡競選「六小」金質獎章,陽陽竟然沒有勇氣上台參選。媽媽問他:「為什麼不去競選?」

  陽陽說:「我的字寫得那樣差,媽媽都認為我沒有出息,什麼事都干不好,我沒有資格去競選『六小』金質獎章。」

專家點評

  父母的信任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力量,它能驅散孩子心中的陰雲,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獲得自信心。當父母信任孩子的時候,不僅僅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而且還會幫助孩子從跌倒中爬起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支持。

  孩子之所以出現不自信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缺乏信心

  對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孩子是現實家庭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況,由於父母不相信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受到很多限制,以至於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變得消沉、自卑,失去進取的力量。

  2.沒有行動上的支持

  很多父母都聲稱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可是一到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來減輕孩子的壓力;而是在孩子身邊嘮叨個沒完,只會指責孩子,這就是放棄對孩子的信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

  事實上,對孩子有信心不能只表現在嘴上,更要表現在行動上,這是父母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只有父母對孩子有信心,並在行動中支持孩子,孩子才能夠有信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困難轉化成自己努力進取的動力。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2)  「懶」媽媽心得

  沒有什麼比給自己的孩子信念和追求的動力更有意義,孩子需要父母給予肯定,而且孩子的自信需要補充肯定評價的營養,才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對於父母來說,要想讓孩子更加自信,方法很簡單,看看懶媽媽有哪些建議:

  心得1:賞識孩子的大膽舉動

  美國一個名叫珍瑪麗?庫根的作者曾帶著對母親的深厚感情回憶道:

  我家住的那條街,有幾棵參天大樹,孩子們喜歡沿著樹爬上爬下。如果一個媽媽逮到哪個孩子爬樹,馬上就會引來街區的媽媽們異口同聲地呵斥:「快下來,快下來,不然會摔斷腿的。」

  有一天,我們幾個孩子正在樹上玩得痛快,並且把腳丫子在樹枝上搖來晃去。剛好這時媽媽從這裡經過,看到了我們一幫人在樹上,當時,我嚇壞了。

  「沒想到你還能爬這麼高,」媽媽沖我大聲喊,「太棒了!小心別掉下來。」隨後,媽媽就回家了。

  我們趴在樹上一言不發,直到媽媽在視野里消失。「哇塞,你媽媽真是太棒了!」一個男孩情不自禁地輕呼。

  「哇塞!」——那是驚訝,是讚歎,是羨慕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媽媽。

  從那天起,我注意到,同學們放學回家的時候,總喜歡在我們家門口逗留一段時間,同學的聚會也常在我家舉行;我的夥伴們在自己家裡沉默寡言,一到我家,都放心大膽地有說有笑。後來,每當我和小夥伴遇到什麼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向我媽媽求助。

  我慶幸自己有一個好媽媽,而且為有這樣的媽媽而自豪。

  案例中雖然是一件小事,卻反映出對待孩子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前面媽媽的態度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而作者的媽媽懂得孩子的心思,她的做法有利於保護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你真棒!」——對孩子是多麼大的鼓勵與鞭策。媽媽對孩子的大膽舉動給予寬容和理解,也反映出媽媽對孩子這種行為的肯定評價。

  作為「懶」媽媽,應該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媽媽對孩子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會是積極的、肯定的,孩子就會對自己有信心,這非常有利於孩子自信性格的形成。

  心得2:讓孩子正確看待成敗

  小欣每次參加比賽前總說自己沒有信心,但比賽成績都不錯。小欣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想得特別多,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做不好,結果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緊張。本來他能做好的事情有時也會做不好。

  爸爸的性子比較急,當孩子達不到他的要求時,爸爸就忍不住要訓斥一番。結果小欣就不願意再參加比賽了。

  媽媽知道了小欣不願意參加比賽的根源,打算找個機會開導一下小欣。於是,在一次郊遊時,媽媽和小欣坐在了小山坡上,媽媽問小欣:「這段時間你不願意參加考試和比賽,能和媽媽說說是什麼原因嗎?」

  小欣點點頭:「不想參加比賽是怕拿不到好成績。」

  媽媽看著小欣說:「其實考試結果對你不重要,你只怕考不好,被家長責罵,對不對?」小欣點點頭。

  媽媽說:「老師有這麼多的學生,總會有人排第一,總會有人排在後面。只要你儘力了,媽媽不會批評你,今後也不會因為你的比賽或者考試成績而批評你。」

  小欣有些不相信地問道:「真的?」媽媽點點頭。

  小欣很高興。

  媽媽又說:「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很多失敗,勇敢的人不是不會失敗,而是不怕失敗,並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為以後的成功積累經驗,而膽怯的人會因為害怕而停步不前,媽媽相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自信的人。」

  小欣說:「從今以後,我要成為一個有信心、有勇氣的人。」

  後來,小欣不再那麼自卑,不再害怕比賽的結果,而是積極地面對考試和比賽了。

  孩子一時的失敗不能說明什麼,遺憾的是,不少父母過於看重孩子的成敗得失,總是不斷訓斥和責罵失敗了的孩子,父母的這種態度會讓孩子越來越緊張,漸漸失去自信。

  如果父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少一點責罵和監督,多一點幫助和鼓勵,在孩子失敗或遇到困難時,幫助孩子查找原因,克服孩子心理上的障礙,孩子就會滿懷信心地前行。

  心得3:降低要求,誇獎孩子

  小華性格很內向,見了生人就會害羞,每當家裡來了客人,她總躲在自己的小屋子裡不出來。媽媽有時硬把她拉出來,她就會滿臉通紅,一句話也不說。所以,後來媽媽就不再硬拉她,而是好言相勸,但小華就是不願意出來見客人。

  時間長了,小華變得更害羞了,有時候,知道客人要來,她就會躲出去。媽媽覺得小華這樣害羞源於她的自卑心理,要改變這一點,就要先增強她的自信。

  有一次,當客人快來的時候,媽媽就給她換上一件漂亮的衣服,然後說:「你看,穿上這件衣服真好看,大家一定會喜歡你、誇獎你的。」

  客人來了,媽媽去招待客人,過了一會兒,小華自己出來了,客人自然誇獎她漂亮,雖然小華因為害羞臉還是很紅,但因為受到了鼓勵,她也很禮貌地和叔叔、阿姨問好。

  以後,每當有客人來的時候,媽媽都會把小華打扮得漂漂亮亮,小華喜歡被客人誇獎,她在會客中得到了很大的滿足。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3)  時間長了,小華越來越開朗,越來越大方,不再害怕見陌生人,也不再自卑了。

  孩子的信心有時來源於父母的肯定和鼓勵,越是鼓勵孩子,孩子就越有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就會越做越好。讓孩子形成良性循環的心態,孩子的性格才會健全。

  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信心,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在說大話而否定孩子,這會在不經意間打擊孩子的自信,壓制孩子的熱情,這種做法無疑是不可取的。

  對懶媽媽來說,當孩子對某事充滿信心時,與其去打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還不如給孩子一分鼓勵,強化孩子的自信。即使孩子以後沒有成功,那也是孩子一筆寶貴的財富,更有利於他以後的成功。

  心得4:批評孩子要委婉

  小東很任性,平時媽媽對他的說教他總是置之不理,媽媽想現在的孩子是被慣壞了,聽不得批評的聲音,所以媽媽覺得應該改變一下對他教育的方式。

  一天,小東在陽台上寫字,媽媽一邊聽音樂一邊看報紙,心情很愉快,感覺眼睛有點累,就到陽台上休息一下。這時,媽媽看到了小東寫的作業,看到小東作業寫得很乾凈,就是字體瘦瘦的。於是,媽媽開玩笑地說:「兒子,你的字是不是吃了減肥藥,怎麼變得這麼苗條?」說完,媽媽自個也笑了。

  沒想到兒子高興地眨巴著眼睛說:「我在向媽媽學習呢,誰讓媽媽這麼苗條呢!」媽媽笑著摸了摸小東的頭。

  晚飯後,小東主動拿來作業讓媽媽看,媽媽有些吃驚:「小東,今天怎麼啦?這麼主動,而且字寫得不胖不瘦,好看多了。」

  小東說:「媽媽,我明天還會寫得更漂亮。」

  媽媽忙問:「今天怎麼表現這麼好?」

  小東說:「媽媽今天雖然批評了我,但是很幽默,我喜歡這樣的說話方式,所以我就願意好好寫字,如果以後我再犯錯誤,媽媽能像今天這樣說話,我會更加聽媽媽的話,把事情做得更好。」

  懶媽媽應該明白,批評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不高興,更不是讓自己生氣,而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能夠主動改正錯誤。因此,批評的語言不用太多,批評的語氣不用太硬,輕輕的一句話,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評的有效方式,只要孩子能夠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你的批評,讓孩子達到自我改正、自我激勵的目的就行了。

  心得5:……

  心得6:……自律:控制自己的行為(1)  勤快媽媽

  吳姐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叫小志。前幾天,吳姐對我說了她兒子的事情:

  原來,小志的班主任老師向吳姐反映小志上課小動作太多,不認真聽講,不是亂動書本就是用筆在紙上亂畫,再不就是亂擲紙團打同學。吳姐想,小志正處在學知識的階段,如果不管他現在在課堂上的表現,會讓他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制力更差。

  於是,吳姐對小志說:「小志,老師希望你上課注意力能集中一些,不要影響其他同學,這樣吧,從今天起,你在家裡當40分鐘的機器人。」

  小志雖然不願意,但媽媽的話不敢不聽,小志坐在椅子上,沒有5分鐘,就開始動來動去,吳姐看到小志又坐不住,只好用懲罰的方法,小志動一下,吳姐就拿小棍敲一下,可不管媽媽怎麼敲打,小志就是坐不住。

  吳姐警告小志道:「上課時除非老師叫你回答問題,否則雙手和雙腳都不許動,要不,看媽媽怎麼訓你!」

  雖然吳姐一直提醒小志上課要注意力集中,不要搞小動作,但小志就是無法管住自己,照樣是亂動亂說,老師批評小志,小志覺得上課一點意思也沒有。

  聽了吳姐的介紹,我對她說:「小志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自律,讓孩子真正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自覺地控制自己。如果僅僅是你的督促是沒有多少效果的。」後來,我跟吳姐講了一些培養孩子自律性的方法,吳姐答應回家去試一試。

專家點評

  孩子缺乏自制能力,根源往往在父母。小志小時候其實也是一個有一定自律性的孩子,後來吳姐上班後,小志就養在奶奶家裡。奶奶對小志十分溺愛,總是什麼事情都隨著小志,不管小志做什麼,奶奶從來不問不管。漸漸的,小志就變得缺乏自律性了。可見,父母對孩子小時候的遷就和溺愛,是對孩子最壞的教育,只會讓孩子隨隨便便,做事只憑自己喜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小孩子喜歡亂說亂動,本來無可厚非,但是,自我控制能力是個人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個人的成長乃至成功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或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就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中侵犯他人的權利,同時自己的權利也會受到威脅;缺少自控能力,也會常常與別人發生衝突,違反社會規則,失去耐心,因而也會失去獲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因此,讓孩子從小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非常重要自律:控制自己的行為(2)「懶」媽媽心得

  高爾基說過:「哪怕對自己一點小的剋制,都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尤為重要。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媽媽也需要有一些小竅門,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改掉壞習慣。

  心得1:愛孩子並不是毫無原則

  許多父母總是不知道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管教過嚴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死氣沉沉、缺乏活力;過於放縱,又會讓孩子變得嬌氣、任性,事實上把握好這個「度」正是父母教育的關鍵所在。媽媽應該明白,愛孩子並不是任由孩子隨心所欲,而是要給孩子訂立一些原則,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並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例如,帶孩子去商場購物時,抗誘惑力差的孩子見了自己喜歡的商品,可能會對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這時,媽媽應該明確地對孩子說明,哪些東西是可以買的,哪些東西是過一段時間可以買的,哪些東西現在不買,以後也不會買。媽媽一定要堅決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讓孩子見什麼要什麼。孩子經過一次次的「失望」,自控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心得2:少說教,多利用外在的因素

  晴晴看電視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特別愛看少兒頻道,不管是紅果果和綠泡泡主持的《智慧樹》,還是月亮姐姐主持的節目,她是一個也不願放過。有時候她臉上的神情會隨著電視情景的節奏一起一伏,有時哈哈大笑,有時還自言自語。

  因為看電視,晴晴的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早上更是起不來床,上課也沒精打採的。看著晴晴這個樣子,媽媽開始擔憂起來,看電視沒節制,不僅影響學習,對晴晴的身心發展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於是,媽媽想了一條懶招,刪除少兒頻道,讓晴晴找不著。雖然少兒頻道的每個欄目都是為孩子打造的,但是整天滾動播出,孩子沒完沒了地看,也不適合,為了改掉晴晴看電視沒夠的毛病,媽媽決定先刪除少兒頻道。

  下午,晴晴放學回來,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視,發現沒有少兒頻道了,她連忙叫媽媽:「媽媽,你快來看啊!少兒頻道怎麼不見了?」

  媽媽裝著什麼都不知道:「是嗎?媽媽看看再說。」

  媽媽幫著晴晴搜索了一會兒,媽媽故作遺憾地對晴晴說:「哎呀,媽媽也找不到,可能是電視台出故障了,說不定明天就好了。」

  沒有了少兒頻道,晴晴似乎對其他的電視節目不感興趣,只好安心做作業。

  在吃飯的時候,晴晴還在問媽媽:「怎麼今天少兒頻道就沒了呢?」

  媽媽在心裡竊笑,不用一次次的喊,也不用苦口婆心的勸說,晴晴吃完飯就去自己的卧室看書了。

  第二天晴晴回來,還是沒有看到少兒頻道,晴晴抱怨起電視台。媽媽說:「不播少兒頻道是電視台的事情,媽媽也沒有辦法。」

  過了幾天,晴晴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接受了不看少兒頻道這個事實。

  一段時間後,晴晴也不再痴迷電視了。晴晴既有了活動的機會,又能按時完成作業。媽媽不顯山不露水的做法讓晴晴在學習上變得自製起來。

  聰明的媽媽並沒有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不要看電視,而是讓少兒頻道暫時消失。這個簡單的做法減少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孩子在被動的情況下只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

  心得3: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有位心理學家曾把一群四五歲的孩子集中在一間屋子裡,並告訴這些孩子,有一些很好吃的糖果,如果現在要吃,每人可以得到1顆糖果;如果等他辦完事情回來,就可以得到10顆糖果。結果,等心理學家關上門走後,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了一顆糖就吃,而有的孩子能抵禦誘惑,一直等著心理學家回來,得到10顆糖。

  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用堅韌、頑強的毅力剋制自己慾望的孩子,更穩重可靠,更能快速地適應環境,人際關係更融洽。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則顯得固執、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壓力易退縮,面對競爭易發慌。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自控能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等待。當孩子向父母提出某些要求時,可視情況延遲滿足孩子的慾望。讓孩子等上一段時間後再實現他們的願望。孩子有了這樣的體驗後,就有了經驗,想要得到東西,就需要耐心等待。於是,孩子逐漸就能培養起耐心和自控的習慣。

  心得4:用遊戲訓練孩子

  遊戲是孩子都喜歡的活動,而且遊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規則性,經常和孩子玩遊戲,可以使孩子在懂得規則的基礎上,不斷訓練抗誘惑的能力,讓孩子的自制力得到發展。

  比如,媽媽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的活動。媽媽髮指令,並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遊戲開始前,媽媽告訴孩子可以自由活動,當媽媽發出「我是雕像」的口令後,參與遊戲的媽媽和孩子必須像雕像那樣定住一動不動,雕像的姿勢可以由孩子自由選擇,可以是人物的各種動作,也可以是各種動物的特定動作。如果誰先動了,誰就被換下。

  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等活動,可以培養孩子遵守遊戲規則的習慣,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自強:做不斷進取的強者(1)  勤快媽媽

  葉娟的兒子浩浩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浩浩平時還算聽話,學習成績不好不壞。浩浩媽媽在一家企業當打字員,爸爸是工程師,夫妻兩人都經常出差。因此浩浩平常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非常寵愛浩浩,平常生活照顧得很周到,怕浩浩不會削鉛筆,連鉛筆都給浩浩削好了;寫完作業,書包也要奶奶來收拾。

  奶奶的過度疼愛,使浩浩的動手能力很差。每次班級搞活動,浩浩總不如別的孩子能幹,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分到一組,所以每次班級有活動,浩浩都畏縮不前。

  媽媽因為自己沒有學歷,只能當個打字員,總覺得低丈夫一等,為這媽媽一直很自卑,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浩浩身上。媽媽不光給他報了美術班,外語班,還給孩子報了奧數班和作文班。每到周末,媽媽就不辭辛苦地接送孩子。

  浩浩對於媽媽周末給他安排的美術班、外語班,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喜歡到公園去玩;喜歡看公園的花草樹木,喜歡看湖裡的小金魚。浩浩自己還曾經養過小金魚。可是,媽媽不重視孩子的這些興趣,總認為那些東西跟學習沒關係,要想考上重點中學,必須要學好奧數、英語;要想考進名牌大學,必須學習成績過硬。於是,媽媽硬逼著浩浩去上各種學習班。

  每到星期天,媽媽都要送浩浩去各種培訓班學習,沒有其他辦法,浩浩只好裝病,常常說頭痛。這在媽媽看來是沒用、沒出息的表現。為此,媽媽總是發火,也打過他,可浩浩只要去上課就說難受、生病了,浩浩的媽媽真是著急。

專家點評

  浩浩裝病既反映了媽媽過於嚴格的要求,也是浩浩意志軟弱、不獨立、不自強的表現。奶奶的過度溺愛,讓浩浩形成依賴心理,不願自己動手動腦,遇到活動就畏縮不前。媽媽又從不考慮浩浩的興趣,硬逼著孩子學奧數、學外語,讓浩浩從心理上產生抵觸和厭學情緒。浩浩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只好用裝病來逃避。

  在生活中,有許多媽媽像浩浩的媽媽一樣,一味地以家長的意志代替孩子本身的思考,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遇事就不敢自己拿主意,不敢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沒有了自主自強的意識,遇事只會逃避、畏縮,不願意參加各種活動,就沒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膽量和能力,逐漸地孩子只好選擇逃避現實。缺乏自強意識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自強:做不斷進取的強者(2)  「懶」媽媽心得

  孩子有不斷進取的意識,就無需父母過多的監督和催促。因此,媽媽沒有必要替孩子計劃這、計劃那,而應把著力點放在培養孩子的自強精神上,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學會不斷進取。我們給媽媽的建議是:

  心得1:別把孩子當弱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過這樣一篇文章,相信它會對父母們有所啟發:

  有一次,有一家人到森林中去度假,爸爸、母親、五年級學生托利亞和4歲的薩沙。森林裡是那麼美好,那麼歡快,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盛開著鈴蘭花的林中曠地。

  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第一朵花開放了,粉紅粉紅的,芬芳撲鼻。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爸爸在看一本有趣的書。

  突然雷聲大作,飄下幾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

  托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媽媽,好像她並不怕淋雨似的;而媽媽卻又把雨衣給了薩沙,好像她也不怕淋雨似的。

  薩沙問道:「媽媽,托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你,你又把雨衣給我穿上,你們幹嗎這樣做呢?」

  「每個人都應該保護更弱小的人。」媽媽回答說。

  「那麼,我幹嗎又保護不了任何人呢?」薩沙問道,「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人?」

  「你要是誰也保護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媽媽笑著回答說。

  薩沙朝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滂沱大雨已衝掉了兩片薔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自衛能力。

  「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自豪地說。

  「是呀,現在你是強者啦!」媽媽這樣回答他。

  四五歲的孩子雖然剛剛懂事,應該是非常弱小的,但就像文章中的薩沙那樣,他並不願意認定自己是最弱小的人。這就是孩子自強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意識,他們過分地照顧和溺愛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傷害。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視做自身的一部分,而沒有把孩子看做人格上完全獨立的一個人。

  其實許多父母都小看了孩子的能力,許多孩子往往能夠表現出極強的自強精神,甚至令成人震驚。

  心得2:抓住培養孩子自強心的良機

  4歲的瑩瑩在畫畫,畫好一張畫,瑩瑩大聲叫媽媽:「媽媽,快來看看我畫得好不好?」

  媽媽正在廚房裡忙著呢,於是就隨口答道:「媽媽正忙著呢,讓爸爸去看。」

  瑩瑩又叫爸爸:「爸爸,過來看我畫的畫。」

  爸爸說:「沒看到我正忙著嗎?找你媽媽去。」

  瑩瑩只好失望地離開。

  父母也許不知道,自己不經意的拒絕會喪失培育孩子「自強心」的良好契機。如果經常性地應付或者拒絕孩子,就會使孩子的「自強心」慢慢喪失。因此,我們建議父母換一個方式來教育孩子:

  瑩瑩叫媽媽:「媽媽,來看我畫的畫,好嗎?」

  媽媽放下手中的活,來到瑩瑩的面前,媽媽很認真地一邊看瑩瑩畫的作品,一邊稱讚:「畫得真好啊!比媽媽畫得都好,媽媽給你貼在牆上好嗎?」

  瑩瑩高興地說:「好啊,好啊!那叫爸爸也來看看。」

  爸爸過來看瑩瑩的畫,一邊看一邊說:「畫得很不錯!不過不能驕傲呀!」

  瑩瑩撒嬌地答:「知道了。」

  可見,作為媽媽,在培養孩子「自強心」的過程中,首先要以孩子的自我表現為前提,然後輔以鼓勵性的語言,讓孩子的自強心逐步增強。

  當然,媽媽也要注意:不要隨意濫用鼓勵性語言對孩子進行「自強心」的培育。對於孩子好的表現,媽媽給予及時、適當的語言鼓勵就可以了,但不要過分使用鼓勵和表揚,以免出現「自強心」的過度膨脹現象。尤其是在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如果媽媽隨意表揚,不僅不能達到培養的目的,也許還會使孩子原有的「自強心」受到挫傷。

  心得3:幫助孩子確立一個努力目標

  昂子小時候因為身體瘦弱,所以經常鬧病,因此,他的個子比同齡的孩子矮不少,而且體能較差。當然,體能的狀況不會影響昂子的學習狀況,昂子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但是,說到體育上,昂子真是遇到了大難題,而且這個大難題還不能繞著走,昂子面對著體育達標,不知怎麼辦。

  體育不達標,無法評三好學生,昂子不甘心。可是,每個體育項目對他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媽媽知道了昂子面臨的困難,開始鼓勵他、督促他,還堅持帶他每天鍛煉身體。開始時,媽媽給他制訂一個目標:每天早上下樓跳繩50個、慢跑500米,晚上睡前做20個仰卧起坐、5個俯卧撐等。

  開始時,媽媽給昂子定的目標比較低,昂子也能比較容易完成,後來,媽媽根據昂子的情況,給他加大了運動量,昂子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完成。

  有時候,媽媽看他練得很苦、很累,上氣不接下氣,很是心疼,真想給他降低要求,可媽媽想到體育達標成績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而且孩子的潛力是可以開發出來的。而且,媽媽希望昂子能通過艱苦訓練,不僅使體育達標,更能增強他的體能,磨鍊他的意志。於是媽媽還是狠狠心,讓昂子堅持刻苦訓練,媽媽隨時提供必要的幫助。

  經過一個學期堅持訓練,昂子的體育成績順利達標,昂子被評為三好學生。通過訓練取得的成功,讓昂子增強了自信心,而且還在訓練中理解了不怕困難、知難而上的意義。

  對父母來說,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所以給孩子定目標時一定要切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定得太高,讓孩子有一種望而卻步的感覺,這不利於激發孩子的自強精神,還可能會因為總達不到目標,而失去信心。

  如果你的孩子某一方面比較弱,你給他定的目標一定要具體,要讓孩子比較容易完成,然後再逐漸給孩子提高標準,讓孩子一步步地提高。當孩子每達到原先設立的一個小目標,你要及時肯定孩子,讓孩子從父母的肯定中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點自強精神。

  心得4:鼓勵孩子自己去爭取

  很多人因為害怕失敗,而不願意參與競爭性活動。實際上,競賽給我們的啟示是:競賽不在於勝負,而在每一次的投入,都能讓自己成長!競爭意識是一種激發自我提高的動機形式,孩子在活動中,為了取得好成績而與別人展開競爭,通過競爭達到提高綜合素質,尤其是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要使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家長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從小,父母就教育姍姍,自己想要的東西要自己去爭取,父母是不會幫她的忙的。因此,姍姍從小就懂得了要競爭,要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少先隊中隊長要改選。姍姍的學習成績和組織領導能力都是同學們佩服的,按理說當上中隊長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少先隊輔導員老師想讓另一個女孩擔任中隊長,因此當第一次選舉選出姍姍後,老師委婉地做孩子們的工作:「同學們,咱們再選一次行不行,看看有沒有更合適的人選。」

  出於對老師的尊重,孩子們又選舉了一次。但是,姍姍的得票依然最高。老師有點不滿意,示意大家再選一次。

  這時,姍姍站了起來,她當著老師的面對同學們說:「你們覺得我行的就舉左手,覺得我不行的就舉右手,我們一次表決,決不含糊!」

  話音剛落,同學們幾乎全部舉起了左手。輔導員老師無奈,只能尊重選舉結果,讓姍姍當了中隊長。

  消息傳到姍姍家裡時,姍姍的爸爸媽媽給予了女兒極力的支持。媽媽特意為女兒做了她最愛吃的紅燒肉,還鼓勵姍姍說:「姍姍,你做得很棒!自己想要的,屬於自己的,就應該勇敢去爭取!」

  孩子的未來需要他自己去把握,因此,敢於面對一切挑戰,敢於面對一切強手,敢於挑戰自己的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想做「懶」媽媽的你來說,能做的就是鼓勵孩子自己去爭取一切屬於他的機會。

  心得5:……懶媽媽講故事:擋不住的誘惑  有一個窮人,日子過得非常艱苦。有一天,一個富人決定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餵養牛,並把自家的荒地好好開墾一下,等春天來的時候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穫糧食了。

  於是,窮人滿懷希望地開始自己的致富之路。但是,沒幾天問題就來了。牛要吃草,窮人天天帶著牛到山上去吃草,但是,自己卻沒有糧食充饑。於是,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吧,然後買幾隻山羊。自己先殺一隻羊吃,其他的羊可以生小羊,把小羊賣掉,不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錢了嗎?

  於是,窮人就把牛賣了,買了四隻羊。沒多少天,一隻羊被他吃完了,其他三隻羊卻遲遲不生小羊。於是,飢餓的窮人又殺了一隻羊。

  看著羊越來越少,窮人想,如果羊沒了,就不能生小羊了,也不能掙錢了。不如把羊賣了,買幾隻雞,讓雞生蛋。雞可以天天生蛋,這樣自己不就可以很快有錢了嗎?

  於是,窮人把羊賣了,買了18隻雞。但是,剛買來的雞還不會生雞蛋。飢餓的窮人又開始殺雞吃。

  當春天來的時候,富人給窮人送來了種子。但是,窮人的牛早就沒有了。18隻雞也全部被他殺完了。窮人又只好天天吃鹹菜了。

一個人只有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慾望,才能夠做成一件事情,如果抵擋不住誘惑,別人再怎麼幫忙,最終也會一事無成

第三章 學會有主見地處事解決問題:不給別人添麻煩(1)  勤快媽媽

  曾有一則報道,由於父母因急事沒有回家,面對這個突發事件,不知所措的女兒竟然在門外等候了近6小時,如果不是被鄰居發現並領回家中,女孩很可能就在門外過一晚上了。  艾女士說,她回來的時候,樓道里沒有燈,漆黑漆黑的什麼也看不清楚,開始她沒在意,上到4樓才隱約聽見哭聲,下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孩子坐在門口哭,問了她好幾次怎麼回事,她才說是爸媽不在家,她開不了門。艾女士起身一看,門上原來貼著條子,讓孩子回來去奶奶家裡,可能是孩子沒看見字條。回到家,艾女士連忙給又凍又餓的孩子做了點吃的,安排孩子睡下。  事後,艾女士說:「幸虧我昨天晚上回來時,看見孩子坐在家門口。要不,在那裡坐一晚上還不凍死了……」

專家點評

  這個孩子在回家的時候,由於父母不在家,居然只會在門口等,而不知道去鄰居家,或者給親戚打電話,如果不是艾女士及時發現了她,說不定她真會在門外凍上一個晚上。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變的能力?仔細想一想,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父母太溺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太多了。孩子的事,事無巨細都是父母親力親為,孩子的任務只有讀書,在這種環境下,孩子自然會變成只會讀書的書蟲,缺乏生存能力。

  生活中,任何時候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樣去解決這些突然發生的事情,不依靠別人或者不給別人增添麻煩,這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必備的生活技能。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一旦父母有事無法照看孩子,孩子的生活將不堪設想。上面這個事例說明,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解決問題:不給別人添麻煩(2)「懶」媽媽心得

  孩子的事總歸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父母的包辦和代替只能是一時,不可能是一世,因此,不如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不給別人添麻煩。

  心得1: 讓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中,想當個有智慧的媽媽,就應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做「主角」,你只要給孩子適當的引導、適度的鼓勵、適宜的評價就可以了。總之,家長要做「配角」,這才是智慧媽媽的典型做法。  一位爸爸下班的時候,發現已經放學的兒子在大門口使勁地開門。原來,門鎖由於使用時間較長而很難打開。  見到爸爸回來,急得滿頭大汗的兒子趕緊把鑰匙遞給爸爸,說:「這鎖可真難開,還是您來開吧!」  這位明智的爸爸並沒有去接兒子的鑰匙,而是對兒子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都要我幫忙嗎?如果我不回來你會怎麼辦?」說著,這位爸爸做了個無能為力的表情。  兒子起先覺得有點委屈,剛想發作,爸爸又說:「你想想看,其他人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處理?」  兒子想了想說:「滴兩滴油在上面吧!」可是兒子馬上又說,「現在不是沒有油嗎?」  爸爸不吭聲,又過了一會兒,只見兒子高興地一拍腦袋。於是,他放下書包,拿出文具盒,用小刀削了一點鉛筆芯的末兒,然後把這些末兒倒進了鑰匙孔里。門順利地打開了。  這時,爸爸對兒子說:「我就知道你能夠依靠自己來處理問題的,這才是個男子漢!」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應該培養孩子對突如其來事件的應變能力。比如,遇到突然停電時,怎樣去點蠟燭、開手電筒;遇到陌生人問路,應該怎樣避免被騙;遇到煤氣泄漏應該怎樣去控制;著火了知道用滅火器撲滅,迅速轉移易燃品等。這樣,萬一發生了什麼意外的情況,孩子就能順利應對突發情況了。  心得2:鼓勵孩子自己解決人際問題

  孩子是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解決問題的。我們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會通過在實踐中的鍛煉,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天,媽媽讓小寶去附近書店買本書。小寶買回了書,並找回了一張10元的錢幣。回到家,他把書和錢一塊兒交給媽媽。  媽媽拿到錢,發現錢的一角缺失了,便對小寶說:「寶兒,你把這錢拿回去,讓老闆給換張好的!如果老闆不給換,你要考慮好如何跟老闆說,他才會換。」  一會兒,小寶回來了,手裡依然拿著缺了角的錢。  媽媽問小寶怎麼回事,小寶生氣地說:「我讓老闆給換張好的,老闆說我無理取鬧,不給我換。」  媽媽說:「你必須再去一次,想想如何和老闆交涉。」  小寶又出去了,一會兒回來了,仍然沒有把錢換回來。  媽媽讓小寶說一下過程。  小寶有點氣憤地說:「我讓老闆給我換錢,不然,我就不買他的書了,可老闆還是不給我換,怎麼辦呢?」  媽媽說:「再想想還有什麼辦法?」  小寶又去了,不過這次回來時,手裡拿著一張完整的錢。  媽媽忙問:「這次是怎麼辦到的?」  小寶興奮地說:「我告訴老闆,是他不誠信在先,如果他不給我換錢,我把這件事情告訴我的同學,讓他們不來買他的書,他就會損失一大批顧客。老闆聽我說這些,就給我換錢了。」  媽媽高興地擁抱著小寶,稱讚小寶真能幹。  其實,在生活中看似一件小事,讓家長代勞,也許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但是,孩子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不會獨立處理。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不僅能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還能鍛煉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得3:讓孩子學習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  社會是複雜的,但是,孩子必然要走上社會。因此,從小讓孩子學習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你要做個有心的媽媽,就得明白這個道理,並儘早訓練孩子,以便在孩子長大後可以少操一些心。  華人首富李嘉誠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溺愛,更不能嬌生慣養,而是應該讓孩子學習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  當李澤鉅和李澤楷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召開董事會時,就讓兩個兒子坐在專門設置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開始兄弟倆覺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認真聽著父親和各位董事討論工作,有時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吹鬍子瞪眼睛,兄弟倆嚇得哇哇直哭,這時,李嘉誠就對他倆說:「孩子別怕,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拿多少股份的問題時,他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張只拿9%的股份。」  董事們有的贊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鉅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拿11%的股份,能多賺錢啊!」弟弟李澤楷也急忙說:「對!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聽到孩子們單純的分析,李嘉誠和同事們都笑了。但是,李嘉誠認真地對他們說:「孩子,這經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麼簡單,你想拿11%發大財反而發不了,你只拿9%,財源卻能滾滾而來。」  後來,公司雖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在這樣一點一滴的熏陶中,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不但對做生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明白了怎樣去處理商場中的問題以及人際之間的關係。心得4:……學會拒絕:維護自己的權益(1)  勤快媽媽

  胖胖是個靦腆內向的孩子,他從不和小朋友爭東西,哪怕是他自己的東西,只要別人要玩,他就會默默放棄。  這天,胖胖又拿著自己的小滑車出去玩了。正巧,我帶著女兒也在樓下花園裡玩。其他小朋友都對胖胖的小車很感興趣。胖胖就讓小朋友玩,自己則站在旁邊乾巴巴地等,看著小朋友一個一個輪番上車,胖胖的臉上寫滿了無奈。  好不容易車子還回來了,可胖胖的手剛握住他的小車,腳還沒有跨上去,又有一個小孩叫著要玩小車。這孩子的奶奶不由分說就把孫子抱上小車,推著就走。  在旁邊看著的胖胖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想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窩囊,自己的東西自己都玩不上,如果被掠奪的次數多了,胖胖肯定會越來越懼怕別的小朋友,這會讓胖胖更內向。  想到這兒,媽媽直接走到胖胖旁邊,替胖胖吆喝著把車子要了回來。那孩子的奶奶還嘀咕了一聲:「沒見過你這麼小氣的媽。」其他小朋友一看胖胖媽媽在身旁,都退到了一邊。  媽媽大聲對胖胖說:「瞧你這個熊樣,自己的東西,你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怎麼自己的東西反而被別的孩子搶來搶去,自己都玩不上!」  胖胖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他低著頭,一聲不吭。雖然,後來胖胖玩著自己的小滑車,可他並不開心。專家點評  生活中,有許多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去拒絕別人。雖然,中華民族一向倡導謙讓的美德,但是,如果孩子非常不願意,卻要讓孩子故作謙讓,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權益,去滿足他人的需求和權益,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沒有好處的。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沒有自己的需求,即使自己的需求和權益受到他人侵犯,也不善於去維護和爭取的。  那麼,為什麼孩子不會拒絕他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孩子還沒有習慣說「不」  拒絕其實是一種習慣。有時候,孩子不會拒絕他人,與孩子的膽量沒有任何關係,僅僅因為孩子缺乏拒絕的經驗,還不習慣說「不」,因此往往無法開口拒絕別人。  2.謙讓美德的誤導  有些孩子不會拒絕別人,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包辦太多。比如,家裡來了小客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表現得很好客。於是,當別的孩子想要這個玩具或者那個玩具,而自己的孩子恰好也喜歡,父母可能出於禮節覺得應該教孩子謙讓他人,因此總是極力說服自己的孩子放棄需要,來滿足小客人的要求。  雖然這種做法被許多父母一直延續著,也確實能讓父母面子有光,但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父母的這種做法也剝奪了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力。  3.家長的越俎代庖  有些孩子雖然有不願意的情緒,但是因為膽量較小,不敢自己去拒絕,這時,好心的家長往往會替孩子拒絕他人,從而維護孩子的權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孩子失去了實踐的機會,從而導致膽量越來越小,越來越不敢開口說「不」。   學會拒絕:維護自己的權益(2)「懶」媽媽心得

  其實,孩子在與小朋友自主交往的過程中,能學會有效地拒絕別人,也能學會友好地與他人相處,這同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經歷。如果孩子能夠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勇敢地拒絕他人,那麼,當父母的就可以不用那麼替孩子操心了。我們不妨來看看聰明的媽媽有什麼心得讓孩子學會拒絕他人:  心得1:教孩子泰然接受他人說的「不」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父母,你也應該在孩子頭腦中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於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享用一會兒。如果別人不願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  孩子在接受他人說「不」時,會聯想到自己有喜歡的玩具,別人想玩,也得經過我的同意。所以,孩子即使碰了「釘子」,也能一臉的無所謂。  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在被拒絕時,想到能和小朋友換著玩,比如:一件玩具就能換來很多種,孩子們就能玩到自己沒有的東西。孩子嘗到了「交換」的甜頭,由此可以領悟到分享的妙處和合作的快樂。

  心得2:讓孩子堅持自己的決定

  有些孩子不敢拒絕同伴的要求是因為害怕別人不跟自己玩,害怕由於拒絕而導致孤獨,離開夥伴心就沒著落。因此,孩子平時跟小夥伴說話都賠小心,別人要什麼東西,他就會拱手奉送,可是,事後他就後悔了。這種情況就是平常說的「沒志氣」,常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當中。  這就需要媽媽逐漸培養孩子的果敢品質,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就應該勇敢承擔起責任來,自己拒絕同伴後就應該承擔起受冷落的後果,而不是過後就反悔。

  心得3:教孩子正確認識「面子」

  孩子不敢拒絕他人還可能是為了照顧面子。比如,雖然自己的錢都是父母給的,但當別人來借錢去玩遊戲時,為了面子還是借給別人。有些孩子甚至發展到別人叫他去做一些不合紀律的事情也會違心去做,而事後卻遭到老師的批評。可見,讓孩子學會拒絕就應該教孩子正確區分面子。  如果面子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尊嚴,那麼它應該是積極的;倘若面子是為了一點虛榮心,為了隨大流,則可以去除。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凡事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不能一輩子為面子所累,該拒絕時就應該拒絕,尤其是當自己不願意或者被要求做的事不合紀律等情況時,一定要敢於說「不」。

  心得4:教給孩子委婉拒絕的技巧

  拒絕別人的某些無法接受的要求或者行為時,媽媽要教給孩子應注意的方式、方法,不可態度生硬,話語尖酸。你要告訴孩子,先不要急著拒絕對方,可採用迂迴委婉的方式說明自己的實際情況,既不違反自己主觀意願,還可以給對方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  比如,孩子不想把過山車給他人玩,抱著車跑的結果只能是兩個孩子都不開心。與其如此,不如讓孩子找一個理由,或者說我現在正在玩,等我玩完再借給你等,總之,要讓他人心平氣和地接受。小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得很快,只要這個「岔」打過去,一會兒就會去關注別的事情去了。  你可利用孩子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根據當時的情境以及具體情況,引導孩子以什麼樣的方式婉言拒絕他人的要求。  比如,別人向自己借畫筆,如果不願借,可以這樣說:「一會兒上課我還要用呢」或者「我用完後再借給你吧」。  讓孩子學會以委婉的方式和小朋友對話,既能巧妙守住自己心愛的東西,又避免了矛盾衝突,維繫了孩子之間的友誼。

  心得5:……自主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1)  勤快媽媽

  浩浩已經上初中了,卻還是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媽媽幫他拿主意。  這也難怪,浩浩從小到大,什麼事都是媽媽給安排好,什麼決定都是媽媽幫他拿,就連吃什麼飯,穿什麼衣服,媽媽都幫他打理好了。媽媽的說法是:浩浩什麼心都不要操,只要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就行了。媽媽的包辦使浩浩沒有過多的選擇機會,因此,浩浩也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  這天晚上,浩浩放學回到家又讓媽媽替他拿主意。由於成績比較好,很多同學支持他競選班長,浩浩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不該參加競選。  媽媽說:「你是怎麼想的?」  浩浩說:「我想參加,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也能為班級做點貢獻。可是也怕競選不上沒有面子,又怕影響學習,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因素要考慮,媽媽替我做決定吧,我聽媽媽的。」  媽媽說:「這樣好不好,咱們拿一張紙,全面考慮一下,一邊列上參加競選的好處,一邊列上壞處,然後看看哪邊占的分量大,你就按哪邊的做吧!」  媽媽和浩浩忙乎了一陣子,得出了結論,還是參加競選比較好。  於是,浩浩決定去參加競選。  後來,浩浩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讓媽媽先給拿主意,媽媽也有點著急。他信任媽媽,願意和媽媽多交流、多溝通當然是好事,可是,浩浩媽媽也擔心,孩子總不能事事都讓媽媽先拿主意呀,這不成了沒有主見的孩子了?專家點評  獨立自主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構成,它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當然一遇到要選擇的情況時,就拿不定主意,只能聽從父母的決定。  有些父母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還是我決定吧」。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若孩子的個人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過度包辦,他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制,自信心會受打擊,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長大以後,可能會缺乏判斷和選擇的能力,缺乏責任感,缺乏主見。到那時即使父母想訓練他讓他自己作主,他的這種意識和能力恐怕也難以培養起來了。  孩子小時候的不聽話,有時是其要求獨立自主的表現。孩子不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護里,父母要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走,讓孩子鍛煉自己的心智和能力,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自主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2)「懶」媽媽心得

  孩子雖然小,也有作決定的權利,孩子自己作決定,就要對自己所作的決定負責。一個能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即使走出校門,走出家門,也能夠獨當一面,爭取自己的權利。因此,我們不妨做一個不替孩子作決定的「懶」媽媽。

  心得1:孩子的事要徵求孩子的意見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往往喜歡用命令的口氣:「就這樣做怎麼能行」「你該這樣做」「還不快去做作業」「我不允許你和誰誰交往」,等等。這種命令的語氣只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自己只有服從父母的意志行事,而孩子這樣做心裡能高興嗎?  作為一個聰明的媽媽,你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商量式語氣,比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我想能不能這樣做?」「我想你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會更好一些!」……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意識,提高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的能力。  用商量代替命令,不僅能鼓勵並引導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而且也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作為一個聰明的媽媽,你應該給孩子表達意願和想法、自己進行選擇的自由和機會。比如,給孩子買玩具時,家長要徵求孩子的意見,盡量買孩子喜歡的玩具;在超市購物時,可以讓孩子選擇購買自己喜歡或者需要的物品。給孩子報特長班時,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選,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家長要多多支持。  心得2:讓孩子在限定範圍內選擇

  有位美國家長,帶著他2歲多的女兒去吃飯,在飯桌上,女兒不肯喝果汁,嚷著要和大人一樣喝可樂。  2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但是,在中國家長看來,孩子這樣是「不乖」的表現,可是,這位美國家長卻沒有強求孩子喝果汁或可樂。  當著客人的面,這位父親說:「喝完你杯子里的果汁,可以在我杯子里喝一口可樂。」這其中隱含的選擇是:你可以不喝果汁,但也沒有「可樂」喝。  這位美國父親很具體地給了孩子選擇的機會,以及每種選擇行為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父親對女兒沒有提什麼要求,只是讓女兒自己選擇做決定。  後來,2歲多的女兒想了想,還是喝完了自己杯子里的果汁。這位父親說話算數,當場兌現,笑眯眯地允許女兒在自己的杯子里喝一口可樂。  孩子由於知識、經驗的缺乏,面對過多的自由和選擇,反而不利於他選擇和做出決定。因此,作為父母的你,可以給孩子一定範圍的選擇權利,也就是讓孩子在限定的範圍中進行選擇。這樣,孩子會逐漸樹立起適當的選擇意識。

  心得3:讓孩子自己作選擇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幼年時長著碧藍的大眼睛,鼻樑挺拔端正,一頭金色的捲髮,顯得英俊、神氣,很招人喜愛。尤其是他那一頭金黃色的捲髮,非常漂亮,媽媽很喜歡富蘭克林這頭漂亮的捲髮,並喜歡用各種服裝來打扮年幼的富蘭克林。  但是,媽媽為他選擇的衣服,富蘭克林並不喜歡。  有一次,媽媽想給富蘭克林穿縐邊的套裝,富蘭克林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不滿。  又有一次,媽媽想說服富蘭克林穿蘇格蘭短裙,富蘭克林又拒絕了媽媽的好意。最後,富蘭克林和媽媽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關於這段故事,富蘭克林的母親薩拉在《我的兒子富蘭克林》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做媽媽的對於衣飾的品位雖然高雅,可是我們執拗的兒女卻並不喜愛。」可敬的是,富蘭克林的媽媽並沒有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薩拉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從來不曾試圖對他施加影響來反對他的喜好,或者按我們的模式規定他的人生道路。」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只要父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做決定,孩子會讓父母驚喜於他的成長。所以要想讓孩子具有自主性,媽媽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信任他、尊重他,不要橫加干涉,孩子會在家長的信任中成長起來。  心得4:讓孩子選擇自己的志向  作家聶鑫森的兒子曾經在北京人民大學讀新聞專業,後來,兒子想放棄新聞專業的學習,重新學習中文,對此,聶鑫森非常開明,他尊重兒子的決定。  聶鑫森是這樣記錄這件事情的:  2001年冬,我去北京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大會,住在奧林匹克飯店,離兒子讀書的地方不算太遠。兒子到飯店來看過我幾次,有一次是和外甥許卓仁、侄女易慧一起來的。我們一起吃飯,喝啤酒,兒子顯得有些悶悶不樂。在我將離京返湘的前一天,兒子來為我送行。與我同住一室的何立偉上街去了,宿舍里就我們父子倆。  兒子很久很久都沒有說話。  我耐心地等待著。  終於,兒子下定了決心,說:「爸爸,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我說:「你說吧。」  「我不想在北京讀書了。」  我大吃一驚,但很快就鎮靜下來了,溫和地問:「為什麼呢?」  「爸,我想學中文,新聞課程……可學的東西不多,真的。我想重新參加明年的高考,然後好好地讀幾年書,打牢基礎。」  「可北京的時光白費了。」  「不,沒有白費,我認識了不少人,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經驗,我想,對於寫作是有用的。」  我又一次點了點頭。我覺得兒子的決定不是草率的,他能下這樣的決心,從心底里說我是欣賞的。「好。離高考還有幾個月,你就拼此一搏吧。」  兒子燦爛地笑了。  這年寒假,兒子把所有的行李都帶回來了,然後進入一個高考強訓班,開始了他人生一場真正的拼搏。  幾個月過去了,兒子信心滿懷地又一次參加了高考,最終被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錄取。  一個人的主動性往往是從內心產生的,如果是被強迫做一件事情,常常是口服心不服,缺乏主觀能動性,而如果是自己經過考慮後作出的決定,他就會堅持不懈地去追求,直到成功。媽媽一定要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在對待孩子的志向時,千萬不能強迫孩子,否則,你就是當一個天天督促孩子的勤快媽媽,孩子也不可能因此而奮發圖強的。  對此,籃球健將喬丹的母親曾經深有體會地說:「在放手過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問題,是讓兒女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做出事關終身的決定,選擇與我為他們確定的不同的發展道路。」事實上,在選擇過程中,媽媽雖然不替孩子作決定,但是可以通過給孩子分析各方面的情況,讓孩子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再作決定。如果孩子認真考慮後做出了決定,作為智慧的媽媽,你就應該支持孩子,因為孩子會為自己的選擇而奮鬥的。  心得5:……自我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1)勤快媽媽  安姐的女兒嬌嬌是個任性的小女孩,弄得爸爸媽媽都很頭疼。

  一次,嬌嬌從外面玩耍回來,涼鞋上沾滿了泥土。安姐讓她把涼鞋拿到衛生間沖一衝。誰知,嬌嬌沒把涼鞋拎進衛生間,而是用水盆接水直接在陽台上沖洗。陽台一時間「水漫金山」。

  安姐一邊大聲訓斥嬌嬌,一邊手忙腳亂地拿起掃帚、拖把忙乎,而嬌嬌卻嘻嘻哈哈,好像感覺很有趣。因為陽台不會漏水,安姐沒有急於打斷嬌嬌的惡作劇,而是忙著擦乾陽台的地面。

  這一切恰好被嬌嬌爸爸看到了。嬌嬌爸爸對安姐說:「孩子把陽台弄髒了,媽媽就不應該清理乾淨!你急惶惶地拿來拖把和掃帚,進進出出,還把污水帶進客廳,不僅要清掃陽台,還要打掃客廳。表面上,你在替孩子承擔責任,實際上是讓孩子逃避責任,你應該讓孩子學會為她的行為負責。」

  安姐不以為然地說:「孩子小,不懂事,讓她清理,不僅費時費力,還把她自己的衣服弄濕,最後還不得我替她整理、清洗。她這一折騰,最主要的是還耽誤了做功課的時間。」

  嬌嬌爸爸有點生氣地說:「你這不是疼孩子,這是縱容孩子的任性,像今天這樣孩子故意在陽台上玩水,她應該意識後面的麻煩!」

  安姐說:「小孩子嘛,哪有這麼多規矩。等她大了自然就會懂事。」

  其實,安姐雖然發現問題的根源是因為對女兒過度溺愛,但是卻沒有讓女兒為自己的任性付出過代價。結果,由於媽媽的嬌慣和縱容,嬌嬌依然我行我素,不時地為媽媽製造些麻煩,這不能不說是教育上的失誤。

專家點評

  孩子不知道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原因在父母的教育上:

  1.父母替孩子承擔責任

  許多父母不願讓孩子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偏偏喜歡替孩子包辦一切。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正確的,但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絕,孩子就喜歡依賴父母,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去承擔責任。

  巧巧又把玻璃杯摔了,媽媽雖然生氣,但還是對巧巧說:「你怎麼不小心點兒?快走開,小心被玻璃割傷!」然後,媽媽把碎片掃了,並把地給拖乾淨了。而巧巧呢?坐在沙發上,看著媽媽做這一切。

  媽媽做好以後,告訴巧巧:「媽媽不是說過嗎?玻璃杯和碗容易摔破,拿時要小心,可你怎麼還是三天兩頭地打破東西呀?」

  巧巧聽著媽媽的話,頭低了下來。

  看到女兒那副可憐樣,媽媽心軟了,又重新給巧巧倒了一杯牛奶,遞給她:「喝吧,要記著媽媽的話啊!」

  巧巧點著頭「嗯」了一聲。

  誰知過了幾天,巧巧又把吃飯的碗給打破了,媽媽又是一通忙碌。當媽媽再次提醒她要小心時,巧巧仍然只是「嗯」了一聲。

  2.沒有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當孩子有了第一次我願意做、我會做的表示時,正是孩子獨立意識和自信態度表現的萌芽,這時候,如果家長拒絕孩子,替代孩子,等於「扼殺」了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這就好像是孩子掉進了父母設置的「溫柔陷阱」,讓孩子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更何談獨立承擔責任?

  這樣孩子在做事時真的遇到了困難和麻煩,孩子就會退縮,就會想到讓父母來幫助自己,替自己承擔責任。

  自我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2)  「懶」媽媽心得

  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少犯錯,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父母能做的,只是讓孩子為自己所犯的錯誤付出一定的代價,從而認清自己錯在哪裡,避免再犯。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敢於改正錯誤,並能主動承擔責任的人。那麼,引導孩子主動承擔責任,讓父母可以成為「懶媽媽」,不再為孩子承擔責任,有什麼方法和技巧呢?

  心得1:孩子自己的事讓他自己負責

  曾有一位博士的孩子,一個學期丟了8個小黃帽。這位博士對此很傷腦筋。只好求助於一位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

  專家問:「是不是孩子丟一個你就給買一個?」

  博士說:「是這樣的。」

  專家說:「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丟了馬上就會有新的,他一點壓力也沒有,怎麼能不丟呢?」

  專家給他出招:「如果孩子再丟了小黃帽,讓他自己去找。如若找不到,只好自己光著腦袋去學校,老師批評也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買,也由他自己用零花錢去買。沒有零花錢,取消他一個最喜歡的項目。這樣孩子才知道犯錯要承擔後果。」

  博士照著專家的話去做,結果,孩子再沒有丟過小黃帽。

  專家的招數實際上是一種「自然懲罰」法。自然懲罰法是指在孩子犯錯後,不用語言批評或行為處罰,只需讓孩子去承擔他的錯誤所帶來的後果就行了。

  北京有個初中生,在一次「我有什麼責任」的主題班會活動後,他開始思考這個過去很少去想的問題。是呀,以前上學遲到我總是責怪父母,怪媽媽沒有叫我起床,作業出現錯誤,怪爸爸沒有給我檢查,實際上,最應該怪的人是自己呀!從那以後,這個孩子經常用「我有什麼責任」來提醒自己,當他考試失利時,他不會再責怪父親沒有輔導自己,不再責怪老師偏心,不再責怪媽媽沒有讓他吃飽早飯,只會責怪自己沒有好好複習,考試時過於粗心等,這樣,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慢慢提高了,做事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加強。

  事實正是如此,孩子只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負責。

  心得2:孩子犯錯讓他自己承擔結果

  孩子做了錯事,許多父母出於疼愛孩子而為孩子收拾殘局。但是,這種「疼愛」不是真正的疼愛,它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不能讓孩子從中獲得應有的經驗和教訓,更不能幫助孩子樹立起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感,這隻能是害了孩子。

  出於教育孩子的目的,媽媽應當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錯誤的結果,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樣才能避免以後重蹈覆轍。

  日本眾議院議員藤山愛一郎先生,曾回憶他母親的教育方法,其中有一段是說到他在幼兒園的事情:「那時候父親還沒有發展出現在的事業,所以我經常受母親吩咐,到赤板溜池一個叫古渡屋的漿洗店,或是日本轎木原店的煎餅店,辦事情或買東西,我經常都會弄錯,可是母親從不生氣,只叫我明天務必再去一次,然後什麼都沒說。為了防範又弄錯或是忘記,我便把要辦的事情記在紙上,第二天帶著出門。」

  藤山先生的母親當然不懂心理學,但她卻很了解孩子心理的微妙,是個優秀的媽媽。如果花了工夫卻沒有完成,還被大人責罵,即使是孩子也會有不悅之色。另外,如果被母親責罵,孩子可能就沒有反省錯誤的心情,與其大聲斥責,不如和顏悅色令其再做一遍。

  年幼的藤山把要辦的事情記在紙上,然後帶著出門。

  如果當時藤山的母親在藤山出門前再三叮囑,後來的結果會是什麼呢?孩子若不斷被大人吩咐做這做那,辦事時只會因循大人的叮囑,便不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問題,一旦忘了耳邊的吩咐,同樣的錯誤便會一犯再犯。

  可見,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能讓孩子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帶來的壞結果,知道做錯事要負責任,以後就會注意自己的行為。即使是做了錯事,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去承擔責任,並不推卸責任,或者怨天尤人,這對孩子的成長和今後的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心得3: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南昌市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媽媽叫吳康萍,作為江西省圖書館的一名普通館員,吳康萍成功地培養了一雙德智兼備的女兒——大女兒曹力鷗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小女兒曹力鯤從東南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德州大學攻讀雙碩士學位。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吳康萍就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

  有一次,老大曹力鷗上小學四年級時,吳康萍託人從外地買了一雙漂亮的小皮鞋,曹力鷗一見到漂亮的皮鞋,就想穿著去上學。但是,這天天氣陰沉沉的,好像要下雨。媽媽勸她不要穿。但是,曹力鷗就是想穿。於是,吳康萍厲聲地問道:「你能對新鞋?責嗎?」沒想到曹力鷗大聲地回答:「能!」

  於是,吳康萍就不再阻攔。

  果然,放學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雨。曹力鷗回家的時候,竟然是打著赤腳。

  原來,為了對新鞋子負責,曹力鷗毫不猶豫地脫下新鞋放進書包,自己則赤腳蹚水回家。

  曹力鷗這種負責任的精神就來自於媽媽的信任,媽媽所給予的充分的自主選擇權。

  現在的孩子大多嬌生慣養,而嬌生慣養的背後,是責任意識的淡漠。可見,責任感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及行為結果負責。

  心得4:……懶媽媽講故事:自作聰明的墨魚  從前,在深藍的大海里,有一隻小墨魚,名字叫墨墨。

  有一天,墨墨在深藍的大海里遇到了一條兇惡的大鯊魚,大鯊魚正餓得發慌,它露出一口鋒利的白牙齒,說:「小墨魚,這下你跑不掉了,乖乖當我的早餐吧!」

  墨墨非常害怕,要是真的打起來,墨魚哪裡是鯊魚的對手?可是,就是想逃,它也游不過鯊魚,怎麼辦呢?

  情急之下,墨墨不由自主地噴出了濃濃的墨汁,周圍的海水頓時漆黑一片。大鯊魚不提防,一頭撞了進去,卻什麼也看不見。在大鯊魚亂沖亂闖時,小墨魚墨墨已經快速地逃走了!

  順利逃走之後,墨墨得意極了。它游到溫暖的淺海處,沾沾自喜地想:我真是本領高強,看來有這護身法寶,誰來抓我都不用怕了。

  墨墨正想著,發現不遠處有一個漁夫和他的兒子正在捕魚。這時,墨墨想起剛才的成功逃脫,心想:這次,我得趕緊噴出墨汁然後逃走。於是,墨墨又噴出了濃濃的墨汁。

  漁夫的兒子看到海水被染黑了,就問父親:「爸爸,海水怎麼突然變混濁了?」父親回答:「一定有墨魚,我們撒一把網吧!」

  說著,他們就撒了一網,果然抓住了自作聰明的小墨魚。

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具體的問題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如果不考慮情況的變化,自作聰明,最終的結局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第四章 學會自動自發地學習讓孩子在探索中成長 勤快媽媽  我的同學張雲的兒子3歲了。按說,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不用父母過於操心了。但是,說起兒子,張雲卻有說不完的話。原來,3歲的諾諾現在似乎越來越難管了,不管看到什麼,他總要用自己的感官去嘗一嘗,去碰一碰,這讓張雲很無奈。早上,媽媽帶諾諾到公園玩,諾諾看到路邊有好看的鵝卵石,他拿起來就放在嘴裡,媽媽看到後趕緊把石頭從諾諾嘴裡掏出來,大聲地斥責諾諾:「地上的石頭那麼臟,你怎麼能把它放在嘴裡,下次不可以這樣!」中午,媽媽剛買回來一個渾身長滿刺的菠蘿。以前吃菠蘿時,姥姥都是削好盛到碗里給諾諾吃,今天因為姥姥不在,媽媽還來不及削菠蘿就開始洗菜。這時,諾諾看到了這個怪怪的東西。儘管媽媽對他說:「菠蘿刺會刺傷你的小手,等媽媽削好了再給你吃。」但是,諾諾還是趁媽媽不注意就去抓菠蘿,結果,這個菠蘿不客氣地刺了諾諾的小手,諾諾疼得「啊」地大叫起來,當然,媽媽又把諾諾批評了一頓。  晚上,媽媽做完晚飯後,就給諾諾盛了一碗特製的八寶飯,讓諾諾先吃。這時,諾諾看到媽媽端出一盤辣椒魚頭。這紅紅的辣椒讓諾諾覺得很誘人,於是,他吵著要嘗一嘗,可是,這辣椒很辣,媽媽不讓諾諾嘗,並把這盤菜端走了,於是,娘倆為此彆扭了好一會兒……  張雲苦惱地對我說:「男孩子就是皮,像你生個女孩子就不會那麼操心了,女孩子總歸文靜一點!」  我笑了笑:「我家孩子與你家諾諾相比,淘氣程度一點都不亞於諾諾!」張雲有點不相信,我又說:「只是,你管得太多了,而我是一位懶媽媽!」  專家點評  孩子從降臨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們內心深處對周圍世界有著一種追求和探索的願望。剛出生的嬰兒,會用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用小手去觸摸身邊的東西,用小嘴去吮吸品嘗食物的味道,用耳朵去傾聽來自不同方向的聲音,這些雖然只是單純的感覺,卻也是探索世界中邁出的第一步。  正是孩子天生具有的探索精神,讓孩子充滿了學習的動力和激情。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產生擺脫各種束縛和依賴的獨立傾向,他們會越來越喜歡探索活動,努力在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其實,孩子在參加探索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僅得到了探索的樂趣,而且思維能力、創造力都得到了發展。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探索精神。  「懶」媽媽心得哲學家別林斯基說:「人的生活像廣闊的海洋,在它的深處保存著無數的奇蹟。」在大自然中,有許多事物都是我們無法用平常的眼光來看待的,如果孩子缺乏探索的精神,孩子就永遠無法獲得真知。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媽媽,你應該培養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感悟的好習慣。讓我們來學習一下成功「懶」媽媽的經驗和心得吧!  心得1:鼓勵孩子的探索活動 孩子對周圍的許多事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個明白,他們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喜歡做一些危險的遊戲,並能從中獲得樂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動,而應該引導孩子大膽去想,允許他們創造性地嘗試。  196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從小就非常喜歡到從事藥劑師工作的父親的實驗室里去玩。他非常崇拜父親調配藥物,非常想親自動手做實驗。  父親很早就注意到兒子對實驗的濃厚興趣,慢慢開始教鮑林怎樣調配藥品,怎樣做實驗。鮑林高興極了,每天放學後就到父親的實驗室里去做實驗,這段時間裡,他學到了許多知識,更重要的是,父親教給他自己去探索的精神。  其實,孩子在探索活動中得到的不僅是樂趣,還有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創造力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就非常注重讓孩子們在各種冒險活動中去體驗各種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因此,要想當個「懶」媽媽,就得鼓勵孩子大膽去探索。當然,每個孩子在探索一件新事物的時候,都會有恐懼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這時,如果你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對孩子說:  「算了,多危險,不要做了。」  「小心點,你會傷害自己的!」  「你不能做這個,太危險了!」  這樣,孩子想要探索一下的那種微弱的自信心一下子就會被父母的呵斥趕跑了。  如果你對孩子說:「沒事,來試試吧,但是要注意……」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鼓勵孩子去探索新的事物。當然,媽媽要教給孩子必要的防護方法和知識,這可一點都不能偷懶,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孩子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心得2:寬容孩子的「破壞」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具有破壞慾望。什麼東西到了孩子手裡,他都要看個究竟,很多東西都被拆成七零八落,讓父母哭笑不得。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了事情,就呵斥、打罵孩子,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只能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喪失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和樂趣。  還有些父母或為了保護玩具,或為了居家的整潔,就不許孩子任意擺弄玩具,更不許孩子拆卸。父母的這種做法其實是本末倒置,只想保護玩具,卻扼殺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  有一個母親,因為孩子把她辛辛苦苦積攢了幾個月錢才買回家的一塊表當成新玩具給拆卸擺弄壞了,就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頓。  後來,她把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孩子的老師。  這時,老師幽默而不乏沉重地對她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給打沒了!」老師對這位孩子的母親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他的創造力的表現,你不該打孩子,孩子從小有了動手的機會,才能把實踐能力與書本知識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思維,培養他的創造能力。」  「老師,您說我現在該怎麼辦呢?」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但她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老師接著說,「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表送到修表匠那裡,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的師傅如何修理,這樣,修表匠成了老師,你的孩子既向他學到了關於表的一些知識,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滿足。」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於是,我們不辭辛勞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但是,孩子們學知識是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而怎樣才能把學到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呢?是因循守舊還是創造出更好更新的生活來?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是後者。創造意識猶如幫助孩子起飛的翅膀,孩子能否很好地運用學到的知識,關鍵還是要依賴創造這雙強硬的翅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一個用心的媽媽,你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意識,就要保護孩子的破壞慾望。  心得3: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和社會  一位父親是這樣評價大自然的:  「我認為森林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遊玩場所,在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里,孩子想怎樣玩就怎樣玩,在草地上、在陽光下,他會感到自由自在。我經常帶孩子到這樣的地方去,告訴他各種各樣的樹木和鳥類的名稱。我們經常會摘一朵花,共同研究花朵的構成;我們還會敲下一顆成熟的果子,一起解剖果子;我們經常砸下一塊岩石進行觀察;我們經常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慣,窺視鳥類在樹上做巢;我們經常拍攝一些孩子未曾見過的花草、樹木和風景等。這些都啟發了孩子的好奇心,鍛煉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創造性思維。」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課堂。作為一個用心的媽媽,你盡可以利用大自然和社會給孩子上一些精彩的課。節假日和雙休日,你可帶孩子到郊外遊玩,也可帶孩子到少年宮、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讓孩子在觀察事物中學會發現問題,孩子接觸的事物越多,產生的新想法就越多。上學放學的路讓孩子自己走勤快媽媽   我經常和網友在QQ上討論關於孩子的事情。有一次,網友帥帥媽媽跟我講了育兒的辛苦:  孩子從出生開始,我就沒睡過幾個整覺。好不容易孩子上幼兒園了,每天接送,哄孩子睡覺等事總會耗盡我的精力。  自從帥帥上了小學以後,我就覺得自己的生活更加忙碌起來,先不說別的,就光一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就夠我受的。還有下班回家後,小手絹、紅領巾也要我來洗,書皮兒得我幫他包,被子得我幫他疊。  看看我一天的安排:早上做好飯,等帥帥吃完飯,送到學校之後,我再回來上班往往是遲到的。然後是下午4:30放學,我就得提前十分鐘去接帥帥。接完送回家再接著上班吧,椅子還沒坐熱乎就又下班了,而且有好幾次,我都忙得忘記了接孩子,最後一個才把帥帥接回來,帥帥自然不樂意,還影響了老師下班,我真有點應接不暇了。  自從孩子上學後,我就一直繃緊了神經,總是怕忘記接孩子。其實,帥帥上學的學校就在小區里,不到5分鐘的路程,可我寧願自己受累,也要接孩子回家,因為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是我最擔心的事情。  本以為孩子回家後可以輕鬆一點的,可是我卻發現,晚上在家裡,自己也沒閑著,基本上成了孩子的陪學者。每天帥帥放學回家後,我總要催促他先完成作業。但是帥帥似乎對其他事情更感興趣,比如:看看動畫片,吃吃零食,有時甚至到附近的同學那去玩會兒。總之,要讓帥帥自覺地先把作業做完,簡直比登天還難。於是,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活,專門坐在帥帥的旁邊,監督帥帥完成作業。  雖然帥帥在我的監督下不得不做作業,但是,他做作業時也是心不在焉,不是這裡忘記做,就是那裡寫錯了。我不得不幫帥帥檢查完作業後才能睡覺,這時,我還有許多家務活要做。  這樣的生活讓我覺得特別累,畢竟我每天還要上班。我有時候想,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呀?  專家點評  現在有的孩子都四五年級,有的已經上初中了,家長依然接送孩子上下學。父母要工作,要照顧孩子日常生活,還得為孩子上下學而奔波,真的是好累啊!可為什麼好多家長要不辭辛苦地接送孩子上下學呢?分析一下,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  1.怕孩子出現交通意外  學校離家遠,上學要過馬路,現在車輛比較多,交通和秩序比較差,怕孩子出現交通意外,是家長送孩子的主要原因。為了孩子的安全,即使家長很累很辛苦,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來接送孩子上下學。  常能聽到一些上了歲數的爺爺奶奶們在一起閑聊,以前家裡好幾個孩子,上學的事從來不用大人操心,上學、下學都是自己的事,而現在就不同了,一個孩子上學,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幾個人跟著忙,接啊、送啊的不說,一旦孩子忘帶了什麼東西,一個電話,家長不管在忙什麼,也得放下手中的活趕忙為孩子送去,生怕耽誤了孩子的學習。這也難怪,一根獨苗苗,肩負著整個家庭的重負,愛子之心,人皆有之。  2.孩子年齡小,怕吃虧上當  現在的社會,壞人比較多,怕孩子年齡小、識別不清、吃虧上當,也是家長不放心孩子獨自上學的一個原因。  但是,孩子總要長大,不可能永遠受到父母的庇護,如果孩子習慣於依賴父母,將無法形成獨立的能力和闖勁。因此,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給孩子怎麼走路,怎麼注意交通安全,怎麼去識別和防範壞人等。  「懶」媽媽心得  其實,孩子並不像家長想像的那麼脆弱,及早教給孩子安全過馬路、防惡人的知識,然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上學放學之路吧!當然,我們需要一些方法和建議:  心得1:家長要狠下決心  對孩子來說,人生的路最終要他自己去走,而能獨立上學是孩子成長的起步。其實,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去上學,關鍵就看家長在適當的時候能不能下狠心,舍不捨得放手,給孩子一個成長的機會。  一位媽媽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冬天的一個早上,我叫醒女兒去上學。天氣很冷,地上的雪還沒有融化,女兒自己出了家門去幼兒園。我怕孩子路上摔跤,就悄悄跟在後面。果然,我的擔心應驗了。孩子快到幼兒園門口時,摔倒在地上,她「哇」地哭了起來,我跟在後面,真想趕過去把她抱在懷裡。但我還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看著女兒慢慢起來,擦了擦眼淚就又向前走了。目送孩子進了幼兒園我才回到家裡。但一天都心神不定,擔心女兒能否安全到家。正打算要出門看看孩子,卻聽到女兒的叫門聲,那一刻,我知道,女兒已經能開始克服困難了。後來,我開始讓女兒嘗試做一些簡單的事情,逐漸地,孩子成為了一個愛勞動、有責任心、有自信心的好孩子。  心得2:告訴孩子安全常識  曾經的中國女籃隊長宋曉波,在6歲的時候,她的父母就讓她一個人去上學。小小的她脖子上掛著一張乘車月票,從家裡到學校需要換乘兩次公共汽車,再穿越幾百米的小衚衕和大馬路。剛開始,媽媽把她帶到公共汽車站,告訴她一些乘車的注意事項和交通安全,當曉波坐上公共汽車,媽媽向孩子招招手,就走了。開始時,媽媽也不放心,就讓爸爸偷偷騎著自行車跟在汽車後面,直到看著女兒走進學校的大門,才轉身回去上班。經過了幾次的鍛煉,看到曉波完全能獨立去上學,並能夠安全地回來,爸媽才放下心來。  也許有的家長會認為曉波的父母狠心,可只有這樣做,才能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闖勁和能力。  讓孩子獨自上學,父母可以先帶孩子熟悉去學校的幾條路徑,讓孩子記住行車的路線以及所要坐的公交汽車,讓孩子記住明顯的標誌,告訴孩子如果坐車坐過了站或者提前下車應該怎樣處理;讓孩子切記不要在路上打鬧、追逐等。還可以讓孩子單獨走幾次,父母悄悄尾隨其後,看一看孩子是否真的學會了自己上學。  剛開始,媽媽可多花點時間與精力教會孩子自己上下學,這樣做既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又可以逐步減輕家長接孩子的負擔。  當然,在讓孩子獨立上學前,媽媽還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準備,學習應付突發事件的方法。  心得3: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孩子上學的路,不讓他自己走,他就總是依賴家長,遇到什麼事,首先想到的是家長的責任,要家長來解決。比如,孩子在上學時經常忘記帶一些書本或學慣用品,他們總埋怨家長忘記將這些東西放進他們書包里,卻沒有想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早上起晚了,也是埋怨家長沒有及時叫他們起床;或者一旦父母被事情耽擱不能接送了,便常常不知如何處理路上的一些突發事件,等等。  有一個上小學五年級的獨生子,愛睡懶覺。每天早晨,媽媽給他做好飯後,催他多遍都不起,總想多睡會。如果睡過頭,上學真要遲到了,他反而要抱怨母親不喊他早起,害得他挨老師批評。媽媽覺得孩子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她正式告訴兒子:「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別的小朋友能做到的,你也應該做到。從明天起,該幾點起床你自己上好鬧鐘,如果鬧鐘響了,你還賴在床上不起,那你就睡吧,肯定沒有人叫你,挨老師批評也是你自己的事情!」  媽媽心裡很清楚,孩子可以跟父母撒嬌,可遲到在老師、同學眼裡會丟形象,孩子也不敢遲到。果然,第二天早上,鬧鐘一響,孩子馬上起床,不敢耽擱。後來,孩子早上上學再也不用催了,有時候,孩子去上學了,父母還在睡覺。一旦孩子覺得父母對他的學習過於重視和包辦,學習馬上就會變成父母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父母來說,再勤快也無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孩子缺乏學習的動機和目的。因此,明智的媽媽應該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這樣孩子才會自動自發地去學習,父母才可以從對孩子的送學、陪學中解放出來。家庭作業讓孩子獨立去完成勤快媽媽   同事周老師經常跟我講他教學上的事情。有一次,他告訴我一件事情:  班裡的青青平時作業完成得很好,可一到考試,青青總是成績不理想。  這天,青青被周老師叫到辦公室。周老師拿出青青的試卷給他看,因為試卷上有好多題都是平時做作業時常見的題型,而且很多青青平時會做的題目也被扣分了。周老師不明白,為什麼作業一直完成得很好的青青,一到考試就不靈呢?青青也很懊惱。  周老師說:「有些題目,只要檢查一遍,就會發現錯誤所在的,你怎麼沒有發現?」  青青說:「我也檢查了,但沒發現有錯誤。」  周老師問:「平時你的作業很少出錯,你是怎麼檢查的,為什麼考試時就不能靜下心來檢查?」  青青不好意思地說:「我平時從不檢查作業,都是媽媽幫我檢查的,發現問題就告訴我。」  周老師終於知道了青青考試成績不理想的癥結所在。  原來,為了青青能取得好成績,媽媽沒少費心思。從青青剛上學開始,媽媽就陪著青青做作業。只要青青做完作業,媽媽就隨他去玩,至於檢查作業,從來都是媽媽代勞。  青青做作業總是有些馬虎,比如:把「彬彬有禮」寫成「杉杉有禮」,把「遙遙相望」寫成「搖搖相望」。媽媽發現了錯誤,就告訴青青怎樣改,讓青青改過來。雖然青青現在已經上四年級了,他從來沒有自己檢查過作業。所以,一到考試需要自己檢查時,青青自然檢查不出錯來。  專家點評  生活中,像青青媽媽這樣為孩子檢查作業的家長大有人在。這些家長為了節省時間,或者覺得孩子小,檢查不出什麼問題來,就幫孩子檢查作業。  像青青這樣一考試就滑坡的現象,主要是由父母的包辦代替影響了孩子獨立學習能力的發展造成的。因為家長的包辦,只能是暫時地避免了孩子出錯,卻很難培養孩子認真的態度和踏實的學風,只能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這樣下去,孩子會缺乏自律能力。  作為父母,關心孩子的家庭作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不僅能夠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而且能夠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家庭作業完成的好壞,與父母的教育和督促有很大的關係。但是,許多父母怕孩子粗心、馬虎而出現學習上的問題,於是每天在孩子做完作業後,家長總是幫孩子檢查正確與否,結果孩子做完作業就好像甩掉包袱了一樣,高高興興地玩去了,即使有錯誤,家長不但會指出來,而且有些家長還會告訴孩子正確答案。  父母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還不利於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培養。漸漸地,孩子做作業的主動性會越來越少,作業完成的質量也會越來越低。  「懶」媽媽心得  讓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家長循序漸進地進行,對孩子要有耐心,而且對年齡還小的孩子來說,有趣的約定,好吃的好玩的引誘,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長只要把握好這個度,這些對培養小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還是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家長不妨一試。  心得1:讓孩子自由支配完成作業後的時間  家長有家長自己的事情,與其天天看著孩子寫作業,勞神勞力,不如讓孩子自己獨立去寫作業,家長的放手,會讓孩子自己承擔起學習的責任。  吟鶴從上學開始,媽媽就堅守一個原則:不陪著她寫作業。而且媽媽還告訴吟鶴:獨立完成作業是一個小學生最基本的要求。  在媽媽的要求下,吟鶴懵懵懂懂地開始獨立寫作業。剛開始,吟鶴做作業,時常犯磨蹭的毛病,本來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有時候需要花上半小時甚至更多一些的時間。於是,媽媽告訴吟鶴:媽媽不會給你布置額外的作業,如果你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有了這個承諾,吟鶴做作業的效率大大提高,不用媽媽催促,也能按時完成。這個辦法讓媽媽根本不用催,吟鶴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而且自己還學會了控制時間。  有些家長喜歡坐在孩子身旁做監控,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題,或字寫錯了,一邊幫孩子糾正,一邊批評、責怪孩子——「給你說過多少遍,就是不能認真一點,真是氣死人的!」想像孩子在家長的這種監視和批評下,如何能安心寫作業,又如何能用心檢查作業?所以媽媽不妨換個方法,把檢查作業的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學會檢查作業的方法。  心得2: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有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孩子學習就像給家長學似的。」只要家長不坐在身邊,孩子寫作業磨蹭不說,還時不時地搞些小動作。作業做完後,大多是本子一放,筆一扔,玩去了,自己根本不檢查,然後推給家長檢查和幫忙訂正。如果家長要求孩子自己檢查,孩子也是應付了事,然後跟你說:「媽媽,我實在檢查不出來問題,還是你幫我檢查吧!」  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成熟,在孩子的意識里,還沒有「責任感」這樣的認識,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能一直監督孩子做作業,也不能直接幫孩子檢查作業,或者將孩子不會做的直接教給孩子,這樣的結果是既累死父母,孩子也沒有培養起來獨立學習的責任心。  有些學校老師要求家長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並在孩子的作業上簽字。在這種情況下,媽媽不妨與老師溝通一下,家長的簽名只代表孩子完成作業,並不代表替孩子檢查過作業的正確性。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要求惠惠做完作業要檢查,為此媽媽沒少花心思。但四年過去了,惠惠仍是做完作業就了事,從來都是做完作業就把作業本合上,不會再看一遍了。  為此,媽媽不知向惠惠講過多少次:「你先檢查,然後媽媽再檢查。」  但是,惠惠不檢查作業的毛病總是改不了。即使是惠惠檢查,也就是簡單地瀏覽一遍,根本找不出錯誤,於是媽媽只好運用強制手段。  為了防止惠惠偷懶,媽媽規定:錯一題罰做十題。媽媽這一招果然厲害,一段時間後,惠惠做作業認真多了,出錯率也下降了。  可好景不長,媽媽發現沒過多久惠惠的作業又開始錯誤百出,媽媽如果不給他檢查,惠惠肯定會天天留在學校里做作業,媽媽氣得狠狠地打了惠惠一頓。可是,惠惠不檢查的毛病仍時常再犯。  惠惠媽媽的錯誤在於沒有讓孩子把檢查作業的責任承擔起來,而是自己代替孩子檢查,讓孩子有了依靠。媽媽不妨把責任交給惠惠,如果孩子做完作業,可以耐心地問孩子:「你自己檢查過嗎?」如果孩子說沒檢查,那就要孩子自己檢查,如果孩子說已經檢查過了,那媽媽可以啟發孩子問:「你是怎樣檢查作業的?」如果孩子說了一種檢查方法,媽媽可以給孩子再提供其他方法再檢查一遍。  如果發現孩子檢查作業時,只是馬馬虎虎地瀏覽一遍,可給孩子定個檢查作業的時間,比如:不得少於20分鐘等,讓孩子能靜下心來檢查作業。  心得3:多點身教,少點言教  在陪著豆豆做了一個學期的作業後,媽媽才發現陪孩子寫作業實在不容易。因為豆豆貪玩兒,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或者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業。這養成了豆豆寫作業速度太慢的壞毛病。而且,在寫作業的過程當中,豆豆總會被好玩兒的事情吸引,不能獨立完成作業。  後來,媽媽意識到,可能父母給豆豆提供了一個反面榜樣。因為媽媽喜歡看電視,爸爸喜歡上網玩遊戲,媽媽在陪豆豆做作業的時候也經常看電視。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為了給豆豆做個好榜樣,媽媽對豆豆宣布:「在豆豆做作業時,媽媽不再看電視,而是讀一個小時的書!」  爸爸也向豆豆承諾:「從此,爸爸在家不上網玩遊戲了!」  豆豆覺得媽媽和爸爸不可能做到這些,誰知,媽媽和爸爸真的遵守了諾言,對電視和遊戲敬而遠之了。  豆豆看到父母說話算數,也向媽媽表示:「作業自己獨立完成,不需要媽媽再費心。」  果然,豆豆做作業時比以前用心多了,他每天專心致志地先把作業完成,然後再去看電視,這讓媽媽輕鬆了許多。  做家長的如果能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孩子的很多壞習慣也會隨之改變。孩子做作業時,媽媽不妨自己讀一讀書或者看一看報,盡量避免在孩子寫作業時上網打遊戲或者看電視。孩子的模仿意識很強,家長的榜樣作用自然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心得4:讓教育合同約束孩子  柳柳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媽媽曾經為柳柳做作業愛磨蹭而大發脾氣,因為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柳柳非得磨蹭1個多小時才能做完,為此事,媽媽和柳柳沒少干仗。後來,媽媽看到另一位媽媽用「教育合同」的方法促使孩子獨立的能力大大提高,媽媽也試著與柳柳簽了一份親子教育合同,沒想到柳柳還真的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經過與柳柳的協商,媽媽和柳柳簽訂了如下的合同:  甲方:柳柳  乙方:媽媽  甲方必須承擔的義務:  1.保質保量地完成每日老師布置的作業。  2.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  3.每天看電視不超過一小時。  違反第1項、第2項,媽媽有權採取強制措施;違反第3項,剝奪雙休日看電視的機會。  乙方必須承擔的義務:  1.柳柳寫作業時,媽媽不許在旁邊評頭論足,影響孩子寫作業;即使是作業不會做時,媽媽不能有怨言,要耐心講解。  2.雙休日不要給柳柳布置額外的作業,不要剝奪柳柳的玩耍時間,周五和周六晚上可以晚些睡覺,允許雙休日睡會兒懶覺。  媽媽違反第1項,柳柳有權抗議和拒絕媽媽的打擾;違反第2項,媽媽自罰一周內不許看電視、不許有其他的娛樂活動。  媽媽和柳柳在合同上鄭重簽了名,並把合同書張貼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自從簽訂了這份合同,媽媽以身作則,柳柳也不願落後,改掉了拖拉、磨蹭的毛病。  簽訂合同的好處是孩子會自覺地去執行合同的條款。當然,和孩子簽訂合同後,媽媽和孩子都要嚴格遵守。如果父母恪守自己的合同條款,孩子也會自我檢查、自我約束,家長就不用整天看著孩子寫作業了。懶媽媽講故事:清藏的白兔日本有個叫清藏的人。一天,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到山上遊玩。走到半路上,他們看見一隻白兔躺在旁邊的草叢裡。   一個朋友以為這隻白兔已經死了,就說:「呀,這隻白兔怎麼死在這裡呀!」  清藏聽朋友這麼說,馬上掩起鼻子說:「是呀,怎麼死在這裡,怪不得我覺得這裡很臭呢!」  正說著,白兔聽到說話聲驚醒了,它慌忙撒腿跑了。  這時,那個朋友意識到自己說錯了,連忙說:「呀,原來它在睡覺呀!」  清藏也連忙附和道:「啊,怪不得我剛才看見它的耳朵在動呢,原來它在睡覺呀!」  從那以後,日本人就把那些無論自己懂還是不懂都隨聲附和、亂說一通的人叫做「清藏的白兔」。  大膽說出自己真正想法的人常常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愛戴。而那些不明事實真相就隨聲附和的人往往會留下笑柄。<PIXTEL_MMI_EBOOK_2005>113 </PIXTEL_MMI_EBOOK_2005>


推薦閱讀:

未婚媽媽的千萬財富之路
2017上半年185萬人離婚,全職媽媽竟然占首位
初冬寶寶吃這7種水果少生病 媽媽少擔心
婆婆也是媽媽 教您幾招吧
單親媽媽的懺悔

TAG: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