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參觀記
今天(3月4日)要去秦始皇兵馬俑,早早起來坐上公交車直奔火車站,然後再轉乘游5路專線車。但是注意,火車站東側有很多掛橫幅寫著游5路的中型麵包車都是假的,千萬不要上當。車站西側的才是真正游5路的上車點。車子中途會在華清池停一下,如果誰想去的話,可以在此下車,之後,直達秦始皇陵兵馬俑停車場。步行到售票處,一看,現在兵馬俑博物館和秦始皇陵博物館合二為一,統稱為秦始皇陵博物院,所以買票就是120元一張的通票。
買好了票來到大門,一看之下,和我20年之前看到的迥異。檢票進了博物院的門,也沒看到兵馬俑館在哪裡,難道搬了地方?於是又花了5塊錢買了張電瓶車的票。
及至到了地方,終於依稀看到了進兵馬俑博物館的大門,這裡還要再檢一次票,之後除了進銅車馬陳列館,其他的一、二、三號館就都不用再檢票,最後一次檢票則是秦始皇陵博物館了。所以,這張票一定要保存好。
一號坑展館還是熟悉的老樣子,這麼多年了,也沒說重新蓋個新的。
這個字還是葉帥題寫的。
一號坑軍陣威武壯觀,強大的視覺衝擊撲面而來~想當日,始皇憑藉這些虎狼之師橫掃山東六國,終於創建了天下一統的大秦帝國,其雄才大略怎不令人嘆服!
一號坑為平面呈矩形,是已知最大的,也是發現最早的兵馬俑坑。
僅僅作為陪葬的陶兵佣都這般奪人心魄,倘或有朝一日始皇地宮重見天日,不知該有多少令人震撼的寶物面世!當然,現在的保護技術,手段都還不過關,不採取主動發掘是正確的。
只是這次看兵馬俑,感覺觀看台有些太高,離兵馬俑太遠,體現不出他們的高大和氣勢。
兵馬俑之間的隔梁,實際上是夯築的承重牆,寬約2.5米。上面的凹槽是棚木的痕迹,黑色炭跡是棚木被燒後的遺存。
參觀者一般多注意觀看陶兵陶馬,我這次去觀察了以前不曾留意的幾個地方,一個是當年打井發現兵佣的井址,就是這口井——世界第八大奇蹟被發現了。
一個是夯土的磚邊牆,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磚牆,老說秦磚漢瓦,終於看到了實物。
一個是封堵門道口的立木,這個要到後面來看,因為它就在正前方觀看台的下面。
一路向後走去,看到考古人員正在進行現場發掘,拍了一張留念。
一號館的後部是修復區,破碎的陶俑就是在這裡被修復得完好如初。
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曲尺形軍陣,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
兵馬俑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簡單的放在坑裡直接用土掩埋,而是放在一個講究的地下「軍營」里。「軍營」大致是這樣修建起來的:先挖坑,之後在地面上鋪設青磚,每隔3米建一組東西向的夯土承重牆,兵馬俑就排列在兩牆間的過道中,然後再在兩牆之間鋪草席一類的遮蓋物,再放上粗大的橫木以承受封土的重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空間。
照片中形似波浪的就是棚木因受力而產生的形態遺迹。
二號坑裡大都保持發掘時的原狀,雖然這些兵馬俑在埋藏時受到了特別的保護,但經過秦末農民起義的人為毀壞,和此後千年間自然災害的侵襲,很多兵馬俑在出土時都是「身首異處」,甚至是破碎的。
但是看這些破碎的陶俑,感受卻更覺的震撼。
三號坑最小,面積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這個館內的光線最暗,裡面的保安也最煩人,拍個照還不夠聽他們的呢。
進來之後可看到斜坡門道,當年的兵馬俑就是通過這裡運送下去的。
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
三號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可惜未完工。不過,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
最後去陳列館參觀號稱青銅之最的銅車馬。
當年出土的銅車馬有兩輛,被編為一號車和二號車。被編號為1號的戰車是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御官,雙手馭車,前駕四匹馬。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二號車為安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二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面,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車通長3.17米,高1.06米,相當於真車馬的一半。總重量為1241公斤,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其形體之大,堪稱「青銅之冠」。其設計製作也與現代工程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們的想像。
銅御者高0.51米,重52公斤。其神態恭敬中又有一絲得意,充分表現出一個高級奴僕的心理。據考證,這僅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屬車,屬於后妃一類人的乘車。史書記載,秦始皇出遊時這樣的車乘有81駕,其盛況觀此銅車馬可想而知,而他本人乘坐的車馬就當更為豪華氣派了。
參觀完畢,出來後卻不能再坐電瓶車,必須從另一個大門走出去,很納悶為啥這麼不人性化。等出了園門才發現,門外是一條長長的商業街,等於強迫參觀者步行,然後變相的引導消費。
雖然這樣的做法很愚蠢,很淺薄,很沒智商,但畢竟是當地為了發展經濟動的腦筋。
然而可氣的是,這條商業街整個是個山寨的歐式小鎮,不僅不倫不類,而且看著就低俗粗劣,真是要多噁心有多噁心。
憑門票可以免費乘坐去秦始皇陵墓的擺渡車,只是車要坐滿人才開。
秦始皇帝,赫赫武功,最是雄才偉略的人物!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
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
據說從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
由於封土堆很大,於是花8塊錢買了張票,坐上電瓶車快速繞了一周。
這裡是東門的遺址,實際上啥都看不到。
文官俑陪葬坑展廳正在施工,據說2011年底就可以建成開放,此後秦陵的門票將漲到150元一張。
如果沒有立這麼個牌子,估計,參觀者都不知道這就是銅車馬出土出土的地方。
轉完秦始皇陵,又坐擺渡車回到原處,依然坐上游5路,心滿意足的奔回了西安。
推薦閱讀:
※秦始皇陵被盜
※傳國玉璽下落之謎:和氏璧竟被嬴政帶入了秦始皇陵
※此皇帝在位54年,每年三分之一稅賦建陵墓,陪葬品遠超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能不能挖?
※秦始皇陵為何歷經幾千年無人敢動?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