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50例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50例療效觀察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又名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臨床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後重為主要表現,多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筆者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運用自擬愈潰灌腸方結合西藥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94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18~67歲,平均40.3歲;病程4月~8年,平均3.9年。對照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17~69歲,平均40.8歲;病程3月~9年,平均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O.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所選病例符合《實用內科學》1的診斷標準。患者有慢性腹瀉,膿、血和黏液便,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有反覆發作的病史;並經內鏡檢查及x線鋇劑灌腸顯示結腸炎病變,伴有潰瘍形成。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g,每天4次。2周為1個療程。

治療組:在對照組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愈潰灌腸方治療。處方:廣木香、生地榆、槐米各15g,五倍子10g,蒲公英30g,血竭12g。每天1劑,前5味藥水煎濃縮成200ml,沖入血竭混勻,早晚2次各10Oml保留灌腸。2周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注意飲食,禁食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並調暢情志。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依據《中藥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標準擬定。臨床痊癒: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恢復正常,停葯觀察6個月無複發;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輕度炎症反應;有效:臨床癥狀好轉,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炎症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無任何改善。

治療結果:對照組臨床痊癒9例,顯效10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7.27%;治療組臨床痊癒24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

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O.05),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歲,2005年3月17日初診。患者於1年前始不明原因下出現左下腹隱痛,里急後重,先為黏液便,後漸出現膿血便,日3~5次,伴肛門瘙癢。在當地診所給予中藥口服無顯效,後在某醫院行X線鋇劑灌腸檢查診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予西藥(具體不詳)口服亦無明顯改善。來我院時患者除上症外伴有消瘦乏力、食慾差,舌質暗,苔黃膩,脈沉細。給予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g,每天4次,口服。並用自擬愈潰灌腸方保留灌腸。經治1個療程後,患者腹痛好轉,無黏液膿血便,食慾有所改善,仍有肛門瘙癢。繼續治療1個療程。後經結腸鏡檢查示結腸黏膜恢復正常,臨床治癒。停葯後隨訪半年,病情無反覆。

討論

現代醫學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目前認為發病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精神因素等有關。藥物治療主要選用氨基水楊酸製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等,但療效不太滿意,副作用多,且易複發。本病屬於中醫學「痢疾」、「泄瀉」、「腸風」、「臟毒」等範疇。多因飲食不慎,或外感時邪,蘊生濕熱,下趨大腸,致使腸道傳導失職,清濁不分,日久氣血壅滯,與腸中腐濁相搏結,化為膿血,致使病情反覆,纏綿難愈。鑒於此,筆者在臨床中自擬愈潰灌腸方治療該病。方中生地榆、槐米涼血止血,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廣木香理氣止痛,血竭化瘀止血、祛腐生肌,五倍子斂腸止泄。諸葯合用,氣血並調,共奏涼血解毒、祛腐生肌之效。採用灌腸方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局部藥物濃度高,通過藥物作用使腸道潰瘍面得到保護,改善局部血運,促進其修復。本方配合西藥口服,應用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推薦閱讀:

網上婚外戀對婚姻的毒害是慢性的。
郭峰運動治慢性下腰痛
中醫辨證分型 論治慢性腎炎
幾種食療湯,讓幽門螺桿菌無處可逃,專門調理慢性胃炎~
健康資訊之小心糖尿病引發慢性併發症

TAG:西醫 | 潰瘍 | 治療 | 中西醫結合 | 慢性 | 結腸炎 | 腸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