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本質——基督新教支配的國家和外交(7)

美國是由清教徒創立、新教徒占社會主體的國家。早期清教徒的勤勉、節約、樂於致富,樂於投資的生活倫理,曾經是美國初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以後,新教教徒的致富精神和財富觀仍然支配著美國社會。  我們看到,美國人一方面勤奮工作、拚命地賺錢;另一方面又勤勉地上教堂虔誠地禱告,同時又向各種慈善機構、學校、以及國外慷慨地大把捐錢。這正是典型的清教主義的行為方式。  美國人辛勞勤奮地工作、狂熱地追求財富,崇尚經濟成功,體現著清教徒的創造財富、榮耀上帝的精神。美國有86%的人口信仰教,其中的60%是新教徒,這些教徒把在世俗的職業上的努力,也看作是上帝的侍奉,把勤奮看作是有信仰的表現,反映著新教教徒的「工作就是禱告」、「工作是上帝的面具」、「職業乃是天職」的理念。  新教徒認為,世俗職業的成功以及相應的報酬都是蒙上帝的祝福,是在榮耀上帝。因此,美國人的巨大財力和富庶的生活,在美國的基督新教教徒看來,是蒙受神的祝福的表現,是相信上帝的結果,是因為相信上帝蒙神救贖的表徵,是在榮耀上帝。尤其是在今天,美國國家所用有的巨大財富被有些新教徒比喻為當年所羅門手下的繁華和財富,是在向全世界宣示上帝的祝福,是上帝揀選了美國的表徵。那麼,世界上貧窮落後野蠻的國家,在美國人看來是因為不信上帝而沒蒙受上帝祝福的結果。  美國人上教堂勤勉禱告,向各種慈善機構、學校、以及國外慷慨地大把捐錢,在美國人看來,則是作為教徒所必履行的宗教義務。在美國,企業界做的慈善事業要比別的國家多得多,其利潤中每年拿出作為捐款的,遠比其他國家的企業要多,很多其世界性的慈善基金都是美國企業界的捐款。美國的教會很富有,擁有巨大的資金,而這些資金一般都來自實業界和商界。依靠這些資金,美國的基督教界向全世界派遣了大量的傳教士使團。  我們在美國的企業家身上可以看到清教徒的精神。被當作今日美國英雄的比爾·蓋茨是勤奮工作發財致富的典型,這位企業家靠勤快和智慧是自己成為世界首富。但我們知道,比爾·蓋茨給自己的後代留下的財富不多,而多數都留作了慈善基金或發展基金。由於其捐款巨大,蓋茨被評為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大財閥洛克菲勒,早年賺錢刻苦勤奮,結果他四十歲時身體就被累跨,但他捐起錢來也出手闊棹,似毫不吝嗇,現在全世界許多人仍然因為他的捐款而受益,比如,現在全世界兒童使用的免費的牛痘疫苗,依賴的就是洛克菲勒的基金。從他給他兒子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和向兒子傳教迫切心情。這類企業家在美國很多,以前讀過報紙消息,說某位企業家向教會捐了許多款項,臨死前才為人所知,當教會向他表示感謝的時候,他說,不用謝,錢不是他的,是上帝的,托他保管,然後交給所需要的人。如果置身美國,會發現這類例子和故事比比皆是,中國的各類在址書刊也常登載。  一面拚命賺錢、追求財富,另一面勤去教堂,大把地向社會捐款,這種現象,在一般世俗化國家的人或研究者眼裡,感到不可思議,因此,才會認為美國人患了「人格分裂症」,兼有拜物的利己的和宗教的利他的兩種意識,認為美國是「宗教信仰與拜金主義悖論式地結合」在一起的社會。其實,明白了清教主義的工作倫理和金錢觀之後,就會明白,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其實有著同樣宗教信仰基礎,是源於同一宗教的信仰行為。  我有個朋友在美國公司工作,他與美國人相處時,經常談論賺錢的事,久而久之,美國同行說他「He is seculer(他很世俗)」,朋友聽了很不服氣,心想:「你們大老遠從美國來,不就是為了賺錢嗎,你們不更俗」。我給他解釋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以後,朋友對美國人的說法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說,談久了賺錢的事,還要論及信仰和靈魂的事,如果表現出興趣就是錢,那麼,就會被同樣喜好賺錢的美國人說稱「世俗」。朋友還告訴我,他們在華的頂頭老闆,是投資公司的總公司里的重要人物,深諳賺錢之道,而且賺起來也心狠手辣,但同樣是這位老闆,竟然同時還有著傳教士的資格證書,讓公司的人們一直覺得此人真正偽善,覺得美國人的基督教確實虛偽。朋友說,明白了美國基督教的金錢觀之後,這一切也就釋然可解了。其實,不只是我的這位朋友,如果你在美國企業工作,你就會發現你周圍的美國員工可能就是基督徒,他們既在職場上認真賺錢,也可能在業餘時候在某種地方傳教。如果進一步,我們在中國觀察周圍,你就會發現,你的美國朋友,雖然可能是一位不錯的外語教師是或成功的商人,但他們之中很多人同時可能都是傳教人員。  這樣來描述美國人的經濟行為,並不意味著美國人都是正人君子,也不意味著美國的企業界的財富都來得很正道。美國也不乏坑蒙拐騙殺人越貨之徒,也不乏時常爆出醜聞的企業。為什麼會這樣,這就牽扯到新教創造資本主義之後的資本主義自身的異化問題了。  異化是馬克思喜好使用的概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概念,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清教資本主義的演變,既適用於新教的資本主義由榮耀上帝的資本主義向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的演變。  資本主義的產生早期得助於清教徒的節慾但旺盛而持久的經濟活動,起源於新教的創造財富榮耀上帝的宗教理念,這在前面通過韋伯的論述已經有所講述。但同樣也是這位韋伯指出,資本主義一旦確立之後,就開始了自身的異化過程,這表現為,早期的清教徒的創造財富榮耀上帝的倫理,在資本主義確立之後,逐漸開始淡化退後,取而代之的,是為發財而發財的盈利主義,盈利競爭開始成為資本主義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則。榮耀上帝的原則不復存在,資本主義體制不再為宗教動機所驅動,而僅為逐利動機所驅動,成為單純的高效率的生產和盈利體制。隨這些而來的,是上帝的榮耀和人的價值被忽略,物慾和財富被抬舉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是韋伯描述的資本主義自身的異化。馬克思主義不信上帝,但馬克思主義者看到了在這種資本主義體制中的人的價值的被忽略,把它描繪為人的異化和勞動的異化。兩者描述的同一個異化現象,這個現象在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  美國是一個清教倫理仍在起作用的國家,清教精神仍為企業界的主流,因此,美國的資本主義比別的國家的資本主義要顯示出更高的信義,更多的鄰人愛,勞動者也率先擁有了更多的權利。但美國的資本主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演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異化的現象,這就表現為一些經營者的信義的喪失,表現為坑蒙拐騙的行為和其他各種如偷稅漏稅欺騙股東等醜聞。

  第三章美國的外交是意識形態外交  「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誤判了形勢,他們不了解美國這個國家。美國這個國家進行戰爭,從來不依據利害權衡和得失盤算,美國人打仗,從來都是依據道德和國民的好惡。」—— 日本內閣情報局長、駐泰大使岡崎久彥  「美國蔑視力量平衡的概念,認為實力外交不道德。美國的國際秩序的標準是,民主主義、集團的安全保障、以及民族自決」。——亨利·基辛格  一、美國的外交注重意識形態  美國自獨立以來,就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  早期是對西部疆域的拓展,現在被說成是國內事務,實際上當初是從法國西班牙及墨西哥等國或奪或買地獲得土地,也是對外活動。  南北戰爭之後,在形成現在的美國的規模之後,美國開始走出美洲,參與更廣泛的國際事務,其間主動投入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直到今天,美國已成為影響全世界至為重要的國家,把握著幾乎所有國際問題的關鍵,從台海,到中東,到非洲,到歐洲,都擺脫不了美國的影響,幾乎所有國際熱點的當事國領導人,都把美國的態度當作首先必須考量的因素。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講,北美洲遠離世界的紛爭熱點,美國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對國際事務可以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它視國家的利害狀況,既可以採取閉門的孤立主義,也可以採取開門的國際主義政策。儘管美國一直有孤立主義的主張,但美國自建國以來孤立主義就沒有得志過,開門的國際主義政策一直是美國的對外政策主調,包括被認為是孤立主義的門羅主義,其實也是為了獲得在拉美和太平洋地區的支配權,是為了向太平洋地區擴展,也是一種開門主義。甚至,我們在美國的國際活動中看到,美國在對他國的問題上經常採取干涉主義態度。

  為什麼美國一直採取開門主義政策,甚至是干涉主義政策?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美國的開門主義和干涉主義,容易被理解是為了爭奪資源和搶奪市場等,被認為是追求國家物質利益的行為。一般世俗國家的學者都從利益角度來解釋美國的外交動機,筆者曾在全國最大的書店找遍了關於美國外交的書,發現,除了美國人自己寫的書介紹了意識形態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之外,所有我國學者,都將美國的對外政策解讀為追逐利益的行為,沒有考慮到意識形態對其內外政策的影響。對二次世界大戰的解讀也是如此,認為美國參與二戰,是美日兩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長期爭奪利益的結果,日本想獨佔亞太,美國要求利益均沾,因為利益對立,不可調和,導致兩大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火併。美國支持中國的抗戰,也是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等等。  其實,這種世俗化的利益論考量,是經不住推敲的,考察美國對外政策中意識形態所佔的分量,就會發現,意識形態才是美國外交政的基石。


推薦閱讀:

英媒稱菲將在黃岩島設禁漁區:體面解決外交僵局
港媒:「薩德」部署考驗中國外交智慧
國際觀察:安倍對俄「虛偽」外交受重挫
擁有一個類海參崴的出海口對振興東北經濟有多大價值和影響?

TAG:國家 | 美國 | 外交 | 基督 | 本質 | 基督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