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中華民族的圖騰
06-23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歡歡喜喜迎龍年謹以此文獻煙雨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後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龍的主要工作就是興雲布雨。那麼龍到底什麼樣?根據考古和歷史資料,中國龍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稱之為「古代龍」,古代龍多作匍匐爬行狀,結構形態比較粗陋,蛇身獸頭,保持著爬行動物的特點。但它們的形狀極為豐富,也異常怪異,它們帶著一身粗野與狂放,暴力與恐怖,展示著神秘的威力。第二期從戰國到唐代,可稱之為「中世龍」,這是龍的形態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中世龍」開始脫去了爬行動物的特點,從匍匐走向飛騰。龍的體態多呈S形,顯得剛健有力;形態結構也開始複雜化,出現了頭髮、節毛,角開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變為鹿角,羊須的特徵開始突出,而且氣勢漸增,表現出不可一世的姿態來。第三期是宋以後,可稱之為「現代龍」,宋以後,龍的形態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近千年,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現代龍的主要特點是蜿蜒多姿,通體華美,雖仍保持著不可一世的威嚴,但卻失去了中世龍的剛猛,而展示的是一種「威儀棣棣」的樣子,身軀延長,鬚髮長飄,身體的各個部分表現得極為協調,優美的姿態更富有神韻。龍平時住在水裡,春分時節登天化雨滋潤禾苗,龍的形象相當泛化,變化多端,全憑人們的想像。《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邀劉備小酌,這就是著名的「煮酒論英雄」;曹操是這樣形容龍的:「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把英雄比作龍,「得志而縱橫四海」;曹操是這樣定義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肅然起敬;這種形象絕不是草莽英雄的的樣子,也只有曹操這樣的英雄,才能把英雄人物定義的氣壯山河;這也是曹操把自己比作龍、比作英雄的暗示。在民間,榮登青史並被稱之為「龍」的大概只有「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去見老子並請教周禮,回來和他的弟子說:「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大概就是龍吧!」千百年來,龍的形象更多是帝王的象徵,標準的龍形體現在帝王身上,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龍當作標誌或在黃袍上刺繡,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龍又稱蟒,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不看爪子,不好分辨。帝王稱「天子」,是龍的化身,秦始皇稱「祖龍」,最早的記載是《史記?秦始皇本紀》,書中記載:「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這段記載的意思是:秋天,使者從關東走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手持玉璧攔住使者說:「替我送給滈池君。」趁便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問他緣由,那人忽然就不見了,放下那塊玉璧離去。使者捧回玉璧向秦王陳述了所遇見的情況。始皇沉默了好一會,說:「山裡鬼怪本來不過能預知一年的事。」當時已是秋季,始皇感覺今年的日子已不多,這話未必能應驗。到退朝後他又說:「祖龍就是人的祖先。」故意把「祖」解釋成祖先,祖先是已死去的人,因此「祖龍死」自然與他無關。秦朝崇尚黑,秦始皇是黑龍的化身。帝王們都是龍種,西漢高祖劉邦,父親稱太公、母親稱劉媼;媼字不是名字,是古代對婦女的通稱。《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這是說:劉邦的母親劉媼曾在大澤的陂上休息,夢見遇到了神;當時雷電交加,天昏地暗,太公看到劉媼的時候,看見蛟龍伏在劉媼身上,後有了身孕,生了高祖。按現在的說法,太公是戴了「綠帽子」的,並且親自抓了蛟龍現行;對這個龍子,不知太公又作何感想!蛟龍也知道充當第三者乾的這種勾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因此把天空攪得黑暗,沒想到還是被逮個正著,並被歷史記錄下來,幾千年了都是蛟龍的歷史污點,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現代人第三者插足之事屢見不鮮,大概也是這蛟龍的流毒,劉邦地下有知,對父親戴「綠帽子」這種記載是否認可也未可知。帝王的相貌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這是說劉邦高高的鼻樑,龍的顏面,鬍鬚也很美。這龍種當然是龍的樣子,也是標準美男子的形象,老百姓只有敬畏的份;說劉邦是龍的顏面的人,也肯定見過龍,我們沒見過龍,也只能人云亦云。劉邦是赤帝之子,是赤龍化身,曾酒醉揮劍斬了一條白帝之子白蛇。這條白蛇是被從中間斬斷,因此漢朝就被分為西漢、東漢,中間曾被王莽篡奪。不知這白帝之子為什麼不是白龍而是白蛇?而軒轅黃帝是黃龍化身,《史記?天官書》有一句「軒轅,黃龍體。」另外還有青龍,青龍也被稱為蒼龍;唐?黃巢《題菊花》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也曾稱帝,是青龍。由此不難看出,龍至少五種,這就是黑帝、赤帝、黃帝、白帝、青帝,這就是五帝。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當然也是龍種,並乘坐龍上了天。《後漢書?馮異》記載:「光武曰:我昨夜夢乘赤龍上天,覺悟,心中動悸。」光武帝說:「我昨晚夢見乘赤龍上天,醒來之後,心中直跳。」這都是做帝王的徵兆,當時劉秀還沒有登基,馮異馬上拜兩拜祝賀說,這是天命顯現在精神上,心中跳動是慎重本性的體現;不久劉秀就稱帝。光武帝長得也很有帝王相,《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意思是:光武帝身高七尺三寸,鬍鬚、眉毛都很美,有著大大的嘴巴,高高的鼻樑,飽滿的額角;這也是美男子的形象。帝王都和龍有著某種關係,帝王不高興了就是「龍顏大怒」,高興了當然「龍顏大悅」;即便不和龍扯上關係,也和常人不一樣,《宋史?太宗本紀》記載:「宋太宗的母親杜氏,夢到神人捧著太陽給她,然後懷孕,生了宋太宗。當夜,紅光向上升騰好像火燒,巷子里的人都聞到異常香氣。」宋太祖趙匡胤稱弟弟宋太宗「龍行虎步」,帝王走路的形態都像龍、像虎;不知這樣生的兒子,趙老太公算不算戴「綠帽子」?古語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宋太宗大概就是屬於這種情況,所以又像龍又像虎。曹雪芹也引用了「龍生九子」這個典故,《紅樓夢》第九回:「俗語說的好,『一龍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這就讓人明白了白帝之子是蛇而不是龍的原因,由此看這龍、蛇好像原本就是一家,只是種種各別。龍字,在漢字中有重要地位,龍字的成語、歇後語很多;像龍蟠虎踞、龍吟虎嘯;就是菜肴也有「龍虎鬥」、「龍膽鳳腦」等名菜;我們現代人已經沒口福品嘗龍肉了,可古人告訴我們,「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這龍肉大概和驢肉味道差不多。龍也有背運的時候,要是「龍困淺灘遭蝦戲」,那就慘了;在《封神榜》、《西遊記》里,龍王三公子敖丙就被哪吒抽了筋;龍王要聽命於玉帝,還有時受到孫悟空的戲弄,可見龍也有時身不由己。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從幾千年的古代到現在,龍的含義本質並沒改變,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每次聽到《龍的傳人》這首歌,都感到震撼!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華夏族與漢族,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名字,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服」之真義
※漢民族龍圖騰最初包含豬形象?
※清明常在 民族不老
※猶太民族有多可怕?
※為什麼少數民族自治區里沒有漢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