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氏族譜》

《安氏族譜》欣賞(2013-03-23 15:02:07)

轉載臭老九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33307155

標籤: 雜談

白保迎

借得一套《安氏族譜》,外觀令人為之一驚。該譜裝幀精緻,卷帙繁伙,擺在案頭,宛如一套范文瀾的《中國通史》。打開一看,呀!工筆小楷,清秀端莊,鐵鉤銀劃,力透紙背,讓人拍案叫絕,頓感如坐光風霽月,心曠神怡,直覺得自己是在欣賞一件書法作品,沉浸於藝術享受之中,不禁發出連連讚歎!

《安氏族譜》共有16本,即16卷。全譜膠裝影印,毛邊紙對摺,大16開,豎行抄寫,不加標點。第一卷為從明朝至中華民國曆次修譜的序言,第2~7卷為安氏世系圖。第8卷為安氏碑文,第9卷為卓有政績的祖先的畫像,第10~11卷為太康安氏前人墳塋方點陣圖,第12卷為安氏家范,即家族行為規範。從第13捲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續修的族譜,由手寫小楷改為鉛字印刷。該卷把前面手寫的記述性和議論性文字變為簡體鉛字,便於不認識繁體字的人閱讀,用意是不錯的。但長長的豎行排版,又不加標點符號,還時有錯別字夾雜其中,預期的效果能否實現就不得而知了。本卷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4年和2010年兩次續修族譜的序言。第14~16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世系圖,每頁都標明世系,頁眉上標明居住地,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值得今後的修譜者學習。

《安氏族譜》供續修過8次。

1、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由現在安氏公認始祖安鈺的9世孫安合、安定第一次修譜。

2、明朝憲宗成化年間,由安鈺的17世孫安吉等第二次續修。

3、明朝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第三次續修,編纂人安魁、安文聚。

4、清朝康熙年間第四次續修,編纂人安成華、安明道。

5、清朝咸豐五年(1856)第五次續修,安起坤寫序。

6、民國七年(1918)第六次續修,馬錫祺、王特立各寫一篇序言。

7、1984年第七次續修。牛學孔、白明月、安熙德作序。

8、2010年第八次續修。安霞光編纂,安傑、安熙臣作序。

《安氏族譜》以太康縣安氏為主,遷徙至西華、扶溝、淮陽、睢縣、杞縣、鄭州等地的也在譜中。全書2174頁,從一世續到42世。一世祖姓安名鈺,只記述其「配黃氏,生二子,建塋侯陵西崗南300步余」,未記述生卒年月。他原是何時何地人?得姓始祖是誰?均未寫清,這是該族譜令人遺憾之處。

那麼安氏是什麼時候遷入太康縣的呢?《安氏族譜》中有4種說法:

1、秦漢說。安鈺的第17世孫安吉(太學生、大同府推官)在《明重修家譜序中》說:「我安氏籍康(即入籍太康),自秦漢迄唐數百餘載,其始原有譜以志之。然代遠年湮(yān音煙),已失於無跡。」好像秦朝時就有太康安氏,但此說應屬訛傳。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黃帝有子名昌意,昌意的長子名顓頊(zhuān xū音專虛),繼承了帝位。次子名安,被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後,不願繼承王位,欲削髮為僧。於是主動讓位於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曾為中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時與太子清一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為氏,稱安氏,後世安姓奉安清為安姓的得姓始祖。當然安姓還有其他多種來源,此說是較為權威的一種。這說明東漢末葉才有安姓。安氏入籍太康,絕對不能與秦漢扯在一起。

2、靖康說。清朝咸豐五年(1856)歲貢士李濬寫的《清重修族譜序》云:「安氏為知樞密院事燾之後,靖康間子孫有自開封徙太康,歷三朝之亂不失故業,土著幾近千年。嗚呼!難矣!」(按:《宋史》中確實有安燾其人,開封人,宋仁宗嘉佑四年進士第三名,確實曾「知樞密院事」,但《安氏族譜》中無記載)。族譜中記載的重要人物有任鞏昌知府的,任七品散官的,任大同推官的,任湖州教授的,任知縣的(4人),任永成教諭的,任壽官的,任王官的,任主簿的,任典膳官的,任經歷的,還有太學生、府庠生、邑庠生、廩膳生等等,唯獨沒有知樞密院事的。族譜中也沒有叫安燾的,靖康間(北宋末年)遷徙說不能成立。

3、存疑說。安鈺的20世孫、嘉靖壬午(1522)進士、思南知府安九思寫的《安氏祖塋追遠志》云:「吾族著於太康最久,不知上世所從來,昉於何代。」就是說,不知道「吾族」從哪來,不知道「吾族」起於什麼朝代。昉(fǎng音訪),天剛亮。引申為開始。

4、唐末說。2010年《安氏家譜序》云:「昔我始祖自唐末宋初遷太康安崗,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末宋初的說法不夠嚴謹,中間還隔著53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呢。不過這一說法比較接近事實。理由如下:讀《安氏族譜》世系圖,發現首修族譜的9世孫安合、安定是南宋初期人。在安定的名字後邊,記有小字:「字艮止,宋紹興舉人,授潮州教授。族正……」(第一卷說安定為湖州教授,第二卷又說為潮州教授,我無法考辨,只得照抄)9世孫安定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舉人,而紹興年間在公元1131~1163年,共32年。按照中國古代公認的1世為30年計算,那麼,9世就是270年。從安定所處的紹興元年(1131)上溯,1世祖安鈺所處的朝代應是1131-270=861,而公元861年正是唐懿宗咸通二年,離唐朝滅亡還有46年。如果說有的家族一世只用20多年,好,姑且按1世25年計算,9世只用225年,從1131年上溯225年,是公元906年,唐哀帝尚未被逼「禪讓」,唐朝離滅亡還有1年時間,正是唐朝末年。

由此觀之,安氏遠祖應是在唐朝遷入太康縣的,族譜中所稱的始祖安鈺卻並不是始遷祖。安鈺的第17世孫安吉在《安氏祖宗塋墓記》中寫道:「謹按:吉,世家為太康人。遠祖塋在北關,派系之分曰城西門內、曰城北門內。唐末黃水渰沒數年,水患息丘,墓淤不存,先輩臆度起封。吉少學生時,尚記三族合祭於斯。移居侯陵,去縣西25里。1世祖鈺……」。安鈺24世孫安起坤在《原居》中寫道:「吾安氏居太康雖歷年,多所莫辨從來,究之世為城內人。考之宋末,族屬繁衍,子姓散居,因地而得名者有陽廟安,有安廟安,有侯陵安。按舊章謂元亂兵興,陽廟緲無所聞,安廟、侯陵猶獨存焉(兩處皆存怎麼叫「獨存」?)。侯陵在縣西25里,吾族世居之地,自處士公鈺避河患而遷定」。從安吉和安起坤的記述可以看出,安氏遷入太康時是居住在縣城,祖塋在太康北關。因「唐末黃水渰沒數年,水患息丘,墓淤不存」,先輩們「臆度起封」,臆者,胸臆也,度(duó音奪)者,忖度也。即憑著自己的記憶,覺得祖先墳塋好像應該在某某地方,於是就在那裡「起封」,重修了新墳。後來,安鈺(處士公鈺)為避河患而西遷於25里外的侯陵,於是就成了世居侯陵的一世祖。在城內居住多久才西遷侯陵?從何地遷入太康?族譜中未記載,筆者也無從考證。

對於安氏族人來說,世系圖最重要,他們可以通過世系圖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近親,找到列祖列宗。對於我們從事姓氏文化研究的人來說,最關心的卻是族譜的序言和跋、名人軼事、遺物遺迹、宗族文化、族規祖訓等等。《安氏族譜》在這些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幫助。

本文重點介紹《安氏族譜》的序言。

安氏在南宋紹興年間由9世孫安合、安定等人第一次修譜,但沒有留下序言,族譜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都無從知曉。第二次修譜是在明朝憲宗成化年間,因為寫序人安吉是成化十四年(1479)被授於大同府推官的。族譜序言如下:

「太康安氏族譜序

安氏之譜既成,孫吉以虛(安吉,字佑之,安鈺第17世孫,在縣學當生員時屢試不舉,後以貢士身份被送到太學,明憲宗成化十四年授大同府推官。「以虛「二字意義不明,與之相關的詞有以虛受人、以虛受益、以虛養心等等)序之曰:先人之文行可為具矣,歷代之數言考獻可為章矣。雖然,不可以不悉言也。家有譜,國有志,朝廷有史。甫侯、申伯(周朝的兩位賢臣)美於《大雅》;孔子生日,公羊特書(《公羊傳》:「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若為異姓,名賢尚且詳之,況在於姓序,其前代世世守澤存乎哉(「守澤」應為「手澤」,猶手汗,喻先輩遺物。《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考之大同府推官,夫推官者,理官也,生平有折獄之才。曲者明其為曲,直者明為直,不得以相混也。

故大同廣陵學生與其同學生夜飲,戲相博以死,令質之。以學生李景者首罪,是非判然。鄉人皆曰有通辨之才,吏明作之政者也。心真則為民懇至終始如一 ,才通則因地易民不狃於法,明作則禁止令行,察奸理弊,於是而民綏之以福也。夫乃知忠盡於邦國,仁施於群黎,體國經野之略已佈於大同之下矣。雖終身之懿行多端,但即所見所聞者而書之,以觀於志曰豈不信然?

書內圖記,記地也,追遠探本,詳所自出也;原居,考籍名,辨疑也;世系,記支派名氏也;祠圖,考則展拜之所也;世錄,有誄謚志銘說文文獻足徵也;塋圖,志丘隴也。

譜凡

譜,家乘,國史例也,皆所以備遺。史以浩瀚不可得詳,譜亦有遐邈不能詳者,寧缺疑焉。不然,或浮誇,或誣冒,則史之弊也。譜蹈之,敢欺先人乎?

譜圖次略仿歐陽氏五世異列者。自身而上溯之高祖,聯五服之親也。再列而為九世者,自身而下衍之玄孫,備九族之義也。九世之後,遞相為列,列於五世之上者為宗之統,列於五世之中者為宗之屬。析一列而小宗之法備,認諸列而大宗可考矣。此圖列也。

圖以明世次,譜之略也;傳以紀實行,譜之詳也。故族屬頗繁或書名、書字、書官秩、書生配、葬地,族圖之次從其略耳。其或仕有顯績,處有懿行,則詳具世錄中,表亢宗也(亢宗者,庇護宗族也)。

(從下面文字可以看出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及婦女的社會地位)

譜以收族屬、明宗派。若無子者,遵朱訓挨派而立為嗣焉。無已,即遠宗亦挨次焉。非吾族人不得為吾族人子。即明書於本生之親下,曰:以第几子為某族人子。於所後之親則諱而不書,冀其若己出焉,廣慈孝也。若立異姓之子,雖傳世不書。隨母冒姓者不書。於出繼異姓者,猶書之,冀歸宗也。於為僧道者,猶書之,冀反正也。

譜錄配(配偶)重嫡,體誌所生也。凡妻必錄,妾只錄有子女及守節者。妻之始娶者書曰配,再娶者書曰繼。妾則直書某氏,以別之也。娶同姓者不書,惡無禮也。既出與改適者不書,惡義絕也。子女各書所生之下,世遠而不可考者則統書之,亦不敢知也。

譜錄配止於姓氏,而女亦不錄所適,恐近則備而略於遠不可考也。其或守貞與貴顯者,則所配所適皆為外錄以記之,我族即副室不遺焉,崇節操重封典也。

譜系圖注惟已故者備書其事,存者書一時字(實際是對存者記有配偶及子女)以識別,俟論定也。

譜圖塋墓匪徒志先人所歸葬,亦欲子孫不忘耳!故凡為塋,雖小必圖。墓所位次雖貴必名,准系圖也。附葬者非貴顯不書,從初葬也。或葬他處,圖紀寄葬之所,得歸塋者歸之。

祠,祀宗法先王之所以,因時而追遠,因派以序倫,教人孝也。圖不可缺,今補之。

宋元明先後重修譜牒子孫名次

湖州教授 九世孫 定 鑒定

業儒 九世孫 合 校正

業儒 十一世孫 源山 考輯

業儒 十一世孫 源龍 訂正

業儒 十一世孫 源洲 同校

業儒 十二世孫 琁 校錄

業儒 十二世孫 炳 查續

龍門知縣 十三世孫 金山 考輯

永城教諭 十三世孫 金鏡 同校

業儒 十四世孫 在崇 查續

業儒 十四世孫 在山 校錄

府庠生 十四世孫 在淋 訂正

業儒 十五世孫 同林 同校

邑庠生 十五世孫 夏林 考輯

府庠生 十五世孫 春林 校錄

府庠生 十五世孫 栢林 訂正」

此序言一直沒有落款,不知具體寫於何年。在序言中未寫續修族譜之重要性和必要性及續譜緣起,卻寫入了族譜凡例,是族譜序言的特殊例證。

明重修家譜序

或問:譜之義與乘(shèng音剩)有以異乎?曰:乘者,載一家之行事,而譜者錄一族之世系,體例各異。要其所以承先啟後,則譜與乘固相表裡者也。我安氏籍康,自秦漢迄唐,數百餘載。其始原有譜以誌之,然代遠年湮,已失於無跡。始聚終散,不知留於何鄉?遙想先世同居太康,族人雖眾,要皆綿綿一脈相傳,謹守親親之義也。曾幾何時,一遷於扶溝者,一遷於西華者,一遷於杞縣者,一遷於鄭州者,一遷於柘城、睢州並陳留者,雖天各一方,雲山之間,未嘗無思祖歸鄉之心焉。使無譜以聯之,其不至(知)遺憾先代報本追遠之意幾何哉!夫水源木本,人所同情;春露秋霜,人所同感。既為子孫,同一宗祖,敢以兩地相隔,祀事不舉,抱悲痛於九泉耶?歲當癸未(萬曆十一年,公曆1583),時逢春月,吾族金鏡等 相議重修,光先人之遺美,和同族之親睦。因遺序而詳誌之,曰:以50年一小續,百年一大續,倘或不修。恐億萬子孫愈衍愈繁,難保無迷失宗派之憂,又何以動後人淵源之念乎?明明我祖,伊誰敢忘?爰是春,總理者有人,纂修者有人,校閱、校對、校錄又有人。竭數月晝夜之力,由前推後,聯資而續輯之,將前錯亂而無章者悉入譜,以垂久遠。俾後之賢能繼我而生者,未始不展卷愾(kài音慨,嘆息貌)然,掩卷睪(yì音義,樂也)然。按譜而數之,某祖出某曾祖,某曾祖出某高祖,某高祖出某始祖。知本源之當重而油然動太和之思。撫譜而諦觀之:某以孝行著,某以泮貢著,某以官爵著,某以清忠節惠著。知祖德之當念而惕然奮繼述之志。

譜既成,吾願同宗者寶而藏之,以示後世。庶覽斯譜者追先德於既往,振余芳於將來,其或有善繼善述而克繩祖武(者)。是則余之所厚望也夫!

(萬曆十一年歲次癸未)

明重修家譜子孫

布政司吏 十九世孫 祿 對校

邑庠生 十九世孫 都 對閱

典膳 十九世孫 賢 校正

九江府(經)歷 二十世孫 九齡 對錄

太學生 二十世孫 九有 同正

業儒 二十世孫 魁 纂修

二十世孫 三善 考訂

業儒 二十一世孫 世則 對校

業儒 二十一世孫 世法 對錄

二十一世孫 守貞 訂正

二十二世孫 文衡 考輯

業儒 二十二世孫 文聚 纂修

二十二世孫 文星 對正

二十三世孫 魁元 校正

二十三世孫 福朝 考輯

萬泉主簿 十九世孫族正 邦 總理

十九世孫族長克敬 纂修

十五世孫 桂林 校閱

十五世孫 松 校對

十六世孫 江 校錄

十六世孫 海 訂正

十六世孫 泉 同校

正統丁卯連登進士 授陝西鞏昌府徽州知州 十六世孫 康 圖記(正統丁卯是正統十二年,從該年到萬曆十一年續修族譜,間隔136年,安康中進士後又活了136年?)

七品散官 十七世孫 磐 纂修

壽官 十七世孫 棠 纂修

十二世孫族正 焱 總理

明大同府推官 十七世孫族長 吉 誌圖

下面是太康縣安氏第四次續修族譜的序言:

「清重修家譜序

蓋聞古語有云: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是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國史,所以存真示信,俾後之文人學士識治亂盛衰;家乘,所以繼往開來,使後之宗姓族黨興木本水源之思。家乘者,一紀前人之功烈,一垂後昆之法守也。是歲,余偕族人歲時告廟祭畢,有族正斌、族長文學等向余言曰:「我安氏族譜未續幾80年(安氏在在明神宗萬曆十一年即公曆1583年修過一次族譜,到康熙年間,剛好近80年),譜誠急務哉!」余反(同「返」)而思之:譜既修之於前,茲不修之於後,異日又未知何如能保世系無缺?年深日久,可考乎?余於是會眾族(似應為「族眾」),查世系,抄錄、校正,越數月,乃告竣焉。是役也,我族咸與有力。而不憚勤苦、勞心勞力、工程無間而成其事,又賴吾族斌、文學二人,是皆余親目及之,言不誣也。當是時,凡祖宗有大功德於國計民生者,莫不表而章(彰)之。按之於分,分之所宜;問之於心,心之所安。愛心生而敬心至,豈非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之至孝哉?今日者,觀此續譜之成,此雖我族同心合力之所致,亦何莫非我祖宗之靈,隱而為之鑒而默為之佑也。是為序。

府庠生 23世孫 斌 總理

太學生 24世孫 輔邦 刪修

業儒 24世孫 成華 纂修

業儒 24世孫 成祚 同訂

業儒 24世孫 玿 對閱

24世孫 梅 對錄

24世孫 起凡 校正

25世孫 思法 考輯

25世孫 思坤 校正

25世孫 明道 纂修

25世孫 明信 校對

25世孫 思舜 對錄

監生 27世孫 憲武 總理

業儒 23世孫 文學 族正

25世孫 思畏 同訂」

下邊為太康安氏第五次續修族譜的序言:

「清重修家譜序

嘗聞作述之統,難易攸分。作者無成局而創始,難;述者有成局而傳舊,易。我安氏世出哲人,歷傳有《追遠集》可憑。但墳墓多失考稽,不如據墳墓現在者,始祖斷自(安)鈺,厥後分為南北族,迄今繩繩子孫,濟濟戶口而門次不紊,昭穆不亂,總賴族譜足為考徵,此誠可有而不可無者也。

我安氏之族譜確而可信,實而不虛,然亦有難而易之說者。或分守傳流,時當散離,固難為聯屬;而位高者族眾易感,德厚者人心樂從。故察對(查對)世系而世系清明,考辨墳墓而墳墓的確。繼往開來,非所謂難而易者乎?亦更有易而難之說者:或像圖宛在,時際清平,似易為考訂。而梗頑者每多忘本,貧乏者財力不足,即欲崇祖德而祖德弗彰,尊宗功而宗功幾掩。後不繼先,非所謂易而難乎?嗚呼!時已久矣,譜將失矣,孫獨何心能不悲哉?幸也有吾族鵬程、義龍等在,睹墳墓而感懷,憶先靈而興悲。爰聯眾族(族眾),守先待後,以興報本追遠之思。訪諸族長、族正,咸欣然倡率於前,同族效隨於後。總理者有人,纂修者有人,對、較(校)、錄、閱,盡心竭力。曆數月而譜功告竣。夫何(「何」應刪去)時值荒亂,人心莫定,弗遑詳細斟酌,譜雖修此,不過大略雲耳!願族之後我而生者,當修必修,務為潤澤,不可視為緩圖以貽後悔莫追之嘆焉。

而今而後,俾吾族聚者終聚,合者終合,幽明相通而神人胥悅,亦無非愛其所親,敬其所尊之至義,作述之統信可樂也。

業儒 孫 好問 撰文」

第五次修譜的又一篇序言:

「清重修族譜序

余讀安氏譜而重有慨也。吾居豫、潁之間,為襟喉(之地),俗馴而脆靡(襟喉,衣襟和咽喉,比喻要害之地。俗馴,民俗馴順。脆靡,脆而不堅,易受傷害),又無深山大澤之阻,不幸而天下多故,人輒無寧宇,世家大族往往鮮焉。(太康縣)自春秋時袁氏最著,其後有謝氏,然渡江而後,籍貫僅存而已。漢之黃氏、彭氏,唐之劉氏、韓氏,宋之沈氏子孫之存亡,莫可詳考焉矣。其於(余?)今最繁者元之王氏、郭氏、姚氏諸家,他則徙於明之初者十家而九,豈非世變使然與?安氏為知樞密院事燾之後,靖康間子孫有自開封徙太康,歷三朝之亂不失世業,土著幾近千年,嗚呼!難矣!而自孝義處士(安益,14世)再起家於洪武間,逮武廟之際,科第又稱盛焉。然余考其譜圖,宋之末造,子姓之遺者不能什一,間嘗訪之他氏,大抵皆然。迄於今,或衍為數十家焉,或衍為數百家焉,或衍為數千家焉。村落相去遠者不能五六里。蓋國家之承平二百餘年矣!嗚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續不忘絕。安氏之科第盛於明,安氏之姒續繁於今,名爵世次,傳諸奕葉,不因安危存亡為續絕者,譜之力也。此順德、萬里、義龍君所以勤勤三載而成之,與昔眉山、廬陵二公之譜,皆作於國家極盛之時。然二公為當時名公鉅儒,宜其明思美誼、深識遠慮如是爾!順德、萬里、義龍君皆能以鄉老樸厚端愨之心,默有合於二公之意,考之碑銘,諮之族老,傳信傳疑,積百餘年未成之書而卒成之,垂諸無窮,可不謂賢乎?抑亦觀覽吾邑之形勢、土俗,遠鑒於宋、元、明之季世,而亟亟以為之者乎?讀是譜者,可以思已。

同邑歲貢士 李濬

咸豐五年(1856)歲次乙卯冬」

「《原居》

吾安氏居太康雖歷年,多所莫辨從來,究之世為城內人。考之宋末,族屬繁衍,子姓散居,因地而得名者有陽(楊)廟安,有安廟安,有侯陵安。按舊章謂元亂兵興,陽(楊)廟緲無所聞,安廟、侯陵猶獨存焉(什麼叫「獨存」?)。侯陵在縣西25里,吾族世居之地,自處士公鈺避河患而遷定。後東遷安廟,在縣東北15里所居焉。若山西平陽府,乃為光所居之地,本屯歸家焉。若扶溝,乃為林子所居之地。亦有隨寓而家者,則開封之族、杞縣之族是也。迨國朝日久,太康之族屬愈繁。而城居、鄉居者亦散處四境矣。然僻塢獨居者,難以悉舉。成聚而為村落,在西即侯陵處士(安)益祖之後也;東居安廟,(安)定祖之後也;南居新安集,(安)邦舍祖之後也。至咸豐中年(「年」應刪),鵬程等慮其族屬渙而無統也,分城中、四方,約為五會。雖有以聯屬之,尤恐其居室相隔而情亦不免於疏闊,縱當歲時墓祭,旦夕相接,有識面而不知名者,有知名而不識面者,甚有其終身而不一見者。嗚呼!終身而不一見者,則成秦越矣!疏而至秦越者,居使之然也。起初非同室共爨之人乎?為吾之族者,慎勿以居之遠,忘其同室之情也哉!

起坤續」

安氏第五次續修族譜的第三篇序言:

「清重修族譜序

中州為歷代戎馬之沖。世治則易於安集,世亂亦易於播盪。吾族籍(藉)祖宗餘蔭,自宋迄元皆有譜牒可考,世為土著,何其幸也!明正統間,遠祖有諱康者,以進士官徽州知州,子若孫皆顯仕。林居之暇,重加編次,義例視前有增,安氏之譜更於是稱完帙焉。隆慶丙戌曾續之(隆慶帝只有6年時間,即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而丙戌在14年後,那已是萬曆十四年即公曆1587年了),國朝康熙乙酉(又不確。康熙乙酉是公曆1704年,1587年到1704年,中間隔了117年,與「我安氏族譜未續幾80年」相悖)又續之。厥後,書香弗嗣,列膠庠(周代膠為大學,庠為小學)者亦不可多得。續譜一事,遂置不講。書(《左傳》)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為人子孫,若此言之,能無汗下哉?雖然簪纓邈矣,手澤固存也;門祚衰矣,生齒固煩(繁)也。前之不遽事事,曰將有待也。待之而莫償,則不如其無待矣!況今南方弗靖,伏莽之戎,逼處鄰邑,不及今為之,將無有後,欲為而不得者乎!自以弗文而不為,將無有嫻於文而缺於考,後欲為而末由者乎?今予與鵬程、義龍等,用是忘其愚僭之罪,力任茲舉。非謂能光昭前人之令德也,第以明世系,詔將來,使後起者據以勿替云爾!

咸豐五年(1856)歲次乙卯 冬 起坤序

清重修家譜子孫名次

業儒 28世孫 起坤 鑒定

業儒 28世孫 好問 續錄

業儒 29世孫 鵬程 續錄 訂正

29世孫 義龍 校對 查續

29世孫 秀程 校錄

30世孫 錦龍 訂正

業儒 30世孫 錦儀 續錄

業儒 30世孫 錦殿 續錄 校閱

30世孫 錦秀 查續 校錄

31世孫 淑鰲 續錄

27世孫 憲閑 序次

27世孫 振財 序次

27世孫 振山 序次

28世孫 好冉 序次

28世孫 好江 序次

28 世孫 起祿 序次

28世孫 興龍 序次

29世孫永翔、永敬、永仁、永文、雲從,30世孫錦善、錦詳、錦文,31世孫淑魁、淑福,32世孫桂然,俱為序次。監生 29世孫 族正鳳鳴、27世孫 族長振興」

安氏第六次續修族譜的序言:

「民國重修族譜序

值戎馬擾攘之際,當水旱頻仍之秋,播遷流離,何姓蔑有?而支派蕃衍之族為尤甚焉!

散處既久,馴至(逐漸達到,逐漸導致之意)昭穆莫辨,尊卑不分,期功之親(五服之內的親屬),僅識名字;絲麻袒免(五服之外的親屬),幾等路人。蓋時局愈形阽(diàn音店)危而譜牒之修益不可緩也。第以財用奇絀,籌資維艱,工程浩大,倡率尤難。非具尊祖收族之熱誠,負堅忍耐勞之特操者,曷克辦此?若安君華齋、孝彰、維高、奪魁、修身、還初、端吾、葆堃,殆其人歟!

慨自民國成立,險象環生,師旅、饑饉,交集於一時。室家轉徙之患,行將不免。華齋、孝彰、維高、奪魁、修身、還初、端吾、葆堃諸君惄(nì音匿,憂鬱、傷痛也)焉憂之。上之,恐湮祖宗之遺美;中之,思聯同族之親睦;下之,欲後世孝子慈孫有所據以追述。乃殫精竭慮,聚族集資,以重修譜牒為亟亟,可謂知所本矣!

夫安氏家世陽夏,自唐迄今,千有餘年。名宦循吏,代有聞人。舊譜宛在,秩然可考。數十年來,簪纓雖邈而散居四鄉並衍及鄰邑者,不下千餘戶,誦讀力田之外,別無他業。雖安氏時彥不肯少貶以貽羞,抑亦明孝義公友諒、徽州太守道寧、大同推官佑之嘉言懿行之行留澤者遠也。故以此次譜牒之修,奪魁、維高、修身等總攬其成,淑品、孝彰、熙皋等分任其勞,同心協力,甫三月而工告竣。觀其源流貫穿,世次井然,未始不竊竊贊之。但祺不學無術,自慚庸陋,搦管搆(構)思,無能為役。謹述顛末以應長者之命云爾!

清附生裔甥孫馬錫祺謹序

中華民國七年歲次戊午春 穀旦 立」

安氏第六次續修族譜的另一篇序言:

「民國重修族譜序

維高安公,余同氣人也,平日往來相接。閑敘時言及譜事,曰:「吾族譜自咸豐乙卯續修至今,六十有三年矣!族屬蕃衍,散居四方,倘再延緩,恐有散漫莫紀之虞。時屆拜掃先塋,族人咸集。商及此事,僉曰:「數過時克修譜,誠急務哉!」但我族人,務農者多,即有讀書者,而纂修之事,未曾經手,將來舉事,必請汝與馬遐福指點經營。余曰:「遐福年富識超,堪任其事。余實不敏。」迨重陽日後,公與奪魁公親造余門,懇託再三,不準推辭。余因思曰:安氏非他姓比也,里近桑梓,誼兼葭莩。又與公交情獨厚,不得已出備商酌。於是查支派,分門第,補闕陋,編世系。是役也,有族正華齋以總其成,有族長孝彰以董其事,而凡司校正、校錄等職者,莫不朝夕勤勞,共襄厥舉。而最可嘉者則華齋、孝彰、維高、奪魁、修身、濟眾、端吾、還初、葆堃諸君,尤盡心竭力焉。所以,不數月而譜事備矣,譜工成矣。譜成,而維高與華齋公復囑序於余,余因大驚,曰:「邈見寡聞,且荒疏已久,何敢為序?」不過,聊應所囑耳。

蓋族譜雲者,所以聯宗收族,使一脈之子孫,皆知親親長長之義也。倘使而弗譜,則先人之爵、謚、年、輩、字、諱、生、配,莫能傳,即後代之分支衍派、遠近親疏無由辨。衡之親長之義,何缺如之!況由今追昔,余師步衢公已言及之,奈初登青雲而遽夢黃粱,致使有志未逮,何天奪算之速也?今安氏之譜質而不俚,詳而不穢。披譜觀之,庶幾由水木而思本源,因箕裘而衍弓冶。安氏其有後乎!行將復興矣乎!吾於此,有厚望焉。是為序。

清儒學生員 王特立 拜撰

中華民國七年歲次戊午春 穀旦 立」

安氏第六次續修族譜的第三篇序言:

「民國重修族譜記

19世紀而還,世人侈言愛群,不知群之限量無窮,而愛之作用宜分先後也。能愛一家之群而後能愛全族,能愛全族之群而後能愛同種。用其愛於一家則一家齊,用其愛於全族則全族睦。家齊而族睦,斯無忝於先人,可法於後世,得以生存兩大而免侵凌之舉。夫愛一家之作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愛全族之作用,本一家之慈孝友恭推而及於全族,修譜以聯之是也。如安君華齋、孝彰、維高、奪魁、還初、修身、端吾、葆堃、濟眾,可謂知此道矣。夫安氏固太康望族也,簪纓之盛,循良之稱,邑乘(今稱縣誌)所載,昭人耳目。且讀其舊譜,世系秩然,淵源不昧,益嘆賢達之遺澤,不惟感人之(至)深,即所以庇其後昆者亦自無暨(無暨者,不已也,無限也)也。但積久而不重修,支派蕃衍,愈傳愈失,有譜與無譜等。故有談族系則公叔並列,議婚媾則崔盧莫辨。甚至士大夫趨炎附勢,妄相攀援,如崇韜之拜令公(郭崇韜是後唐權傾朝野的大將,在郭子儀以後100多年,在沒有族譜的情況下,曾冒認郭子儀為4世祖。路過郭子儀墓時跪倒痛苦,人嗤笑之)羅威之賂昭諫,其愚且賤者,乃渙若鳧鶴不相屬。華齋、孝彰、維高、奪魁、還初、修身、端吾、葆堃、濟眾諸君,有鑒於此茲,乃糾合族眾,公議重修。事難而為之也勇,工鉅而成之也速。昭穆序,親疏明而尊卑有等。祖宗賴以有傳,子孫賴以有述,懿鑠(美盛之意)乎盛矣!

竊聞光緒元年(1875),義和、鳳鳴、元福、錦城公於其先塋中,手植翠柏,重修祠堂,使合族之眾睹廟貌之尊嚴,油然而生報本之思,今華齋、孝彰、維高、奪魁、修身、端吾、濟眾、還初、葆堃諸君倡率族眾,重修譜牒,既泯人心之涼薄,克敦族情之和厚,使義和、鳳鳴、元福、錦城公不得專美於前,且使後之孝子慈孫有所據以勿替,其功甚偉,其行可表,足以挽頹風而興孝弟是焉!(不)可以不記。

清附生裔甥孫馬錫祺頓首拜撰

中華民國七年(1918)歲次戊午春 穀旦 安華齋率族眾 立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84年,安氏第七次續譜。聘請牛學禮、白庄南京大學畢業生白明月與杞縣安熙德共同寫了一篇序言,題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安氏族譜重修序》,論述了續譜的意義和經過。但由於過分崇拜古人,竟然東施效顰,邯鄲學步,跟著古人亦步亦趨。古人豎行排版,咱也豎行排版;古人不知標點,咱也不加標點;古人之乎者也,咱也之乎者也;古人在記載續修族譜人員時,出現有族長××、族正××,咱也比葫蘆畫瓢,在續修族譜人員中寫上族長××、族正××。結果弄得似通非通,不倫不類,讓人不忍卒讀。例如「族之有譜以利查考追本思遠也」,「安氏自唐宋以來歷復千百年」,「文有進士舉人博士三十三長安」等等。「追本思遠」應為追本思源,「歷復千百年」應為歷經千百年,進士、舉人、博士,古今不同,應分開寫。「三十三長安」則可能是33世長安。

1984年續譜有一事須要特別提出,即序言後邊附的續譜參與人問題。該譜是這樣寫的:「重修族譜辦理人序(什麼叫「辦理人序」?)

族正 熙倫 住安崗 族長 熙福 住安廟……

公元一九八四年 月 日」。族正、族長是封建社會加強封建宗法統治的產物,明、清時期的族譜中有此內容。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已7歲,知道此後根本沒有什麼族正、族長之職。時序到了1984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太康縣還有族正、族長嗎?族譜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千百年後,子孫們將以為此乃不可篡改的歷史,將會在他們的文章中理直氣壯地說,據安氏族譜記載,1984年仍存在族正、族長。這算什麼事!

2010年,安氏第八次修譜,不清楚何人編纂。33世孫安傑、安熙臣各寫一序言。兩個序言與1984年的序言大同小異,進步之處是豎行排版加了標點。該當批評的地方,是在序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安氏族譜重修序》後邊,又寫道:「族正 安傑 33世孫 住安崗 副族正 熙建 33世孫 住安廟 副族正 廉廷 36世孫 住杞縣安庄 族長 熙勛 33世孫 副族長 國山 32世孫 住西華縣馬衚衕 副族長 基民 34世孫 住扶溝韓庄」。把族正、族長的存在又延長了26年,並且還任命了兩位副族正、兩位副族長,一正兩副,組織健全。有名有姓有住址,不容你不信。閉著眼睛憑空捏造了一段歷史,真不知道序言的作者哪來這麼大的膽略和權力!建議安氏第九次續譜時務必刪掉這樣的序言!


推薦閱讀:

族譜
萬氏族譜(連灘)
劉氏族譜 榨關分譜 榨老屋
宗族文化詳解:第二期
莆田市林氏族譜填?了莆田林氏無總譜的空白

TAG:族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