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不掉的「吃飯官」
「百日維新」的半途,光緒帝諭示內閣:著令直隸總督榮祿迅速刷印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一書,並分發各衙門悉心核看,逐條簽出,註明論說,判定可行不可行,在十日內送軍機處匯核呈進,以備採納。顯然,光緒帝要把這部成稿於1860年、呼籲體製革新的舊著,當作維新變法的改革預案來用。
林則徐的門生馮桂芬,以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又被李鴻章尊為懂得「洋務機要」的經世學家,後在江寧、蘇州、上海諸書院任主講。《汰冗員議》是《校鄰廬抗議》中的一篇,分別對清朝的漕運、河務、關口、鹽務、督撫諸衙門,以及京官、內外武職等中央和地方的機構設置與人員精簡問題,提出了裁減方案。馮桂芬認為,國家冗員多且濫,如民諺所云,遍地都是「吃飯官」;他這樣描述咸豐年間的官場冗員:「今之冗員多矣,不冗於小冗於大,不冗於閑冗於要,不冗於一二冗於十百。」馮桂芬又揭示冗員之害說:「國家多一冗員,不特多一糜廩祿之人,即多一腹民膏之人,甚且多一僨國是之人,亦何苦而設此累民累國之一位哉?」翻成現代話說是,國家多一個無所事事的官員,不光多了一個白吃皇糧和白拿俸祿的人,也等於多了一個吸吮、盤剝民脂民膏的人,甚至是多了一個敗壞、傾覆國計民生的人,為什麼要設置這樣拖累人民、貽誤國家的官位呢?
應該說,馮桂芬對官場冗員問題認識深刻,汰裁冗員的建議也很有針對性。但是,汰冗員的提議說來簡單,真要付諸實施,就很複雜,以至難上加難,精官簡政的機構改革往往無疾而終。戊戌變法中的汰裁冗官,即以轟轟烈烈開始,而以寸步難行、一敗塗地收場。
維新黨人對清末的官場冗員問題也看得比較清楚。康有為在上書中就抨擊了衙門林立、機構重疊,「已如浮屠七級,層層難通,廣廈千間,重重並隔」。結果是,「君與臣隔絕,官與民隔絕」,中間梗塞導致「小民冤抑,莫由呼籲」。梁啟超還分析了中上層京官的三種類型,即「懵然不知有所謂五洲者」的無知型,「知外患之可憂」、「自顧已七、八十之老翁矣」而但求無事的庸懶型,和哪怕「及身而遇亡國之事」、只要朝廷一日尚在則「吾之富貴一日尚在」的貪圖富貴型。這些庸官、昏官、貪官,只要學會「喳!喳!喳!主子洪福;是!是!是!皇上天恩」,「吃飯官」的金飯碗終身打不破,告老時還有恩賞恩俸。「我國向來一統,以高卧無事為治。故設官分職,互相鉗制,一職而有數人,一人而兼數職,遂相牽相諉,至無一事能辦者」。梁啟超對大一統的中國官職制度作了猛烈批判,但要對這個制度動大手術,一心想改革的光緒帝又感到頭痛之極,顯得舉棋不定,拿不穩主意。
清官仁壽殿,光緒帝召見康有為。他向康諮詢,「國事全誤於守舊諸臣之手,朕豈不知。但朕之權不能去之。且盈廷皆是,勢難盡去,當奈之何?」名義上已經親政的光緒帝,拿滿朝的守舊臣子一點沒辦法,憂心忡忡,一籌莫展。康有為對以「請皇上勿去舊衙門,而惟添置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漸擢小臣」的策略。他以為,這樣先做「加法」、暫不用「減法」,新政就能推開。但是,「漸擢小臣」、信用維新黨人,不能不影響那些舊大臣的權柄;猜疑,抵制,到「老佛爺」面前去告狀,守舊的後黨勢力絕不會束手待斃。梁啟超對後黨勢力阻撓變法、干擾汰裁冗員早有預見:依仗論資排輩而躋身高位的守舊臣僚,「一事不辦,從容富貴,窮樂極欲,已可生得大拜,死字『文瑞』,家財溢百萬之金,兒孫皆一品之蔭」,他們是決不會引退讓賢的。可他還是低估了他們的能量。新政要廢除科舉八股,打破論資排輩,幾百個翰林,幾千名進士,上萬名舉人,一經裁併,「吃飯官」金碗被砸,他們能不拚死反抗嗎?
康、梁維新黨人錯誤估計形勢,以為皇上一紙詔書暢行天下,就能帶來改革新局。他們不顧後黨勢力的阻撓,向官僚機構開刀,發出了汰裁冗官的簡政令。詹事府、通政司、鴻臚寺、光祿寺、太僕寺、太常寺、大理寺等吃飯衙門,歸併入內閣及禮、兵、刑各部;督撫同城的湖北、廣東、雲南三個巡撫衙門被撤銷,無河工可辦的東河總督,空設的內河糧道,沒有鹽場僅管疏銷的鹽道衙門等,都被革除;同時宣稱,其餘京外應裁文武各缺,責成大學士、六部、各省將軍、督撫分別詳議,拿出實施方案。
這道撤併機構、汰裁冗員的改革令,激化了矛盾,不亞於引發一次官場大地震!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衙門和大小官員,無不人心惶惶。推行起來,則阻梗重重,有的空言搪塞,有的因循推諉,有的甚至公然對抗。如:開設制度局並分設十二局這件事,軍機大臣就公開頂撞說,「開制度局,是廢我軍機也,我寧忤旨也!」光緒帝弄得威信掃地,維新派碰了一鼻子灰。變法維新的最後一月,光緒帝和軍機處三令五申,要求加快推進撤併衙門、汰裁冗員,不得延誤。道道皇誥猶似催命符,始是警告「毋得遲玩,致干咎戾」,繼之威脅「必當予以嚴懲,斷難寬貸」,終則力竭聲嘶,祭出尚方寶劍:「用特重加申儆,毋謂寬典可屢邀也。」無奈大清國的衙門、冗官好比大象屁股,隨你怎麼推也推不動。一場撤併衙門、精簡冗員的變法改革就這樣流產了。安享富貴的「吃飯官」沒有裁減掉,戊戌六君子的吃飯傢伙反倒砍掉了,康、梁亡命日本,光緒帝被幽禁於瀛台。
「百日維新」的機構和人事改革失敗,固然有準備不足、策略失當等因素,但在我看,終極根源是大清國專制體制的原封不動。只要大一統的專制體制存在,無論它是慈禧的垂簾聽政,還是光緒的開明新政,這個體制內的自我變革,只能在衙門、官員的數量上做些「加減法」,即在統治階層內部的不同權力集團之間作某些微調。這是晚清白改革運動難以逾越的體制障礙。大權在慈禧手裡,光緒帝縱有孫悟空的本領,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去!
作者:楊岳鵬 來源:《文史天地》
推薦閱讀:
※難道胖子真的就不配吃飯嗎?
※「先吃菜後吃飯降血糖」有沒有道理
※不懂怎麼吃,可能一輩子也瘦不了
※華人大媽吃飯賴賬咬人鬧上法庭,「中國式巨嬰」再次刷新三觀
※他對你愛不愛,從吃飯就能看得出來
TAG:吃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