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課堂】中醫養生從0歲開始|彭博士中醫育兒課堂

  說到中醫養生,很多人覺得既古老又神秘,和我們的生活好像沒有什麼關係,而這個中醫養生的概念和嬰幼兒似乎更是毫無關聯。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嬰幼養生的神秘面紗,從博大精深的中醫兒科理論當中,吸收最精華的營養,讓孩子從小通過中醫的保健,為健康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兒科史

  現在西醫是主流醫學,所以,大部分兒童的家長,孩子生病後,首選西醫。西醫分得很清,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所以孩子病了,就去看兒科,而中醫分科沒有那麼明確的細分。到底中醫史上有沒有專門看兒科的呢?現在就來追溯中醫兒科史。

  中醫兒科分「家」史:把醫術分為很多門類,一共是十三科。其中有大方脈,大方脈就是給大人看病的,成年人,還有要方脈,小方脈就是專門給小孩看病了。

  在中國歷史上,中醫真正開始分科是從唐朝開始的。在此之前,中醫的內科、婦科、兒科是混在一起的,因為這三個科的原理原則都是一樣,基本的治療原則也都沒有什麼不同。所以這個大夫可能既是內科大夫,他即會治婦科病,又兼善兒科,在古代的名醫里,這種醫生特別多。

  下面就給大家大體介紹一下中醫兒科的歷史。

  中國最早的兒科醫生

  春秋戰國時代:著名中醫扁鵲。

  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醫生叫扁鵲。扁鵲的原名叫做秦越人,當時對於醫術比較高的醫生都統稱「扁鵲」,這個秦越人醫術非常高,後來這個扁鵲的稱呼就越來越廣泛了。據史記記載,扁鵲他周遊列國。當時的醫生跟現在的醫生不一樣。古代的醫生,有一種醫生是走方脈,就是他到處遊走,然後住在病人家裡,一直把病人的病治好,然後再去另外一個地方。

  醫生這個職業在當時就是一邊旅行一邊看病。扁鵲游遍祖國各地之後,總結了很多醫術,到了晚年寫了部著作。扁鵲他去了不同的國家,為不同的人群看病。他去秦國,就主要治小兒病。因為秦人非常注重兒童,秦王想統一六國,就必須讓他的國民強壯起來,因此非常關注小孩的健康成長。扁鵲到了邯鄲,就主治帶下病,所謂的帶下病,帶就是指的帶脈,帶下就是指的帶脈以下,就是婦科病。因為邯鄲屬燕趙之地,看重美女,婦人。

  扁鵲去了洛陽,就主治老年人的病。因為洛陽屬以前周朝的地方,周朝的人非常注重禮節,尊敬老人。從扁鵲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給不同的人群看病。但還是有人說扁鵲就是最早的兒科醫生。

  秦漢和兩晉時代的中醫史

  再往後發展,到了秦漢和兩晉的時代,一些醫書里就專門有了兒科方面的一些記載。

  隋唐時代:

  孫思邈《千金方》

  隋唐時有的地方就開始設立小兒署了,就是醫署裡面有一個少小科,專門治療兒童的疾病。這個時候,也湧現出一批著名的醫生。比如說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孫思邈。孫思邈大家都知道,我們醫學界把他尊稱為「藥王」,他寫了兩部著作,一部是《千金方》,一部是《千金翼方》。因為每一個大夫他所看重的不一樣,孫思邈把他最看重的醫學內容放在書的最前面,《千金方》里,首先列的綱目,就是在疾病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婦科,第二位就是兒科,他非常注重婦女和兒童。古人把婦女、兒童叫做婦孺嬰兒方。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里把婦兒科列在首位,說明他對兒科是非常重視的。

  再往後就是唐朝的王燾寫了一本《外台秘要》,裡面也有兒科的專門探討部分,都是當時的一些名醫對於兒科設立專門的章節進行論述,證明當時已經非常重視兒科。再往後到了宋代,因為宋代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時期,而且宋代的皇上特別重視文獻的整理,像我們都知道的《宋本傷寒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就是在宋朝整理出來的。

  錢乙  

  宋朝還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醫家,叫錢乙。錢乙這個醫家在中醫兒科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小兒葯證直訣》,專門論述小兒科的疾病。這本書對兒科的發展非常有影響力。六味地黃丸最初發明人就是錢乙。他在《小兒葯證直訣》里寫道:「兒童有五遲五軟的現象,這都是腎虛的表現。」五遲五軟主要表現在言語遲緩、出牙遲緩、囟門閉合遲緩……這說明骨骼發育不好。因為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骨骼發育不好,個子長不快,長不大,這主要是腎氣不足所導致的。

  於是,錢乙就發明了六味地黃丸,把腎氣補上來,孩子發育得就快了,就正常了。因為小孩是純陽之體,陽氣特別充足,所以不需要用像肉桂、附子等等這些葯放到裡面。六味地黃丸之前的一個方子叫八味地黃丸,這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發明,就是現在的金匱腎氣丸,這個腎氣丸里有兩味葯是補腎陽的,小孩用不著,錢乙就去掉了兩味,變成六味地黃丸。(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

  中國最早的兒科著作《顱囟經》

  《顱囟經》,是現存較早的兒科專書。書名取小兒初生時顱囟未合之義,又名《師巫顱囟經》。當我們翻閱最著名的清代《四庫全書》時發現關於《顱囟經》的提要中有這樣的文字「《顱囟經》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二卷。」

  書名取小兒初生時顱囟未合之義。又名《師巫顱囟經》。二卷(一作三卷)。託名周穆王時「師巫」所傳(一作東漢·衛汛撰)。明代以後原書已佚,今之所存乃輯自《永樂大典》的《四庫全書》本已非全帙。可見我們現知道的這本《顱囟經》可能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顱囟」含義:「夫顱囟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囟,故受名也。」

  「純陽之體」:最早提出小兒為「純陽之體」的觀點,「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

  中醫養生最核心的內容和原理

  中醫養生最核心的內容和原理牽扯到中醫最基本的方法論,第一,中醫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是從整體來考量人體的身心健康是否平衡,所以說,中醫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整體觀包括全身為人的一個整體。其次,把人放到大自然當中,因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當中,人跟自然是和諧的,也是一個整體。另外人跟人之間也是和諧的,包括心態,這都是中醫的整體觀。

  第二,中醫另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平衡,這個平衡不僅是人的陰陽的平衡,還有五臟之氣的平衡,還有就是身心之間的平衡,這就是平衡的理念,基本上用整體的平衡就可以涵蓋中醫的理念的大部分的內容。

  中藥製劑:湯、丸、散、膏、丹

  孩子生病了,一般古代醫生的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就是服藥。古代中醫對小兒的葯,有特殊的要求。

  1.不能特別苦。因為太苦,孩子就不愛喝。

  2.藥量不能大。大多數都是一錢,或者幾分這樣的量,它非常輕。因為小孩的臟腑是清零的,不能用重葯和猛葯。

  3.藥性不能特別偏。藥性要是一偏的話,孩子的身體受不了,就是所謂的霸葯。像附子這類葯在兒科的葯里是很少見的。

  當然,古人把這個中藥也分為很多種,有的是直接熬湯藥,有的是把它做成小顆粒的藥丸,然後給小孩喂服,還有是散劑,把它打成粉末,用水沖著喝。還有膏劑,就是把這些葯熬好了之後,再加濃縮,然後再放上蜜等等,把它收煉成凝脂一樣的膏。如糖漿類葯。

  這些就是中醫的丸、散、膏、丹,一直延續至今。還有一種是把這個葯混在這個食物里,就是葯打成粉之後,混在如糯米、麵粉里,蒸成糕,做成點心一樣的東西,這種東西在清代特別多。如清代有一個著名的方子叫做健脾八珍糕,就是為皇太子們的身體健康所製作的。這類東西可口香甜,孩子愛吃,能補養腸胃。


推薦閱讀:

古法中醫共享:脾胃篇
從五行圖窺探中醫養生治病的本質與奧妙
SPA背診揭秘 | 美容院的小秘密
開心就拍手,開心就拍手,獨創中醫拍手療法,拍手就把你的不舒服都帶走!
聽音樂就能養生!但您聽對了嗎?

TAG:育兒 | 博士 | 中醫 | 養生 | 中醫養生 | 課堂 | 開始 | 彭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