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三期《國學基礎課》

和與同的先秦來源:《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務和同也。」——《國語》「鄭語」

和同可觀。——《國語》

「周語」和謂可否相濟,相輔相成;同謂單一不二,無所差異。——《國語》

「周語」和能生物,同無所成。——《國語》「周語」

和,多種差異不同的和諧一體。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

追求生命多樣性的儒家「和」

有教無類:《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尊重個性,倡導人性解放。

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韓非子》

禮樂:調節情慾的手段。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禮記·禮運第九》

禮:多樣化的生活方式。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記·曲禮第一》

樂:追求幸福。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禮記·樂記》

禮樂的和諧。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禮記·樂記》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禮記·樂記》

追求時代進步的禮樂文明

和而不同——《論語》

禮,時為大。——《禮記·禮器》

和,指不同東西和合與統一;同,指相同東西的簡單相加或同一。西周末史伯首先把和與同作為有差異而又有聯繫的一對範疇提出。

禮樂:(禮節和音樂)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創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孔顏樂處典故出自《論語》,《述而》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雍也》記載孔子對顏回的稱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對學生顏回的讚揚。"孔顏樂處"是儒學關於人格理想與道德境界的命題,漢、宋以來的儒學大師都把它奉為最高的人格理想與道德境界.。"孔顏樂處"簡單來說,是指儒家知識分子那種安貧樂道、達觀自信的處世態度與人生境界。

在《大學問》找出和同之辨的思想痕迹。

黃向軍

國學研究學者,山東鄒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洙泗書院國學院副院長。先後進行儒釋道的比較研究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近20年,關注從哲學與全球的大視野審視文化問題,挖掘傳統文化中富有現當代意義的千古成就,並致力於行願中國文化精神、促進各種文化的交流,促進國際間中西文化的交流。


推薦閱讀:

圍棋基礎入門教程(四) 「眼」與死活
零基礎如何學楊氏太極拳?練楊氏太極拳7階段和10要領(轉載)
天干與地支基礎
學風水基礎知識系列(1~7課)
悲慘的戌中辛之一----綜合命理基礎篇

TAG:國學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