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平等傳遞:美國家庭觀察點滴
愛的平等傳遞:美國家庭觀察點滴
美國觀察
文/塗子沛
記得來美國之前,對美國人的家庭觀念有不少先入為主的印象和看法,例如,美國社會金錢至上、家庭觀念淡薄、夫妻離婚率高、父母獨居養老。而一談到家庭、親情、孝道,我們往往津津樂道,彷彿這些都是中國人的專利。來美國後,自己眼見親歷的點點滴滴,常常觸發我深深的思考。
到美國的第一年,朋友薩姆畢業,我應邀參加他的家庭聚會。薩姆來自馬里蘭鄉村,是學校的年度榮譽畢業生,我住在他家裡,和他的親朋好友一連慶祝了三天。薩姆的父親經營過小生意,也做過鎮上的中學教師。相熟之後,我們拉起了家常,當話題轉到薩姆身上時,我由衷地說:薩姆很優秀,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他父親微笑著說:是啊,他很優秀,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聽了,怔了一下,迎著他讚許的眼光、皺眉追問:真的嗎?「是啊,我們互相學習」,他父親看著我,認真地說。
聽得出來,這不是玩笑話。但父親向兒子學習,這可以嗎!不可以嗎?一瞬間,我猶疑滿腹,但轉瞬又發現,這個問題其實簡單,簡單到甚至成為不了一個問題:因為如果下一代沒有任何地方值得上一代學習,整個社會就會毫無進步可言;但如果下一代值得上一代學習,在我的成長經歷中,類似的話語,為什麼聽不到呢?不但聽不到,甚至聽到了,還不敢相信。
老薩姆的這句不經意的話使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作為一名4歲孩子的父親,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美國家庭
在中國,父母愛孩子,為了孩子未來的成功,大小事情,都要操心作主。當孩子稍有不從,父母的口頭禪常常是:聽話,這是為了你好!這種愛往往換來的只是孩子的抵觸與父母的失望,這時家長又往往倚仗成人的權力,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哄騙威脅、甚至暴力體罰。捫心自問,這一切真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嗎?這種愛有幾分是純凈的、完全出於對孩子獨立生命的尊重呢?孩子究竟有沒有發掘出自己的興趣、找到屬於他自己真正的幸福,我們其實都不太考慮,只是一味希望他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觀念還習慣於把孩子視為父母生命的繼承和延續,孩子的成功往往關係到家長的面子、家族的榮耀。在這種文化態勢下,父母當然不可能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說白了,這種以「聽話」為主導的愛,摻雜了不少的私心和功利。在這種愛的籠罩下,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了權威的震懾並因此害怕,久而久之,還發現部分哄騙威脅並不是真的,潛移默化中,甚至接受了撒謊也是一種合理存在的錯誤觀念。此外,孩子也意識到自己只能是父母的一部分,自然也期待父母為自己鋪就錦繡前程,父母如果能力有限,孩子反過來也怨天尤人。
在美國,孩子無論大小,都被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父母重在引導,但不干涉孩子的具體選擇。比如,大人總喜歡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美國的父母也不例外。但無論孩子如何回答,做火車司機也好、足球運動員也罷,父母總是抱以欣賞的眼光和肯定的語氣說:「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That is a good idea)」。孩子是否快樂、是否找到他的真正興趣和屬於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哄騙威脅孩子,美國父母是強烈反對的,至於打孩子,則是違法的。這和「打是親、不打不成材」等中國觀點完全背向而馳。
沐浴兩種不同的愛,結果當然也就不同。一再被要求聽話的,失去了獨立性,從小尊重權威,說話做事的重心都在察顏觀色、討人喜歡上,惟恐自己不聽話而得不到父母師長的喜歡和青睞,一有機會,也想成為別人的權威。受到平等尊重的孩子,個人的想法不斷得到鼓勵,逐漸建立了足夠的自信,繼而可能迸發出個體的獨特創造力,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尊重他人。
美國兩代人之間的這種平等精神又來自哪裡呢?經濟富足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有文化因素相輔而成。基督教認為,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孩子是上帝的產業,父母只是託管。《聖經》上說:「人要離開父母,和妻子結為一體」,每個人都要脫離父母獨立。子女可能會因為父母的富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庇護,但父母絕不會因為子女的成功而大富大貴。因此,在美國人看來,父母撫養孩子,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回報和寄託。
關於獨居養老的問題其實也一脈相承。在美國,六、七十歲的老人自己開車上班、購物、旅行的比比皆是,他們希望自己獨立生活,以維持個體的平等尊嚴。在由於健康原因、失去獨立生活能力之後,有條件的,選擇的是個人護理,條件差一點的,選擇的也是老人院,而不是子女家裡。這是自主的選擇,和子女是否孝順無關,更談不上被子女遺棄。當然,這和美國社會具有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兩代之間的愛,家庭關係中另外一面,就是夫妻之愛。
和中國相比,美國的夫妻之愛也更平等。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男女平等的觀念就在美國深入人心了。在家庭生活中,共同承擔義務、平等分擔家務是基本的共識,根本沒有大男人主義這一說,妻子做飯了,那丈夫肯定洗碗。我的不少男性同事,一到下班時間就匆匆趕去接孩子了;在公園,左托右抱領著孩子的,多數都是爸爸,在餐廳,也常常可以看到丈夫為妻子挪開落座的凳子、掛好脫下的外套。
一談到夫妻關係,熱點話題往往是美國的離婚率高。據統計,美國初婚的夫妻,有近一半要以離婚收場,再婚之後分道揚鏢的比率則更高。離婚率高是不爭的事實,但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平等相愛也有關係。由於男女雙方各自獨立,婚姻少了很多社會壓力和經濟約束,家庭承載的更多的是情感交流的功能,而不是物質、門第、道德或者純粹的傳宗接代。雙方只因相愛而結婚,一旦愛情喪失,雙方都要「離」。從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每年的民調都持續表明,有90%左右的美國人認為婚外情是錯誤的,並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這種行為不應該被容忍。換句話說,美國人對婚外情的容忍度很低,更別提正式的「二奶」和「小三」了。加上離婚程序相當簡單,所以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的行為一旦曝光,雙方可能很快一拍兩散。
因此,離婚率高並不能代表美國人的家庭觀念淡薄。相反,經過深入的觀察,我發現,美國人的家庭觀念會令以家庭至上自居的中國人汗顏。在這裡,不僅妻子愛家顧家,丈夫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家庭和事業發生衝突時,無論是因為晉陞,還是求學,如果要拋妻離子、兩地分居,多數男性會毫不猶豫地首選家庭。因果關係很清楚:家庭好了,工作才能好;工作好了,家庭卻未必好。事實上,整個美國社會都推崇家庭的重要性。大大小小的美國選舉,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幾乎每一個侯選人,都要大打家庭牌。一個男人,如果不愛家,是絕對得不到選民支持的。背後的邏輯也很簡單:一人不愛、一家不愛,何以愛天下?此外,企業的許多制度規定也為家庭保障讓路。例如,為了讓員工能夠兼顧家庭,多數公司的工作時間極為彈性,早上7點上班、下午3點下班很常見。
當我畢業時,在自己的畢業典禮上,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又一次把我深深打動。典禮儀式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Charge to the Graduate,大意是臨別贈言,給畢業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充電。上台演講的都是最受尊敬的教授,當年給我演講的是信息管理領域的知名學者Michael Smith,他說他的祖父告誡他:不能把個人的職業成功置於家庭之上。他認為這是對的,所以在這個場合慎重轉告給我們,希望我們能取得一種終生受用的、平衡的成功(Make sure you never put your career ahead of your family,I want you to achieve the sort of success that you can enjoy all of your life)。在這種場合聽到這種話,我既感意外,又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因為在中國,多年的教育其實告訴我,為了事業可以犧牲家庭。
為什麼強調家庭至上的中國人往往因為事業不得已要犧牲家庭呢?我在中國工作了十年,對這其中的苦衷,也深有體會。中國的資源和公權大多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職場上有太多的人情往來、甚至人身依附關係,身處一個不平等的社會,一個普通人如果想要獲得成功,沒有選擇:必須搭上個人的時間、犧牲家庭的利益,去鑽營、攀爬、廝混。對此,家庭成員也不得不支持,因為一個人成功之後,往往雞犬升天,整個家庭、甚至家族都能從中獲益。林林總總,說到底,我們的整個文化形態,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沒有從權威家長制中完全脫胎換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是涇渭分明。
在這些點滴零散的觀察和對比當中,我最後發現,現代美國人的主流家庭觀念,是有一條主線的,那就是基於平等的愛。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應該懂得如何去尊重、如何去愛。家庭,是個人社會化最早、最重要的生活單元,關係到每一個人的成長和全社會的健康。中國社會正在走向富裕,有必要、也有條件著手建立一種新的家庭文化。有了新的家庭文化,才可能有新的公民,有了新公民,才會有真正的新政府和新國家。
(感謝怡河、吾從周等朋友對本文的修改和意見)
推薦閱讀:
※美國EB-1傑出人才移民
※一次次罷工,才換來美國編劇今天的地位,也才有了你愛看的美劇和脫口秀
※外星人與美國真有秘密交易嗎?
※川普不按常理出牌,移民美國之路真如傳說中崎嶇?
※二進朝鮮,美國國務卿想辦兩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