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上海「十大名媛」的人生結局

舊上海「十大名媛」的人生結局

1. 潘玉良

潘玉良,原姓張,後隨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張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於江蘇揚州。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幼年時就成了孤兒,14歲被舅舅賣給了妓院作歌妓,17歲時被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贖出,納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熱愛藝術的她,於1918年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朱屺瞻、一代畫魂潘玉良王濟遠學畫。1925年她以畢業第一名的成績獲取羅馬獎學金,得以到義大利深造,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油畫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院歷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記錄。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術教育成為畫家的極少數例子。潘玉良,畫家、雕塑家。畢業於巴黎及羅馬美術專門學校,作品陳列於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義大利政(蟹)府美術獎金。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髮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對此,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作了很準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於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作出了豐富的貢獻。代表作有《花卉》、《菊花和女人體》、《浴女》、《瓶花》、《月夜琴聲》等。畫作《月夜琴聲》今年10月將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此作品約為1950年所作,創作於潘玉良二度赴法時期,畫幅中一身著中式長衫衣褲的女子懷抱著琵琶,於滿月的夜裡撥彈著琴弦。女子神情溫婉具東方古典之美,在人物手部與五官的勾畫中,見東方線描的秀雅。此畫境讓人聯想到潘玉良初次與其另一半潘贊化相見、緣定終身場景。作品最早為法國私人收藏家直接購自潘玉良的好友王守義,今現身市場甚為難得,估價為380萬至500萬港元  潘玉良,可以說是舊上海最為傳奇的紅顏女子,她撲朔迷離的身世以及迷樣的際遇,都讓她的名字在她親手繪製的舊上海畫面上定格為一抹亮麗的色彩。  如果說黃鶯鶯的女人香是從歌聲中流淌出來的,那麼潘玉良的女人香就是從油彩中飄散出來的。從妓女到小妾到畫家,她非同尋常的人生際遇,就像一幅充滿了謎語的油畫,彷彿帶著蒙娜麗莎般的蠱惑魅力讓人魂牽夢繞,回味無窮。而從油彩中散發出來的凝香,竟然讓一座城市、一個年代沉湎其中,久久不肯夢醒。  第一劇場播出的電視劇《畫魂》濃墨重彩地截取了潘玉良一生中最絢麗、最動人的十幾年,傳說中的才情女人潘玉良就這樣在幾十年後通過光影與我們再次親近,這或許就是我們觀賞上海灘風情時最渴望的一抹異香吧。  電視劇《畫魂》講述了潘玉良的那段傳奇人生:青樓出身的潘玉良十八歲後在兩位男人的幫助下走上了藝術之路,並在藝術之都巴黎登峰造極,成為享譽中西的大畫家,這絕對是一個異數,更準確地說是一段傳奇。與此同時,她終其一生也都掙扎在這兩位男人和另一位女人的情感漩渦中,無意依靠卻又難以割捨,最後一個人孤獨地離世。  這就是上世紀名噪一時的旅法女畫家潘玉良,從十里洋場發軔,到藝術之都巴黎,她帶給我們的是一段攙雜了舊上海和異國風情的不老沉香。2.周璇

籍貫:江蘇常州語言:普通話,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代表作:歌曲《夜上海》《花樣的年華》《四季歌》《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月圓花好》《鳳凰于飛》《長相思》《采檳榔》《漁家女》;電影《馬路天使》《孟姜女》《西廂記》《漁家女》《長相思》 周璇,常州人,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作為一代歌后,她的名字是國語流行歌曲史上一個金字招牌,被譽為「金嗓子」。她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一副名副其實的好歌喉,不僅音色甜美、音質細膩,而且吐字清晰,經過麥克風傳將出來更是委婉動人,就是不愛聽國語流行歌曲的人,也會對她燕語鶯聲一般的歌喉留下難忘的印象。作為影后,她是典型的感覺派明星,表演生動自然。1941年,當時的《上海日報》公開刊登啟事選舉「電影皇后」,經各界投票,周璇榮膺影后,她卻婉拒了。亦歌亦影、德藝雙馨加上曲折凄涼的身世,使得周璇更加深受大眾的青睞與關心。周璇一生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演出了40多部電影,並主唱過電影主題曲和插曲100多首。周璇的作品被鄧麗君等後來者無數次的翻唱並出現在多部影視劇中,以她為題材或原型的影視劇、歌舞劇等文藝作品也是不勝枚舉。在那個年代,沒有如今繁多的高科技後期製作修飾,她純凈甜美的歌聲,以及美麗優雅的身影,代表著老上海的時光與風情,透過滄桑的黑膠碟和老膠片緩緩流淌。  如果說胡蝶是舊上海膠片里的精靈,那麼周璇就是舊上海老唱片的最華美的音符。說到舊上海的紅顏沉香,周璇是一塊彌久真的香玉,就象她的名字子里有個寓意為玉石的「璇」一樣,她的一生,華麗而又沉重。  周璇兒時不幸,被幾經送養,七八歲時,被送進一個歌舞班,處次涉及文藝。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播音歌星競選」,周璇結果名列第二,電台稱譽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獲得了「金嗓子」的稱號,從此唱紅上海灘。  1937,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來》,一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1941年,周璇還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演唱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這兩首歌流傳至今,成為不朽的經典名曲。  「金嗓子」周璇不僅唱歌出眾,還在光影中呈現了她的風采,其中《馬路天使》是周璇的代表作品。據說抗戰勝利後,趙丹與周璇在上海相遇,問周璇這些年拍了些什麼片子?周璇不無傷感地說:「不要提了,沒有一部是我喜歡的戲,我這一生中只有一部《馬路天使》……」  周璇的情感生活坎坷,三次婚戀都以失敗而告終,正像她在歌曲里所唱的:天地蒼蒼,人海茫茫,知音的人兒在何方?叫人費思量……不瘋魔,不成活,在演藝圈無限風光的周璇卻被診斷有精神疾病,1957年,她突發性腦炎被送進醫院,一代紅顏,就此離開了人世。但她的聲音,仍在今天生長不息。3.胡蝶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華,中國早期著名女演員,民國時期「電影皇后」,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鶴山。胡蝶是橫跨中國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時代的著名影星,早期與阮玲玉同為中國無聲電影的代表性演員,1931年主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後轟動全國,甚至吸引眾多海外僑胞的目光。胡蝶一生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娼妓、舞女、闊小【蟹】姐、勞動婦女等多種角色,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溫良敦厚、嬌美風雅。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電影皇后」評選活動,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數當選。胡蝶與阮玲玉雖同為紅極一時的影星,也同樣歷經坎坷,遭遇惡毒謠言的攻擊,但因性格不同而命運截然不同。晚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於溫哥華,遺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飛走了。」胡蝶是中國早期影壇最燦爛的明星,是家喻戶曉的「電影皇后」。胡蝶與阮玲玉名聲相當,可結局大異。阮玲玉在電影事業的盛年戛然作別,胡蝶則有著長久的藝術生命。阮玲玉以決絕的方式表達了所遭難堪與委屈;胡蝶一生同樣有過進退維谷的窘境甚而險境,但她展現給人的始終是深深的酒窩,含蓄的笑意。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明星范兒成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審美標準,她們的明星氣質有了強烈的示範意義。於是,名妓花魁時代日益衰落,代之興起的是一代上海灘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貴婦,也帶領上海也進入交際花時代。個人作品:1925年《戰功》、《秋扇怨》    1926年《夫妻之秘密》、《電影女明星》、《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第一、二集)《珍珠塔》(上下集)《盂姜女》、《孫行者大戰金錢豹》    1927年:《白蛇傳》(第三集)、《女律師》、《新茶花》、《鐵扇公主》、《蔣老五殉情記》    1928年:《大俠復仇記》(前後集)、《女偵探離婚》、《白雲塔》、《血淚黃花》    1928年—1931年:《火燒紅蓮寺》(三至十八集)    1929年:《富人的生活》、《愛人的血》、《爸爸愛媽媽》1930年:《桃花湖》(前後集)、《碎琴摟》    1931年:《歌女紅牡丹》、《如此天堂》(前後集)、《紅淚影》《三箭之愛》《鐵血青年》、《銀星幸運》    1932年:《落霞孤鶩》、《戰地歷險記》、《自由之花》、《啼笑因緣》1933年:《滿江紅》、《狂流》、《脂粉市場》、《鹽潮》、《姊妹花》、《春水情波》    1934年:《三姐妹》、《路柳牆花》、《麥夫人》、《女兒經》、《美人心》、《再生花》、《空谷蘭》    1935年:《夜來香》、《兄弟行》、《劫後桃花》    1936年:《女權》    1937年:《永遠的微笑》  1938年:《胭脂淚》    1940年:《絕代佳人》    1941年:《孔雀東南飛》    1947年:《春之夢》、《某夫人》    1953年:《青春夢》  1959年:《兩代女性、《後門》、《苦兒流浪記》、《街童》    1966年:《孤兒奇遇記》、《塔里的女人》、《明月幾時圓》  在一個小資如此盛行的年代,舊上海無疑是很多人的夢想家園。十里洋場上的那些燈紅酒綠、風花雪月,被壓縮進一張張發黃的膠片,把往昔的浮華和榮耀一直閃爍到今天,胡蝶就是那些膠片里最華麗的影象。  雖然在如今的上海輔慶里,這個長大後改名為「胡蝶」的女孩,已漸漸陌生,但循著那股深刻入骨的味道,我們可以在70多年前風雨飄搖的舊上海找到那抹沉香。那時候她的名字是這個城市的驕傲,也是這座城市的味道。舊上海傳奇女星胡蝶先後主演了百餘部影片,成功地飾演了中國不同階層的各類女性形象,成為中國電影拓荒期和成長期的同步人和見證人。  胡蝶加冕影后,不僅受到影迷們的追捧,也為廣告商所青睞,做的廣告自然最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商品也是不少,就連喜歡啟用國際巨星做宣傳的力士香皂,也請了胡蝶來做廣告。在當時看來,胡蝶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國民間傳統的美女標準。她除了臉若銀盤、明眸皓齒、膚如凝脂之外,雙頰上的一對酒窩更是她的招牌。這個以「梨渦美人」揚名影壇的明星是那個時代中國男性的「夢中情人」。  1975年,胡蝶赴加拿大定居,化名為潘寶娟。1989年4月23日,翩舞人間近百年的胡蝶在溫哥華因病與世長辭。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胡蝶要飛走了!」胡蝶最終蝶化而去,她那美麗的身影卻長留人間,一同留下的還有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前塵往事,胡蝶就這樣飛走了,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翩翩起舞,最終化成了花兒的靈魂,只留下那縷余香,仍執拗地鑽入我們的靈魂深處。4.張愛玲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生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與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覆地提醒著世人所有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認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毅然選擇了後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並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後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裡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對於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沒有後悔。此後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係,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布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張愛玲的這兩篇文章是發表在由周瘦鵑先生主持的《紫羅蘭》雜誌上的。繼之而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為大漢奸汪精衛政(蟹)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張愛玲為這段戀情拚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戰後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張愛玲沒能力改變什麼,她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往後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多多少少拜胡蘭成所賜。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於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卻是張愛玲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於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於同年8月14日在紐約市政(蟹)府公證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主要作品:小說《不幸的她》上海聖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華東師大陳子善考證)。《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誌,1943年5月,收入《傳奇》。《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茉莉香片》,上海《雜誌》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傾城之戀》,《雜誌》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金鎖記》,《雜誌》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年青的時候》,《雜誌》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花凋》,《雜誌》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紅玫瑰與白玫瑰》,《雜誌》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殷寶灧送花樓會》,《雜誌》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等》,《雜誌》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留情》,《雜誌》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創世紀》,《雜誌》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鴻鸞禧》,上海《新東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五四遺事》,台北《文學》雜誌,1957年,收入《惘然記》。《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半生緣》,1968年,先在台灣《皇冠》雜誌刊出,後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相見歡》,收入《惘然記》。《色·戒》,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記》。《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以上三篇約作於1950年,發表時間晚。)《小團圓》(創作於1970年,於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陸於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出版發行,引起熱議。)《同學少年都不賤》(這部中篇作於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台灣皇冠出版社推出了這本小說的正體字單行本。)《雷峰塔》《易經》繁體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異鄉記》出版(2010年12月1日)《雷峰塔》《易經》簡體版大陸發行(2011年4月)散文《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心愿》,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徵文,1939年,收入《張看》。《到底是上海人》,《雜誌》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必也正名乎》,《雜誌》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燼餘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誌》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論寫作》,《雜誌》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說胡蘿蔔》,《雜誌》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詩與胡說》,《雜誌》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寫什麼》,《雜誌》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忘不了的畫》,《雜誌》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借銀燈》 1944年12月中國科學公司初版, 收入《流言》。《夜營的喇叭》《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吉利》,《雜誌》第15卷1期,1945年4月。《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姑姑語錄》,《雜誌》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憶胡適之》,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談看書》,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談看書後記》,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紅樓夢魘〉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張看〉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惘然記〉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聯合報》副刊。《〈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聯合報》副刊。《表姨細姨及其他》,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談吃與畫餅充饑》,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聯合報》副刊。《草爐餅》,1990年2月9日台北《聯合報》副刊。電影劇本《太太萬歲》1947年。《不了情》(1947年)《哀樂中年》(1949年)《太太萬歲》《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情場如戰場》(1957年)(改編),1956年攝製,收入《惘然記》。《人財兩得》(1958年)《桃花運》(1959年)《六月新娘》(1960年)《南北一家親》(1962年)《小兒女》(1963年)《一曲難忘》(1964年)《南北喜相逢》(1964年)《紅樓夢》(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分上、下集,未有拍成)《魂歸離恨天》(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未有拍成)學術論著《紅樓夢魘》,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傳〉評註》,台灣《皇冠》雜誌刊出,1981年。譯文《愛默生選集》. 皇冠. 1992. ISBN 9 573 306 778.《海上花列傳》(漢譯英)。《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她的小說《色·戒》[1]被著名導演李安拍成電影。《色·戒》的創作靈感來自王爾德的《薇拉》(Vera)。王爾德是張愛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個性與作風將王爾德模仿得淋漓盡致,簡直是一個翻版。其他張愛玲. 《自己的文章》. 上海: 《新東方》雜誌. 1944年7月.張愛玲. 《張看》. 台北: 皇冠文化.ISBN 9 573 305 461.張愛玲. 《對照記》. 皇冠文化.ISBN 9 789 573 310 921.張愛玲. 《餘韻》. 皇冠文化. 1991.ISBN 9 789 573 305 521,ISBN 9 624 510 377.張愛玲. 《回顧展 1》.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37,ISBN 9 624 510 075.張愛玲. 《回顧展 2》.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45,ISBN 9 624 510 083.張愛玲. 《續集》. 皇冠文化. 2003.ISBN 9 573 305 518,ISBN 9 624 511 705.張愛玲. 《沉香》. 皇冠文化. 2005.ISBN 9 573 321 750.張愛玲. 《小團圓》. 台北、香港/內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9. ISBN:9 789 573 325 208 , ISBN:9 787 530 209 981.張愛玲. 《易經》(<The Book of Change>). 台北: 皇冠文化. 2010-9-6. ISBN:9 789 573 327 097.張愛玲. 《雷峰塔》(< The Fall of the Pagoda>). 台北: 皇冠文化. 2010-9. ISBN:9 789 573 327 103.  在舊上海的班駁沉香中,張愛玲永遠是那第一爐香,當我們在揭開舊上海那本如花相冊時,第一眼總是留給了張愛玲。泛黃的紙張,模糊的黑白印刷,一代奇女子卻身著一襲華麗的旗袍,倨傲的仰著頭……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在那一刻迷戀上這個女子的傳奇、高貴以及驕傲。  初讀張愛玲,大多都在那個似懂非懂的年齡,是看不出什麼的。只是那種朦朦朧朧的舊上海的小資,象那杯咖啡,蔓延開來,充滿整個心情;再讀張愛玲,感慨於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原來在她的洞察世故的冷目之後,也有此感慨!三讀張愛玲,心情來自她的情感世界,在看似堅強、高傲的張愛玲背後,一個的情路坎坷,再多的高傲也只能化為無奈。於是,張愛玲精心點燃的那爐香,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熏濕了若干年後你我的眼睛,那刻的紅顏沉香,竟是如此的深重。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長袍,爬滿了虱子」,塵世有多麼繁華熱鬧,張愛玲隨手輕輕一揭,卻讓我們看見繁華似錦的幕布後哀涼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覺里,蒼涼就應該是灰濛濛的那種,有些恍惚,有些迷離,而她的蒼涼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溫暖的,舒適的,竟是那抹化不開的香。5.阮玲玉

阮玲玉(1910.4.26—1935.3.8),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著名影星,民國四大美女之一,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香山。由於父親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時期隨母親為人幫傭,母親節衣縮食供她上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阮玲玉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代表作《野草閑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是中國默片時代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之一,被認為代表了早期中國演員的演技最高水準。阮玲玉成名後陷於同張達民和唐季珊的名譽誣陷糾紛案,不堪輿論誹謗的阮玲玉心力交瘁,於1935年婦女節當日服安眠藥自盡。噩耗傳來震驚電影界,各方唁電不可勝數,上海二十餘萬民眾走上街頭為其送葬,隊伍綿延三里,魯迅曾為此撰文《論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電影29部,但歷經亂世戰火,目前僅發現9部倖存。阮玲玉的父親在她6歲時病故,她與母親倆人相依為命,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學(今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就讀。1926年(16歲)時,經張慧沖介紹,考入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其電影藝術生涯,主演《掛名夫妻》等5部電影。1928年轉入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主演《情慾寶鑒》等6部電影。1930年轉入黎民偉、羅明佑創辦的聯華影業公司,主演《野草閑花》(飾演賣花女)一舉成名,奠定她在影壇的地位,一生共主演29部電影。 阮玲玉相繼在「明星」、「大中華百合」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扮演在愛情、婚姻方面屢遭不幸的少女或嬌媚潑辣的風【蟹】流女子。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妓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阮玲玉的作品風格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明星、大中華百合時期)多主演通俗社會片,甚至神怪片,飾演低下階層的墮落女性,如妓女一類人物;或者是在舊社會受欺壓而不反抗的弱女子。後期(聯華時期)受新興電影運動(又稱左翼電影運動)影響,表演風格有所轉變,轉折點是在卜萬蒼導演的《三個摩登女性》中飾演對舊社會覺悟的女工周淑貞。其後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飾演農村婦女、尼姑)、《小玩意》(飾演抗日的農村手工藝人)、《神女》(飾演妓女)、《再會吧,上海》(飾演女教師)等,演活了社會各階層不同的女性形象。阮玲玉之於中國影壇的貢獻被一些人比喻為葛麗泰·嘉寶、英格麗·褒曼之於美國好萊塢。阮玲玉端莊大方,清麗脫俗。對待表演藝術,她勤奮刻苦,傾注了全部的熱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夠準確地體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覺,並用適當的眼神、表情、動作準確地表現出來。這種準確的內心感應力和形體表現力結合得又非常自然,顯示出她卓越的才華和猴島的功力。她在《野草閑花》、《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歸來》、《再會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國風》等一系列影片中擔任主角,在這批暴露社會黑暗,表現下層勞苦群眾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種飽受苦難的中國婦女形象。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婦、教員、舞女、妓女、藝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慘,經歷坎坷,屢遭磨難而一直奮鬥不息,雖然最終都是以自殺、出家、入獄、慘死為結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純潔美好的心靈。其中,《神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以精湛的演技,把一個品格崇高的母親與一個地位卑微的妓女奇蹟般地融合為一體,出神入化,令人心靈為之震動。  隔岸凝望,屬於岸那邊的舊上海的浮華雖說已迷人眼,但浮華背後卻是種莫明的痛。那種憂傷的心情味道,我們隔了時光的海寄給了阮玲玉,一個舊上海悲劇女王的戲夢人生。影片《阮玲玉》為我們呈現了陸離的舊上海風貌,以及阮玲玉的傳奇一生。張曼玉的裊娜和頹廢的華麗真實地把那顆70年前的香魂交到了我們的手上,穿越歲月的沉澱,張曼玉打開了屬於阮玲玉的那爐沉香。    阮玲玉是真正為無聲電影而生的人,雖然她沒有在銀幕上說過一句話,這個「默片時代」的女王,只用肢體和眼神就為我們傳遞了窒息的風情。  1926年,迫於生計的阮玲玉出任影片《掛名夫妻》女主角,一舉成名。1929年,阮玲玉主演影片《故都春夢》,扮演妓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阮玲玉表演藝術的黃金時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她先後主演了《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等很有影響的影片……阮玲玉演技具有豐富的激情又不失純真、強烈而又細膩熟練、樸素而自然,絲毫沒有雕鑿的痕迹,於是,中國「葛麗泰·嘉寶」的美譽不脛而走。  然而纖弱、敏感的紅顏終歸薄命,這位站在中國女演員演技巔峰的女星,卻在情感道路上一路坎坷,於是,她在留下「人言可畏」的感慨後,自己結束了她精彩而又無奈的一生,一代紅顏香消玉隕。 6.龔秋霞描述:1.jpg

描述:11.jpg

龔秋霞,原名龔莎莎、龔秋香。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十二歲參加上海梅花歌舞團。在該團遍歷大江南北,遠涉東南亞,進行歌舞表演,成為該團台柱——著名的「五虎將」之一。 1936年登上影壇,參拍的第一部影片《父母子女》。 1937年主演了夏衍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影片《壓歲錢》一舉成名。 1938年與1942年,她主演了賀綠汀作曲的《秋水伊人》和主演主唱的影片《薔薇處處開》。成為一名能歌善舞的多才藝人。並且因與白楊、舒綉文、黃耐霜主演影片《四千金》,而被人們昵稱為「大姐」。可以說她當時在中國的影壇是一位炙手可熱的紅星。在多部影片中她多扮演成平婦女或老婦人形象。由於處於豆蔻,對這些角色她並不滿意。在丈夫的勸導下和影片上映後觀眾對自己的表演大加讚揚,這才堅定了她飾演賢妻良母的形象。這些影片有《凱風》、《寸草心》、《豆蔻年華》等。 1980年浙江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長城公司合拍古裝故事片《胭脂(1980)》,人們看到年逾花甲的她動作穩健,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角色當中,彷彿她的藝術生命仍處在明媚的春天。 2004年9月7日因心臟病在香港去世。享年88歲。拍攝的電影

1936:《父母子女》1937:《永遠的微笑》、《壓歲錢》、《古塔奇案》、《四千金》1938:《孤兒救母記》、《恐怖之夜》1939:《歌聲淚痕》、《播音台大血案》1941:《鸞鳳和鳴》、《大地之花》、《花濺淚》1942:《薔薇處處開》、《黑夜魔影》、《恨不相逢未嫁時》、《博愛四姊妹》、《浮雲掩月》1943:《千金怨》、《難兄難弟》、《激流》、《夜長夢多》、《來日方長》、《京華舊夢》、《凱風》1945:《萬戶更新》、《大地之花》1946:《蘆花翻白燕子飛》1947:《四美圖》、《春花秋月》1949:《花街蕩婦》、《心血》、《染紅海棠》、《一代妖姬路》1950:《南來雁》、《新紅樓夢》、《狂風之夜》、《禁婚記》1951:《中秋月娘》、《惹門》、《不知道的父親》1952:《白日夢》、《兒女經深閨》、《夢裡人》、《寸草心》1953:《水紅菱》、《都會交響曲》、《姊妹曲》、《大兒女經》1955:《少女的煩惱》、《我是一個女人》、《女子公寓》、《闔第光臨》、《孔雀開屏》、《一年之計》1956:《紅顏劫》、《男大當婚》1957:《春歸何處》、《香噴噴的小【蟹】姐》、《王老五之戀》、《眼兒媚》、《未出嫁的媽媽》、《情竇初開》1958:《錦上添花》、《有女懷春》、《笑笑笑少年游》、《春到海濱》、《金屋夢》、《豆蔻年華》1959:《十七歲》、《同命鴛鴦》、《脂粉小霸王》1960:《雷雨》、《鴛夢重溫》、《雪地情仇》1961:《美人計》、《糊塗姻緣》、《含苞待放》1962:《滄海遺珠》、《三笑》1963:《龍鳳呈祥》、《椰林雙妹》、《合家歡》1965:《小忽雷》、《雙槍黃英姑》1966:《社會棟樑》、《迎春花》1978:《鐵腳馬眼神仙肚》1980:《胭脂》

參與的電影1947:《地獄天堂》 ——演唱1949:《血染海棠紅》——演唱1953:《彩虹曲》 ——演唱1959:《王老五添丁》 ——服裝指導

  在上海紅顏沉香里,龔秋霞獨以「梅花」驚艷上海灘。她十四歲加入「梅花歌舞團」,與張仙琳等因歌喉動人舞姿優美而被喻為「梅花五虎將」。舊上海的輿論界曾這樣讚揚過她:龔秋霞的歌則最宜於清晨聽,因為她的歌充滿著青春朝氣,抑揚頓挫,甜潤婉轉……。此絕妙之喻讓現在的歌迷身有同感。

  龔秋霞於一九三七年主演的電影《古塔奇案》中的插曲《秋水伊人》是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老歌。在影片中,由龔秋霞扮演的鳳珍,每晚臨睡前望著女兒小珍,百感交集,以她那高亢哀傷的優柔嗓音唱著那曲凄婉哀怨的《秋水伊人》,讓人動情。「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更殘漏盡,孤雁兩三聲……」此曲教人回味不已!

  影片公映後龔秋霞出色的表演及演唱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由此一炮而紅,插曲《秋水伊人》及《思母》更風靡了全中國。

  龔秋霞留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歌曲動聽,唱得好外,還有她那深厚的藝術修養與嫻熟的演技。在她漫長的三十二年演藝生涯中,龔秋霞曾拍過百餘部電影,灌唱過逾百首歌曲,就如同她梅花般的特質,內斂而沉厚。

7.秦怡描述:2.jpg

描述:22.jpg

秦怡(1922年2月4日-),原名秦德和,上海市人,祖籍江蘇高郵,中國著名電影、話劇、電視劇女演員、藝術家。2009年10月17日獲得第18屆金雞百花終生成就獎。2009年11月15日正值其演藝70周年之際,88歲高齡的她已經接拍了下一部作品。是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秦觀的33世孫。秦怡 女,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藝術委員會顧問,1922年1月出生,1959年5月入黨,高中文化。

秦怡同志是我國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她16歲離家奔赴抗日前線,在抗日救國的浪潮中開始了長達70年的演藝生涯,先後主演了30多部故事影片,成功塑造了「林紅」、「芳林嫂」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87歲高齡還出演了我國首部反映農民工子弟生活的電影《我堅強的小船》。她始終關注著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關心青年演員的成長,發起舉辦了「中國首屆無聲電影展」。她不計名利、不顧病痛,致力於各類社會公益活動。汶川特大地震後,她先後捐款21萬元;青海玉樹地震後,又捐款3萬元。2010年,秦怡出任上海世博會上海館祝福大使和榮譽館長,積極為世博會奉獻力量。 秦怡同志2004年被授予上海市慈善之星稱號,2005年被授予從事電影工作50年以上的老一代電影工作者獎和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2007年被授予上海德藝雙馨電影藝術工作者稱號,2008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女傑稱號,2008年被授予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藝術家。[2]秦怡1922年1月31日生於上海的一個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對文藝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讀商科的時候,秦怡就曾參加話劇《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離開自己封建的家庭,參加「中萬」劇團。 1938年,秦怡來到重慶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當實習演員,在此期間,演過話劇《中國萬歲》、《正在想》和電影《保家鄉》、《好丈夫》。1941年秦怡離開中國電影製片廠,進入中華劇藝社,成為該社演員。在長時間的話劇舞台實踐中,秦怡的演技不斷進步,在話劇《草木皆兵》、《離離草》、《桃花扇》、《戲劇春秋》、《結婚進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當時與白楊、舒綉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銀幕,參加了電影《忠義之家》、《母親》、《無名氏》等片的拍攝。由陳鯉庭編導的《遙遠的愛》成為她的成名作。

個人作品:電影《好丈夫》(1939年)

女籃5號《忠義之家》(1949年)《遙遠的愛》(1946年)《無名氏》(1947年)《大地回春》(1947年)《海茫茫》(1947年)《母親》(1949年)《失去的愛情》(1949年)

《農家樂》(1950年)《兩家春》(1951年)《馬蘭花開》(1956年)《鐵道游擊隊》(1956年)《女籃5號》(1957年)《紅色種子》(1958年)《哥哥和妹妹》(1959年)《林則徐》(1959年)《青春之歌》(1959年)《摩雅傣》(1958年)《北國江南》(1963年)《浪濤滾滾》(1965年)《征途》(1975年)《風浪》(1979年)《苦惱人的笑》(1979年)《等待勝利那一天》中的晚年梅雲《海外赤子》(1979年)《張衡》(1982年)《上海屋檐下》(1982年)《雷雨》飾魯侍萍(1985年)《我堅強的小船》(2008年)《三個未婚媽媽》(2012年)電視劇《我是一片雲》飾段母(1985年)《母儀天下》飾晚年王政君(2008年)《等待勝利的那一天》飾晚年梅雲(2010年)《心術》友情出演秦怡(自己)(2012年)《幸福家味道》主演(微電影)-2013年

個人榮譽: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最美麗女性被施瓦辛格稱為「心目中最偉大的母親」1983年第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上海屋檐下》1995年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是中國影協第二至第五屆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第七屆中國十大女傑榮譽稱號、當選中國「猴島女人」2009年10月17日獲得第1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授予的電影「終身成就獎」。

  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秦怡,正如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所說:「因為她的性格和品質的美,她才能塑造那麼多美麗的人物,包括偉大的母親。」正是基於這種內心深處的美,秦怡成為上海紅顏沉香裡面最厚重、最醇香的一抹。

  如果說舊上海給了大多活躍於此的女星無限風情以外,還有些許風月的遺憾,那麼秦怡則是個另類,出身上海大封建家庭的秦怡,延續了舊上海諸多紅顏的知性、風情和靈性,但對風塵和風月則全把地拋棄,這或許就是秦怡進步所在。

  進步的秦怡早在抗戰時期,與白楊,舒綉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的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建國後,秦怡曾在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女籃五號》、《青春之歌》等。1983年由她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上海屋檐下》,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響的表演技巧。

  醇香的秦怡有著美麗質樸的內心支撐,但這亦無法阻擋其命運的多舛:在經歷了初次的婚姻失敗後,1947年,秦怡在25歲時與20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影帝」金焰結為夫婦,並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銀壇雙翼」。但好景不長,夫妻間漸漸發生了情感錯位。金焰去世後,秦怡幾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自己的兒子,嘗盡生活艱辛。但在經過命運的歷練後,秦怡,這位「東方的維納斯」卻日益凝聚成一段讓人景仰的沉香,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8.黎明暉描述:3.jpg

黎明暉,(1909-2003.12.09),中國早期影星。她的父親是二十年代著名作曲家,明月歌舞團的主辦人黎錦暉。她在上海長大,自幼能歌善舞,兒時曾主演過歌劇「葡萄仙子」和「可憐的秋香」,非常轟動。 1925年,她由歌壇轉入電影界,起初在神州影片公司的《不堪回首》中飾演一個配角,她扮演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也因此得到了「小【蟹】妹妹」的雅號。接著她又在《花好月圓(1925)》中演一配角。 1925年她進入「大中華」,拍攝了《戰功》。同年「大中華」與「百合」兩家影片公司合併成為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黎明暉轉入該公司,開始擔任主角。1925年到1928年,她主演了《小廠主》、《透明的上海》、《可憐的秋香》、《美人計(上下)》、《意中人》、《柳暗花明(前後集)》等八九部影片。並於1927年在百代公司灌錄了中國第一張流行歌曲唱片《毛毛雨》。 1929年,她離開影壇,隨明月歌舞團到南洋一帶演出。1933年她返回影壇,加入天一影片公司,主演了《追求》,獲得成功,她的表演清新,明快、樸實,很受觀眾喜愛。後來她轉人「藝華」。1934年主演了史東山編劇的《女人(1934)》,1935年主演了陽翰笙編劇的《生之哀歌》,1936年她在「明星」與趙丹主演了歐陽予倩編的《清明時節》,她在片中飾演一名受封建勢力壓迫的弱女子春蘭,她將人物演得生動感人,催人淚下。繼《清明時節》後,她又拍攝了夏衍編劇的《壓歲錢》。1937年,她與運動員陸鍾恩結婚,婚後她在「藝華」拍了一部《鳳求凰》,從此便息影,在上海創辦託兒所。 後來,陸鍾恩脫離足壇去香港經商,不幸身患肝癌,治療無效病故。她懷著極度的悲痛接回丈夫的骨灰。 1971年,國務院調其擔任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釗的生活秘書。後來章先生去香港不幸病故,1973年她再去香港接回了章先生的骨灰。黎明暉退休後和兒子陸震東住在北京.,過著清貧的生活,2003年12月9日在上海一家養老院里去世。生前不久有幸在央視紀錄片《一百年的歌聲》中亮相。 黎明暉去世兩年後,他兒子陸震東也因病離開人世,陸震東曾有一段短暫的婚姻,離異後未再婚,無子女。 黎明暉及其丈夫、兒子現葬於上海青浦的天國公墓,一家三口在百年後終於團聚。

  20世紀20年代以後,有名氣的美女大都在上海,這也使上海成了二十到四十年代中國最風情、最芬香的城市。這這團沉香交融的空氣中,黎明暉算是上海乃至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手了。黎明暉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搖籃明月歌舞團主持人黎錦暉的女兒,12歲就登台唱歌,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行一時。

  黎氏家族是中國流行音樂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中國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即是由黎錦暉創作的《毛毛雨》。黎錦輝創作的歌曲總是先讓女兒來唱,這樣便成就了黎明暉,使她成為中國歌壇的第一位流行歌星。

  1925年黎明暉初涉影壇,首演電影《不堪回首》,以後相繼主演了《戰功》、《小廠主》、《花好月圓》、《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鳳求凰》後退出影壇。

  黎明暉於2003年去世,她以自己的歌聲為中國的現代流行音樂拉開了帷幕,她與她的歌聲一起成為了永不磨滅的經典記憶,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最早的滋味。

9.上官雲珠描述:4.jpg

描述:44.jpg

上官雲珠是江蘇江陰人,原名韋均犖、韋亞君,1938年5月到上海,為生計所迫,進何氏照相館任職。1940年考取華光戲劇學校,首次在洪深的獨幕劇《米》中登台亮相。不久,又進入新華影業公司的演員訓練班。1941年,在藝華影業公司拍攝了她的處女作《玫瑰飄零》,從而走上銀幕。在主演由徐欣夫掌鏡的新片《王老虎搶親》時,導演卜萬蒼專門為她取了「上官雲珠」的藝名。抗戰勝利後,她為中電二廠和文華影業公司拍片,在《天堂春夢》中塑造了一個奢侈、兇狠的腐化女人,在《太太萬歲》中又塑造了一個放蕩,驕騷的女子。1947年入崑崙影業公司。 這是她在人生和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 在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中,飾演了滿身珠光寶氣的「漢姦夫人」何文艷;在《萬家燈火》中飾演了傳統型的賢淑主婦又蘭;在《希望在人間》中飾演了堅定沉著的教授夫人、婦科醫生陶靜寰;在《烏鴉與麻雀》中飾演了忍辱負重的華太太,她所精心創造的這些銀幕形象,人各有貌,性格鮮明,真切感人,受到輿論界的高度讚揚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為表彰其在《烏鴉與麻雀》中的出色表演,1957年於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曾獲得個人一等獎。1995年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1994年獲寶鋼高雅藝術獎。 1955年,上影廠開拍《南島風雲》。讓上官雲珠這樣的演員去扮演英姿颯爽、老練果敢的革(蟹)命英雄形象,白沉導演力排眾議,上官雲珠不負眾望一改在銀幕上似乎早已定型的「交際花」、「闊太太」形象,把一個歷經千難萬險的女人公演繹得讓人信服,精湛演技讓那些一向歧視並帶有偏見的人也不得不折服。在五六十年代,她參加了一系列影片的拍攝,其中以《枯木逢春》中的冬哥媽、《早春二月》中的寡婦文嫂、《舞台姐妹》中的商水花最負盛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天我休息》中的兒科大夫,戲雖不多,卻依然光彩照人。在一些譯製片中,如《曙光照耀著我們》、《瑪麗娜的命運》、《世界的心》、《牛虻》等,擔任過配音演員,她的詩歌朗誦,如《他在我們中間》等,也曾在群眾中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1937年,其全家為了避戰亂而到上海。韋君犖最初在何氏照相館當開票員。民國29年(1940年)考入華光戲劇學校習話劇,繼人新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學習,改用藝名上官雲珠(當時的著名導演卜萬蒼為其取的藝名)。1941年開始演藝生涯,首演話劇《雷雨》(飾丫鬟四鳳)獲得成功,後進入電影行業,主演的代表作有《天堂春夢》、《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麗人行》、《希望在人間》、《烏鴉與麻雀》、《香飄萬里》、《枯木逢春》、《血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952年,在全國第一屆優秀電影評比中,《烏鴉與麻雀》獲金質獎,受到毛(蟹)澤(蟹)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文化大革(蟹)命」期間遭到迫害,因不堪忍受折磨於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時跳樓自殺。 上官雲珠父親韋亞樵,母親金氏。韋均葷1936年輟學與當地富家二少爺張大炎(其兄張大烈)結婚,生一子張其堅。陳復官著有長篇紀實文學《上官雲珠》。話劇演出1940年——《米》、《人之初》、《雷雨》。1941年——《女子公寓》、《梅花夢》、《上海屋檐下》、《孤島男女》。1942年——《綠窗紅淚》、《殉情》、《日出》、《鍍金》、《天羅地網》、《北京人》、《欽差大臣》。1943年——《七重天》、《女人》、《大馬戲劇團》、《秋海棠》。1944年——《飄》、《雙喜臨門》。1945年——《尤三姐》、《恨海》、《雷雨》、《情挑》、《清宮怨》、《葛嫩娘》、《未了緣》。1946年——《魂歸離天恨》、《紅樓夢》、《孔雀膽》等。解放以後——《怒吼吧中國》、《紅旗歌》、《雷雨》、《風雪夜歸人》、《上海屋檐下》等

翻譯片配音1954年——《曙光照耀著我們》、《瑪利亞的命運》。1955年——《牛虻》。1956年——《世界的心》。

出演的電影1941年——《玫瑰飄零》、《國色天香》、《黑衣盜》。1942年——《淚灑相思地》、《花月良宵》、《鴛鴦淚》、《大飯店》、《賊美人》。1946年——《天堂春夢》。1947年——《亂世兒女》、《太太萬歲》、《一江春水向東流》。1948年——《萬家燈火》、《群魔》、《希望在人間》。1949年——《麗人行》、《烏鴉與麻雀》、《三毛流浪記》。1950年——《太平春》。1951年——《紡花曲》、《彩車曲》。1952年——《勞動花開》。1955年——《南島風雲》。1957年——《情長誼深》。1958年——《香飄萬里》、《今天我休息》。1959年——《春滿人間》。1960年——《他們的心愿》。1961年——《枯木逢春》。1962年——《早春二月》、《小鈴鐺》。1964年——《血碑》。1965年——《舞台姐妹》。上官雲珠可能是1917年出生(見陳復觀著《上官雲珠》)

人物紀念館

涇水邊,歷經600餘年風雨,古石板街依舊堅硬;老街旁,渡過百餘歲的木樓,在今人的呵護下煥發出了青春的光芒。離別家鄉幾十年的亞弟、坎坷一生的一代影星上官雲珠,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回到」了生她養她的木樓。 2007年11月9日,上官雲珠紀念館在江陰市長涇鎮正式開館,中國文聯副主(蟹)席吳貽弓,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劉子楓,著名劇作家黃宗江等,及上官雲珠親屬代表出席了紀念館開館儀式,並為之剪綵。著名導演謝晉、王家衛送來了花籃。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在長涇鎮河北老街上的故居經過兩年多的修復、布展,被建成上官雲珠紀念館。上海電影家協會之前向紀念館捐贈了一批上官雲珠的照片、文章、光碟等珍貴資料,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劉子楓將其書法作品「長涇出上官,影壇留雲珠」捐贈給紀念館。上官雲珠的小兒子韋然將母親獲得的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獎盃捐贈給紀念館。這是一座「青磚薄瓦封火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的古舊木樓,坐落在長涇老街北、曹家弄西。共有三進樓房,中間圍成兩個天井,樓與樓之間有過道連通。 它那臨街的三間門面,底樓是江南特有的木排門,樓上是成排的花格窗,窗下的木護牆上掛了一塊匾,上書「上官雲珠紀念館」幾個大字。 推開排門中的小門,跨過高高的門檻,是三開間的大廳堂,兩邊牆上掛著上官雲珠的圖文介紹。繞過中間的屏風,是前後兩進樓房和西邊溝通前後的騎樓圍成的天井。二、三進房的樓上樓下現今都布置了上官雲珠的影像資料和實物。

  出生於江蘇的上官雲珠到了19歲才開始了她真正意義上的人生,這一年,她幾經輾轉來到上海,在蒲石路(今長樂路)慶福里236弄18號擁擠的弄堂房子里,上官雲珠開始了她上海灘十里洋場的美麗人生。

  四十年代初,上官雲珠拍攝了她的電影處女作《玫瑰飄零》,開始在影壇上嶄露頭角。20世紀40年代後期。她在「左翼」文化運動領導的崑崙影業公司里所拍攝的許多進步影片,如《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早春二月》、《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等,後來都成為中國著名經典名片,上官雲珠,這箇舊上海十里洋場洇染下走出來的女子,終於脫胎換骨,凝成一段冰清玉潔的沉香。

  上官雲珠的女人香別有情趣,她眉眼俏麗,還有合乎江南人審美的精巧的小嘴,一幅典型的上海美女精明世故模樣,在那裡面帶著一點風塵氣的冶艷和江南小家碧玉的本分,所以她常被導演選中演上海的交際花,商人家庭的少奶奶,暴發戶張狂的妻子,在細細的畫眉下,她的眼睛,會表現出鋒利的刮鬍刀一樣的刻薄。

  但上官雲珠的潔身自愛並沒有讓她逃脫歷史的捉弄,在「文化大革(蟹)命」期間,上官雲珠受到殘酷迫害,於1968年11月22日去世。

10.王人美描述:5.jpg

描述:55.jpg

王人美(1915~1987)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庶熙。原籍惻陽。1927年人上海美美女校就讀。1931年後主演或參加演出《野玫瑰》、《芭蕉葉上詩》。所主演的《漁光曲》於1935年在蘇聯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1950年從香港回上海,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相繼拍攝《兩家春》、《青春之歌》等影片。1977年加入中國共(蟹)產(蟹)黨。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理事。著有《我的成名與不幸》等。

出演作品《野玫瑰》(1932)、《共赴國難》(1932)、《芭蕉葉上詩》(1932)、《都會的早晨》(1933)、《春潮》(1933)、《漁光曲》(1934)、《小天使》(1935)、《風雲兒女》(1935)、《壯志凌雲》(1936)、《長恨歌》(1936)、《關不住的春光》(1948)、《兩家春》(1951)、《花兒朵朵》(1962)、《猛河的黎明》(1955)、話劇《家》(1956)、《青春的腳步》(1957)、《探親記》(1958),1959:《青春之歌》,1962:《花兒朵朵》處女作:1931年《銀漢雙星》。代表作:《野玫瑰》、《漁光曲》、《壯志凌雲》。經典鏡頭:《漁光曲》中,王人美飾演的「小貓」在波光萬頃的海面上撒開魚網捕魚。銀幕形象:健康活潑、青春煥發。

所獲獎項 1935年由王人美主演的影片《漁光曲》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這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 1951年她主演的影片《兩家春》被文化部評為1949~1955年優秀影片。  有關上海的諸多往事中,總少不了那些紅顏的影子。她們躲在歲月紅塵的深處,眼波流轉,巧笑倩兮,與許多年前舊上海鮮活的景象毫無二致。

  在舊上海繁華奢靡的浮光掠影中,一個模糊的形象漸漸清晰,她就是王人美,一個在當時以「野貓」之名而享譽影壇的明星。她主演的電影《漁光曲》堪稱百年中國電影的經典;她演唱的歌曲《鐵蹄下的歌女》七十多年傳唱不息;她和舊上海紅極一時的影帝金焰的婚戀至今撲逆迷離。而在晚年她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卻把成名看成是一生的不幸。

  王人美,一個知性紅顏的傳奇人生。

  在電影《漁光曲》中,「小貓」王人美在波光萬頃的海面上撒網捕魚的情景已成為百年中國電影的經典鏡頭,那片明亮的香雲,伴隨著她在影片中演唱的主題歌,持續飄香了七十餘年而不衰。《漁光曲》的問世,在當時的中國電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漁光曲》首次在銀幕上展示了那個年代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悲苦人生。紅顏王人美,她由此遺留下來的沉香離民間最近,離我們心情最近。

  屬於上個世紀的那段美麗肯定是不能延續到現在,多年之後,世界沒有輪迴,只是遠遠地還能看見那麼一點熟悉的影子,嗅到一些熟悉的味道罷了。而屬於老上海的王人美,就是一那一朵花,雖有盛開的燦爛,也有凋落的凄涼。但無論如何,每走一步,都帶起風,隨風起舞。


推薦閱讀:

能量角度分析鄧文迪
聯話巾幗名媛之(1)
這個「俄羅斯版希爾頓」,愛泡夜店的網紅名媛,要選總統了
公主名媛show
民國時期的名媛貴婦 (組圖)

TAG:上海 | 人生 | 結局 | 名媛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