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學生以閱讀的「一刺」

給學生以閱讀的「一刺」(2011-12-04 10:10:59)

轉載▼

標籤: 史鐵生機鋒苦難我與地壇禪外說禪教育 分類: 走近名家

記得張中行先生在《禪外說禪》中這樣解釋機鋒:「機鋒,鋒的意義簡單明確,是刺物之器的尖,如刀鋒、劍鋒等。機的意義不那麼簡單明確。可以解為機緣的機,教學要因人而施,相機而施,這樣機鋒就是適應學人之機而給予的一刺。也可以解為機微的機,這樣,機鋒就是給予學人的微妙而難以明言的一刺。還可以解為駑機之類的機,這樣,機鋒就是適時而突然發出的一刺。究竟應該取哪一種,我不知道;或者多多益善,說是兼而有之。這樣的理解機鋒的作用,以一刺破宿執,燃心燈,機鋒的所指就大致可以確定。」

  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往往缺乏體驗,這就需要教師給予「一刺」,破宿執,燃心燈,以增強學生體驗的功夫。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其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此種「一刺」的功效。

  《我與地壇》是一篇教師與學生都喜歡的優秀散文。課文第一章第三段,詩與思融為一體,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樣的語句學生很難「看到」「聽到」「體貼到」,是我們教學中的難點。若單純地採用「讀讀——議議——講講」的策略,恐不易見效,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

  我在教學這一段文章時,突然想到能否通過「活動」,增進學生對語句含義的體驗。於是在指導學生用低沉、緩慢、訴說的語氣讀完這一段文字後,作了以下導引:

  「老師認為史鐵生的這一篇文章,甚至不能朗讀,只能訴說,甚至不能訴說,只能玄想。此種訴說,表面上對象是地壇,實質上是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是一種孤獨的人生玄想。在滿園沉靜的光芒中,史鐵生說更容易看到——時間。那麼如果現在有一位時間老人,或者說園神,走入園子,看著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他會向史鐵生說些什麼呢?」

  學生正苦於不知從何處進入這一段文字,教師的導引,把閱讀理解轉化為時間老人(園神)與史鐵生的對話活動,刺醒了學生閱讀的感覺,學生想像自己就是時間老人(園神),緩緩地走向史鐵生……  學生扮時間老人示例:  生(1):孩子,我希望你能振作起來,身體的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殘疾。  生(2):孩子,每一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坎,正視人生的坎坷,你一定能挺過來。

  教師發現學生的對話多向著激勵的方向展開,且遊離於文本,並未深入到史鐵生苦難的心靈深處,於是及時提醒學生:「剛才大家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可是此時此境,史鐵生沉浸在痛苦之中,也許根本聽不進這樣的話。大家能否帶著同情的心理,再默想一下這句話『在滿園瀰漫的沉靜的光明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影子』,想一想時間和個體生命、苦難的關係,從這些方面加以體會,並給予史鐵生——這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的孩子——以疏導和撫慰。注意,你是時間老人,還應當以怎樣的口吻說話?」

  生(3):孩子,殘疾正像人類的所有災禍一樣,是不可避免的。也許某一個個體可以躲避、戰勝災禍,但在時間的長河中,苦難是永無止境的。對於苦難我們只有容忍它,接受它。

  生(4):孩子,個體的生命雖然是尊貴的,但相對於五百年的歷史,卻太短暫了。把眼界放大一點,也許再大的災禍都會變得渺小。生命本來就短暫,不論遇到何種苦難,都要珍愛它,享用它。

  以上課堂活動,教師通過角色扮演的創設,給予學生以閱讀的「一刺」,將學生引入苦難的體驗,進而突破言語形式的外殼,走入言語的精神世界。反思這一課堂活動,究其本質,是一種對話。教師通過課堂活動,將一個對語句的認知過程,轉變為一個讀者與作者、文本對話的過程,將作者、文本、讀者的關係,還原為圍繞苦難進行對話的關係,從而構建起文學作品閱讀的情境。文章意蘊的礦藏,隨著對話活動的開展,被一一發現;語言幽暗的叢林,隨著對話活動的開展,被一一照亮。


推薦閱讀:

給學生一塊完整的英語「三明治」
告兩萬萬學生宣言
答學生「清泉」之問
你為什麼實習不順利?其實是學生思維在作怪
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TAG:閱讀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