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認識水平。關心、愛護環境,自覺地參與改造和建設環境,形成全社會的風尚。 ②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執法監督,依法保護環境,促進荒漠化防治。 ③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過速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④發展荒漠化地區的各類科教事業。培養基層的科技技術力量,儘快完善農村科技市場,搞好科技服務,提高荒漠化地區群眾的文化技術素質。 ⑤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資機制和符合現階段國情的經營機制。 ⑥建立先進的荒漠化動態監測與預報系統,搞好決策,搞好信息管理與服務。 ⑦在荒漠化地區開展持久的綠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過程逆轉,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的基礎功能。 ⑧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要求合理配置農、林、牧、副各業比例,積極發展養殖業、加工業,分流農村剩餘勞動力,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⑩優化農牧區能源結構,大力倡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利用非常規能源,如風能、光能,以減輕對林、草地等資源的破壞。 2.技術措施 (1)生物措施 ①封沙育林育草,恢復天然植被 實行一定的保護措施(設置圍欄),建立必要的保護組織(護林站),嚴禁人畜破壞,給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時間,逐步恢復天然植被。封育同時可以加以人工補植補種和管理,加速生態逆轉。 ②飛機播種造林種草固沙 飛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尤其對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偏遠荒沙、荒山地區恢復植被意義更大。飛播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有:預測氣候,選擇立地條件,確定適宜的播區,確定適宜的播量,種子處理技術,防治鳥獸病蟲害,封禁保護等。 ③通過植物播種、扦插、植苗造林種草固定流沙 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種,保證幼苗達到一定密度(15~20株/m2),一定高度(15~20cm),一定面積(>1000m2),就可以把風蝕變為沙埋的植物群體,使沙丘固定。直播成功的植物種主要是花棒、楊柴兩個沙生先鋒植物。可撒播,也可條播或穴播。 植苗造林固沙:在乾旱草原流動沙地採用適當深植和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沙地固定。如定邊長茂灘林場秋天在沙丘上用溝植法密栽油蒿成活形成沙障。 插扦造林固沙:陝西、寧夏流沙區用沙柳插扦直接固定沙丘。榆林群眾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風蝕又解決水分不足問題。簇行距0.5m×1.5m,每簇4~5個插條。 ④建立風沙區防護林體系 乾旱區綠洲防護體系:一是綠洲外圍的封育灌草固沙帶,二是骨幹防沙林帶,三是綠洲內部農田林網及其他有關林種。現實情況要比典型介紹複雜得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沙地農田防護林:半濕潤地區降雨較多,條件較好,可以喬木為主,主帶距350m左右。半乾旱地區東部條件稍好,西部為旱作邊緣,條件很差,沙化最嚴重。沙質草原一般不風蝕,但大面積開墾旱作,風蝕發展,極需林帶保護。東部樹木尚能生長,高可達10m,主帶距200~300m;西部廣大旱作區除條件較好地段可造喬木林,其他地區以耐旱灌木為主,主帶距僅50m左右。乾旱地區風沙危害多,採用小網格窄林帶。北疆主帶距170~250m,副帶距1000m;南疆風沙大,用250m×500m網格;風沙前沿用(120m~150m)×500m的網格,可選樹種也多,以喬木為主。 ⑤沙區牧場防護林 護牧林營造技術:樹種選擇要注意其飼用價值,東部以喬為主,西部以灌為主。主帶距取決於風沙危害程度。不嚴重者可以25h為最大防護距離,嚴重者主帶距可為15h,病幼母畜放牧地可為10h。副帶距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400~800m,割草地不設副帶。灌木帶主帶距50m左右,林帶寬主帶10~20m,副帶7~10m。考慮草原地廣林少,乾旱多風,為形成森林環境,林帶可寬些,東部林帶6~8行,喬木4~6行,每邊一行疏透。呈疏透結構,或無灌木的透風結構,生物圍欄要呈緊密結構。造林密度取決於水分條件,條件好可密些,否則稀些。 (2)工程措施 沙障固沙:用枝條、柴草、秸稈、礫石、黏土、板條、塑料板及類似材料在沙面設置各種形式的障礙物,以控制風沙流方向、速度、結構,達到固沙、阻沙、攔沙、防風、改造地形等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無法替代的。 根據防沙原理和設置方法不同,沙障可分為平鋪沙障和直立式沙障兩類。平鋪式沙障是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秸稈、卵石、黏土等全面或帶狀平鋪沙表層,隔絕風與沙表層的接觸,造成風雖過而沙不起的效果。原地固定流沙,保護植物生長,但對風沙流中的沙粒阻截作用不大。這種措施在東部地區作用較大,在西部地區影響水地水分,但有利於沙土改良。立式沙障為積沙型沙障,風沙流遇上任何立式沙障,風速都會下降,風挾帶的沙粒就會沉積一部分在沙障前後,從而減少輸沙量。多行配置立式沙障可起到固定障間沙表層和攔截運行中沙粒的作用。由於絕大部分運動沙粒在近地表30cm內,多數又在10cm高度內,因此不需要設置過高沙障就可以固沙和控制風沙流,防止沙害。 化學固沙措施:將稀釋了的有一定膠結構的化學物質,噴洒於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滲,化學物則滯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層間隙中,形成一層堅硬的保護殼,以增強沙表層抗風蝕能力,達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幾十種化學固沙材料,但由於成本高,未普及推廣。 風力治沙:是以輸出為主的治沙措施,減小粗糙度,使風力加強,風沙流呈不飽和狀態,造成拉沙和地表風蝕的效果。 農業措施:一是發展水利,擴大灌溉面積,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風蝕旱農作業措施,帶狀耕作、伏耕壓青、種高稈作物等。
從自然的角度看,沙塵暴是不可能被消滅的。但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了一些地區的地表覆蓋,加重了土地荒漠化。作為一種災害性天氣,沙塵暴與揚沙、浮塵天氣是自然界所固有的,黃土高原就是主要由沙塵暴輸送的塵土所形成的。雖然沙塵暴是不能被消滅的,但是我們可以立足於大力防治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通過對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以減輕沙塵暴的危害。 欲治理荒漠化,必須從解決人的因素入手,解決人的生存與出路是治本,其餘措施是治標。在那些治理難、成效不顯的「硬骨頭」地區,最好的辦法是「人退」,減少人為的壓力,讓自然去修復。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區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因為那些戈壁上有一層天然硬殼、古沙漠上有一層天然面膜,只要我們不去碰它,是可以保護土壤不被風吹走的,因此要我們「善待沙漠」。 1.在沙漠地區種植適宜沙漠乾旱地區生長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層,從而改善地被環境,固定土壤,降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改善小氣候環境。 2.在沙漠邊緣種植鄉土品種的低矮灌木和小喬木,改善植被分布。 3.在沙塵暴影響到的地區,大面積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4.全面保護環境,在保證基本農田的前提下,擴大綠化造林面積。國家實行強制性造林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嚴肅懲治毀林行為。 我覺得植樹造林只是一個方面.古時候也有沙塵暴,但為什麼遠遠不如現代厲害呢?那是因為現在人類對於自然的干涉太多了,破壞超出了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所以治理沙塵暴的根本方法 還是減少人類的不良活動,真心愛護自然才好.推薦閱讀:
※藥物過敏的急救措施
※更年期綜合症的六大病因 防範更年期來襲的措施
※夏季5種常見皮膚病 這些措施可預防
※契丹解決「錢荒」的措施之七
※[轉載]防控豬疫病的主要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