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時代:五代十國發掘單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馮永驅簡介:2003年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和廣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興建廣州地區高校新校區(廣州大學城),選址廣州市蕃禺區新造鎮小谷圍島。3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島上文物進行全面調查。2003年6月—2004年10月,對施工範圍發現文物的地點進行考古勘探和搶救發掘。分別在小谷圍島西部的北亭村的青崗和大香山發現2座南漢時期的磚室大墓,經發掘考證,為南漢的德陵和康陵。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於嶺南的一個獨立王朝,前後經歷了55年的時間,其疆域最大時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湖南、貴州、雲南的一部分,是嶺南地區繼南越國之後的第二個地方政權。此次發現的南漢德陵和康陵,是南漢考古的重要收穫。經發掘,德陵雖未發現陵園建制,且墓室被盜,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第一次發現如此眾多的五代瓷器,屬官窯製品無疑。其胎質堅硬,釉色青中閃灰,晶瑩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為研究五代十國陶瓷器提供了實物資料。康陵哀冊文碑的發現,不僅明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還更正了《蕃禺縣誌》等文獻史志對德陵和康陵的錯誤記述,解決了歷史懸案。康陵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這一時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園,圍垣四隅雙角闕和陵前設廊式建築的建制也與歷代陵寢制度有所不同。將為研究我國古代陵寢制度的發展,提供新的材料。
2、河北易縣北福地史前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發掘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發掘領隊:段宏振簡介:易縣北福地遺址發現於1985年,是河北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對研究北方地區史前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2003—2004年度的發掘,發現了3個階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其中北福地一期遺存是此次發掘最重要的發現,其年代與磁山文化、興隆窪文化的年代大體相當(公元前6000—5000年),在地域上填補了此2支文化之間的空白。遺址中發現大量的房址、灰坑、還發現了祭祀場遺迹,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遺物,特別是發現了大量刻陶假面面具,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術提供了重要新資料。北福地遺址正處在新石器時代中原、北方、山東三大文化區之間的夾縫交界地帶,文化地理關鍵,是研究三系統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重要地域。此外,遺址屬於史前村落遺址,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生存發展於環境人地關係研究的較好個案標本。
3、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時代:夏商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許宏簡介:2004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發現了宮城城牆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車轍、綠松石器及其製造作坊等重要遺存。發掘確認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殿區內已發掘的大型建築基址達9座,最新的發掘結果表明,其中至少存在2組具有明確中軸線的建築基址群。二里頭遺址宮城是迄今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迹。縱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築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在宮殿區大路發現的車轍痕,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車轍遺迹,它的發現將我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而屬於二里頭文化四期的大型夯土工程和綠松石器作坊的發現表明,二里頭遺址在此期仍屬高規格的大型聚落。二里頭文化四期正值一般認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關鍵期,上述發現為夏商文化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二里頭文化早期貴族墓出土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全長逾70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4、湖南寧鄉炭河裡西周城址時代:西周發掘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向桃初簡介:發現、解剖並確認了西周時期的城牆,揭露2座大型人工黃土台建築基址,清理出2座可能為宮殿建築的大型房屋遺迹。在城內外均發現了與城牆同時的壕溝線索,並對壕溝的走向、形成原因、溝內堆積情況及時代等進行了發掘。在城外台地上發現清理了西周時期小型貴族墓葬7座,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和玉器。西周時期古城址是首次在湖南發現,在整個南方地區也不多見。炭河裡西周方國都城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湖南地方史、地方青銅文化和早期國家社會的形成等具有重大意義。找到了備受學術界關注的「寧鄉銅器群」所屬的考古學文化,為湘江流域乃至整個南方地區商周青銅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5、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時代:春秋、戰國發掘單位: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無錫市錫山區文管會發掘領隊:張敏簡介: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貴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規律,並將墓葬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國貴族的5個等級;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隨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長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國貴族墓葬,是僅次於紹興印山越王墓的越國第二大墓,分為墓道、主室、後室3部分,主室還用木板隔成南北側室。該墓共隨葬各類器物1100餘件,大多為精美絕倫的成組成套的青瓷禮器、樂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為止江浙一帶所發現的最高等級的越國隨葬品的風采。500餘件青瓷和硬陶樂器堪稱龐大的地下樂器庫,既有中原式甬鍾、磬,也有越式的淳于、丁寧、鐸、鈴形器,還有以往從未確認的缶,樂器的數量和品類可與曾侯乙墓相媲美;玉器中既有葬玉、劍飾,亦有佩玉,而成雙成對的「五璜佩」,當為春秋戰國時期最高等級的配飾;尤其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玻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是研究玻璃起源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難得材料。鴻山貴族墓地的時代為戰國早期,即越國最強盛的越王勾踐時期,出土文物豐富,等級差別明顯,是繼印山大墓之後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對越文化及越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6、遼寧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時代:十六國時期發掘單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田立坤簡介:2003年,遼寧省朝陽市政府對朝陽市老城區內的北大街及周邊地區進行拆遷改造,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改造工程,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從2003年7月—2004年12月,共發掘11個地點,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迹,出土了包括北燕紀年陶瓮在內的大量重要遺物。其中3號地點即朝陽北大街城門遺址的發掘,是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穫之一。考古發掘表明,這座門址坐北朝南,始建於前燕,徹底廢棄於元代,共經歷了前燕、後北燕、北魏、唐、遼和金元6個時期的建築和改建,歷時1000餘年,這在我國城市考古中是極為罕見的發現。三燕時期的城門是首次在朝陽城內發現,其門道結構保存完好,建築風貌獨特,為研究十六國時期北方城市的城門形制提供了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這座城門遺址位於朝陽老城區的中軸線上偏北處,根據其位置判斷,應為三燕龍城宮城的南門,這為研究三燕龍城的布局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坐標點。尋找和確定三燕都城龍城遺址,是十六國時期考古的重大課題,也是遼寧西部地區歷史時期考古的一項主要任務,雖不斷有有關遺迹現象顯露,但都較為零散。此次考古發掘有較好的解決,為遼寧城市考古積累了經驗,是學術上的一次突破。
7、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時代:新石器時代發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薛新明簡介:芮城清涼寺墓地屬於寺里——坡頭遺址(即「坡頭遺址」),遺址最早發現於1955、1965年,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墓地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2004年的發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東西成列,同時也存在著比較複雜的打破關係。墓內共出土玉璧、玉鉞、玉琮等玉石器200餘件。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的大規模墓地在全國還是首次發現並發掘。發掘者認為,該墓地的發現和發掘促進了對以前一些認識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清涼寺墓地代表的時代是史前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而墓葬所在的區域是中原的核心地區,也是廟底溝二期文化腹心地區,當時中原地區正在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文化變革,周邊各種文化因素和理念在這裡匯聚。這批以隨葬玉石器、特殊葬製為特色的墓地,對詮釋這一地區的復興歷程具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對中原地區文明起源及與此相關的學術課題研究也將有所助益,是近年來少見的重要發現。
8、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時代:清代至民國時期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領隊:陳德安簡介:2002年,四川綿竹劍南春集團進行綿竹市棋盤街兩側第一生產區拆遷工程,為配合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的維修、整治工程,2003年4—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2004年8—11月,再次在「天益老號」酒坊西南側進行了發掘。「天益老號」酒坊遺址位於綿竹市棋盤街傳統釀酒作坊區,其保存和延續了傳統釀酒生產工具及其工藝流程,是一處較為全面體現劍南春傳統酒文化的典型老作坊。2年共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出土一大批和白酒釀造工藝密切相關的遺迹現象,包括水井、酒窖、爐灶、晾堂、水溝、池子、蒸餾設施、路基、糧倉、柱礎和牆基等類,初步了解到酒坊群布局配套設施齊備、遺迹保存完整。揭示出遺迹表明從原料浸泡、蒸煮、拌曲發酵、蒸餾釀酒到廢棄用水的排放等釀酒工藝全過程,工藝流程遺迹比較完整,是一處保存較好的酒坊街區遺址,遺址年代為清代——民國。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的發掘是一次重要考古發掘,其規模之大,釀酒遺迹之全、保存之好超出以往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從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看,墓葬風格接近於晚唐和遼代早期的風格,應為遼代早期契丹貴族的墓葬。彩繪木棺和棺床,在內蒙古尚屬首次完整發現。該墓的發現,是近年來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在研究遼代的社會風格、風俗習慣、服飾、藝術以及喪葬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新疆若羌羅布泊小河墓地時代:青銅時代發掘單位:新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伊弟利斯簡介:發現罕見的具有祭祀功能的泥殼木棺墓、墓地規格最高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木屍」墓。部分墓葬屍體、服飾、隨葬品保存較好,採集30多具古屍標本,出土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遺存的時空關係基本廓清。小河墓地在上世紀初由羅布獵人奧爾德克首次發現,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進行了調查發掘。從2002年底以來,通過跨4個年度的沙漠考古,共計發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貴文物數以千計。墓地的外觀為一個巨大的橢圓形沙山。在不斷的自然風積和構築墓葬時的人工堆沙過程中,沙山越來越高。墓葬區南北兩側各立一排整齊的木柵牆,客觀起到減緩風蝕作用。墓地絕大多數墓葬結構一致,一般是先挖沙坑、坑中置胡楊木棺,然後在棺前後栽豎標誌死者性別的立木作為墓葬標誌物。一墓一棺。還發現少量特殊的泥殼木棺墓及一座木房式墓葬。小河墓地上層的100多座墓葬已被破壞,完整保留下來經過科學發掘的墓約是原來整個墓地的一半。墓地上部採集到的高3米左右的木雕人像、數千根的短木楔在發掘墓葬中未見,表明上層被破壞的墓葬和已發掘的墓葬有較大的區別。發掘墓葬分層明確,早晚之間遺迹遺物發生明顯變化,這些現象都表明墓地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上限有可能早於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年代,即公元前二千紀初。樓蘭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表明,在這一地區存在一支文化面貌獨特的考古文化。由於良好的埋藏條件,墓地諸多方面的信息得以較為全面的保存,尤其是極為豐富的與原始宗教有關的遺存,一批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屍、服飾等等,都為國內外史前考古所罕見。它將在更寬的領域對周邊其它地區的考古產生影響。小河墓地的全面發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個重要進展。
10、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御街遺址時代:南宋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發掘領隊:杜正賢簡介:為配合浙江杭州市萬松嶺隧道東接線(嚴官巷段)的道路建設,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於2003年12月—2004年8月對嚴官巷的南北兩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200餘平方米,發現了南宋時期的御街、御街橋堍和橋墩基礎、道路、殿址、圍牆、河道、石砌水閘設施以及元代石板道路等重要遺迹。嚴官巷位於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南距南宋皇城約400、北距南宋太廟遺址約100米,是一條長不過200、寬約5米的小巷。南宋臨安城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封閉式的里坊布局轉變為開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嚴官巷地處南宋臨安城遺址的核心地帶,與南宋皇城遺址、太廟遺址和三省六部遺址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本次發掘發現的遺迹包括南宋御街、御街橋堍和橋墩基礎、道路、殿址、圍牆、河道、石砌水閘設施以及元代石板道路等,不僅種類多,而且保存較好,這在臨安城考古中極其罕見。特別是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南宋御街遺迹,從而確定了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而御街橋堍和橋墩基礎及河道遺迹的發現,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中採用河路並行體系布局的典型實例,也是南宋臨安城的最大特點,對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推薦閱讀:
※離房山兩小時的義大利小鎮,竟藏著全國最爆表的人間天堂!
※歷屆全國政協主席
※全國聘禮地圖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9
※全國哀悼日特刊(新快報 200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