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學琴兒童的命運》(2)

七、你知道彈琴有多難嗎?請對孩子多一份耐心

彤彤每次到鋼琴老師那上課,都要被老師指出幾個錯音,今天讓爸爸著急的是,一個錯音已經指出多次了,彤彤就是一錯再錯,爸爸認為這分明是他彈琴不用心!回家的路上,爸爸跟彤彤說,「犯錯誤不怕,但人不能兩次掉到一個井裡,同樣的錯誤一錯再錯,知錯不改,這麼不用心,將來能幹什麼。」到了家,爸爸決定馬上帶他練琴。彈第一遍時老師指出的那個錯音就又錯了,連彈數遍還是一錯再錯,「看你再不用心!再錯看我不扇你!!」爸爸已經越來越不耐煩而開始發怒了,但爸爸的盛怒並沒有起作用,錯音又來了。彤彤當然挨了一頓打。但彤彤已經習慣了,什麼指尖站立呀,指法不對呀,從開始學琴,打沒少挨,罵、吼是常事。彤彤的爸爸也不理解,平時孩子比較聽話,可不知為什麼,就是在學琴時,一旦出錯誤就總是屢次三番地錯,總也不改。

這個小小的例子是很有代表性的,恐怕大多數學琴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其實家長應該相信,沒有哪個孩子是願意讓人生氣,而不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的。當一個錯誤經常出現時,家長應該耐心地分析一下為什麼,而不要動輒就責備孩子不用心,不注意。有時可能是孩子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

以剛才的錯音為例,很可能在彈這個音的同時,或之前,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和控制的地方,比如左手的大跳,一個複雜的和弦等等,而在這一瞬間孩子根本就騰不出腦子來注意改正這個錯音,等到該彈這個音時,改正錯誤已經來不及了。這是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注意的有限性與大腦信息加工的有限性決定的。其實這是家長無論多麼著急、怒罵也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根本就不是孩子不用心問題。我們經過分析發現了問題的症節所在,解決的辦法是:當孩子彈到這個音前面的一個比較簡單的樂曲片段時,提前告訴學生注意前面的那個音不要錯,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心理活動的分析來看,其道理在於,這時孩子的大腦能夠騰出精力來,把那個正確的音先「讀到」大腦的工作記憶中,這樣到該彈那個音時,就不會出現錯誤了。這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它說明,孩子在學琴過程中有非常複雜的心理動作,而這些心理活動的複雜性還沒有被大家充分認識到。讓我們再來舉一些例子:

孩子從一開始學琴認五線譜就有很多麻煩,比如,決定音高的是音符在五條線縱向維度上的位置,但兒童的平面視知覺從來就是兩個維度的,因此橫向維度的位置,總是影響音高的識別,但以往我們的教師並沒有有意識地通過有效的訓練使兒童屏蔽掉橫向維度在平面圖形識別中的影響。

家長有沒有考慮過,孩子自然地將五線譜的「間」當成背景,而根本不當成一個位置,因此,根據一個音去認識其它音時,總是出錯。

另外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在快速識譜時,第三條線上的si與第四條線上的re經常互相看錯。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把高音的re彈然si是因為眼睛以下面的第一線定位時,無法快速發現音是在第三條線,還是在第四條線上,而以上面的第五線定位就能夠避免這一錯誤。你自己能迅速地在一堆線條中,把眼睛視線定位在其中的某一條上嗎?

……

我想每個家長都有兒童學五線譜難的體會,而有誰去分析過其中複雜的心理活動規律呢?

很多孩子在學琴學了兩、三個月時就會覺得非常吃力,家長很難想像這時彈琴的複雜程度,實際上此時孩子已經被要求了很多的東西:首先要在十分有限的時間內識別音符,並迅速地調動左右手協調而準確地運動到需要彈下去的音上,並且讓應該彈下去的手指頭彈下去(家長可以試一下,讓10個手指迅速地按一定順序按下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這時孩子還要控制每一個下去的指尖要站立起來,既不能塌也不能勾;手腕要放鬆但不能垮;聲音要飽滿,既不能虛,也不能砸;不僅如此,他還應該注意整個手掌要與鍵盤平行,這可不是我們平時自然的狀態(自然時手是有些外翻的);問題遠不止此,他還必須注意彈下去的聲音的大小,進行的流暢;手指抬起來的狀態也是需要注意的,否則聲音就會粘、拖、混;耳朵要注意聽是不是音和節奏有錯誤,當然這還取決於他是否具有分辨音高的能力,很多孩子是因為根本就「不辨音律」或是根本就沒有足夠多的注意分配能力來注意音是否錯了,才不知道自己彈錯了音;請家長注意,這時下一音或一串音已經開始需要他去識別出來;當然老師還會要求學生在同時要大聲唱出旋律,同時還要注意心裡要數拍子……。我們必須指出的是,這一切控制,幾乎都是在一瞬間需要做的!在這一瞬間中大腦所要做出的處理之複雜是很多家長和老師想像不到的。

我曾教過一個30歲的成年人彈鋼琴,當時簡單地認為大人理解能力強,因此就給她的進度稍微快一點。很快我就發現類似於最簡單的一個錯音,指尖站立等要求,成人的控制力不僅不比一個比較差的孩子好,反而更糟。我們不能說大人比孩子更粗心,也不能說,這樣一個主動要求學琴的成人對彈琴不感興趣,唯一的解釋是:她沒有足夠多的注意分配與控制能力來控制彈琴中所有需要控制的方方面面。

家長們在教育子女時最經常產生的煩惱就是孩子粗心,比如做數學題時,哪都對了,但最後的得數抄錯了,結果被扣了分,而孩子竟然自己檢查不出來!最讓家長生氣的是,下次考試時同樣的錯誤還會發生。其實家長們忽略了一個問題,當一個成人在檢查錯誤的時候,往往是有非常清楚的步驟,來逐步、逐項地檢查,因此能夠有效地檢查出問題所在,在心理學上把這種智力活動稱之為「智力動作」,穩定而有效的智力動作是保證完成作業迅速、準確的重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不是知識而是一種心理動作,而目前的普通學校教育中雖然教了學生知識,但往往還沒有將這種有效、穩定的心理動作納入訓練的範圍,因此,學生作業出錯的主要原因可能並不是主觀上不想努力,或學生不夠細心,而在於他檢查作業的心理動作是無章法、無組織的。因此不能有效地防止錯誤的發生和有效地檢查出錯誤。

學琴與此同理,只不過需要注意控制的方面更多,教學訓練的科學研究更不夠。因此當孩子出現錯誤時,我們都應該耐心地首先幫助孩子分析一下到底問題何在,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當前活動的規律,這樣就會使我們採取的態度與方法更有建設性,更有助於解決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將問題歸結為孩子主觀不努力。說孩子「不用心」是一種將問題簡單化,開脫家長和老師責任的做法,它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當然主觀不努力的情況是有的,但這更需要我們慎重,因為如果不是孩子太疲勞的話,就是厭學,而厭學的原因就更加複雜和難以解決,家長的急躁情緒就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當孩子頻繁出現同一錯誤,「屢教不改」時,不少家長動輒就說「你成心作對不是?」其實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願意讓家長滿足、高興的,願意依從家長的指導的。如果你連這一信心也沒有的話,那麼問題就嚴重到應該去求助於心理諮詢幫助了。

我希望家長們能夠重視孩子的這句話:「你來試試!」希望每個家長聽到這句話時不要生氣。試一下,就知道彈琴有多難,就會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而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耐心的教育一定會創造出良好的學琴氛圍,這是健康的學琴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只要良好的學琴氛圍,才會保護良好的學琴動機,才會創造愉快的學琴環境,使學琴活動在愉快、平和的心境中持續下去,最終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八、家長在兒童學琴中的角色

讓我們先看看一位家長的來信:「我女兒4歲開始學小提琴,當時她根本沒有愛好,是我一廂情願。開始幾年我們過得昏天黑地,我不切實際地逼孩子練琴,經常打罵她,她膽子比較小,曾經有兩次犯有心理異常現象,……經常感到心煩,不願跟同學玩,晚上睡覺做惡夢,幸虧我發現得早看了心理醫生,……我也及時調整了一下心態,對她放鬆了一些,她很快就好了。半年後因為要考試,雙重壓力又使她常常有在夢中的感覺,總怕我不喜歡她,不是她的親媽媽,我知道老毛病又犯了,因為那段時間我對她很兇。我又一次深深地思考,改變了對她過高的期望值,盡量讓她輕鬆,讓她自己練琴,經常帶她出去玩讓她快樂,一個多月後又恢復了正常。這兩次事件對我觸動很大大,我不斷地改變自己……改進練琴方法,星期天練完琴總要帶她出去玩玩,放鬆一下,現在她已經能比較輕鬆地面對練琴和學習了……現在她已經把拉琴列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另一位家長的信中也談到了當自己對孩子非常嚴格,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產生厭學傾向,而當自己不再管孩子練琴,讓孩子自己練琴時,「雖然他拉琴的音準、弓法都有錯誤,但看著孩子自己練琴時搖頭晃腦拉得很帶勁,練琴很專心的樣子非常可愛,我不知道家長這樣不管孩子練琴是否應該。」

許多琴童家長都把陪孩子練琴(及所有孩子的學習)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總是在孩子旁邊嚴格地按老師的要求監督孩子練琴的每一過程,一發現問題,就立刻指出,還不免出現因急躁與生氣而責罵孩子的情況。很多家長有這樣一種觀念:孩子小,光想玩,沒有能力對自己負責,而培養孩子成材是家長的義務,因此家長如果此時不嚴格要求,孩子將來就會沒有出息,如果不從小在一些細節上嚴格把關,那麼就會養成壞毛病,將來等他(她)長大時,自己也會後悔,甚至可能會埋怨家長當初沒盡到責任。這種普遍的觀念,在琴童家長身上往往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是因為學琴對孩子的精神集中、注意分配方面要求得更高。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覺而刻苦地學琴?孩子不自覺,家長能不管嗎?但實踐證明,家長扮演孩子學琴「督察員」的角色,存在著許多不良的後果:

首先,它大大破壞了孩子學琴的情緒氛圍。每個家長都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在做事的時候,你的領導或同事在旁邊不斷地提醒、警告,厲聲訓斥,那麼你的心情如何?家長的監督、提醒、訓斥使得練琴活動成為孩子每日不斷的痛苦經歷。其次,它使一些孩子產生了練琴中出現的問題要由家長負責的心理。其實這種心理現象在成人社會中也是很常見的,如果你凡事都聽領導安排、指示,那麼出現了問題你會覺得是自己的責任嗎?孩子從一開始學琴,注意識譜、音準、指法、動作等等要求就由家長全面「包辦」了。家長幫孩子檢察錯誤是孩子後來練琴不用心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孩子從學琴之初就沒有對自己的學琴活動負責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當教師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就回頭看家長,然後說,「爸爸沒說」、「媽媽讓我這樣的」。孩子不能自覺監督自己練琴的危害,在學琴初期並不明顯,因為此時家長往往還有能力監督學琴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但當學琴達到一定程度後,家長就表現得無能為力了。家長與孩子的衝突往往就在此時發生,出現了管不了,又不能不管的惡性循環。

解決此類問題,形成良好學琴狀態的關鍵在於,家長必需擺正自己在孩子學琴活動中中的位置,從教師、輔導員、督察的位置上退下來。讓孩子自己練琴,自己為自己的練琴結果負責。這樣既能夠使孩子在相對寬鬆、自由的情緒氛圍中練琴,又使他自己獨立的面對教師,承擔起自己學習活動的責任。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如果你不管,他就錯誤百出,甚至根本不練琴,到老師那根本通不過。完全有這種可能!很多家長就是因為怕孩子在老師那裡出現難堪,而不得不幫助孩子學習的。但問題是,如果孩子自己都不在乎在教師那裡通不過,那麼家長代孩子學習能使他(她)成為努力學習、有出息孩子嗎?就像有些家長幫助孩子寫作業,怕孩子完不成作業挨老師批評一樣,孩子自己都不怕,家長怕什麼呢?如果尊嚴是孩子自己的話,那麼孩子自己就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而家長替孩子維護尊嚴,只能使孩子喪失尊嚴。就像黃河的大堤,越修越高,但總不能修到天上。家長監督孩子練琴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依賴總有使家長不堪重負的時候,因此儘早「忍痛」退下來,讓孩子從家長培練中「斷奶」,是培養孩子獨立的關鍵。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孩子身上的問題95%可以在家長身上找出原因!正像前面所提到的兩位家長那樣,由於家長的明智使孩子從痛苦的學琴狀態中解脫出來。

如果家長不去幫孩子學琴,那麼家長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對這一問題,我們要引申討論,因為它不僅僅是學琴的問題。

作家韶華在一篇名為《成龍、成材、成人、成蟲》的文章中,提出這樣的觀點:「成龍」就是有大作為,這是天才與機遇的結果,不是家長與教育能夠左右的;「成材」就是成為在社會生活中勝任本職工作,有知識、有文化、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這是學校、教師等社會教育機構的責任;而「成人」就是使孩子有道德感、有生活情趣、有愛心、有良好的性格與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這才是家長主要的責任。這一觀點與我們一般看法不同的是:將教育成材的責任交給教師,而家長則主要承擔培養孩子良好品格的任務。我們並不在家長是否應當承擔教育孩子成材的理論問題上爭論,我們看到的現實是,如果家長在家庭中總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甚至往往比教師更加嚴厲),家長的關心總表現為嚴格要求,那麼孩子在家庭中就感覺不到家庭與學校有什麼不同,就體驗不到愛、安全、溫暖的人際關係。這種家庭氛圍會形成孩子性情冷漠、攻擊性強、態度激烈、缺少愛心等等不良的社會心理。對父母缺少感情會使父母感到痛苦;而它對孩子一生幸福的破壞是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意識不到的,因為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相信友愛、溫暖的人際關係是存在的。「嚴父慈母」說法表明了家庭角色的分工。而在由嚴父加嚴母構成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很難是友愛、溫和的。這種家庭是不乏實例的。尤其是有些琴童家庭,形成了家長中一人負責學校學習,一人負責學琴、練琴的分工,那麼它實際上構成了「嚴父嚴母」型全教育角色家庭。我們可以想像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有多麼糟糕。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家長應該不應該幫助孩子學琴,而在於家長包辦孩子的學習,既沒有促進孩子的學習(從長遠上看,還破壞了孩子學習的動機),促使他「成材」,也沒有使家長起到使孩子「成人」的作用。我們希望家長在這種現實效果的權衡中,果斷地與學琴教師溝通,達成默契,使家長儘快地從包辦孩子學琴的角色中退下來。家長在孩子的學琴過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充滿友愛與欣賞的旁觀者(不管孩子學琴的成績是否真的令人欣賞),是一個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家長可以用享受的樣子來聽孩子練琴,讓孩子覺得他(她)的學琴活動能夠給整個家庭帶來快樂。家長應該強調孩子學琴活動給孩子及整個家庭帶來的快樂,而不要專註於孩子學琴的成績那是教師應該考慮的,也是家長無能為力的。實際上家長通過自己有效的方式促進孩子學琴動機,比家長直接參与孩子的學琴活動對學習成績的促進作用更大。

家長是孩子學琴狀態的關鍵,而教師才是孩子學琴成績的主導。及時調整家長自己的心態與方式,不僅僅會促進孩子厭學心理的轉變,還會改善整個家庭生活的氣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不僅僅意味著吃好、穿好、教育好,還在於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快樂,而學琴本應該承擔起這樣一個最根本的任務。

九、業餘學琴何必太專業

很多年前,當接受新學生時,有些學生的家長會向我表明:孩子不想搞專業,僅僅是想作為一個業餘愛好來學琴。這時我總是說,「不管孩子的條件如何,想不想搞音樂專業,我們都要按照專業、正規的教學來要求。只有業餘的學生,沒有業餘的教學。」這些話代表著很多負有責任心的音樂老師的想法。家長在聽了這些話時,也會心中暗自慶幸,在很多僅對樂器一知半解的教師「濫竽充數」時自己找了一個專業的老師。家長往往贊同地說∶「對,要麼就不學;要麼就學好!」問題出現在這個「學好」上。

在什麼叫「學好」的問題上,大部分家長都不是指讓孩子去當演奏家,而是指能夠很正規地、完整地演奏樂曲。現在有了考級,有些家長就將通過某個級別當作「學好」的一個目標。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彈鋼琴真不容易,要同時控制兩隻手10個手指的彈奏,還要看著樂譜,同時控制著腳踩踏板。其實真正的困難遠不只這些,這些大的方面中的每一項還有很多更加細緻的要求。彈好一首樂曲,與能夠把一首樂曲彈出來是有著根本的區別的,其中所要付出的勞動的差異也是十分大的。而家長往往並不能全面了解演奏的複雜性與困難性,當說「要麼就學好」時,他們還根本不了解這對一個孩子意味著什麼。在普通學校基礎教育中,孩子所接受的知識與內容,是他們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夠掌握的,大部分人都能夠掌握閱讀、書寫、計算等技能,並且能夠按步就班地一級一級地升上去。不少家長往往是根據這種普通學校的學習進程來想像器樂學習的學習進程的,因此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學琴上也應該取得與普通學校學習大致相同的學習效果和成就體驗。殊不知,器樂學習的努力與效果之間並沒有那麼簡單的對應關係。達到一般樂器演奏水平所要求的能力,就並非所有人都能具備,對那些基本能力不勝任,或者需要付出過多的努力才能勉強應付的人來說,彈好琴就不僅是困難的,而且是做不到的!對這一點很多家長往往是缺少心理準備的。

我認為目前兒童業餘學琴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壓力狀態高的問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對兒童整個發展的不利影響已經沒有必要在此複述。為什麼產生如此大的壓力問題,是很複雜的,有家長個人生活態度方面的、有對兒童教育方法方面的、有學琴目的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業餘學琴教學要求過於專業化。忽略了兒童學琴的根本目的與兒童個體能力差異,一味地追求高標準、嚴要求,所導致的對兒童發個性發展的不利影響已經到了需要引起注意的時候了。很多家長,甚至有些老師認為,所謂的專業化就是指演奏方法的正規性。以鋼琴為例,最讓家長覺得頭疼,也最讓老師花功夫的,就是學生的手型。大多數學琴的孩子都無數次地聽過老師或家長喊「指尖!指尖!注意指尖!!」。「手腕別拱」、「手腕別塌」、「不要折指」、「手要放鬆,但不要垮」、「注意指法不要錯」……等等。其實專業化的要求遠遠不只技術上的。音樂表現方面的要求就更多,只不過家長們不那麼敏感罷了。比如樂句的呼吸感、旋律進行的表情性、音樂發展的結構布局、句法與分句的奏法、風格、和聲的整齊、和聲連接的平穩、聲部間的平衡與主次把握,還有每一個聲音的發音質量……等等、等等。要想一首樂曲達到比較好的表現,所有這些都是必需的。要做到這些,不僅需要刻苦的努力,更取決於學生有沒有能力來駕馭這麼複雜的操作與心智活動。家長們必須接受的一個事實是,很多孩子的絕對能力根本就達不到這種複雜操作的要求,而不取決於他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對此我們將另文討論。

過於專業化是從業餘學琴的目的角度說的。如果我們不想成為職業演奏者,那麼是否應該付出很大的努力,花巨量的時間與精力來掌握一門特殊的技能就是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了。每天一到兩小時,一年四季不間斷,持續數年,可以做多少事情!但對於很多學琴的孩子來說,可能僅僅達到一般的能夠演奏的水平。對於那些根本沒有可能從事專業演奏的孩子來說,為什麼不能把學琴的壓力減輕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擅長而又有興趣的事情上呢?

過於專業化之所以成為問題,在於專業化的要求導致了高度的學琴壓力,降低了演奏的樂趣。我們已經反覆強調過了,高度壓力下不得不持續從事一項毫無興趣的活動會給兒童的個性發展帶來廣泛的不良影響。如果我們的根本目的是使孩子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使他們能夠在較深的層次上了解音樂藝術,那麼演奏技術的正確與否,音樂處理的精細與否就退到次要地位了。學琴的教學規格把握需要與學生的能力、個性發展、其它學校課程的安排等等方面的權衡來考慮,而不是越專業越好。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最合適的狀態下,把握教學的規格;如何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安排體現出培養音樂修養這一目的。教學規格的降低,並不意味著教師水平的降低,而是出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權衡。音樂老師不僅僅要為學琴負責,更要為孩子的全面發展負責。

學琴過於專業化似乎是一種大趨之勢:其中有器樂教學的一貫傳統;也有社會生活中互相攀比的心理作用;有傳統教育以愈嚴愈優的定勢,家長們也認為越嚴越好,認為「嚴師」定能「出高徒」;還有教師以學生成績為手段提高自己的個人地位與聲望而不顧孩子全面發展,採取對琴負責對人不負責的態度,等等諸多原因。這種愈嚴愈善的風氣,使某些自己對正確演奏的概念尚不明確,對演奏專業知之並不深的老師,以對照學生要求嚴格而苛刻來提高自己的地位。近些年,考級出現了,考級通過可以在升學中加分的錯誤政策又使這一趨勢進一步升級。可悲的是,這一切以孩子為目的的出發點,最終走向了使孩子成為受害者的結局。

有一個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原來的老師(這個老師曾因為眾多學生通過考級而被命名為「優秀鋼琴教師」)那裡已經學了4個月,僅僅學了3個音,在過去的4個月里每天按老師要求做數千次「掉腕」練習,五歲的孩子每天練琴多達4小時,以使動作達到正規化的要求;甚至連得腮腺炎時也必須去上課,否則就會被這個「好老師」開除!「這是你自己的孩子,你不心疼嗎?」當我問家長這句話時,家長頓時淚如雨下,說∶「人家說,學琴都得這樣,沒有辦法呀!」正像一個家長說的:「學琴就好像是百米賽跑,跑前都說不想拿冠軍,可槍聲一響個個都很玩命!」

學琴過於專業化是一個對孩子發展有害的誤區,在這個有著巨大社會慣性的誤區中,人們別無旁顧地埋頭向前奔跑,因為人們相信學琴是百利無一害的,從來就沒有聽說過學琴有什麼不好,更認為學琴越正規越好。然而,當你和你的孩子都覺得痛苦時,就到了抬頭向前看的時候了,看看現在的學琴狀態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否已經遠遠偏離了當初要學琴的目的。提醒一下自己,會一門樂器演奏的技能並不是我們學琴的根本目的。如果一個孩子根本沒有能力達到正規化的要求,或需要付出超負荷的努力才能達到基本要求,那麼我們是否還應該堅持「要麼不學,要麼學好」的原則呢?業餘學琴的「學好」不應以專業化的演奏技術為標準,而應該以使孩子獲得美的享受、獲得音樂藝術的修養,豐富人生為目標。

在當前這個巨大的學琴過於專業化的誤區中,唯一能夠救救孩子的是我們自己的反省能力。

十、音樂的才能與「努力就會成功」

「不打不成材」、「嚴師出高徒」、「成功在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才」、「努力耕耘,就會有所收穫」、……,這些都是我們耳濡目染的訓戒。古代有「頭懸樑、錐刺骨」的榜樣;外國有貝多芬,從小受盡了父親的打罵終成音樂史上的豐碑;近看,無數樂團的演奏員,有幾個沒有因為學琴挨過打?聽說的看到的,都向我們表明,要想在音樂上取得成就,就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而孩子不懂事、愛偷懶,打、罵、高壓自然就是必需的了。很多榜樣使有些特別望子成龍而又認為最好是能讓孩子當個音樂家的家長相信,孩子只要有足夠的刻苦努力就會終成大器。然而就在我們身邊的無數事實說明的是另外一個道理,制約一個人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音樂演奏水平的更重要的因素是他自己是否具有音樂才能。

首先讓我們來看這樣一些事實:在對於很多學琴兒童的家長無異於「天堂」的中央音樂學院,有很多學生練一首拉赫馬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每天練琴4小時以上,練一年也彈不好,還有相當一些學生一生也不能達到駕馭這首協奏曲的水平,但幾年前在希臘有一個孩子,只練習一個星期就達到了演奏、錄音的水平。對於大多數搞音樂的人來說,由於他們的音樂能力距離大音樂家所要求的相差太遠,因此他們終生只能作為一個很平常的、默默無聞音樂工作者。如果大家認為我們不與神童相比的話,那麼,就在音樂學院的學生中間,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學生每天練四、五個小時琴,而成績遠遠不如那些每天練一個小時琴的學生。這些經驗表明,才能制約著音樂成就所可能達到的程度,而努力只能在這一程度的範圍內起作用。

研究表明,僅次於戲劇表演,音樂能力是最受遺傳因素影響的能力。我們發現,比起一般學校學習所要求的能力,音樂能力個體的先天差異是非常大的。在一般的學校學習中所要求的水平大多數人通過適當的努力都能夠達到,對於鋼琴、小提琴這樣高度複雜的樂器,要達到一般的演奏水平,所要求的能力往往就不是所有的人均能夠具有的。那麼這個神秘的音樂能力是什麼呢?讓我們以鋼琴演奏所要求的能力為例來說明音樂能力構成的複雜情況。

1.視覺運動反應能力:以看譜演奏為例,演奏員要非常迅速地識別出樂譜上的音符,並且要迅速地彈奏出來,因此他需要具有高速的「視覺運動反應能力」;

2.肌肉運動控制能力:由於器樂演奏是一種非常精細的操作活動,因此它在對所有肌肉運動的控制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反應時(即從命令發出,到肌肉作出反應的時間)、肌肉控制的精度(比如觸鍵時非常細微的力度與速度的控制)、運動定位的準確性(比如小提琴的音準控制,鋼琴的遠距離快速大跳)、肌肉記憶能力(由於在很多情況下人的注意力需要控制其它方面,因此肌肉經常是靠訓練形成的記憶自動操作的),肌肉運動模式形成的速度(比如,手指按1-3-5-2-4-5-3的順序快速彈下,那麼這個運動的順序模式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形成,就直接關係著將一首樂曲彈熟練的時間)……;

3.心理操作技能: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能力,比如,演奏同時需要控制很多事情:高度複雜的彈奏動作,音樂表現,聽覺的監控,腳的踏板運用等等,這些就對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工作記憶容量、信息讀取速度、組塊策略、注意分配的能力,控制轉換的速度、平行操作的能力及心理動作的有序性等等。

4. 聽覺分辨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弦樂演奏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音準,聲樂演唱也有「跑調」的問題,這實際上就是聽覺對音高的辨別能力決定的,一個良好的音樂的耳朵還包括對音強、音色、音長的判斷。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在對聲音的各個屬性進行辨別的細微程度是不同的。比如一個好的音樂家可以辨別3音分(一種測量音高的單位)的差別,而一個普通人只能分辨大於14音分的音高差別。

5.速度的知覺與控制能力

6.音樂的記憶能力。這是考察音樂才能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一個聽一遍就能復唱出來的人,要比練很多遍也記不住的人在取得音樂成就上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少得多。

7.音樂想像力與創造性。用我們一般的經驗就能夠知道,人在想像力與創造性方面的能力差異是非常大的,而音樂的想像力就是對音樂聲音與形式方面變化及表現力的想像能力。

8.音樂審美反應的強度。一個在聽音樂時,是無動於衷,還是容易被音樂所感動,是更高級、更綜合的音樂感受能力的表現。

以上僅僅羅列了音樂才能的構成內容的一個大致的框架。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以上能力,但對一個搞音樂專業的人來說,他必須同時具有以上的所有能力,並且在每一項能力上都要達到很強的水平。

「成功在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才」,這句話的實際含義是鼓勵人們要努力,強調任何人無論有多大才能不通過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但這句話的內容也可能被誤解,使人錯誤地認為,才能並不重要,只要刻苦地不懈努力就能夠成功,勤奮與成就總是相伴的。在音樂演奏的領域努力對才能不足的彌補是有限的,這是家長們需要接受的事實。那些成功的人,那些經過「打」才成了「材」的人,還是首先具備了音樂才能的基本條件,才取得了當下的成就的,而不顧個人能力的狀況,一味強調努力、刻苦、高壓,不但不能取得應有的成績,反而會給孩子的全面發展帶來不良影響。這類反面的例子遠遠要比成功的例子多。我們從考級的各級人數比例的多少,就可以看出,越往高級人越少,這個階梯是按從上千到數百到十幾個人的比例向上的。並非那些中途停止的孩子的努力不如達到最高級別的孩子,而在於很多孩子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能力不足的制約,使其難以應付更難的音樂演奏技術與表現的要求,或者他已無法付出更多的努力。反之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有著很好的演奏水平的孩子,不僅學琴是一件比較輕鬆的事,並且學校門門功課都很優秀。在我們曾經做過的調查中,所有北京星海鋼琴比賽獲得三等以上獎的孩子,均是班級學習前10名以內,並且認為學琴與學校功課衝突不大;而很多演奏水平不高或較差的孩子往往功課並不突出,並且多認為練琴與學校功課在時間安排上衝突很大。這就是音樂能力決定的。那些有能力的孩子並不需要特別的努力,或用少得多的努力,就可以達到沒有能力的孩子難以達到的水平。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多數考級通過最高級的或比賽獲獎的孩子的水平也達不到專業演奏的要求,而在從事專業演奏的人當中,成為演奏家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在樂器演奏這個領域成功不是努力的必然結果,「價值是凝結在產品中的勞動」的理論也行不通。由於音樂能力的制約,使得努力與成就之間不相稱的現象非常突出,而家長往往將其中的原因歸結為是努力不夠,因此學琴的孩子往往比不學琴的孩子承受更高的壓力,也最容易有失敗感。

在闡明了以上道理之後,我們要反過來看一下我們自己孩子的問題。

首先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搞演奏專業,那麼您就一定要非常慎重,如果您的孩子不能比較輕鬆的每半年以高質量通過一級考級的話,那麼您就要非常慎重地向自己的教師諮詢一下。經驗豐富的教師會很快判斷出一個學生的才能狀況。

家長們可以想想,如果一個人並不適合搞音樂,如果他通過艱苦的努力真的成為一個職業音樂工作者,這對他的一生意味著什麼呢?我在給音樂學院的學生上課時,一個學生曾當堂哭了起來。她說,她之所以練琴就是想讓家長高興,而她自己根本就不喜歡鋼琴。她的不幸是她擁有一定的但遠不能算很好的音樂才能,因此使她終身從事了一個自己既不善常,又不喜歡的職業。在音樂演奏的領域內有這樣的現象:達到一定的專業水平後,就進入相當穩定的狀態,一個人在樂團的專業水平的排位也比其它職業穩定得多。進入成年以後,努力可以保持當前的水平,卻很難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個人的努力對改變這種排位狀態的作用不大。因此如果一人僅僅能夠勉強應付音樂專業工作需要的話,那麼他在未來的道路上就很難有成就感與工作的快樂。對於那些才能並不高,但可以達到一般音樂專業水平的人來說,以音樂為職業就很難獲得成就感,及競爭中的優越感。

如果您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孩子搞專業,通過對孩子音樂才能的判斷,您就要考慮一下,以自己的孩子的能力情況在一個怎樣的狀態下學琴是比較適宜的,即,既能使學琴在適度的努力下繼續下去,又不影響全面發展;既讓孩子覺得學琴是一項嚴肅的學習活動,又讓孩子在這一活動中獲得快樂。如果學琴已經與孩子的全面發展產生了嚴重衝突,甚至是在非常痛苦的狀態下學琴,那麼您就要考慮學琴是否已經開始對孩子的個性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這時就需要及時地調整學琴的作業安排,不要一味地追求進度,而應該以培養音樂修養為目的,在孩子能力勝任的情況下多涉獵廣泛的音樂作品。我們要認清一個重要的事實學琴並不是越學越深,演奏技術並不是總會不斷地提高,而是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就要停止下來。因此孩子學琴到了一定程度後就不是向高發展,而是向廣拓寬;即不是演奏更難的作品,而是在當前孩子技術能夠駕馭的範圍內,涉獵更多的音樂作品,了解更多的音樂文化。

孩子的能力與素質狀況是家長必須接受的一個事實存在,很多家長忽略自己孩子自身的素質,而過高地期待孩子在每項活動中取得超出他人的成績,其結果就是對孩子施以過高的壓力,最終使孩子心理崩潰、個性扭曲,從而不僅不能成龍、成材,反而連一個普通的人也沒有做好。


推薦閱讀:

如何提升兒童智力?學雙語!
金色童年----兒童毛衣3-5歲 (3)  
新織的一條圍巾教流蘇做法 - 棒針編織作品秀 - 編織人生 兒童毛衣,毛衣編織、十字綉圖案...
748.與喵共舞372~發明新遊戲
鉤針編織----兒童有領小披肩圖解

TAG:兒童 | 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