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化遺產日」石家莊市非遺精粹展演活動隆重啟幕

2016年6月11日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由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石家莊市鹿泉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石家莊市鹿泉區文化館承辦的2016年「文化遺產日」石家莊市非遺精粹展演活動於6月11日上午9點在鹿泉區海山公園玉珠壇廣場隆重上演,本次活動的主題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非遺獨特魅力」。

近年來,鹿泉區文化部門大力開展民族民間藝術普查工作,按「不漏村居、不漏種類、不漏項目」的要求,對全區民族民間文化、表演藝術及民俗活動進行深入摸排,整理出富有民族民間藝術特色的項目37項,內容涵蓋了各類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包括:民間文學1項、民間舞蹈4項、民間音樂4項、民俗10項、傳統戲劇1項、傳統技藝7項、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8項、民族語言1項、文化空間1項。其中,鹿泉三街通天河、獲鹿絲弦、金鳳扒雞和北白砂舞龍等4項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鹿泉三街斗火龍、鹿泉城東橋飛叉、鹿泉梁庄武秧歌、抱犢寨金闕宮道教音樂等4項被列入石家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活動的開展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承與保護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次活動分為三大板塊——展演、展覽、展示

展演板塊

1、西庄屯祈天大鼓

西庄屯祈天大鼓是市級非遺項目,它以大鼓為主器,小鼓、小鈸、小鑼為引領或間奏,幾十面大鈸為配器,豪放與柔美相結合,細膩處如泣如訴,虔誠委婉;粗獷處氣勢磅礴,催人奮進。讓我們領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

2、東土門龍燈會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舞龍表演寄託著人民對風調雨順的祈盼和對國泰民安的祝願。東土門位於鹿泉區中部偏西山區,距鹿泉城2—2.5公里,即歷史上著名的土門關,又是著名的「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之東口,史稱井陘口或井陘東口。

東土門龍燈會中的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構成,龍身較長,是龍的主體。在製作這種表演的龍時,用竹篾或者鐵絲為架子,外面抹上紙或者是布,龍身的節與節之間,用布縫成筒狀連接,然後彩繪其形。龍身、龍頭、龍尾製成後,在龍身的每節中部插置蠟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表演過程中兩條龍上下翻飛,紅綠交錯,穿行在手持水旗的旗隊之間,演員步伐矯健,龍身舞動,令人眼花繚亂。

3、楊庄六大背

豬八戒背著高翠蘭,梁山伯背著祝英台、張生背著崔鶯鶯、李逵背著瞎眼娘、劉沉香背著三聖母、郭丁香背著病婆婆。民俗表演項目楊庄六大背,分布於鹿泉區獲鹿鎮楊庄村一帶。根據史料記載,楊庄六大背是在我國明代從南方傳入本地。六組人物分別是從古代民間故事《高老莊》、《十八相送》、《西廂記》、《李逵下山》、《劈山救母》及《丁香割肉》等段落中選取。

六大背,即假人背真人,共六人進行表演,其扮演角色包括有:豬八戒背媳婦兒、梁山伯背祝英台、張生背崔鶯鶯、李逵背瞎眼娘、劉沉香背三聖母、郭丁香背病婆婆等。表演者臉畫戲妝,身穿戲中人物服裝,用走秧歌的形式表演。

楊庄六大背是當地重大節日慶典與集會上的保留節目,極具觀賞性與藝術性;演員通過表演,可獲得經濟收益;楊庄六大背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表演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庄六大背對活躍當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揚傳統民間藝術,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4、北薛庄將軍令

5、三四街小學絲弦聯唱

獲鹿絲弦起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40餘年歷史,是地方傳統戲劇劇種,屬於中路絲弦。根據獲鹿縣誌記載,鹿泉(原獲鹿)是絲弦的發源地之一。在新中國成立前,從事絲弦表演的民間藝人靠撂地兒「唱飯兒」謀求生計,表演風格貼近生活,深受群眾喜愛。七七事變前,絲弦藝人劉魁顯、王振全(獲鹿西龍貴人)創辦了「玉順班」。1937年,班社更名為「隆順合劇社」。 1947年,石家莊解放,獲鹿絲弦得到了保護和發展。1957年,劇團進京演出,享譽京城。1959年,獲鹿絲弦劇團的前身石家莊市絲弦二團劃歸鹿泉區(原獲鹿縣)。

獲鹿絲弦屬於牌腔與板腔共存的綜合體,其劇目主要是以越調為主。獲鹿絲弦唱腔流暢優美,字音清晰,其尾腔翻高的唱法,俗稱「炸音」,「為獲鹿絲弦所獨有」。其表演風格追求熱烈、奔放,生角與旦角崇尚技巧,表演細緻;花臉動作富有張力,粗獷豪放;丑角表演詼諧、幽默。

獲鹿絲弦是石家莊地區優秀民間戲劇品種,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一、學術價值:獲鹿絲弦是鹿泉人民的思想信仰、風格情趣的藝術再現,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獨具特色,對本地的文化藝術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實用價值:發揚、挖掘、搶救獲鹿絲弦對豐富人民的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6、休門吹歌《大家樂》

石家莊休門吹歌是以民族樂器管子、嗩吶為主要領奏的一種民間吹打樂合奏,主要流行於石家莊市休門及鹿泉、正定、無極、藁城、欒城、井陘等縣(市)。

石家莊休門吹歌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根據老藝人的講述和推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石家莊休門吹歌旋律優美,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樂曲大都粗獷樸實,古樸純真,節奏歡快跳躍,情緒熱烈潑辣,吹歌中的大多樂器能模擬人聲,甚至能輕易地吹奏出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令觀眾拍手叫絕。

石家莊休門吹歌過去常在婚喪嫁娶和逢年過節時演奏,或為民間歌舞跑驢、及舞蹈拉花等作伴奏,或在農閑時演奏自娛。石家莊休門吹歌曲牌有《小放驢》、《小二番》、《小開門》等;僧道用的曲目有《五供養》、《大讚》、《大悲咒》等;「咔戲」通常採用河北梆子、京劇、評劇、哈哈腔、柳子調等劇種的一些傳統劇目。

在付錫芬團長的帶領下,休門吹歌藝術團多次參加國家及省、市活動,贏得了廣泛讚譽:1997年3月赴港6個月,演出80多場,香港大公報、翡翠電視台多次報道,一時轟動香港;2010年赴上海世博會在中南美洲聯合館廣場進行了專場演出30場,受到各界好評;2011年、2014年連續兩屆參加中國吹歌藝術節,榮獲「最佳演奏獎」及「金嗩吶獎」。

7、七街武術

西苑武術分布於鹿泉區城區獲鹿鎮七街村一帶。其主要特徵有:

一、具有攻防技擊性。

二、具有鍛煉方法的獨特性。中國武術在鍛煉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有別於其它體育項目,歸納起來有如下4點: 1、內外相合的高度協調 2、剛柔相間的勁力方法 3、運氣調息貫注動作 4、氣勢連貫的整體意識。

三、具有練習的廣適性。七街西苑武術適合各年齡段人群練習,少年練習可以強健體魄,成年人練習可以增強體質。

8、北薛庄蹭兒

蹭兒起源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流落到北薛庄村的闖王手下的將士陳壽首創,最初的表演形式自由、活潑,表演內容比較通俗。光緒年間,說書藝人王連將「蹭兒」的唱詞進行了藝術化加工,蹭兒由原來的隨心所欲的表演,演變成了具有藝術價值和比較正規文字唱本的成套表演形式。

蹭兒的演出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倒騎驢》、《小姨子想姐夫》、《三升米》、《安安送米》)、《光棍哭妻》、《嘎咕調》。蹭兒的表演除了唱詞,還有很重要的表演元素,那就是「蹭」,兩個演員通過蹭臉、蹭肩膀、蹭臀部、蹭大腿等肢體表演,將劇情深入推進。

9、城東橋飛叉

城東橋飛叉是流傳於鹿泉區大河鄉城東橋村的一項傳統表演技藝。城東橋飛叉在套路動作具有鮮明的武術特徵,早期所用的飛叉為村民自製的鐵質叉,現在表演者使用的飛叉為不鏽鋼材質。

該項目要求演習者要有一定的武術基礎。在演練中還有以下三點主要特徵:一,站樁式演練。一招一式動作連貫一致、剛猛渾厚。二,套路性強。講究每一個套路的連續性和按套路順序演練,套路變換突然在連接上更是非常講究,是其主要的精妙之處。三是群體性強。群體表演時,場面宏大,具有極強的觀賞性。

10、太極隊表演

11、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是河北三大民間舞種之一,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彙,其藝術風格剛柔相濟、粗獷含蓄。

展覽板塊

20項鹿泉區優秀非遺項目和20項石家莊地區優秀非遺項目宣傳圖片文字將以宣傳展牌形式展示。

展示板塊

鹿泉著名小吃缸爐燒餅、吹糖人技藝、麵塑技藝和剪紙技藝的表演者們將在現場為觀眾朋友們展示技藝流程。


推薦閱讀:

劉山鷹:梁振英打開重啟政改之門?
獨居筆記005:白寫了倆小時,欲哭無淚,傷心絕望,想罵人
人生,沒有回頭路,感情,無法刪除重啟
基因測序被叫停後火速重啟 接棒可穿戴成醫藥新看點 (14.4.22)
近20年後,香港重啟大型填海造地工程

TAG:文化 | 活動 | 遺產 | 石家莊 | 遺精 | 2016年 | 文化遺產 | 重啟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