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近現代名家書法展:呈獻汲古開新的書風

南京博物院藏近現代名家書法展:呈獻汲古開新的書風雅昌藝術網

【編者按】中國書法傳承數千年,它的身影依然活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更包含著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這些書法符號依然散發著獨特文化魅力。近現代書法抓住機遇重新定位,走向純藝術之路,更湧現出吳昌碩、康有為、于右任、黃賓虹等數十位書法大師。5月10日,「汲古開新——近現代書法名家作品展」將於南京博物院揭幕,展覽從南博院藏中精選數十位書法名家的代表作品,以展示近現代書法的發展歷程和傑出成就。展覽特將書法史上的「近代」再細分為清末民初(1899-1927)和民國中晚期(1927-1949)兩個階段,加上「現代」(1949-1979),構成了本次展覽的「兩篇章、三單元」。

近現代書法身處亂世,卻給書法的發展帶來機遇:古代科舉制度是寒門學子一生鯉躍龍門的機會,當時科舉試卷的書寫要求「正大端楷。若使用俗體,過於潦草,生員降等,童生不錄」,所以很多人勤習苦練書法,而此時科舉制度廢除,大家對書法的需求銳減。加上西方文明的影響,書寫工具毛筆逐漸被外來的鋼筆、鉛筆等取代,改變了這個作為書法的重要書寫工具的存在狀態。

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等,讓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古典文學、繁體漢字與儒家哲學或被驅逐出文化的舞台,或地位一落千丈,書法的書寫內容、文字載體與精神風貌的變化已經在所難免。這些使得書法不再是一種實用工具,也幫助了書法重新定位,使書法走向一條通向純藝術的康庄大道。書壇歷來存在兩派:「碑派書風」與「帖派書風」(魏晉南朝二王為主的名家書法,主要是官修《淳化閣帖》、《大觀帖》),它們之間一直共存、互相影響。清末民初,國力的衰弱導致人們對帖學日漸靡弱書風的逆反,進而轉向對漢魏雄風的仰慕。

清末民初(1899-1927):延續晚清的碑學書風 吳昌碩、康有為主導書壇

清末民初的書法創作主體,大多出生於清道光、咸豐之際,深受趙之謙書法思想的啟發,繼續在碑學的道路上探索前進。其中,以吳昌碩、沈曾植和康有為三人最為典型,他們的作品無不洋溢著雄健陽剛、質樸厚重的金石氣息。以三家為核心,凝聚了諸如張謇、曾熙、李瑞清、章炳麟、梁啟超、陳師曾、譚延闓等眾多書家,在清末民初的書壇形成了一個層次豐富、求同存異的書法生態系統,並向域外和後世輻射,影響力巨大。

康有為 黃庚《書山陰驛》詩軸 紙本 行書 縱177.4cm 橫47.1cm

說明: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世稱「南海先生」。他不僅在理論上張揚闡發碑學思想,還在創作實踐上身體力行,是成就卓然的碑派書法大家。

康有為

康有為首次提出「碑學」含義,康有為所倡導的「碑學」主要指南北朝碑版中的正體楷書,曾為學習書法臨摹漢魏六朝、唐、宋碑帖數百種。康有為認為刻帖輾轉翻刻,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風貌,不如北碑來的真切,當時六朝碑刻拓片價格便宜、贗品少,更字跡清晰。康有為在其書法專著《廣藝舟雙揖·本漢》中亦大加褒揚漢碑書刻偉麗奇瑰、意態奇變、體質古樸,並總結歸納了漢碑刻的風格特徵,曰:「駭爽,瑰岩,高渾,豐茂,華艷,虛和,凝整,秀韻。」此外,女兒康同環回憶,康有為平均每月只用三幾個鐘頭之力,收入大洋一千元,以此維持全家60餘口的生計,當時高級經理一個月工資不到100元,可見買字收入不菲。

沈曾植 臨右軍《都下帖》軸 紙本 草書 縱128.8cm 橫31.2cm

釋文:得都下九日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委篤,又加廗下,(日)數十行,深可憂慮。得仁祖廿六日問。

說明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興人。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盦,晚號寐叟,晚稱巽齋老人、東軒居士等。精書法,負有盛名,主張古今融合,南北相濟。

沈曾植

康有為常以「聖人」自居,但對沈曾植卻十分恭敬,對其學問也十分推崇,但沈曾植與康有為的關係則是若即若離,源自兩人政治、學術思想上的差異。沈曾植是清朝的遺老,於1910年8月在安徽卸任後來到上海,書法思想及風格成熟也在這一時期。沈曾植最早把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物考古發現成果:漢晉木簡與敦煌寫經應用到書法中。他是怎麼獲得最新資料的呢?沈曾植通過學術交流認識了羅振玉,羅振玉經常把自己的近期研究書信遞給他,其中《流沙墜簡》促成其書風的大變,書法中章草特徵越來越明顯。沈曾植也認識吳昌碩,但看不起吳昌碩,因為在沈曾植眼中吳昌碩屬於「文苑」和他「儒林」不在一個級別里,這是傳統文人的迂腐。

吳昌碩 「嘉行、夕陽」十言聯 紙本 篆書 縱159.9cm 橫24cm

釋文:嘉行清修,望古人如不及;夕陽微雨,駕小舟以出遊。

說明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等。他集「詩、書、畫、印」於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此聯集自《石鼓文》,贈沈石友先生。

吳昌碩

吳昌碩書法中最有名的是篆書,同樣學自碑刻。吳昌碩曾這樣評價自己的藝術創作,稱「篆刻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但他又曾說:「寫字頂要緊,寫字主要是學篆書,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吳昌碩的篆書是堅持數十年臨寫《石鼓文》,逐漸領悟並融入個人風格的結果。《石鼓文》是經郭沫若、唐蘭等眾多專家學者的考證,大家一致認為其為先秦時期的刻石,上面記述秦國國君遊獵活動的文字。中年以後,吳昌碩的篆書風格與自己仰慕的鄧石如、楊沂孫等書家已有了明顯不同。因為吳昌碩的篆書雖主要從《石鼓文》入手,但臨摹時並不斤斤計較於一筆一畫的形似,而是不斷地從《秦權量》、《琅琊台石刻》、《嶧山刻石》,乃至於秦璽漢印、古磚古瓦等中汲取養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篆書面目。

李瑞清 節臨《鄭文公下碑》軸 紙本 楷書 縱175.8cm 橫45.3cm

說明:李瑞清(1867-1920),江西臨川人。名文潔,字仲麟,改字阿梅,號梅痴、梅庵,晚號清道人。其書各體兼善,融碑化帖。行草得黃庭堅真髓,筆勢挺拔開張;楷書出於晉唐,後致力於北魏真書、六朝碑刻;大篆取法商周金文,尤得力於《散氏盤》。

民國中晚期(1927-1949):清末碑學大師去世,新生代書家身兼多職,書壇呈現碑帖交融的多元化格局

雖然在1922年沈曾植、1927年康有為和吳昌碩相繼離世後,由清末碑學大師主導書壇的現象不復存在了,但他們對書壇、畫壇的影響力猶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書壇迎來了全新的多元化的格局,新生代書家已經漸趨成熟,並成為書法創作的中堅力量。他們或為文人,或為學者,或為政府官員,或為畫家,多為複合型人才,且都具備良好的國學基礎,有的還受過西方文化熏陶,在書法創作中展現出深厚的傳統功力,又表現出強烈的個性,是獨特的時代風貌的締造者。在這批書家中,于右任和沈尹默可謂最傑出的代表,他們碑帖交融,對書法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于右任 陶淵明《飲酒·其五》軸 紙本 草書 縱121cm 橫38cm

說明:于右任(1879-1964),祖籍陝西涇陽,生於三原。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他是同盟會成員,後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教育家。1932年,他在上海創立標準草書社,並編製、刊行《標準草書千字文》,影響深遠。

于右任

于右任被譽為「千古草聖」,他的書法在北碑刻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可謂融碑帖於一爐。每日臨摹書帖,但他只將書法當作是一種運動、一種樂趣,而不去考慮書法以外的一些東西,一生清貧,只在經濟最困難時才賣過幾個月的字。有趣的是,身為民國元老的于右任,1948年競選副總統,由於沒錢只能靠寫「為萬世開太平」、贈照片「拉票」。對手李宗仁、程潛等人為拉選票,又是請客又是送紅包。臨近選舉,于右任請了幾桌客,席間道出了真情:「我家中沒有一個錢,所以沒有辦法和各位歡敘一次,今天的東道,實際上是老友馮自由等二十位籌集,我只借酒敬客而已。」不用說他落選了。他的一位同鄉代表說得十分中肯、有趣:「紙彈是敵不過銀彈的。」

沈尹默 米芾《畫史》三則 軸 紙本 行書 縱105.3cm 橫39.5cm

說明: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吳興區)人,生於陝西。原名君默,一作君墨,字寔、中,後更名尹默,乃廢其字,號東陽仲子、秋明等。他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於(于右任)」之稱,後又有「南沈北吳(吳玉如)」之說。

沈尹默

沈尹默最開始是以作詩出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30歲就在北京大學做教授。沈尹默年少時在地方上已很有書名,但有一次,陳獨秀見到沈尹默寫的一首詩,對他說:「詩很好,但字則其俗在骨。」沈尹默被陳獨秀批評的字體學自黃自元臨摹的《九成宮醴泉銘》,此後改研包世臣的《藝舟雙楫》,以北碑大字臨寫為主。

沈尹默書風成熟在50歲之後,在故宮博覽歷代名跡,眼界大開。抗日勝利後,沈尹默生活清苦,以賣字為生,這使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學習書法,為了適應各種人的欣賞品味,他遍臨各家,有歐陽詢、懷素、顏真卿、蘇軾、米芾等諸名家,正是因為這才使他融匯百家,取法眾家之精華為己用,對日漸式微地帖學起到復興。

黃賓虹「林立、水鳴」七言聯 軸 紙本 篆書 縱164cm 橫24cm 1939年

釋文:林立石群齊劍戛,水鳴淵曲雁咸召。

說明:黃賓虹(1865-1955),安徽歙縣人,生於浙江金華。單名質,字朴存、撲岑、朴人、朴丞,別署予向、虹廬、虹叟,中年更號賓虹,後以此行。精書法,擅畫藝,尤能詩文。所書篆籀富金石氣,用筆圓中寓方,自然流暢而不失古厚,內斂含蓄。

王褆 「時有、徐觀」七言聯 紙本 篆書 縱132.8cm 橫26.7cm 1946年

釋文:時有好懷誇得句,徐觀妙語可書紳。

說明:王褆(1880-1960),浙江杭州人。原名壽祺,字維季,號福庵,七十歲後號持默老人,齋名糜研齋。工書法,大、小篆、隸無不能,早年以鐵線篆出名,後致力於《石鼓文》和西周金文。篆書體勢面貌眾多,古穆嚴靜,渾厚勁健。

陳獨秀 「奔蛇、驟雨」七言聯 紙本 草書 縱144cm 橫39cm

釋文: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

說明: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譜名慶同,原名乾生,初字仲甫,號實庵,別署由己、三愛、獨秀山民等,倡導新文化運動。精書法,五體兼善,尤工小篆、古隸。而其草書,存楊凝式筆意,若天馬行空,桀驁不馴,如此作。

建國以後(1949-1979):民國中後期書法的延續 並開始新文化的建設

新中國初期的書法,仍是民國中後期書法的延續,既有的名家也基本上是從民國時代成長起來的,如黃賓虹、章士釗、葉恭綽、沈尹默、胡小石、郭沫若等,他們留在了大陸,並開始新文化的建設,使當時的書畫領域仍有不失輝煌的實力。新中國書法的發展,也逐漸顯現出地域分異的特色。如上海的沈尹默、白蕉、王福庵等,杭州的馬一浮、張宗祥、黃賓虹等,江蘇的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適、蕭嫻等,當然還有其他各省的書法名家,他們繼承傳統,或重碑,或重帖,或碑帖交融,結合自我性情和學養境界,立意創新,為中國書法在新時代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胡小石《南京陷及期書憤》軸 紙本 行楷 縱133cm 橫61cm 1939年

說明:胡小石(1888-1962),浙江嘉興人,長於南京。名光煒,號倩尹、夏廬、磐石生,晚號沙公、子夏,以字行,室名願夏廬。他擅長篆、隸、行、草,篆書遍臨商周諸銘,隸書取法《張遷》《乙瑛》等碑,而其楷書用筆以方為主,體勢穩健、峻整。

林散之 自作《太湖東山紀游》詩軸 紙本 草書 縱113cm 橫34.2cm 1977年

釋文:千峰競秀白雲開,西塢人家特地來。愛煞晚楓斜照里,有人倚石畫青梅。日長林靜路漫漫,紅葉如花最耐看。我比樊川腰力健,不煩車馬上寒山。

說明:晚年時期,林散之謀求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將懷素與王鐸兩家草法加以變通。他對王鐸草書有深刻的認識,但反其道而行之,以隸意入草,涵溶於筆墨之間,無一生硬之跡,非深識其書者,難以識破。其晚年草書瘦勁圓澀,偏正相依,璀燦華滋,飄逸天成。

沙孟海 葉劍英《遠望》軸 紙本 行草 縱137.5cm 橫69cm

釋文:憂患元元憶逝翁,紅旗飄渺沒遙空。昏鴉三匝迷枯樹,回雁兼程溯舊蹤。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轉還憑革命功。

說明: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原名文瀚,後改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書由《聖教序》入,自習《嶧山碑》。青年時醉心北碑,繼而悉心臨摹歷代碑帖,諸體兼擅。尤擅行草,善用北碑方筆,以側鋒取勢,形成雄渾恣肆的書風。

總之,中國近現代書法延續了晚清的碑學書風,傳承了帖學風範,碑帖交融,開拓創新;近現代考古的活躍,促成了甲骨文、西漢簡牘、敦煌寫經的出土「民間書法」元素,增加了近現代書法的多樣性;而清王朝王權的覆滅,人們有機會看到故宮院藏曆代書法真跡,再加上照相技術引入使得這些書法資料的普及迅速。這讓近現代書法在清代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發展,大家輩出,精品紛呈。

作者:陳小利

編輯:張麗敏


推薦閱讀:

大英博物館珍藏建盞
克拉克瓷及其收藏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玉(圖4)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之紅色郵政(原)
2016北京博物館通票價格多少錢?包含博物館景點及購買地址(圖)

TAG:南京 | 書法 | 名家 | 現代 | 家書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