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寧夏王」馬鴻逵

  馬鴻逵(1892~1970),乳名三元,字少雲,回族,西北軍閥「三馬」之一,先依附馮玉祥,後投靠蔣介石,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土皇帝」。  八歲見慈禧,羽翼豐得志  馬鴻逵,1892年3月9日出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縣)韓家集陽窪山村。祖父馬千齡,在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時,因勸說馬占鰲(馬千齡的同族侄女婿)降清,被左宗棠稱之為「良回」。這就是馬鴻逵後來自詡他家「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語的緣由。光緒初年,馬千齡次子馬福祿中武舉人、武進士。  馬鴻逵父親馬福祥先後任清政府西寧鎮總兵兼阿爾泰護軍使、綏遠都統。1925年,依附馮玉祥,任西北邊防會辦(馮為督辦)。1928年,馬福祥轉投蔣介石。1932年病卒於涿州琉璃河旅途中。其政治手腕靈活,長於交際,善於遊說,常以在政爭中當「調人」自居。這些都為馬鴻逵進入軍界政壇打開了廣闊的門路。  馬鴻逵8歲在西安行宮中得見慈禧、光緒、隆裕、李蓮英、小德張。12歲,其父馬福祥以1000兩紋銀為他買得「藍翎知縣」虛缺。  1914年至1917年,馬鴻逵在北京先後為袁世凱、黎元洪當侍從武官,對統治階級最高層官場的活動頗多了解。袁氏稱帝,馬福祥錯估形勢,上京勸進,被封為男爵。及張勳復辟,馬福祥通電拒絕復辟「朝廷」委其的甘肅提督的任命。此後馬氏父子對前事諱莫如深,對後事則大肆宣揚。其時,馬鴻逵還悄悄離開北京,跑到天津,參加段祺瑞的馬廠誓師,當了討逆軍的中將參謀。段祺瑞重新上台後,欲收馬鴻逵為羽翼,撥給日式輕重武器及經費6萬元,授他為第五混成旅旅長,令其擴編寧夏新軍。  先附馮後投蔣,左右逢源軍閥間  1925年3月,馮玉祥正式就任西北邊防督辦後,開始著力經營張家口以西地區。馬福祥父子迫於馮軍勢力,仍採取以退求存手法,對馮表示順從。馬福祥將綏遠都統交給馮軍大將李鳴鐘,自己擔任了沒有實權的西北邊防會辦,其部隊則交馬鴻逵帶領。馮為安慰馬氏父子,委馬鴻逵為第七師師長。  1929年春,蔣介石一手包攬大權的編遣會議和國民黨「三大」召開之後,新的軍閥戰爭開始醞釀。  1929年5月,馮玉祥決定反蔣,命所部由山東、河南向鄭州、洛陽集中。  馬鴻逵為擺脫馮玉祥的軍事圍困,率兵東走鄭州;並沿途炸毀橋樑,以阻馮軍追擊。鄭州是馮玉祥軍需供應中心。馬鴻逵在此獲得大批軍火、糧草。馮玉祥為扭轉局面,屢電馬鴻逵,溫婉慰勸,望馬部歸返。蔣介石聞訊後,即派錢大鈞、賀耀祖、邵力子等前往鄭州宣慰,給馬鴻逵帶去百萬元的重賞,並在南京召見馬。款待馬的宴會,甚為隆重,宋美齡及國民黨政府各院、部長均出席。最後又撥款幾十萬補充馬的部隊。因此,馬鴻逵決心投靠蔣介石;不久,馬部奉蔣介石之命調駐徐州。  1931年1月,蔣介石「圍剿」鄂豫皖蘇區時,調馬鴻逵部到河南許昌、漯河一帶。馬鴻逵設總指揮部於信陽,指揮其部參與了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但他鑒於黃傑和曾萬鍾部俱被紅軍擊潰、岳維峻被紅軍活捉,一度裝病,遲遲其行,招致蔣介石的不滿。後又發生劉峙部包圍馬部的事件,主要原因是馬鴻逵丟失了雞公山,堂堂「國軍」敗在了共產黨的一支游擊部隊手下,不能不使身為河南綏靖主任的劉峙大為震怒。後由馬福祥出面斡旋才罷休。

  星夜兼程返老巢,擴軍獨裁斂錢財  1932年8月,蔣介石已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但馬鴻逵希冀任河南省主席一職,長期滯留中原,寧夏省政由他人代理。蔣介石亦曾有意給他河南地盤,後來因劉峙報稱馬鴻逵貽誤軍機,蔣介石改變主意,不僅不發表新職,反以劉峙壓迫馬鴻逵,馬處境窘迫呼援無門(馬福祥於1932年夏死)。恰這時甘、寧政局紊亂,蔣介石要他回寧夏就職,於是急急趕回西北。  離開河南時,接蔣介石的命令,馬鴻逵部隊基本不動,由馬鴻賓接帶,馬鴻賓在寧夏部隊則交馬鴻逵,雙方互換番號。馬鴻逵借蔣允其可帶直屬部隊返寧為理由,連夜選拔精壯人員,密藏優良武器,於隆冬寒天,將部隊運往包頭,再由包頭步行,星夜兼程進駐寧夏。留在河南的隊伍,只是一些老弱病殘而已。後馬鴻賓又託詞留在了寧夏。此後,兩馬之間為利益和軍餉產生了許多矛盾。  1933年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職務。他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姿態,提出了「實行三民主義」、「消滅煙毒土匪」兩大施政目標,制定公務員「行為準則」的八項要求,甚至連官吏、職員的著裝都有規定(必須一律短裝)。馬鴻逵真正的信條是他常說的一句話:「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他的一切活動無不是以「抓兵」、「抓權」、「刮錢」為目的展開的。  為了獨自控制地方政權,馬鴻逵處處安插親信。寧夏當時交通落後,生產極不發達,加上位置邊遠,蔣介石感到無須控制太嚴,決定寧夏省政府委員、各廳、處長,除教育廳長外,其他均由馬鴻逵自行提名保薦。  儘管如此,馬仍然一連趕走了五個國民黨政府派來寧夏的教育廳長,最後由他自己保薦親信楊作榮上任。馬鴻逵以軍管政,以政管黨,國民黨寧夏省黨部及各縣黨部,都在他的操縱之下。  馬鴻逵在寧夏長期實行所謂「合署辦公」,其總司令部和省政府主管各部門的人員,每天早上到馬的辦公室外等候召見。前者出,後者進,依次問安、彙報、請示。馬鴻逵高坐太師椅上,根據自己的好惡發號施令。他的辦公桌旁不另設椅凳,召入者只能站著回答,如同蒙童背早課。僚屬們謂這種做法為「上朝」。馬遇事外出,軍政事務則由其次子馬敦靜代行。馬敦靜每於此時昂然出入省政府辦公廳,執筆亂批公文,各屬官恭敬聽命之態,一如對馬鴻逵本人。

  顯赫威風隨風去,分崩離析死異鄉  1949年春,因西北軍政長官張治中北上參加和談,所遺之職,遂為馬鴻逵與馬步芳爭奪目標。馬步芳軍階雖不如馬鴻逵高,但是所部作戰實力強於馬鴻逵軍,同時又不惜巨資大肆活動,搶先達到成熟程度。  1949年5月,馬鴻逵應代總統李宗仁電召,由銀川直飛南京。經與馬步芳幾番爭鬥,終於弄到甘肅省政府主席任命。不久,解放軍合圍蘭州,馬步芳於無奈中,忙向馬鴻逵求援。馬鴻逵表面派兵馳援,其實是在坐觀其成敗。蘭州解放的消息傳到寧夏,馬鴻逵且驚且喜,幸災樂禍道:「我不相信把你(指馬步芳)放不倒!」馬鴻逵估計寧夏遲早必失,便在4月就開始大量轉移財產,在台北、香港和美國購買房產,做流亡的安排。  8月26日,蘭州解放後,馬鴻逵打算讓其部隊在寧夏頑抗。他對部下說:「要效法閻錫山,損失盡凈也在所不計,最後閻錫山還是當了行政院長嘛!」另一方面,他早做了逃跑準備,外運黃金,親自到台灣布置房產。  這年9月底,馬鴻逵到了台灣,原國民黨西北軍政要員郭寄嶠與馬步芳父子等紛紛責其要對西北敗局負責。受命為「國防部」次長的郭寄嶠,在馬鴻逵前去祝賀其喬遷新居時竟拍桌大罵,馬只好忍辱徐退。當晚,憲兵到招待所搬出馬的行李,令其自尋旅社。  後來台灣當局又公開發表給予他「撤職查辦」的處分。馬鴻逵處境艱難,自謂「落得在台無容身之地」。他心灰意冷之下,設法請准「赴美就醫」。抵美後,馬鴻逵先住舊金山,後來遷居洛杉磯郊區,辦起一家「普馬拿」牧場,以養馬為業。  1954年,台灣召開「國民大會」二次會議,馬鴻逵以尚存的「國大代表」資格打算返台出席,忽聞「監察院」委員蘇錦泉提出彈劾,說他已被「撤職查辦」,不能與會。收拾好行裝的馬鴻逵只好卻步。  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死於美國洛杉磯。
推薦閱讀:

寧夏行(八):銀川承天寺塔
色彩斑斕——寧夏平羅玉皇閣(國七)
看咱們大寧夏的月亮25變!美哭了!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鳴翠湖
寧夏29座古墓葬 驚現罕見獅身人面像

TAG:寧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