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陸瘦燕針灸醫案三則
【病例1】頭痛
楊某,女,30歲。訴:頭痛7年多。患者頭痛7年,近年來每月發作1次,每次4~5天,服止痛片無效。就診時,右額顳部疼痛如劈,伴有噁心嘔吐,微有口臭,精神煩躁,汗出如珠,面紅,下肢冰冷,仰卧不能稍轉,呻吟不已。脈弦滑,苔薄質絳。
陸瘦燕認為,此乃胃中積熱,陽明鬱火循經上擾;肝火上炎,阻滯清空,額顳部系陽明、少陽脈氣所過,故疼痛如劈。根據「標本」、「根結」理論,「上病下取」以瀉火潛陽,宣絡止痛。
處方:足三里、內庭、合谷、足臨泣、太沖/雙。
手法:用平針法,提插結合捻轉,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隔10分鐘捻轉1次。
針後15分鐘,疼痛逐步減輕,半小時後,疼痛消失,喝水未見再吐。後又鞏固治療2次,2個月後隨訪未發。
按語:
陸瘦燕夫婦指出,針灸在臨床辨證上與其他各科一樣,通過四診(望、聞、問、切)八綱(陰陽、寒熱、表裡、虛實)來分辨病因病機、決定疾病的性質、病在何臟何經,但針灸治病的方法是用針或灸作用於腧穴,通過經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從而發揮疏調經氣、補虛瀉實的作用。
因此,必須了解病者整體情況,提出四診中的切診,除了切寸口脈外,還應切「腎間動氣」、「虛里之脈」、「太溪」、「沖陽」、「頷厭」、「太沖」等脈,以察元氣之盛衰,腎氣胃氣之虛實,上下左右之偏勝。 同時,應仔細切按經脈的皮部及有關的腧穴,如背俞穴、腹募穴、原穴及下合穴,察其有否異常反應,以幫助正確辨證,掌握病者的整體情況,這也充分體現了他們「以經絡學說為辨證論治主體」的學術思想。
【病例2】哮喘
趙某,男,33歲。訴:氣促痰鳴,病延10載。兼見眩暈、健忘、神疲夢遺,苔薄舌絳。脈細而虛大,尺部無力,太溪小弦,沖陽虛弱,頷厭脈盛。按脈論證,似屬肺腎同虧,虛陽上亢,下虛上盛之疾,治宜先標後本。
處方:肺俞(雙)補,天突瀉,關元補,腎俞(雙)補,復溜(雙)補,太溪(雙)瀉,神門(雙)瀉。
手法:提插結合捻轉。
複診:治療20餘日以來,喘促已平,睡眠尚佳,精神漸振,夢遺已固,眩暈仍有輕微發作。左太溪較亢,余脈已平,再從上治。
處方:上方減復溜、神門,加豐隆、足三里、三陰交。
按語:
本例哮喘,陸氏通過全面切診,斷為肺腎兩虛,相火浮越,下虛上盛之證,補肺俞、腎俞、復溜以培補肺腎,取關元益元納氣,刺天突以降氣,瀉神門以寧神,先瀉太溪以泄躁浮之相火,待太溪脈轉靜,改用補法以益腎水,另加豐隆化痰,三陰交養陰。共針治10次,證情穩定。
【病例3】膏淋血淋
肖某,男,28歲。訴:小便乳白兼粉紅色已2年。患者自1960年起發現小便混濁,如米泔水,每進多脂肪食物後,濃如牛乳,疲勞後亦然,遷延2年,未能治癒。近4個月來更甚,經外院泌尿科檢查,診斷為血性乳糜尿而轉來求治。
陸瘦燕認為患者小便乳白色,兼有血液,並見面容消瘦,頭昏納呆,胸悶腹脹,神疲乏力,脈濡數,苔薄膩而黃,切按經絡有關腧穴,在任脈膻中、水分、神闕、中極穴,胃經氣戶穴及脾募章門穴均有壓痛。此系濕邪內郁,脾虛不運,中州受困,三焦痞塞,蘊濕化熱,腐脂成膏,損傷腎絡,以致膏與血並,隨溲而下,治當溫運三焦,利濕化滯為主。
處方:
1、針刺穴:脾俞(雙)補,三焦俞(雙)瀉,委陽(雙)瀉,中極瀉,陰陵泉(雙)瀉,氣沖(雙)瀉。
2、灸穴:膻中、水分、神闕、石門、章門(雙)、氣戶(雙)
手法:針刺提插結合捻轉,留針20分鐘。灸法用隔餅灸,下墊葯末,每次2穴,每穴5~7壯。
針刺、餅灸間日交替治療,計各施治38次,諸證消失,出院前行激發試驗,順利通過。出院後隨訪2年未發。
按語:
本案,陸瘦燕通過全面切按經絡有關腧穴,發現其切痛點大多在任脈和胃經上,任脈貫穿上、中、下三焦;中土脾胃與濕邪關係最為密切,再結合其他脈證,斷為濕阻中州,三焦痞塞。在處方配穴上,針刺與艾灸同用,對有壓痛的相關穴位都進行了治療。以經絡理論指導臨床,並融會貫通,整體治療,實是其醫療上的精闢之處。
附:溫灸葯餅方:白附子、生草烏、丁香、蒼朮、小茴香、細辛、乳香、沒藥各45克,蜂蜜150克,鮮蔥30克,生薑30克。
溫灸五香散方:細辛、白芷、丁香、木香、乳香、大茴香各45克,研末備用。
推薦閱讀:
※<<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董景昌、胡文智
※銅人針灸經卷六
※做出燒山火、透天涼真的很難嗎?針灸名家張縉告訴你秘訣
※中醫養生:針灸拔罐 病好一半!
※針灸必讀之----------通玄指要賦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