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虎湯、竹葉石膏湯臨床應用

白虎湯、竹葉石膏湯臨床應用

一、流行性感冒

李某,女,24歲,於2009年6月21日初診。發熱三天周身關節煩痛,頭痛鼻塞,汗出惡風,口渴氣粗,溲黃,舌紅苔燥,脈洪大而數;體溫39.3℃。經過綜合分析後,認為該患者證屬痰邪襲表,化熱入里,里熱熾盛。治宜解表清里,以白虎湯加減進行治療,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連翹各10克,甘草、羌活、薄荷各5克,水煎服,日一劑。煎服一劑後,頭身疼痛減輕,高熱減退,原方繼兩劑而愈。

在此運用白虎湯加減進行治療,主要抓住其主證「發熱,周身關節煩痛,頭痛鼻塞,汗出惡風,口渴氣粗,溲黃,舌紅苔燥,脈洪大而數」,在「有是證,用是方」的指導下,給予白虎湯加減治療而能獲效。並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疏風清熱解表之品,其寓意在於標本兼顧,使熱去的同時,外邪也隨之消散。

二、流行性出血熱

孔某,女,50歲,於1992年4月24日初診。發熱,嘔吐5天,伴見頭痛,腰痛;體溫38.9℃,血壓18.7Kpa/13.3Kpa,球結膜出血,右腋下及軟齶建有多個出血點,尿蛋白(++),膿細胞3-5,紅細胞1-3,顆粒管型0-1,大便隱血試驗(++),白血球12.6×109,中性粒細胞80%,血小板86×109。診斷為流行性出血熱(發熱期),給與頭孢菌素,輔酶A及輸液等處理,療效不顯,故邀中醫會診。診時證見高熱頭痛,面紅耳赤,噁心嘔吐,脘悶煩躁,口渴多飲,小溲短赤,口腔及腋下肌膚有瘀點,舌質紅,苔黃膩無津,脈數大。證屬溫邪熱毒入於氣分,燔灼血絡,治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以白虎湯加味進行治療,處方:生石膏40克(先煎),知母、山梔各10克,金銀花、連翹、大青葉各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日一劑。煎服三劑後,熱退恙減,但渴飲未解,大便秘結,原方加大黃10g(後下),以清腹通下。又進六劑,渴飲接除,大便通暢,尿量增多。後以益氣補腎法調治而愈。

經過綜觀脈證,辯證分析之後,認為本患者證屬溫邪熱毒入於氣分,燔灼血絡。以「高熱頭痛,面紅耳赤,噁心嘔吐,脘悶煩躁,口渴多飲,小溲短赤,口腔及腋下肌膚有瘀點,舌質紅,苔黃膩無津,脈數大」為主要用方著眼點。治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由於「方證對應」「證機相符」,在此以白虎湯加味進行治療定能獲效。

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張某,男,9歲,於1997年5月29日初診。。發熱,頭痛,嘔吐3日;診見面赤汗出,頭痛如裂,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抽搐頻作,胸前可見散在栗粒大小瘀點,舌苔黃,脈洪大。檢查:項強,巴士征(+),可氏征(+),體溫39.5℃,白細胞18×109。診斷為「流腦」。治宜清氣涼血。以白虎湯加減進行治療,處方:生石膏100克、知母5克、生地5克、水牛角10克、元參5克、麥冬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一劑。煎服3劑後,諸症大減,神清,體溫37.8℃。守方生石膏減為50克,繼服7劑,諸症悉除。

本患者「發熱,頭痛,嘔吐,面赤汗出,頭痛如裂,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抽搐頻作,胸前可見散在栗粒大小瘀點,舌苔黃,脈洪大」為氣分、血分熱盛的典型臨床表現。在此治療應以清氣涼血為主,在白虎湯原方的基礎上需加入涼血滋陰之品,使全方共奏清氣涼血,滋陰和營之功。在此不僅體現了經方派的用方思路,而且也從一定意義上展現了溫病學說的魅力所在。無論是用經方派的理論,還是以溫病學說衛氣營血辯證的方法,只要能為患者擺脫痛苦的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相信以我們的不懈努力,疑難病的康復也將不再是夢想。也相信中醫、西醫兩條路線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克服常見的不治之症。

四、肺炎

唐某,男,56歲,於2008年3月30日初診。發熱咳嗽10餘天,日漸加重,咳喘氣急,右側胸脅疼痛,吐痰黃白相兼,伴有鼻出血,口渴多飲,食欲不振,小溲短赤,舌苔黃厚少津,脈滑數有力;體溫38.6℃;經胸透診斷為肺炎。經過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結合,認為本患者證屬痰熱蘊肺,清肅失司,陽明熱盛。治法以清肺瀉熱,止咳平喘為主。方用白虎湯加味進行治療,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浙貝10克、杏仁10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白茅根30克、梔子6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一劑。共服藥8劑,熱清咳止,胸透複查,炎症消失。

「發熱咳嗽,咳喘氣急,右側胸脅疼痛,吐痰黃白相兼,伴有鼻出血,口渴多飲,食欲不振,小溲短赤,舌苔黃厚少津,脈滑數有力」為痰熱蘊肺,清肅失司,陽明熱盛之證。肺炎的治療,當以清肺瀉熱,止咳平喘為法,在此運用白虎湯加宣肺、清熱之品,標本兼顧,使熱清、肺宣降利,共同達到治療本患者疾病的目的。

五、惡性腫瘤高熱

吳某,女,56歲,於2011年1月4日初診。X線胸透拍片發現右下肺有一塊狀陰影,痰中查見癌細胞,確診為肺癌。高熱持續不退,經用抗生素,輸液治療,熱勢不退,伴見面赤氣粗,口渴欲飲,咳嗽胸痛,便秘溲赤,舌苔黃,脈數。經過綜觀脈證,辯證分析,認為該患者證屬熱邪犯肺,灼傷津液。擬清瀉里熱,益氣養陰為主要治法。用白虎湯加減以治療,處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沙參10克、麥冬30克、大黃10克,水煎服。煎服1劑後,熱消退,大便通,酣睡一夜,以前方大黃減為6克,繼服3劑,體溫恢復正常,諸症好轉。

「腫瘤熱」是惡性腫瘤在發病過程中的常見併發症,目前尚無十分有效的方法治療。中醫學治療疾病講究辨證論治,近年來,濟寧市中醫醫院腫瘤科在深入研究現代高新技術治療腫瘤的同時不忘中醫的特色,在中醫中藥治療「腫瘤熱」等方面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其基本方就是以白虎湯加減而成。本患者「高熱持續不退,伴見面赤氣粗,口渴欲飲,咳嗽胸痛,便秘溲赤,舌苔黃,脈數」為典型的陽明實熱證,故投以白虎湯原方加滋陰、泄熱之品治療而能獲效。

六、高熱不退

李某,男,73歲,於2010年5月22日初診。因高熱,吐瀉,神昏,肢厥住院。

診斷:

1、急性腸胃炎並末梢循環衰竭

2、中毒性心肌炎

3、左下肺炎。

化驗:白細胞26×109,中性95%,淋巴5%。

患者每日高熱均達39℃—40℃,經用黃連素,地高辛,消心痛,多種抗生素和補液,治療17天高熱不退,因病危而抬回家準備後事,經人介紹特尋求宋傳榮主任醫師診治。診見患者神志不清,面頰紅赤,唇乾,尿少失禁,大便數日未下,舌燥苔薄黃,脈弦數。

此為高齡久熱,氣津兩虧。

急以養陰生津,清熱益氣治之。

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進行治療,

處方:竹葉10克、生石膏60克、西洋參10克、半夏10克、甘草3克、麥冬15克,水煎服,日一劑。

煎服2劑後高熱不退,神志轉清,知飢欲食,舌質紅,苔薄黃而干,脈弦緩,前方石膏改為20g;再進3劑,後以生脈散加黃芪而調理善後,至今健在。

經過綜觀脈證,辯證分析,認為該患者此為高齡久熱,氣津兩虧。急當養陰生津,清熱益氣之法進行治療。抓其主證「神志不清,面頰紅赤,唇乾,尿少失禁,大便數日未下,舌燥苔薄黃,脈弦數」,

而用竹葉石膏湯加減進行治療獲效。

七、神經性嘔吐

張某,女,24歲,於2008年2月24日初診。嘔吐多年,產後旬日出現飯後即吐,月余後癥狀較劇,曾赴多處醫院診治,診為神經性嘔吐,服藥效微,故來診。診見形體嬴瘦,倦怠少氣,煩熱不安,口渴,尿黃便干,舌質紅少津,脈細數。以竹葉石膏湯加減進行治療,處方:淡竹葉、半夏10克,麥冬30克,党參2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粳米各50克,竹茹15克,水煎服,日一劑。煎服5劑後嘔吐減半,口渴減輕。原方再進5劑,嘔吐已止,煩熱口渴,基本消失,僅神疲少氣,再以滋脾養胃法調理而安。

本患者以「嘔吐多年,形體嬴瘦,倦怠少氣,煩熱不安,口渴,尿黃便干,舌質紅少津,脈細數」為主要用方指征。經過綜觀脈證,綜合分析患者的相關病情資料,認為此乃嘔吐過重,氣液兩傷之證。治療當以益氣滋陰為主,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即可獲效。

八、胃脘痛

胡某,女,43歲,於1997年2月14日初診。胃脘脹痛月余,屢治無效,反增煩渴。詳細詢問本患者的病史,了解到其在夏秋之季,勞作于田間,後漸胃腔灼痛,似有火燎,大渴引飲,晝夜飲水達4暖瓶之多,煩躁易怒,納呆,時乾嘔,便干尿多,形體消瘦,舌紅干,脈虛數。認為該患者病屬暑熱傷津,胃失濡養。治宜清熱生津,養陰止痛,佐以瀉肝。方以竹葉石膏湯加味進行治療,處方:石膏150克,党參、麥冬各20克,竹葉、半夏各10克,炙甘草6克,粳米50克,花粉15克,白芍30克,川楝子、丹皮各10克,水煎服,日一劑。煎服3劑後胃脘灼痛,反渴減輕,乾嘔止,能進米粥半碗,知胃熱減清,津液來複,照前方減半夏,繼服10劑,諸症消失,囑飲食調理,隨訪至今,體檢無恙。

本患者由於在夏秋之季,勞作于田間,後漸胃腔灼痛,似有火燎,大渴引飲,晝夜飲水達4暖瓶之多,煩躁易怒,納呆,時乾嘔,便干尿多,形體消瘦,舌紅干,脈虛數。此乃病屬暑熱傷津,胃失濡養之證。治宜清熱生津,養陰止痛,佐以瀉肝。在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方以竹葉石膏湯加味進行治療,故能獲效。

九、膈肌痙攣

陳某,男,26歲,於2009年4月18日初診。呃逆月余,兩月前熱病失治,二旬後熱退,遂生呃逆,初服阿托品類藥物可暫緩解,後漸無效,診見呃聲低沉急促,頻頻連作,低熱心煩,渴喜冷飲,嘈雜不食,語言無力,氣短難續,倦怠嗜卧,呵欠連作,行嬴內脫,面唇俱紅,舌赤紅苔,中有裂紋,乏津,脈數無力。經過綜觀脈證,辯證分析之後,認為該患者證屬熱病後期,津傷氣損,胃失濡潤,氣失和降。宗仲景治療熱病後期之法,運用竹葉石膏湯加味以治之,處方:竹葉6克、生石膏100克、紅參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麥冬20克、粳米50克、柿蒂10克、鮮石斛20克、玉竹15克,水煎服,日一劑。煎服5劑後呃逆、口渴、短氣減輕,知飢思食,上方繼進5劑後,呃逆大減,低熱退,口渴甚微,體力增進,能進食。上方減石膏為60g,以防寒涼太過,再服5劑,呃逆平息,神爽舌有津液,裂紋消失。

本患者此乃熱病傷津,陰液大傷,津傷氣損,胃失濡潤,氣失和降。以「呃聲低沉急促,頻頻連作,低熱心煩,渴喜冷飲,嘈雜不食,語言無力,氣短難續,倦怠嗜卧,呵欠連作,行嬴內脫,面唇俱紅,舌赤紅苔,中有裂紋,乏津,脈數無力」為選方著眼點。《傷寒論》[397]:「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宗仲景治療熱病後期之法,運用竹葉石膏湯加味以治之而獲效。

十、糖尿病

盧某,女,54歲,於2005年5月18日初診。患糖尿病近3年,尿糖經常持續在(+++)~(++++),善飢多食,頭暈心悸,大渴引煩,每日飲水均500毫升以上,常服降血糖藥物,病情時輕時重,經多方治療效果不明顯,特來診。診見形體消瘦,面色青黑,善飢多食,大渴引煩,心悸心煩,口苦失眠,低熱綿綿,小便多白帶,舌質紅,苔黃燥,脈細數。經過綜觀脈證,辯證分析,認為該患者證屬胃熱亢盛,傷津耗氣之中消。治宜用清熱養胃,益氣生津之法。方以竹葉石膏湯加減進行治療,處方:竹葉12克、粳米12克、半夏10克、石膏30克、黃精30克、麥冬30克、黃芩20克,水煎服,日一劑。煎服6劑後,低熱漸退,善飢多食,煩渴等症較前為輕,飲水量減,守前方繼服26劑,面色由青轉為紅潤,煩渴已除,食量穩定,化驗尿糖(+),遂以金匱腎氣湯加減以善後,現已正常上班工作。

糖尿病一證,屬於中醫學「消渴證」的範疇,其基本病機為陰虛火旺,津液耗損。當今治療本病尚無特效的,方法,均以降低血糖水平、防治併發症為主。中醫中藥治療本病是以滋陰清熱,調理陰陽平衡為法。在此運用本方,以「形體消瘦,面色青黑,善飢多食,大渴引煩,心悸心煩,口苦失眠,低熱綿綿,小便多白帶,舌質紅,苔黃燥,脈細數」為用方著眼點,在經方派「方證對應」和「證機相符」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而能獲效。

推薦閱讀:

新房裝修,缺什麼都可以,唯獨不能缺石膏線
有一種不弔頂叫做只用石膏線走一圈,極簡奢華
如何防止吊頂中的石膏線變黃?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
有一種不弔頂叫做只用石膏線走一圈, 極簡又豪華

TAG:石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