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仰山治療頸肩腰腿痛手法特色-石仰山,治療,頸肩腰腿痛,手法,特色,
石仰山教授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氏傷科療法代表性傳承人、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與科研工作50 余載,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且融古訓與新知於一體,在中醫骨傷科手法應用上頗具心得,發展了石氏傷科學術特色,中醫人網站轉載上海市黃浦區中心醫院石氏傷科研究室邱德華,張建偉,江建春,蔡奇文,屠安醫生文獻,簡介經驗如下如下。
1 傷科手法概說
手法的種類在古代文獻和近代各名家著述中頗多,《素問·血氣形志》曰: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素問·舉痛論》曰: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提出「拔伸、捺正」的理傷手法。《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將各類理傷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即「正骨八法」,並指出: 「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罹列序篇,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複合,或推之就而複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又雲: 「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故《醫宗金鑒》有「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之說。
2 石氏手法要略
石氏十分重視手法在骨傷科臨床中的應用,擅以「十三科一理貫之」的整體理念為指導思想。認為「手法是醫者用雙手診斷和治療損傷的一種方法」。診斷上,石氏以摸比為法,摸比就是摸比患處以了解傷情。摸法在歷代文獻中多曾提及,石氏則在應用摸法的過程中還注意與健側比、與正常情況比。雖然現在有高科技的儀器,但比摸手法仍不可忽視,儀器尚不能完全代替。診斷後即要以「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的石氏手法施以治療。石氏手法以十二字訣為特色,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抖」。石仰山先生運用「拔、伸、按、揉、搖、抖」6 法治療頸、肩、腰、膝等骨關節病,療效頗佳。在診療疾病過程中,石仰山先生始終貫穿「四診合參」的辨證特點,如望神色,了解患者整體狀況; 望體態,查看關節局部外部形態,如脊柱有無彎曲側凸、膝關節有無畸形、頸肩腰腿等關節的活動度等;望舌質和舌苔,了解機體的寒熱屬性及致病因素; 閱X線、CT、MRI 等圖像,了解疾病具體情況等。聞診中聽患者的語言、聲音,聽關節的活動聲響。問診中詢問患者致病因素、發病過程、診療經過、手法輕重等。切診中了解患者整體情況在脈象上的反應; 摸肌膚的冷熱、摸生理弧度、摸局部的異常現象,如條索狀物,按局部有無壓痛點等,均體現了其局部與整體,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診治特點。
3 石氏手法運用
3. 1 頸椎病手法
3. 1. 1 查體患者正坐,雙膝併攏,雙手置於兩膝之上,醫者位於患者後側,一手撫患者後頭部,使患者頸椎處於過曲位,兩眼直視兩膝之間,另一手用食指和中指從大椎處沿脊突兩側向上緩慢推行,觀察行經路線是否有彎曲和上下起伏狀態。接著用拇指和其餘四指分別置於頸椎棘突兩側,從頸枕部向下依次摸比兩側頸部肌肉。
3. 1. 2 手法操作①準備: 按揉兩側肩胛部和頸項部肌肉,使局部肌肉及韌帶鬆弛。
②按揉: 醫者用手掌心托住患者下頜,使患者頭頸前屈並向一側傾斜; 另一手用拇指從顳枕部沿脊柱向下按、揉一側頸部近側肌肉數次,同法按揉另一側肌肉。
③按壓: 根據檢查時摸比的情況,若患者有向一側彎曲的情況,醫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另一手置於患側頭部,使頸椎側屈至極,瞬間按壓,致「咔嚓」聲為度。
④拔提: 醫者一肘屈曲120 度左右,置於患者前胸部,托住患者下頜,使患者挺胸,兩目正視前方,另一手置於患者後腦部,兩手瞬間協力向上拔伸。然後,醫者站於患者正後方,兩手拇指置於風池穴部,兩手掌置於側頰部,兩手同時瞬間用力向上提拔。
⑤收功: 用按、揉、搖、抖等手法調理經脈,並囑其做「石氏頸項平衡操」。
推薦閱讀:
※兩種極富特色的利刃
※探討常州地域文化特色與城市發展精神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的藝術特色
※神武2有什麼特色?
※楊梅怎麼才算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