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詩詞世界》第8期    論壇園地

邱正金淺談口語入詩

詩詞有多種作法,雅典、古樸,雖然良好,但口語入詩如能明白如話,平易近人,亦可形象深刻,激動人心。如千古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朝詩人韋應物有一首《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作者寫於唐朝建宗二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西澗在滁州西郊,詩寫春遊西郊賞景所見,以情寫景,借景抒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事情。胸襟恬淡,情懷舒暢。流露自然,通首比興,恰似一幅鮮美的圖畫,第一句,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自然美。第二句,樹林深處鳴唱誘人的黃鶯做一陪襯,音樂美。第三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更大,形象美。第四句,郊野渡口行人無多,晚邊更其無人連船夫都沒有了,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橫,活像一幅鮮美的圖畫,圖畫美。通詩都用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引人深思。繪出一幅西澗美景鮮圖。王安石是宋朝的大詩人,大政治家,改革變法的首領。做過宋朝兩任宰相,有膽有識,他有好多詩接近口語,通俗易懂。如《泊船瓜洲》就是一首典型的好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他喜歡改詩,不僅為同時代人劉貢父,王仲至改詩,還為古人改詩。謝貞的「《春日閑居詩》風定花猶舞」,王安石改「舞」為「落」字,其語頓工。他自己的詩更是多次修改,《泊船瓜洲》就是他修改工作更為完美的著名例證。這首詩作於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召進京。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間」,以愉快的筆調寫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一水間」三字形容船行迅疾頃刻就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對鐘山的回望,鐘山即南京紫金山,「只隔」極言鐘山近在咫尺,把數重山的間隔說的如此平常,詩人的視線轉向江岸。古人云「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寄託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極其富於表現力。王安石首先用「到」,圈去「到」。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過」,改為「入」「滿」等字都不理想。還如是十餘次,始定為「綠」字,其他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精警。以為一:前四字都只從風本身的流動著想,粘皮帶骨,以此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的奇妙的效果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陣陣,百草叢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這就寫出了春風的精神,詩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與詩人奉詔回京拜相的喜悅心情相諧和,「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春風」實指皇恩也。神宗皇帝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借著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這種心情用「綠」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說是夜晚,詩人回望已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將有日,故結尾以設問方式表達這一手法。這首詩的佳處並不限於一字之工,當玩賞其全篇的精神所在,通俗易懂,口語如詩,恰到好處。總之像這樣的白話入詩不勝枚舉。在文言文時代,詩人尚用口語入詩,何況今日白話文時代,我以為當以口語入詩為妙。在今《潮州詩壇》,我就看過許多白話好詩,如陳景超的《清貧樂 兒時》,「兒時好走,整日隨娘後,娘在桑林割地草,我拌潮泥捏狗。春時拍水撐舟,秋來摘葉嬉牛。憶得當年最怕,媽媽為我剃頭」。讀後,一個真實活潑好動的農村兒童形象栩栩如生的跳躍在紙上,令人久久不能忘懷。又如《買禍》「……稿費未來油已斷,幾迴路口望郵差」短短兩句口語就把其當時拮据生活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四川閬中有一詩人名黃柏,他的《聞獲金獎笑賦》「幾句閑詩能獲獎,居然封我是英才,可憐野老無情趣,捂住錢包喊少來!」一兩句淡然道出,「居然」一詞,不屑之情已露筆端。三四兩句把炒賣桂冠的文化掮客,揭露無遺。表達了作者對此的鄙夷和譴責。」「捂住錢包喊少來」句,神來之筆,妙趣橫生。似在頑皮搞笑,又似驚恐無奈,一毛不拔之寒酸書生形象浮現眼前。一「捂」一「喊」令人忍俊不禁。還可使讀者聯想到這文化掮客,一副死乞白賴騙取的嘴臉,令人憎惡。既不嚴肅說教,又不聲色俱厲地怒斥,卻把這兩個人物深深的烙印在讀者的腦海里。真詩與假詩,看其是否有意境。詩的感人程度,取決於意境的深淺。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就萬古千秋五字新,《敕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就有中州萬古英雄氣。這說明好詩以意境取勝,在平淡中見功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有境界自成高格調。曾記得恩師王巨農先生一九六四年有一首白話詩《送親》「三五騎驢去送親,日高風定即良辰。姑娘本是紅旗手,卻也嬌羞怕看人。三五騎驢,不要花轎迎送。日高風定,不要選時擇日。十四字構成一幅農村改革嫁聚圖。既含傳統,又見改革。時代氣息濃厚。結尾寫姑娘造像尤妙,詩人捉住了人物的心理狀態,信手描來,妙趣橫生。一九八五年,王巨農先生又有一首出名的白話詩《農村漫詠》「賣罷春來又賣秋,今年柿子大豐收,筐筐簍簍城中送,阿妹歸來燙了頭。」前三句,賣春賣秋,柿子大豐收,一派繁忙興旺景象,第四句筆鋒一轉,驀地推出高潮。寫農村妹子燙頭,改變了城市姑娘的專利,詩人著此筆,高歌讚賞農村經濟欣榮景象,民歌風味濃濃的。江蘇農民詩人李太安先生有一首《農民技校》「新月含羞柳上藏,農民技校夜輝煌。阿嬌賣菜歸來晚,一嘴饅頭進課堂。」寫出了農村經濟的活躍,農業豐收在望,科技興家,姑娘不忘科學,寫得細膩,話語雖然平淡,而轉結異峰突起,尤以「一嘴饅頭進課堂」收筆。十分貼切,真實傳情。此就是意境,確實讓人驚嘆的神來之筆。潘信之先生,1976年有一首出名的獲獎小詩《村晨》,至今記憶猶新:「梨花帶雨染初晨,竹笛聲聲隔樹聞。遙望垂楊濃蔭里,牽牛牧女系紅裙」。潘先生採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農村生氣勃勃的風情畫卷。詩句用的是通俗的口語,明白如話卻又十分傳神。「梨花帶雨」,誰都熟悉不過,詩人用「染初晨」,既點明了季節和時令,給人以清新的視覺享受;竹笛……又給人愉悅的聽覺享受;遙望「……牧女系紅裙」更是給人以全方位的聯想,說明改革開放之後的農村,農民承包土地,實行產量責任制,自主、自力,心情舒暢,生活小康,詩情畫意,躍然紙上,總之,全詩詩句明朗,又寓意深遠,濃厚的鄉土氣息,展示可愛的農村新景,引人入勝,讀之令人心馳神往。我也學著作過兩首歪詩:《悼亡》《淮川詩社建社十周年》,獻給大家一笑,《悼亡》「獨立蒼茫嘆晚晴,風輕竹翠夾啼鶯。忽聞鄰女歡歌起,淚灑西窗我失聲。」這是一首用真實感情和眼淚寫出來的詩。《淮川建社十周年》:「十年結社聚淮川,詩教弘揚任在肩。同唱興華高格調,狀元州畔一旌妍。」《為瀏陽榮獲詩詞之鄉有作》。榮獲詩鄉笑不休,層樓更上展宏猷。嘔心覓句吟新韻,共系人間樂與憂。」《愛我瀏陽》。「古風古色我瀏陽,重整山河出靚裝。萬岺藏樓聽鳥語,三虹映水看魚翔。新居舒捲臨仙境,舊館摩雲聳月旁。唱遍九州歌一首,煙花四季碧空揚。」總之,水可以摻進酒里,但卻不能成為好酒,假的感情也可以摻進詩里,但卻始終不是一首好詩。如今提倡白話作詩,有利於中華詩詞走向大眾化。深入固難,淺出也不容易,口語入詩詞,同樣要功力,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真實的感情。

何君華《大江東去》散文

小序:公元2009年二月,微雨,余歸故土黃岡,至東坡赤壁一游,縹緲間遙想東坡意氣,感有此文。及歸,友人謂余曰:「長江已退到五里之外,赤壁不復矣!」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除夕,蘇軾結束了四個月的牢獄生涯,蒙神宗恩賜,大難不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年43歲。次年二月,蘇軾抵達貶所黃州——離漢口大約50里地的一片窮鄉僻壤。州守徐大受早聞蘇軾大名,遂待之甚厚,立即安排他到定惠院暫住。四個月後家眷抵達,蘇軾又舉家遷往城南臨皋亭。臨皋亭緊鄰長江,風景秀美,在詩人眼裡更是詩情畫意,於是欣然前往。蘇軾的生活至此似乎終於安定下來了。不過這僅僅是找到了一個住的地方,吃什麼呢?要知道現在蘇大學士可是一介不能簽署公文、毫無實權的八品芝麻官呀!不能簽署公文,自然無人行賄,這就斷了官吏的第一條財路;官居八品,俸祿當然少得可憐;這還沒完,蘇軾本身就是戴罪之身,人身自由都受到了限制。傳說蘇軾某夜在江中小舟飲酒,一時興起,唱詞《臨江仙·夜歸臨皋》一首:「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毅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第二天便謠言四起。謠傳蘇軾在江邊寫了這首告別詞,已經順流而下逃走了。這謠言傳到太守那裡,他大驚失色,因為他有職責監視蘇東坡不得越出縣境。他立刻出去尋找,結果發現蘇東坡尚卧床未起,鼾聲如雷。這謠言最後也傳到了京都,甚至傳到皇帝的耳朵里。蘇軾在黃州的生存境況由此可見一斑。他曾寫過一篇文字,自嘲自己和他的窮朋友馬夢得是窮人中最窮的,是窮人中的冠軍。他說:「馬夢得與余同歲月生,少仆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仆與夢得為窮之冠。」說來說去,吃飯問題還是得解決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蘇大學士也不例外。起初一年,還可以勉強度日,因為蘇軾雖然很窮,多少還是有一點積蓄的。等他的錢用完之後,日子該怎麼過下去成了困擾蘇軾的頭等難題。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後,蘇軾作了如下決定:一、壓縮開支,編製預算。他在給秦少游的信里說:「初到黃,凜人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省,日用不得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錢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以待賓客。此賈耘者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也就是嚴格按照計劃、控制消費。二、躬耕務農,自食其力。在元豐三年,蘇東坡開始脫下官袍,真正地當起一介農夫了。在友人幫助下,他請得東坡荒地,開始過起了開荒種地、自食其力的農夫生活。他仰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栽花種樹於「東坡」的壯舉,於是仿效前賢,自稱「東坡居士」,不亦樂乎。在那時候寫的《東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他說:「余至黃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郡中情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隨後他在東坡荒地上建起了後來著名的雪堂,也就是日後他來東坡務農時歇腳的臨時住所。經過一番必要的準備工作之後,農民蘇東坡的耕作生活正式開始了。三、廣開源流,自創食譜。面對空前的經濟危機,這一招大概只有我們的美食家蘇大學士才能想到了。蘇東坡發現在黃州豬肉價格極賤,可惜「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頗引為憾事。他於是發明一個燉豬肉的方法,極為簡單。在今天的湖北黃岡(即宋時的黃州),人們對於「東坡肉」依然津津樂道。他又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就叫做「東坡湯」。不遠處的潘丙酒店,他發現那兒的村酒味道醇美。黃州產橘子、柿子、芋頭,長到尺來長。因為江上運費低廉,一斗米才賣二十文。羊肉嘗起來,味美如同牛肉……雖然辛苦,但是基本上可以確保餓不著肚子了。成功應對生存能力極限挑戰的蘇軾在酒足飯飽之後,開始思考一些玄乎的東西了。比如人生啊,價值啊之類的。曾經那個「奮厲有當世志」的青少年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開始對自我進行一番新的審視。其實對生命重新的思索從他踏入黃州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他在定惠院暫住時和廟裡的和尚住在一起,日日研習佛經,他和朋友們談經論道,試圖在宗教哲學中尋求解脫。蘇東坡一度認為,「烏台詩案」自己必死無疑。此番是死裡逃生,他開始深思人生的意義。這是個複雜而艱辛的過程。一方面,他不知道過去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一方面,他又不知道自己的出路究竟在何方?蘇東坡長久地陷入了這樣痛苦的思索之中。這個過程似乎並不成功,蘇東坡依舊是往日的蘇東坡,沒有任何改變。這可是個費神傷腦的事兒。百思無解之際,蘇東坡只能倚門苦笑:「我真是拿自己一點辦法沒有。」一日,蘇東坡正躺在臨皋亭的竹席上沉思。臨皋亭緊靠長江,江上美景俱可收於眼底。蘇東坡曾向一個朋友吹噓道:「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這當然加進了詩人的浪漫想像。但是,我們的蘇大學士卻在江邊過著一種衣食無憂卻又愁腸百結的煩惱生活。這時一位當地好心人推門而入,用黃州方言跟蘇軾說:「先生不要悶在家裡了,前方不遠就是當年周瑜破曹的赤壁古戰場呀。先生不妨一游以消愁破悶。」一語驚醒夢中人!蘇軾「噌」的一聲從竹席上坐起來,就是那個三國周郎——雄姿英發的周公瑾嗎?當即置酒,呼來三五好友,泛舟游赤壁。面對滔滔江水,蘇東坡再也難以抑制胸中如江水般洶湧奔騰的情思了,連日來的愁緒一掃而光。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噴涌而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世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東坡突然之間豁然開朗了。人間如夢、人間如夢啊,我何必再苦苦和自己過不去呢?當年那些風流人物如今在哪兒呢?都隨大江東去,浪淘盡了啊。蘇東坡幾乎是在瞬時之間忘了那些想要置他於死地的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們了,他也不去想所謂的江山、社稷、君王、百姓了。這一刻他是糊塗的,但這一刻他也是最清醒的。他只向身邊的朋友作了一個簡單的手勢——拿酒來!但是你哪裡知道,蘇東坡寫《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赤壁」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山寨版」赤壁,真正的赤壁古戰場在湖北蒲圻(今更名為赤壁市),距離此地尚有數百里之遙!其實蘇東坡心裡是知道眼前的赤壁是個冒牌貨的。他在詞里明確說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有人跟我說,這裡是三國周郎破曹的赤壁。但是我們的蘇大學士在明知此地並非赤壁的情況下,依然難以平抑心中的波濤,大毫一揮,寫就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原來,黃州方言「赤鼻」發音近似「赤壁」。那位好心人所說的「赤壁」是指黃州城西北邊的「赤鼻」,即長江邊上的一塊巨石。因為岩體呈赭紅色,狀若懸鼻,所以叫做「赤鼻」,此地便被人們稱作「赤鼻磯」,又省作「赤鼻」。天長日久,人們以訛傳訛,以為此地便是當年赤壁之戰的交戰地,「赤壁」的名聲由此就遠遠近近地傳開來。令當初那位好心人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訛傳反倒成全了一樁美事,那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後來東坡重遊赤壁寫就的前後《赤壁賦》在文學史上光耀千古。更令東坡沒有想到的是,他三次抒錯情表錯意的「愚蠢行為」竟然生生造就了黃州一處後來聞名天下的名勝古迹——文赤壁。因為一詞二賦,蘇東坡生生將赤壁古戰場從湖北蒲圻搬動了數百里,穩穩噹噹地放在了湖北黃岡。也許是蘇大學士後來的名聲實在太大了吧,人們開始遺忘當初那個真正瀰漫過硝煙的蒲圻古戰場,紛紛投向黃州的「山寨版」赤壁,一睹它的風姿了。也許是人們對東坡詩文太過熱愛了吧,人們後來甚至相信當年的赤壁大戰就是在黃州發生的,黃州赤壁才是真正的赤壁!文學史上一樁極為荒謬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歷來都是先有名勝古迹,後有詠懷古迹的詩文名世。蘇東坡倒好,整個弄反了,先在黃州寫了三篇詠懷古迹的詩文,人們由此在黃州生生創造了一個原本並不存在的「赤壁」古戰場!真是太荒謬了!幾百年後這事兒驚動了皇帝。民間的說法越來越離譜了,眼看著人們就要把赤壁古戰場的匾額掛在黃州了,皇帝覺得有必要站出來平息這場爭議,以正視聽。於是至清康熙末年,此地正式更名為「東坡赤壁」。從此天下便有了兩個赤壁,一個武赤壁,在湖北蒲圻;一個文赤壁,也就是「東坡赤壁」,在湖北黃岡。這倒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當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好不容易打出了一個赤壁,我們的蘇大學士僅僅依靠一詞二賦,無須一兵一卒,生生創造了另一個赤壁。這些都是當年泛舟游江的蘇大學士沒有想到的。他想到的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春,神宗皇帝親書聖旨,把蘇東坡由黃州調到汝州。從此東坡離開了黃州,離開了赤壁,離開了曾給他無數情思的滾滾長江東流水。臨去世前夕,東坡曾在《自題金山畫像》里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為最,可見他一生最鍾情的,還是那一汪東去的長江水呵。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朝代已經是南宋,陸遊到黃州,面對浩浩江水,尋訪東坡遺迹。此時,東坡離開黃州已經八十六年,北宋滅亡也已經四十三年了。公元2009年春,當我走近東坡赤壁時,時間已經流轉到一個新千年。江水幽幽之間,一千年已經悄無聲息地流逝。如今,東坡赤壁已經沒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了,長江早已退到五里之外。

段達先聆聽歷史跫音感悟先賢心語——從浙江大學「湄江吟社」詩歌看「求是精神」

1939年秋,民國政府經濟部在湄潭縣城南郊籌建「中央實驗茶場」。1940年5月,浙江大學大部分院系西遷至湄潭。1941年,著名昆蟲學家、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浙大農學院植物病蟲系教授劉淦芝先生任中央實驗茶場場長。他在閑暇或新茶試製成功之時,常邀請浙大竺可楨校長、蔡邦華院長、王季梁院長及王淦昌、蘇步青、貝時璋、錢寶琮等一些教授到茶場小聚。他們品茗賦詩,或評論時事,或抒報國之志,最初以時令為題,後來則無所不及,海闊天空,馳騁遨遊。1943年2月28日,在蘇步青、錢寶琮等教授的組織倡導下,一個由浙大教授學者們組成的詩社——「湄江吟社」在山明水秀的湄江河畔江問漁客邸正式宣告成立。最初,參加「湄江吟社」的只有蘇步青、江問漁、王季梁、祝廉先、錢寶琮、胡哲敷、張鴻謨等七人。後來又先後增加劉淦芝、鄭曉滄。「湄江吟社」一共九人,史稱「九君子」。「湄江吟社」成立的旨趣是:旅居黔北湄潭縣同仁公餘小集,陶冶性情。從1943年2月至10月,共舉行八次詩會,得詩258首。吟社諸公給湄潭人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作是抗戰時期「浙大文化」燦爛的篇章,是黔北文化乃至整個貴州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浙大「湄江吟社」第一次集會,是在1943年2月28日。以朱晦庵詩句「無邊風景一時新」七字為韻,抓鬮分配,自由命題,得詩43首。試選兩首作淺析:胡哲敷拈得「邊」字,作《尋芳得邊字》一首,詩曰:信步尋芳二月天,嫣紅奼紫滿江邊。閑愁埽(sǎo)盡應忘老,亂世偷生敢望全。未解先秦與魏晉,焉知南越即胡燕。年年花事皆如舊,漫聽旁人說悴妍。首聯狀物寫景,春意盎然,詩人在湄江河畔漫步,滿目奼紫嫣紅,信步尋芳,悠然自得,戰火的陰霾,似乎已被清澈明亮的湄江水洗盡。可是現實畢竟是殘酷的,戰火燒到了西子湖,詩人才被迫來到了遵義湄潭。頷聯「閑愁」,「亂世」這些冷色調的字眼,與首聯蝶飛鶯鳴、青草萋萋、嫣紅奼紫的暖色調構成鮮明的對比。「應忘老」,「敢望全」則表達了離亂時期,在竺可楨先生「蘄求真理」旗幟下,求是師生「發良知、勵志節、勤學問、明是非、負責任」的崇高志向,這便是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居常、處變、立身、報國」的品德(見竺可楨《王陽明先生與大學生的典範》)。頸聯用典,先秦、魏晉、南越、胡燕不是簡單的時代、地域排列,而是巧妙地表達了滄桑之變就在恍惚之間。「南越」指現在江蘇、浙江、福建一帶,這分明包含著那美麗的西子湖的杭州,「南越即胡燕」這是辛酸的訴說,「胡燕」本是指北方少數民族,這裡喻指日本侵略者。尾聯,詩人又從炮火紛紛,硝煙瀰漫的杭州回到了山清水秀,民風淳厚的湄潭,詩人的心情平靜了許多:「年年花事皆如舊,漫聽旁人說悴妍」。悴,憔悴,取凋謝意;妍。鮮艷,美麗,取盛開意。花開花落,四季輪迴,似乎是天道,只有依從罷了,字裡行間透出些許傷感的情調。名流江恆源,字問漁,教育家,江蘇省參政,隨子江希月教授寓居湄潭。《湄江春遊七景》之三詩云:「十里山光接水光,依稀風物認吾鄉。客愁正苦難排遣,又聽鵑聲到耳旁。」分明是離亂人在「十里山光接水光」的湄潭抒遊子寓居他鄉的離亂之苦。可是湄潭的好山好水好茶,卻能暫時撫慰那顆受傷的心,之四即云:沿堤踏遍綠楊影,歸來約客煮香茗。亂離猶得集朋籫(zuǎn),莫憶江南好煙景。「籫」,盛筷、勺的竹籠。這裡指朋輩用簡陋的器皿盛上食物款待自己。在夾岸綠楊中漫步歸來,沏一壺香茗,有吃有喝,多愜意的生活,在湄潭可以偷來片刻的寧靜。詩人的感情是複雜的,江南的好風景只是在記憶中,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詩人眼中噙滿了淚水。雖名為「莫憶」,可內心是痛苦的,美麗的江南景象在大腦中揮之不去,這是壓抑的痛苦。這種痛苦像火山爆發前能量的積累一樣,一旦噴發,憤怒的火焰便一發不可收拾。第二次集會,是在1943年3月21日。以蘇東坡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為韻。張鴻謨《即景分得春字》詩云:傍溪緩緩步芳茵,臨水靜觀身外身。柳曳輕絲穿曉露,桃開笑靨醉新春。牧童牛背橫吹笛,樵叟山腰亂伐薪。錦繡郊原頻遠望,歸途隊隊踏青人。這是一首典型的寫景抒情的詩歌。湄江河畔,綠茵綿延,楊柳依依,桃李爭艷,牧兒橫笛,樵夫伐薪,錦繡郊原,踏青隊隊。這不正是典型的田園風光嗎?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陶潛式的「世外桃源」,靜謐、秀麗,原生態的湄潭山水讓人流連忘返。恐怕這時的張鴻謨教授是無比愜意。難怪乎浙大學子把湄潭稱為「小江南」、「第二故鄉」,這一點都不為怪了。這首七律,對仗工整,節奏和諧,意象選擇極富代表性,詞調溫暖,充滿田園牧歌色彩。第二次詩會地點選在湄潭浙大農場南面的「七七亭上」。3月21日,農作物剛剛出土,到處是生機盎然的景象。南面石岩下,湄江猶如翠綠的紐帶,穿過一灣梯田飄向遠方。對面象山茶坡上,村落點點,農舍掩映在雪白的梨花之中。江問漁觸景生情,禁不住詩興大發,一瀉千里,一口氣寫了30句《悲歌行》和《湄江水歌》七篇,浪漫情感隨湄江河水奔涌。4月18日,「湄江吟社」舉行了第三次詩會,以「送春」為題,限「何」字韻,得詩38首。詩題為《送春》,面對無限美好的春天即將逝去,詩人們或多或少因觸及國破家亡之痛,詩作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離鄉背井、離愁別緒的傷感。劉淦芝的思緒比較開朗,其《送春》另有一番韻味。送春劉淦芝駸駸歲月去如梭,莫為春歸喚奈何。青帝也應惆悵甚,白頭偏是感傷多。日長倦鳥猶鳴柳,池漲新蛙漸噪荷。初夏風光依樣好,留春不住讓春過。「駸駸」疊音詞念qīnqīn,「駸,馬行疾也」(《說文》),「駸駸,疾也」(《廣雅》)。歲月如梭,匆匆而去,春去夏來,四季輪迴,是天道。面對「春歸」,即使是位於東方司春之神青帝也徒喚奈何,那麼人事呢?人,只有順乎天意,否則「白頭偏是感傷多」,牢騷太盛防腸斷。「初夏風光依樣好」這是向前看;「留春不住讓春過」,雖有惜春意,但不傷春。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放得下」,是大智慧。你看那初夏時節「日長倦鳥猶鳴柳,池漲新蛙漸噪荷」,白天一天天長,池水一天天漲,鳥兒在綠柳間鳴唱,青蛙在錢荷間嘻鬧。生靈都在這個季節趕熱鬧來了。詩人不感到寂寞,我們讀到這兒也不感到寂寞。《老子·第二十五章》里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順乎大道,回歸自然,一切都是那樣的恬靜,那樣美好。蘇步青先生的《送春》更是充滿了樂觀主義的精神。詩云:落花飛絮盡經過,客舍殘春可奈何。小閣流鶯朝夢促,離亭芳草夕陽多。燕來如說江南訊,龍起猶聞海上歌。徜得故鄉雲水暖,肯將儒服換漁蓑。「落花飛絮」、「客舍殘春」隨著時光流逝,成了過去。「盡經過」、「可奈何」,凸現了「大道自然」的智慧,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初夏時節,欣欣向榮。黃鸝在閣亭歌唱,歌聲一滑而過;芳草萋萋,笑著嫩綠的臉,在亭閣旁張望;燕子從南方飛來,報告著夏的喜訊;還有那錢塘潮起潮落的壯觀∶多美好的一幅「夏之圖」!尾聯「徜得故鄉雲水暖,肯將儒服換漁蓑」,表達了詩人渴望驅逐倭寇,收復故土的強烈願望。回到故鄉,哪怕是脫掉象徵知識分子的長袍,穿上漁翁粗布衣衫,頭戴斗笠,背披蓑衣,放浪于山水間,也心甘情願。整首詩歌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沒有故作呻吟的傷感。第四次詩會於5月16日舉行。這次是錢寶琮在其居住的湄江飯店旁名為「朴廬」的家中做東,劉淦芝拿來新制的湄潭「龍井」茶,均以「試新茶」為題,限「人」字韻,表達各自品嘗湄江新茶後的感受,得詩18首,詞4首。劉淦芝首先吟道:亂世山居無異珍,聊將雀舌獻嘉賓。松柴爐小初紅火,岩水程遙半瓦甄。聞到銀針香勝酒,嘗來玉露氣如春。詩成漫說增清興,徜許偷閑學古人。為避戰火,中央實驗茶場、浙江大學相繼落戶湄潭。雖身處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窮鄉僻壤,但這裡可以安心讀書,安心搞科研,茶葉專家、昆蟲學家劉淦芝教授拿來新制的湄潭「龍井」茶,讓諸君品嘗,詩中「雀舌」「銀針」都是指茶。你看爐膛的松柴在熊熊燃燒,清冽的泉水是從老遠的地方,用瓦罐盛來。熱騰騰的山泉水,沖泡著雀舌銀針般的香茗,香氣撲鼻,「玉露」(茶水)沁人心脾。她勝過酒香,讓人心曠神怡。茶雖沒酒的歷史悠久,但自漢唐以後,文人們總是喜歡拿「茶」和「酒」來知人論世,並熱衷於兩者並舉。「綠水棹雲月,洞庭歸路長。春橋懸酒幔,夜柵集茶檣。」(唐·許渾《送人歸吳興》)茶坊酒肆,似乎就是要相依為伴。劉淦芝、蘇步青、錢琢如先生們這時因交通不便,物資匱乏,沒有美酒相伴,但有清茶相依。善飲茶者,雖不易有像李白那樣瞬間奔騰不羈的四溢才情,但由於長年沉浸在輕陰微雨、茂林修竹、青山綠水的環境中,神清氣爽,心平氣和,慢悠悠地品茶,感悟茶道,所以,他們的心是清凈、閑適、平淡的。劉淦芝此時的心境興許就是這樣,那躬著身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不正是「我」嗎?尾聯「詩成漫說增清興,徜許偷閑學古人」正是這一心境的凸現。第五次集會當在1943年6月13日,「湄江吟社」同仁彙集南郊中央實驗茶場。該茶場座落在湄江的一條支流湄水河畔的小山下。山上有茂密的杉林,其餘部分開闢成環山茶園,彎彎曲曲的道路上種滿桂花、紫薇。門前一座小橋,向西行不上兩百米,便是湄江河,湄江與湄水在這裡匯合,形成一個半月形的深潭,文士雅稱「寒潭映月」,是湄潭老八景之一。這次詩會以「湄潭茶場八景」為題,用韻不限,思路顯得寬泛活躍,得詩42首。試對比著淺析,以請教於大方之家。江問漁《隔江挹翠》:隔岸看山景不同,好山何必過江東。波心欲感層嵐影,白鷺一雙飛碧空。江問漁先生隔岸觀山,距離產生美,霧靄升騰,白鷺雙飛,這是全景式的攝取。而祝廉先《隔江挹翠》則是置身景中,人也是風景:「出門一笑畫圖開,造物何曾是剪裁。人似山陰忙應接,浪搖山影渡江來。」如果說江先生是冷靜的以「我」觀物,而祝先生則是「我」即物,物「我」合一了。再看兩首:虹橋夕照垂虹夕照江問漁祝廉先小橋流水路東西,夕陽紅板影婆娑,芳草萋萋綠滿堤。疑是蛟龍卧碧波。遊客匆驚歸去晚,記得夜深詞客過,半山斜陽鷓鴣啼。簫聲隱隱小紅歌。江先生的一、二句寫景,小橋流水與阡陌交通勾連,芳草萋萋,綠滿堤岸,這是實景;而祝先生一、二句亦是寫景,夕陽下「紅板影婆娑」,「蛟龍卧碧波」則是虛景。實景讓人回憶,虛景讓人憧憬;實景是現實主義,虛景是浪漫主義;虛實結合則把理想美與現實美結合起來。人之所以有無窮的創造力,就是因為人有美好的願景與追求。「半山斜陽鷓鴣啼」也是實景,而「簫聲隱隱小紅歌」則有詩人的揣想了。蘇步青先生的《虹橋夕照》則是五言詩,「笛聲牛背風,笠影羊腸路。碧潤小橋欄,斜陽紅又暮。」一、二句對仗,牧童橫笛,笛聲隨著風聲送來,悠悠揚揚,戴著斗笠的人行走在羊腸小路上,這都是遠景。三、四句把筆觸拉到眼前,「碧潤小橋欄,斜陽紅又暮」有時間的跨度,景緻像是用鏡頭搖拍一樣,靜中有動,色彩碧潤,且有變化。在「紅」「暮」斜陽的映照下,我相信那「碧潤」的綠也隨之由明亮而暗淡。這簡直就是美妙的田園詩歌。一首小詩有遠景、有近景,有靜有動,色彩有明有暗,畫面立體感非常強。深得王摩詰山水詩「詩中有畫」之手法也。在這些詩歌中,我們嗅不到戰火的硝煙,聽不到隆隆的炮聲和咆哮的飛機劃破長空的聲音。我們看到的是恬美的湄江山水,體會到的是湄潭人民淳樸的民風。第六次詩會舉行於7月27日。這時,鄭曉滄從浙江龍泉分校來湄潭加入「湄江吟社」,「九君子」全部到位。他們以「夏日遣興」為題,限「頭」字韻,得詩24首。王季梁先生《鄭曉滄先生自浙東龍泉來黔加入湄江吟社喜陳一律歡迎並呈同社諸吟壇教正》詩曰:小別經年景物移,相逢劫後信相知。關山客路增詩卷,烽火生涯換鬢絲。湄水鄰添陶令宅,龍泉人憶謫仙姿。半椽齋舍安琴幾,一室書聲自課兒。「經年」,一年。詩人與鄭曉滄教授分別一年,鄭曉滄於1943年7月從浙江龍泉分校來到湄潭,雖是小別重聚,但是劫後相逢,別有一番滋味。關山重重,烽火瀰漫,特殊年代的生活使人平添了幾縷白髮。好在湄潭這塊寧靜的土地,能撫平浙大學人們的創傷,讓寓居龍泉分校的鄭曉滄教授也歆羨不已。「半椽齋舍安琴幾,一室書聲自課兒」,那朗朗的讀書聲,悠揚的琴聲,是從湄潭的平民陋室(半椽齋舍)中傳出,多好的儒雅生活呀!這正是讀書人所嚮往的。鄭曉滄教授初入社,自然要獻詩,鄭曉滄一連吟詩5首,賦詞1首。現以《夏日遣興》為例賞析。夏日遣興鄭曉滄六載干戈迄未休,千山萬水復西遊。湄潭水竹留因夏,巴群雲山去待秋。魚美聊堪供酩酊,瓜甜只足解煩憂。安排生活猶無術,不恤吟詩雪滿頭。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至1943年,整整六年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浙大學人還得翻越千山,淌過萬水,來到西部湄潭。頷、頸聯讚美湄潭,青山綠水,魚美瓜甜,是湄潭人民用純樸的感情養育了他們。可文人墨客畢竟充滿了羅曼蒂克,「安排生活猶無術,不恤吟詩雪滿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浙大學人樂觀的生活態度。第七次詩會,時間在1943年8月17日。以「湄江秋思」為題,限「初」韻,得詩37首。秋雁南歸,冷風降至,與會「九君子」,臨蕭瑟秋風,睹楓紅葉落,憂國懷鄉之情油然而生。祝廉先一口氣寫了8首七律。湄江秋思四律得初字(之四)祝廉先禾黍秋風感故墟,月明湘水雁飛初。佳人搗練情傷限,壯士吹笳憤為攄(shū)。曲榭荷香憐粉墜,僧房芋火拔灰余。宵來漸覺羅衾薄,為問軍前衣到無。「禾黍」之悲,感慨亡國之痛。從《詩經·王風·黍離》開始,「黍離」便成為歷代知識分子感嘆昔盛今衰滿目瘡痍的文化符號,作為一個亂世的象徵成為永恆的悲愴。首聯用「禾黍」「秋風」「月明」「湘水」「大雁」這些帶有傷感色彩的物象,寄託了祝先生憂國憂民的胸襟。「月是故鄉明」,「月亮」這個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意象,見證了潮漲潮落,花開花謝,人世滄桑,盛衰更替。生逢亂世,特別是身處歷史的轉折點,對於一個平民來說,多半是身體上的蹂躪;而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更多的則是心靈上的折磨,面對平生所見的混亂局面,及不可預知的未來世界,他是何等的悲傷與惶惑。屈原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祝廉先此時的心中泛起的漣漪何嘗不是這樣!「佳人搗練」,「壯士吹笳」,後方與前線,寧靜與狼煙,和平與戰亂構成了鮮明對比。「攄」(shū),發表或表現出來。憤懣無法表達這是何等的痛苦。詩人「宵來漸覺羅衾薄」,由己及人,「為問軍前衣到無」。詩聖杜甫為避戰亂,在成都郊外築了一間草堂,草堂不幸被亂風颳走了茅草,身無安身之處,由此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鳴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祝先生胸襟與先賢何其相似乃爾!湄江秋思得初字錢琢如山城天屋不凌虛,渺渺情懷廢讀書。一澗奔騰新漲後,數峰飛動晚晴初。枯木得雨眉方展,戰士無衣計尚疏。東海何年洗兵甲,鱸魚風起返鄉閭。雖為避戰火身處湄潭,但故鄉寒山寺的鐘聲,西子湖的美麗傳說令人魂牽夢繞。渺渺情絲,「剪不斷,理還亂」,離愁別緒揮之不去。湄潭山水是美麗的,頷聯「一澗奔騰新漲後,數峰飛動晚晴初。」就是最好的寫照。可是詩人仍惦著前方的戰事,後方雖「枯木得雨」,可前方「戰士無衣」否。前方戰士真的沒有禦寒的衣服,「我」有什麼辦法呢?「我」沒有辦法啊。尾聯詩人渴望前方的將士早日收復失地,渴望早日踏上回家的路程。第八次詩會於10月24日舉行,以「冬日」為命題範圍,抓鬮分配,體不限,或詠風物,或抒情意,得詩22首。由於時局變化,加上學術研究,難再團聚。所以江問漁一口氣寫出了600餘字的五言詩10首,盡情抒發旅居他鄉的感慨;錢寶琮則描述了冬天蕭瑟的景象,胸中盪起一絲傷感情懷;張鴻謨仍把冬日的景色寫得那麼的優美;蘇步青詩雖有些傷感,惆悵意,但仍不失樂觀主義精神。《初冬偶成》(之一):蘇步青黔北秋深雨露滋,菊殘猶勝傲霜枝。風高砧杵催寒早,雲濕雁鴻綴字遲。兵甲連年縈夢寐,簟瓢樂道許追隨。江南處處堪惆悵,庾信平生獨賦詩。黔北一進入初冬,陰雨綿綿,寒氣襲人,加之戰爭年代,生活的艱辛不言而喻。詩人雖過著睡篾席(簟diàn,篾席)、蓋薄衾、食粗茶淡飯的生活,但是「許追隨」三字,道出了他的安貧樂道的思想。戰火燒遍了江南,而湄潭卻是一塊相對安靜的地方,雖然生活艱苦,但能讀書、上課、搞科研,那就認命吧,珍惜吧。這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都說國難出忠臣,時勢造英雄,人才就是在艱難困苦中成長起來的。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學家,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他早年隨父庾肩吾出入蕭綱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侯景叛亂時,庾信逃往江陵,輔佐梁文帝,後奉命出使西魏,北朝君臣一向仰慕南方文學,庾信名聲很大,因而他既是被強迫又是被器重留在了北方。被羈留北方後,其詩作大量抒發了懷念故國的情懷,風格隨之由輕艷流蕩,富於辭采,變得蒼勁,悲涼。所以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戲說六絕句》)蘇步青先生尾聯末句用庾信典,借古喻今,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而已。王季梁《冬日》算是抒發同社諸人共同的心聲:聚首殷情活,歸心盼凱旋。青年原有志,晚年應亦堅。這次詩會成為浙江大學在湄辦學期間「湄江吟社」全體成員的最後一次聚會,「湄江吟社」當日宣布解體。其所寫258首詩歌石印出版《湄江吟社詩存》(第一輯)。縱觀浙江大學「湄江吟社」詩詞,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一是浙江大學在抗日戰爭特殊艱苦的環境下,輾轉來湄辦學,堅持走「科學興邦、教育救國」的道路。他們那份知識分子的擔當與責任,在詩作的字裡行間,我們到處可見。面對再艱苦的條件,再艱辛的生活,浙大的師生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二是儒家思想孕育了他們愛國愛家的良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他們堅持科研,堅持教學,堅持用知識分子應具備的道德與情操來報效祖國,渴望驅逐倭寇,收復失地的詩作大量湧現。應該說,浙大詩人在湄潭辦學時期創作的詩歌無論是抒國破家亡之痛,寫顛沛流離之苦,發寓居愜意之意,都是時代、環境的真實寫照,都是知識分子良知的定格,都是個性與情感毫無造作的流露,都滲透著一種偉大的人文精神。三是浙江大學「湄江吟社」的詩人們,大都是自然科學家,如錢寶琮是數學史家,蘇步青是微分幾何學家,劉淦芝是昆蟲學家、茶葉專家。很多人都在國外留學後才回國執教,他們的詩詞入格合律,意境高雅,讓我們後人驚訝。他們學貫中西,精通古今,傳統文化修養如此深厚,讓人仰慕。使我們真正領悟到了厚德載物、厚積薄發、舉重若輕的真正涵義。他們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楷模。嗚呼!斯人已去,其詩尚存。嘉行懿德,澤被後人。精通古今,學貫中西。求是創新,賴我後昆。大學精神,遺風永存。

附:湄江吟社社員一覽依姓名筆劃多寡分列先後王琎季梁浙江黃岩鄭宗海曉滄浙江海寧江恆源問漁江蘇灌雲劉淦芝河南商城祝文白廉先浙江衢縣錢寶琮琢如浙江嘉興胡哲敷安徽合肥蘇步青浙江平陽張鴻謨江蘇泗陽


推薦閱讀:

[原創]三分即可[中年人生論壇]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一劍封喉】[郵票互動網論壇]
對師傳入門口訣的認識及體證[武當道家養生網論壇]
成衣尺寸加放(3) 西服上衣篇行業時尚頭條穿針引線服裝論壇
美麗優雅的段染鉤針菠蘿花披肩,女士秋冬編織,快樂編織論壇

TAG:世界 | 詩詞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