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孩子十年增加四倍給他們多點愛,讓他們多點精彩·東方衛報數字報刊
06-23
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愛日」,這是2007年12月的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自閉症,顧名思義,封閉自我。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43年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提出來的,在醫學上也稱為孤獨症,是一種導致根本性社交障礙的精神疾病。來自南京市腦科醫院的數據,上世紀90年代,該院自閉症患兒門診量近20名,到了2000年,這一數據增加到200名,而去年,該院共初診過900餘名自閉症患兒。數量的增加,一方面因為孤獨症概念變廣,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社會對孤獨症關注的提升。其實,只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自閉症孩子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本版撰文本報記者 朱 珠 劉偉娟耿蓮蓮 章 慶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丁 亮 張 寧現狀無法承受的精神劇痛昨天上午,鼓樓區文化中心展示了自閉症兒童的手工作品,小到手機掛件,大到相框,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心動。這些作品的主人,那些自閉症患兒,看上去也和同齡人沒什麼不同。只是,現場的背景音樂《感恩的心》,讓人聽起來有些傷感。和著音樂,一名自閉症男孩看著電視,邊跳邊打手語。他的媽媽在一旁默默看著,忍不住轉頭抹眼淚。事後,她沙啞地告訴記者:「他就一個人……在那兒跳……」自閉症的孩子不存在任何身體上的缺陷,對於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來說,精神上的劇痛就顯得更加明顯。現場一名自閉症孩子的父親季先生坦言:「見到熟人都是繞著走。」季先生說,自己的兒子4歲時被查出患有自閉症,如今兒子已經14歲了。從這位父親深深凹陷的眼眶中不難看出,這10多年來他的艱辛。「去年的時候,我聽朋友說到了明心幼兒園(南京明心兒童益智教育培訓中心),就帶了兒子去上,這一年來,狀況有了不小的改善。現在我也會很坦然地告訴朋友,『這個是我兒子』。」除了明心之外,愛德兒童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愛德),也是一所專門從事自閉症兒童評估、教育的公益機構。今年5歲的園園已經在愛德生活了兩年,「他兩歲半的時候,老師說他不合群,有自閉症的傾向,我就帶他去鑒定,結果確診了。」園園的媽媽說,在園園確診後的半年裡,她痛苦不堪,甚至想過自殺。「精神壓力非常大,我上著課,就可以突然哭出來,那時候想,還不如抱著孩子一起死了算了」。數據10年時間增加近4倍南京市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柯曉燕副所長說,從該院每年的接診數量上來看,孤獨症患兒越來越多,上世紀90年代,腦科醫院自閉症患兒年門診量近20名,到了2000年,這一數據增加到200名,而去年,該院共初診過900餘名自閉症患兒。自閉症病因至今還是一個謎,不過柯曉燕表示,目前還是推測主要跟遺傳和神經發育有關,「從國內的數據來看,自閉症的發病率達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目前對於孤獨症的治療,該院以前主張應該6歲前開始干預,「可近年來臨床上發現,越早干預越好,發現了可疑就先干預,邊干預邊確診。」如果一定要等到確診了再進行干預,那時間上可能都過去兩三年了。對於什麼是可疑癥狀,柯曉燕分析說:常見是這樣的,如果18個月的孩子不會指點東西,或不會跟隨指點東西,不會假扮遊戲,如打電話、喝水等,就要高度懷疑。其實時間還可以再往前推,如16個月的孩子不會讀單字;12個月的孩子,喊他沒反應,而對電視、塑料袋的聲音很敏感;6個月的孩子從來沒有快樂情緒的表達;4個月的孩子不會看著別人後發笑等,這些都應屬於可疑癥狀。「我們也希望幼兒園的老師、醫院的護士能夠有識別孤獨症可疑癥狀的意識,家長更是要注意,」柯曉燕說,因為孩子如果不會講話、不會走路,一看就知道,可孤獨症主要是社交上的缺陷,「確實很難被發現。」無奈自閉孩子的全職家長據了解,很多自閉症孩子的父母都會有一人「犧牲」,專門帶孩子。孫女士就是如此,她曾是位收入不菲的銷售工作者,經常是一下飛機就到幼兒園去看孩子,但即便如此,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她最終還是辭掉了工作。之前提到的季先生同樣是一名「全職家長」,由於兒子24小時不能離人,他只能辭掉了自己的工作,特別是兒子到了青春發育期,他要操心的方面就更多,「自閉症的孩子比聾子、啞巴等殘疾孩子更可怕,他們隨時會有突發情況。」這些父母全身心撲到孩子身上,而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起那些正常孩子的家長要簡單得多,「並不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這個家那個家,就希望他們後半生能有屬於自己的事情做,能夠過得實在一些。」據透露,一些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們正籌謀著自己建立一個簡單的小工廠,接些簡單的流水活兒,給孩子們一個生存的空間。簡單的要求,也讓他們總是很容易滿足。園園的媽媽告訴記者:「前陣子我生病了,他突然問我『媽媽你還病嗎?』以前他是無法感知別人的生理、精神狀態變化的,他突然這麼說,我覺得很感動。」未來南京將建「肯納園」明心、愛德這些機構的存在,讓家長們看到了希望。但總體來說,目前自閉症教育的資源還是非常有限,明心的陶菁菁園長告訴記者,他們接收全國各地的自閉症兒童,目前共有13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南京本地的,最小的才20多個月,最大的14歲。「我們有60位老師,很多都是一對一教學。」陶園長稱,為保證教學質量,他們不再接收自閉症孩子。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南京市共有5家自閉症兒童教育機構,他們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教師培訓。愛德的孔小寧老師坦言,中國目前對自閉症治療的投入遠遠不足。「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來自特殊教育師範學院,他們每個月的工資只有一兩千,人才流失很嚴重。」自閉症是一種長期延續的精神類疾病,除了現有的教育資源不足之外,孩子長大了該怎麼辦,也是家長很擔心的問題。季先生說,兒子還小的時候,他曾經在一所學校預交了學費,打算等兒子病好了入學,這一預交就是4年。「4年來,學校經常打電話催我去拿回預交費。」據陶園長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去年在玄武區後宰門街道成立了一個托養中心,專門接受成年後的自閉症病患。陶園長稱,該中心收留了30多名精神殘疾的成年人。此外,他們不久前與市政府有關部門達成協議,將在市中心建立一座「肯納園」。未來的自閉症病患將不僅在成年之前可在明心中心得到訓練指導,其成年後也能享受延續性地康復治療。「所謂『肯納』,顧名思義,我們希望有一處場所可全身心地接納、認可自閉症患者。」「在肯納園,我們將為自閉症患者設置美容、烹飪、剪裁等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教室,在培養他們自理生活能力的基礎上,為他們每個人量身定製適合的職業教育規劃。」儘管無法實現費用全免,但陶園長承諾,「患者們在園裡的工作成果都將變成商品,在市場上銷售,贏利所得皆歸他們個人所有,讓他們能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社會價值。」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解放軍報刊文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睡獅」的醒來5
※金陵晚報數字報刊
※人民日報刊文談「三嚴三實」三周年: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方言詞語在地方報刊中的使用
※商業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