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朝古都逛龍門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
在這歷時500多年的營造過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至今,保存在伊闕兩山的這數以千計的像龕,絕大多數都是這兩個時代的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他們當中不少已是缺頭少臉,這些創傷更增添歷史滄桑感,厚重感。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盧舍那像龕一組尺度宏偉的藝術群雕琢最為著名。
盧舍那大佛「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真的如書中所說,「她那智慧的眼睛,稍向下俯視,目光恰恰和禮佛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以引起人們感情上的振顫」。
伊水對岸是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
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署,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世事變遷,誰能想到在三十年後一度成為楊成武將軍的「牢獄」。1968年的3月底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因受林彪集團迫害,被秘密關押在香山寺。將軍和家人在這幢小樓內度過了失去自由的幾個春秋。不準出房門,更不準下樓,每天飯菜定量,不夠也不準添,夏天蚊叮蟲咬,冬天手腳凍爛,房門均不得關閉。1970年,將軍78歲的母親因病去世,臨終想吃一個雞蛋也沒能如願。直到1971年1月離開,楊成武將軍被羈押於此兩年多,沒有下過一次樓,監牢之苦在盡嘗之中。
香山曾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所,也是最後長眠的地方。他的詩平易近人,老嫗能解,都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作品。只要讀過古詩的人,都讀過他詩作《琵琶行》、《長恨歌》。
沒有山,一個地方就缺少風骨;沒有水,一個城市就少了靈秀。龍門石窟背依龍門山,面向伊水而居,得山之秀,集水之靈。這次沒能趕上好天氣,希望花開時節能再來,一睹是洛陽最恣肆張揚的姿色——牡丹。
推薦閱讀:
※十三朝古都
※南京三部曲(一)——六朝古都歷史風韻
※各具特色的8位大古都兄弟
※淹沒在塵埃中的歷史:中國九大古都
※中國十大古都,北京只能排第四,前兩名都是十三朝古都
TAG:古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