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漢文史料的棄偽存真
大家知道,對苗族歷史的研究,一般要從苗族口碑史料(含已用漢文記譯的資料)、漢文史料和考古資料三方面資料中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與綜合,才能得出對某一事戓人的正確的認識,才能進而得出對苗族歷史的正確或相對正確的認識。真正的考古史料一般都是最可靠的黃金標準史料。故,對苗族口牌史料和漢文史料都有一個艱巨的棄偽存真的任務,尤其是對浩如煙海而又真假相雜的漢文資料的鑒別工作尤為艱難而又尤為重要。限於篇幅,拙文只能極粗淺地專淡對與苗族歷史有關的一些漢文史料作一些去偽存真工作,且作為拋磚引玉。若拙見有錯,敬希指正。
一、對史料鑒別真偽的重要性
對於史料鑒別的重要性問題,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其著《十批判書》中就曾經說過:「無論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鑒別,是最必要的基礎階段。材料不夠,固然大成問題;而材料的真偽或時代性如未規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還更加危險。因為材料缺乏,頂多得不出結論而已;而材料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結論。這樣的結論,比沒有更要有害。」可見,對苗學研究工作,首先必須把辨偽求真作為基本工作之一,如果你所憑藉的資料是虛假的,就必然得不出可靠的正確結論來。
二、 偽史料存在的某些原因
歷史的真實性來源於史料的可靠性,而歷代流傳下來的史書,由於編著者本身受到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甚至偏見,不少偽事及謬誤便有意或無意地被保留在他們的著作內,對這些偽事和謬誤,在引用作證據或下決論之前,必須加以鑒別。
三、對於苗族歷史研究,筆者認為,目前急需弄清以下兩對古史人物或族群的關係
(一)、伏羲=太昊嗎?
到目前,仍有許多中國史學家認為:伏羲=太昊。即認為二者是同一人或同一族群名,為今山東一帶人氏。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伏羲氏是代表中國的一個比較漫長的上古歷史時代。范文瀾先生在1964年8月版《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的第83頁上就說:「『易繫辭傳』有所謂『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的伏羲氏時代」。 有大量的漢文古籍史料顯現出這個時代的特徵:中國古代人群在物質生產方面已經從原先的採取遊盪尋找食物活動進入了從事漁獵和畜牧業生產的謀生髮展方式;在人類自身繁衍方面已開始由原始群的雜亂婚姻形態開始進入有序狀態。在苗族先民中流傳的先祖伏羲兄妹(黔東南有部分苗族稱姜央兄妹)在一場滅絕人類的大洪災之後倖存,不得不成婚育子繁衍人煙的故事傳說也是對遠古母系氏族婚姻的一種反映。
筆者在《試淡苗族的歷史框架》中(見《中國苗族網》)列舉了許多文獻史料證明:關於伏羲的遠古傳說,最先是從中華舊石器時就生活在中國南方的苗族最早先民即苗蠻族群中流傳,然後向北方(黃河中下游流域)和四周傳播的觀點。而南方指的就是長江流域尤其是指長江中下游流域。伏羲是南方人氏。
史書明確:太昊是北方人氏,屬於生活在今山東一帶的東夷族群人氏。
那麼,為什麼一些史學家(包括部分苗學專家)仍相信伏羲=太昊這樣的錯誤觀點呢?筆者認為:
一是中華舊石器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的苗蠻族群中的一部分人(史稱九黎人)比神農族群、炎帝族群和黃帝族群最早進入中原,是這些北進的苗蠻族群人們把關於苗蠻族群中的伏羲兄妹或者伏羲和女媧的故事流傳到後來和蚩尤九黎族團有交往的住在北方的炎帝、神農和黃帝三族群和東夷族群、其他氏族或部落中去有關,久而久之,伏羲也就被視為北方人氏住在北方去了;二是正如徐旭生先生所指出的:自從漢代劉歆用比附《左傳》與《周易。繫辭》的辦法把伏羲與太昊(筆者按:太昊屬於東夷集團)說成是一人(見上述徐氏的書第65頁);陳連開先生在費孝通先生主編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一書的第79頁上也說:「先秦文獻,伏羲與太昊完全是不相關的神或人,《世經》(劉歆著)始將二者合為一位,作為始以『木德王』有天下而列於三皇之首。故後世考伏羲地理,多依太昊遺裔分布與關於太昊活動範圍而推論伏羲的神話源於山東泰山以北以西今豫東魯西北地區。」
由於有許多史學家包括一些苗學專家至今仍持伏羲=太昊的錯誤觀點,因而認為伏羲是住在北方,是北方人。於是便把苗族的最早源頭主幹也定位於住在北方山東境內靠海邊的東夷人(按:誠然,九黎族群後來在涿鹿大戰中敗仗後也有一部分東夷人隨著九黎人遷到南方,參與建三苗部落聯盟,以後也衍變成苗民)。因而也就把祖籍本為南方的九黎人氏的蚩尤誤稱為北方的東夷人氏(詳見《中國苗族網》上拙文《蚩尤不是炎帝之裔》)。
(二)炎帝=神農嗎?
到目前,有許多的中國史學家還仍認為:炎帝=神農。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經查閱一些史料就會發現,原來將伏羲=太昊以及炎帝與神農合併為炎帝神農氏為一人的肇始者就是西漢末年的皇族子孫、曾校閱大量古籍而撰成《七略》、王莽新朝時曾任「國師」的劉歆。《漢書·律曆志》載劉歆的《世經》赫然寫著:「太昊帝,……首德始於木,……作罔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即伏羲氏)」和「炎帝,……以火承木,……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這裡,不僅把炎帝和神農氏合而為一人,同時又把古史傳說中的東夷族首領太昊和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的伏羲氏合而為一。這應該是炎帝與神農氏「合二為一」即炎帝=神農的最早記載。
其實,從西漢中期的司馬遷編著《史記》和其他西漢中期以前的漢文史書來看,炎帝、神農、蚩尤、黃帝等都是各個互不相關的人或族群。讓我們來重讀《史記?五帝本紀》中很著名的一段話吧:
「軒轅之時,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尢,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筆者認為,司馬遷在這一段話中,把人物關係交待得十分清楚,這一段話涉及四個重要人物:神農氏、軒轅、炎帝、蚩尤。開頭便說軒轅(有熊部落的首領)那時,神農氏已衰落了(衰落到喪失領導群雄號令天下的程度)。諸侯部落之間相互攻擊。 軒轅的有熊部落以武力征討,建立起自己的軍事部落集團。那時,蚩尤是最強盛的一個軍事部落集團,誰都對他無可奈何。炎帝也是另一個軍事集團首領。於是, 軒轅首先在阪泉發動了進攻炎帝的部落,經過三次大戰,達到了讓炎帝臣服於他的目。接著軒轅又最終戰勝蚩尤後,各諸侯才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曾具有領導炎黃等群雄、號令天下者),是為黃帝」。 統治了中原地區。
其次,我們還看到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還徵引管仲的話:「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其中有「神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這裡,司馬遷把神農和炎帝作為先後互不相干的兩家,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從先秦至西漢中期,所有的古籍對神農和炎帝都是分開敘述的,二人的事迹各不相同,而且時代也有先後。神農的時代大約在伏羲氏之後,黃帝之前;他的主要事迹為參與原始農業和原始醫藥的發明。《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管子·輕重戊》謂:「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商君書·畫策》述:「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在上述這些古籍中,都沒有神農=炎帝。
自劉歆、班固等把炎帝神氏合為一人後,中國的史學界也就自覺或隨大流地形成了兩大派:一派堅持劉歆、班固意見,認為炎帝即神農氏;另一派認為神農和炎帝分別是兩個人或兩個族群,因《史記》及其之前史籍如是說。這就影響到中國上古史的某些記述的真偽問題。也就必然影響到苗族歷史的記述之正誤問題。
可見,對漢文古藉有關上古史的辨別真偽的任務還十分艱難。
(作者:潘定發,雷山縣苗學研究會)
(編輯:俞虹)推薦閱讀:
※看看就得了(02)
※何新共濟會史料:美國黑人共濟會
※在饑荒中人吃人的行為是否有史料批判?
※日本史料印證: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徑山茶宴 | 維茶網
※第一滴血――從日方史料還原平型關之戰日軍損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