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林好地方》教學設計及反思(轉)

教學年級

小學四年級

課時

第一課時

課型

綜合課

設計思路

1.當前的歌唱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學會演唱歌曲以及學習相關演唱的技能,還要結合作品特點深入挖掘其中的音樂要素、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以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和音樂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白樺林好地方》這首歌曲雖然很簡單,但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很多音樂學習的要素,如:歌曲前面部分的節奏規整、平穩,但結尾中出現的「XXXXX」的節奏很有特點,對表現歌曲感情有很大的作用。歌曲只有四個樂句,但二、三樂句是重複的,相對於一、四樂句,它的曲調是高的。歌曲旋律主要以小調主三和弦「613」組成,極富特色,而且這種小調歌曲在教材中並不多見。為此,教材的「編創與活動」中還安排了選擇「16」結束音的練習,實則是讓學生感受大小調式的特點。另外,歌曲的拍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新的知識點。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這幾種常見的拍號,雖然本課不要求學生掌握拍的相關知識,但從演唱歌曲的角度來說還是很有必要讓學生有所了解的。同時,教材中又為歌曲編配了固定音高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譜,極大地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力。綜合以上分析,在這個作品中我們可以從節奏、旋律(音高)、拍號、調式、織體、結構(樂句)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敏銳的聽辨能力(節奏、節拍、音高、樂句、旋律的重複與變化等)及演唱、演奏等表現能力,並依此來確定我們的教學目標。

2.注重音樂實踐,以音樂活動串起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豐富的音樂活動中充分感受音樂要素的特點及其表現作用,培養音樂能力。試圖改變傳統音樂課上「對話多活動少」、「分析多體驗少」的現象。

3.教學方法採用了奧爾夫教學法中的聲勢、律動、圖形譜等方法,結合柯達伊歌唱教學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在表現階段採用聲部層層疊加的辦法為歌曲配上固定低音伴奏和打擊樂器伴奏,豐富歌曲的表現力,讓學生在充滿樂趣和挑戰的活動中逐步完成「感受音樂要素——感受歌曲風格——熟悉並掌握歌曲——更好地表現歌曲」這一學習過程。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讓學生既學會了歌曲、感受了歌曲的情感和特點,也在音樂能力上有所鍛煉。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和曲調的有機配合,即刻在人們眼前展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水、山、森林、湖泊這些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使人彷彿置身於迷人的大自然風光之中。全曲由「61235」五個音組成,歌曲為自然小調式,旋律圍繞著小調的主三和弦「613」三個音加以發展。音程以跳進為主,使得曲調穩定中略帶歡快和活潑的情緒表現。曲中有兩處用切分音節奏加強了對比。最後的襯詞「蓬得得蓬蓬」模擬了鼓的敲擊,別具特色。樂曲結束時兩次在主音「6」上拉長節拍,好像一隊在這裡郊遊的少年兒童在鼓聲伴隨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滿童趣,抒發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教學目標

1.通過多聲部的節奏聲勢活動掌握歌曲中的基本節奏,體驗節奏的律動感。

2.在歌曲學唱中提高對樂句、音高、節奏的聽辨能力,了解歌曲的小調式、拍知識,準確演唱歌曲。

3.體驗、理解歌曲表現的美好意境和所表達的對家鄉喜愛、讚美的感情,用優美、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並通過為歌曲加入多聲部的樂器伴奏提高歌曲表現力。

教學重點

在節奏聲勢活動、聽辨、演唱和多聲部合奏中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感受其中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

教學難點

1.多聲部的節奏聲勢及給歌曲配多聲部樂器伴奏。

2.演唱中結束句最後三個音「616」時值的準確掌握。

教學用具

鼓(非洲鼓或鈴鼓)、低音木琴、三角鐵或碰鈴、圓舞板或響板、鋼琴、音響資料及相關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節奏遊戲導入

1.教師拍手,學生模仿,從簡單節奏開始逐步導入歌曲的節奏:

X X→XXX→XXXXX→XXXX X

練習提示:教師在練習時逐漸加快速度,同時有意識地拍出節奏的強弱特點及力度的變化,提示學生在模仿中也要表現出節奏的強弱特點和力度變化。

2.在拍節奏的基礎上進行三拍子和四拍子的聲勢練習:

3.在學生能熟練拍好這兩種節奏的基礎上,教師演奏歌曲,讓學生嘗試選用哪種節奏聲勢比較符合歌曲的節拍。

4.隨歌曲練習節奏聲勢。基礎好的班級,教師也可以把歌曲改編成三拍子,然後讓學生選擇用三拍子的聲勢來隨歌曲練習。

5.兩種節拍混合練習,當聽到節拍變化的時候,節奏、力度等也要隨之改變。

設計意圖:聲勢是奧爾夫教學法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這樣的節奏組合練習有助於學生節奏感的培養以及身體協調性的發展。該環節設計了歌曲中 「XXXXX」的節奏聲勢,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一節奏的特點,同時通過變換節拍的練習,訓練學生對節拍的敏銳感知和反應的能力。

二、歌曲的多聲部節奏聲勢練習

1.出示節奏「」,指導學生按節奏念歌詞。然後將學生分組,一組做該節奏的聲勢,其他組在教師指導下,採用一組一組疊加的辦法加入各自的聲勢:

2.學生反覆練習,穩定、熟練後,教師邊打鼓邊范唱歌曲進入。

3.反覆練習讓學生熟悉歌曲。

三、學唱歌曲

1.導入歌曲名稱——《白樺林好地方》,聽錄音范唱,要求聽出:

(1)歌曲一共有幾句?邊聽邊用手指表示出來。

(2)哪幾句旋律音比較高?哪幾句比較低?

(3)歌曲中有沒有相同或相似的樂句?

2.簡短討論、交流後,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用圖形譜畫出歌曲的結構:

設計意圖: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聆聽歌曲范唱的時候更多的是讓學生關注歌曲的情緒、歌詞內容等,並在討論「情緒是怎樣的」、「歌曲演唱的內容是什麼」等問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事實上這樣的討論意義不大。因此,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向音樂,引導學生在聆聽時關注音樂要素、音樂的特點上來。此處的問題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聆聽中關注樂句、音高、旋律的變化與重複等。

圖形譜也是我們課堂上常用的方法,但我們平時看到的更多是用圖畫來表現歌詞內容,而很少將圖和音樂要素聯繫起來。這裡採用的圖形譜既表現了歌曲的內容(山、湖),又融合了歌曲的結構、旋律的高低、旋律的重複與變化等多種要素,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這些音樂要素的特點,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學唱歌譜:

(1)出示歌譜,教師在鋼琴上彈奏歌曲的旋律,要求學生聆聽並把歌曲中出現的音按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出來。

(2)用柯爾文手勢指導學生唱准「612356」。

(3)找一找歌曲開頭和結尾的音是什麼?(都是6)

(4)學唱第一句旋律,了解拍知識。教師出示譜例:

a.指導學生唱一唱,說說這兩條旋律區別在哪裡。(引導學生關注節拍的不同)

b.複習四拍子的拍號知識,按四拍子的強弱規律唱一唱。

c.教師介紹:拍是以二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是兩拍,強弱規律是「一強、一弱」,然後指導學生按二拍子的強弱規律唱一唱曲調。

(5)完整地跟琴唱會歌譜,重點指導學生唱准結束句「616」的時值。

設計意圖:找一找歌曲中出現的音,把它們從低到高排列起來;找到歌曲的開始音和結束音,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感受歌曲的調式。雖然此處沒有學習小調的知識要求,但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小調的一些特點,也為本課後面「編創與活動」中選擇結束音的練習做了鋪墊。此外,通過比較讓學生區別拍和拍在強弱規律上的不同特點,是為了讓學生在演唱中更好地表現出歌曲的特點。

4.學唱歌詞: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並想像歌詞表現了怎樣的一幅美景?

(2)讓學生帶著對家鄉美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演唱歌曲,並通過力度變化來表現歌曲的意境。(歌曲開始用「」表達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在最後7小節用「」作漸弱處理,表現漸漸遠去的腳步聲??)在演唱過程中,教師用手勢和表情調整學生的音準、力度和情緒表達。

四、為歌曲加入多聲部樂器伴奏,提高歌曲表現力

1.用固定低音為歌曲伴奏:教師出示低音木琴,指導學生找到「d1—a」和「c1—a」,並分別演奏一下;然後以小節為單位給歌曲第一樂句、第四樂句配上「2-6-」的固定低音,給第二樂句、第三樂句配上「1-6-」的固定低音伴奏。

2.在學生隨著木琴低音伴奏反覆演唱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把前面練習的多聲部聲勢轉化為不同的打擊樂器合奏:

3.歌唱和樂隊合作表演,教師指揮或者加入豎笛、口風琴等與學生一起合奏。

4.完整表現歌曲。

設計意圖:由於前面已經有了多聲部聲勢的基礎,在這個環節讓學生把聲勢轉化為打擊樂器,同時加入簡單的低音木琴伴奏可以大大豐富歌曲的表現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互相傾聽和歌曲表現能力。在用低音木琴伴奏時,要遵循簡單、合理的原則,不要太複雜,以便小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迅速掌握並進行表演。設計時,我只用了三個低音,採用固定音型的辦法讓學生能儘快學會演奏。如果沒有木琴也可以讓學生在鋼琴上找到這幾個低音,一樣也能伴奏。

五、編創歌詞

每人(或小組合作)編創讚美自己家鄉的歌詞,唱一唱。(此環節視課堂教學時間,可作為課外拓展的內容)

六、總結與評價,結束課業

後?記

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是當今世界範圍內影響比較大的三大音樂教學體系。這些教學體系進入我國,給一線的音樂老師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也給我們基礎音樂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找到了突破口。然而和所有的國外教育理念進入中國一樣,這些音樂教學體系進入中國也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主要是這些體系本身有其系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而國內中小學使用的音樂教材並不一定適合運用在其整個教學體系之中;同時由於國內音樂教師的整體水平尚不能與誕生這些體系的國家相比,尤其是我們的音樂教師自主編創教材的能力比較薄弱,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視野也比較有限、資源比較少,因此,全盤引入這些教學體系顯然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讓老師按現行的教材上課仍是必須的,這樣可以避免我們的音樂教學陷入無序和混亂的狀態。一種比較理想的做法,就是將這些先進教學體系的理念和方法與我們現行的教材教學內容相結合,實現國外先進音樂教學體系的「本土化」。事實上,仔細研究我們現行的教材,不難發現教材中其實也已經融合了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嘗試著用現有的教材內容,結合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等先進教學體系的理念和方法設計了本課,旨在給我們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創新音樂課堂教學,深度開發和利用現行教材資源提供一種思路和參考,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淺談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
《中華詩詞三百首》教學參考資料庫之八
語文教學:我寄愁心與明月——「情景關係詩」教學案
【教學風采】培養孩子變通的好習慣
乒乓教學---關於純正的反手弧圈球該追求更爆才是!

TAG:設計 | 教學 | 反思 | 地方 | 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