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義務教科書人教版八上歷史全冊教案
語文 |
作文 |
數學 |
英語 |
法治 |
物理 |
化學 |
生物 |
史-地 |
音樂 |
育兒 |
網校 |
新人教義務教科書八上歷史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第1課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的基本史實。
2.了解林則徐維護中華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了解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時空坐標中,掌握系統有序的歷史知識網路,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
2.通過對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林則徐虎門銷煙及鴉片戰爭中愛國將領英勇抗敵事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林則徐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播放虎門銷煙的圖片,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麼嗎?是誰領導這場偉大的鬥爭的?
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
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
1.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危機四伏。西方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並不斷向外進行殖民主義擴張,掠奪殖民地。
2.在正當貿易中,中國處於明顯的出超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
3.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住廣東查禁鴉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被當眾銷毀。這是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1.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政府公然支持罪惡的毒品走私,發動侵華戰爭。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
2.鴉片戰爭中,英勇作戰犧牲的將領有關天培和陳化成;
3.由於清朝大多數統治者昏庸愚昧,對內敵視人民,對外妥協投降,再加上經濟落後,武器落後,戰爭終以清朝的失敗結束。
三、《南京條約》的簽訂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有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__100萬銀元;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2.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3.1844年,清政府被迫與美國、法國分別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4.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銷煙引起的。這種說法對嗎?
結論:不對。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探究二】為什麼說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結論:《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是形式上的獨立的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已開始受到外來的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衝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總結歸納 提升能力
鴉片戰爭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鴉片走私的危害
林則徐禁煙
英國發動侵略戰爭戰爭經過
愛國將領
《南京條約》的簽訂內容
影響
達標測評 鞏固新知
1.1839年3月,某大臣到廣州對各國商人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暫與此事相始終,斷無終止之理。」該「大臣」是( C )
A.琦善 B.洪秀全 C.林則徐 D.瓦德西
2.林則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摺中指出:「迨(等到)流毒於天下,則危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yì yì)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反映了當時的中國社會( A )
A.鴉片泛濫成災 B.西方傳教士活動猖獗
C.自然經濟加速解體 D.國家主權不斷喪失
3.《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寫道:「這場戰爭把中國拖入世界。從此開始,中國遭受了列強的百般蹂躪;從此開始,中國人經受了尋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難。」文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 B )
A.甲午戰爭 B.鴉片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第二次鴉片戰爭
4.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A )
A.《南京條約》 B.《璦琿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2.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知道它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發展過程,掌握時空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2.培養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並透過現象看本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揭露資本主義列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中國所犯的種種罪行,教育學生不忘國恥。
2.認識一個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後與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鬥,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目標。
【教學重點】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第一幅是圓明園興盛時局部圖,第二幅是英法聯軍焚毀後的圓明園遠瀛觀殘跡。圓明園在北京西郊,清朝幾代帝王調集全國的能工巧匠,歷經150年時間,在這裡建起這座中西結合,豪華壯觀的皇家園林。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洗劫了圓明園,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燒。如今的圓明園,只有遠瀛觀的幾根石柱還屹立在那裡。它像一座紀念碑,記錄著英法聯軍摧殘中華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麼,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又是怎麼回事?
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
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次年,英國和法國聯合出兵,攻陷廣州。
3.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
4.清政府在與英、法、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中,被迫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1.1860年,英、法兩國借口換約受阻,再次出兵佔領天津,進逼北京,咸豐帝讓他的弟弟奕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0月初,英法聯軍對圓明園大肆搶劫,之後放火燒毀。
2.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在條約中,清政府除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償額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2.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佔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為什麼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培養「論從史出」能力與學史方法)
繼續:(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脈相承: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2)戰爭的性質一脈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3)戰爭的影響一脈相承: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
擴大:從戰爭的進程來看:(1)侵略力量擴大。鴉片戰爭侵略軍只有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出兵,美俄參與。(2)侵略時間增長。第一次鴉片戰爭歷時兩年多;第二次鴉片戰爭延續四年之久。(3)侵略區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第二次從沿海一直侵入中國清政府的都城。(4)簽約國和條約增多。第一次只與英法美三國簽約;第二次簽約國和簽約數增多。從戰爭的影響看:(1)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開5處,割香港島。第二次開11處,增割九龍司地方一區,喪失東北及西北邊疆大片領土。(2)賠款增加:第一次是賠款2 100萬銀元;第二次新增巨額賠款。(3)破壞了中國更多的主權。
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總結歸納 提升能力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借口、時間、經過
《天津條約》的簽訂
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簽訂《北京條約》
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達標測評 鞏固新知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以哪兩國聯軍為主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D )
A.英美聯軍 B.美俄聯軍 C.俄法聯軍 D.英法聯軍
2.「數日後,一匹快馬向熱河方向飛馳,恭親王向咸豐帝報告了『花園』被燒的消息……」該歷史情景應出現在( C )
A.林則徐廣東禁煙期間 B.鴉片戰爭期間
C.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D.甲午中日戰爭期間
3.法國大文豪雨果有這樣的評價:「只要想像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無與倫比的圓明園被毀於( B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4.成語「趁火打劫」用來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干此勾當,強佔中國大片領土的國家是( D )
A.英國 B.法國 C.日本 D.俄國
5.法國上尉巴特雷寫信給雨果,要雨果歌頌他們。他認為,「這次遠征行動幹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可雨果卻嚴厲地譴責了他們的行徑。「他們的行徑」是( B )
A.發動鴉片戰爭 B.火燒圓明園
C.割佔中國大片領土 D.對華傾銷商品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興起和發展。
2.了解太平天國的兩個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內容及其評價。
3.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轉折點,失敗標誌及失敗原因,認識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失敗的啟示。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合作討論的方式,結合教師所給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其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行為標準的情感體驗。
2.通過對失敗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領導集團內部的鬥爭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和功績、《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
【教學難點】
《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及最終失敗的原因。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播放電視連續劇《太平天國》的主題曲和有關的電視畫面,以氣氛的渲染,將學生的思緒遷移到以往的歷史中去。大約在170多年以前,中國歷史上爆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革命:太平天國運動。它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為什麼會爆發太平天國運動這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它是如何發展的?結局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一課:太平天國運動。
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
一、洪秀全與金田起義
1.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隨著剝削的加重,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農民的反抗鬥爭不斷在各地發生。
2.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並和同學馮雲山前往廣西傳教。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3月,太平軍攻佔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
2.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但其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
3.1853年,為了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太平天國開始進行北伐和西征。經過3年多的征戰,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
三、天京陷落
1.定都天京後,領導人享樂腐化,爭權奪利。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2.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讚賞。但由於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
3.1860年,曾國藩的湘軍包圍安慶,安慶陷落;1862年,湘軍圍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天京的陷落,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
4.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5.太平天國堅持鬥爭14年,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太平天國是怎樣分配土地的?你對《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性文件是如何認識的?
結論: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認識:《天朝田畝制度》集中反映了農民階級對土地的要求。兩千年來,農民階級的鬥爭要求就是獲得土地,在以往的鬥爭中,雖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糧」這樣的口號,但只有《天朝田畝制度》將農民的願望變成了系統的、明確的、有力的綱領,它是農民革命鬥爭的思想結晶,它標誌著農民革命達到了最高峰。但是《天朝田畝制度》存在著空想性。它是在維持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實施絕對平均主義,這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脫節,也不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無法實現的。
【探究二】如果沒有中外反動勢力的相互勾結,太平軍就會改寫自古以來農民屢反屢敗的歷史。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結合史實說明。
結論: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和對太平天國的聯合鎮壓,是賦予太平天國運動的一大特徵,它只是太平天國覆亡的重要客觀因素,並非決定因素。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農民階級的這種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學的理論,政治上提不出正確的革命綱領,組織上無法克服宗派主義傾向和保持內部團結,所以他們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總結歸納 提升能力
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與金田起義金田起義
永安封王
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佔南京
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北伐和西征
天京陷落天京事變及其影響
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
天京陷落
太平天國起義的意義
達標測評 鞏固新知
1.馬克思說,「推動了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國運動)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的大炮」「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 )
A.鴉片戰爭激化了中國社會矛盾,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B.太平天國運動反對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賣國行為
C.太平天國運動以反對外國侵略為主旨
D.鴉片戰爭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源
2.太平天國政權組織初步建立的標誌是( C )
A.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B.洪秀全稱「天王」
C.太平天國在永安封王建制 D.太平天國定都天京
3.李大釗說:「太平天國禁了鴉片,卻採用了宗教;不建設民國,而建設天國,這是他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段話主要是指太平天國( C )
A.沒有現實的革命目標 B.對西方列強侵略缺乏警覺
C.缺乏科學理論指導 D.沒有徹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單元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
第4課 洋務運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對洋務運動的評價。通過對洋務運動的分析,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發展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運用分組討論評價洋務運動,通過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學會從圖片等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教學重點】
洋務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概況。
【教學難點】
洋務運動的評價。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又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沉重打擊,統治已是風雨飄搖,面對殘酷的現實,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分化,在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次統治階級內部的自救運動。這就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這場自救運動有哪些內容?結果如何?
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
一、洋務運動的興起
1.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
2.中央代表人物有奕;地方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3.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們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
二、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
1.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先後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為了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3.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比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三、建立新式海陸軍
1.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採用西式兵操練兵,使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
2.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大規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3.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但由於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於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在中央以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他們在跟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認識到列強的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的統治。頑固派以大學士倭仁為代表。他們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務,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這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慈禧太后也是頑固派,不過她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採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結論:洋務派頑固派都是維護清政府統治為目的的。
【探究二】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從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事件能力出發,可從兩方面評價洋務運動。第一、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富強,也無法實現維護清朝統治的目的。第二、洋務運動的進步性表現為: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在客觀上對本國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解體作用,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結論:從維護封建統治的角度看,洋務運動失敗了。但洋務運動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總結歸納 提升能力
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興起時間
代表人物
目的
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自強:發展近代軍事工業
求富:開辦近代民用企業
建立新式海陸軍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達標測評 鞏固新知
1.洋務派發起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D )
A.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B.發展軍事工業
C.發展民用工業 D.維護清朝統治
2.「中國文武制度,事實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為此,洋務派創辦了( A )
A.近代軍事工業 B.近代民用工業 C.近代海軍 D.新式學堂
3.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 A )
①創辦軍事工業 ②創辦民用工業 ③籌建海軍 ④廢除科舉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在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提出的口號是( D )
A.制夷 B.自強 C.滅洋 D.求富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旅順戰役、威海潰敗、《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認識到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認識到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觀念。
【教學重點】
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內容。
【教學難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的影響、瓜分狂潮。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展示聞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灣》。「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裡的「夏日」是指哪個國家?台灣又是怎樣離開母親的呢?
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
一、甲午中日戰爭
1.1894年7月,日軍進攻駐守朝鮮的中國軍隊,並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這場戰爭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
2.9月,日軍分多路圍攻平壤。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清軍將領左寶貴中炮犧牲,統帥葉志超棄城逃跑,平壤陷落。
3.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下令沖向日艦吉野號,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這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戰後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不許出海迎敵,日軍奪取了制海權。
4.日本分兩路入侵中國。一路渡鴨綠江,佔領九連城等地,直逼遼陽。另一路從遼東半島登陸,直取大連、旅順。旅順守將徐邦道血戰四天,因寡不敵眾而戰敗。日本佔領旅順後,連續進行了四天的大屠殺,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
5.1895年,日本進攻山東威海衛,北洋水師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二、《馬關條約》的簽訂
1.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
2.經過談判,雙方簽訂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3.《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國狂潮
1.《馬關條約》簽訂後,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3__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以此為契機,列強在中國掀起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中國狂潮。
2.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這一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中國失敗的原因。
(1)主觀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失敗。①戰前,清政府不作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後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如平壤之戰,威海衛之戰的慘敗。②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秋,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於不顧。(2)客觀方面: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實力略強,中國相對落後。
結論:縱觀中國的社會狀況,與日本相比不僅在軍事、經濟和科技上落後,還在於政治制度腐敗。北洋艦隊的覆滅,說明了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道路已走不通了。從此,中華民族開始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改變中國落後政治制度的嘗試。
【探究二】《馬關條約》影響。
《馬關條約》的內容,可概括為割領土、賠巨款、開四埠、設工廠四個方面。《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苛刻、對中國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1)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不僅使大片領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嚴重削弱了中國的國防,便利了日本對中國的進一步侵略。(2)巨額賠款,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而且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經濟危機。為償付賠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債,帝國主義國家則通過附有苛刻條件的貸款,進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於帝國主義。同時,這筆賠款,也增強了日本的侵略力量。(3)四個通商口岸的開闢,等於把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和江浙兩省,向日本同時也向其他帝國主義開放,便於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原料。(4)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這就直接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同時,這條約規定也反映了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的要求。而資本輸出必然導致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和強租「租借地」。
結論:所以說《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探究三】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背景。
(1)自鴉片戰爭以來,美國多次參與侵華活動;但是,由於當時美國實力比英國等國弱,難以單獨對中國進行侵略活動。(2)南北戰爭後,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到19世紀9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一工業強國,但軍事力量還較弱。(3)1898年美西戰爭之時,列強已在中國強佔了租借地,劃分了「勢力範圍」。為改變這種局面,為了分享西方列強在華的侵略權益,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
結論:門戶開放政策使帝國主義對華的爭奪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門戶開放」政策並沒有減少中國被瓜分的危險,中國的民族危機更加嚴重了。
總結歸納 提升能力
甲午中日戰爭與
「瓜分」中國狂潮甲午中日戰爭時間:1894年
主要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戰役、
威海衛戰役
《馬關條約》的簽訂時間:1895年
內容及影響
「瓜分」中國狂潮
達標測評 鞏固新知
1.某班級召開的歷史故事會上,一位同學講到「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此詩句讚頌的是( C )
A.關天培 B.左宗棠 C.鄧世昌 D.林則徐
2.「鄧世昌毅然下令,開足馬力,直衝敵艦,決心與敵人同歸於盡。」有此場景的史實是( C )
A.虎門銷煙 B.太平天國運動
C.黃海大戰 D.義和團運動中學歷
3.2016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2015年中國六項考古新發現,致遠艦等六項發現入選。致遠艦將士壯烈成仁的地點是下圖中的( A )
4.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開始,列強通過侵略戰爭的方式,與中國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上述內容出自( B )
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辛丑條約》 D.《璦琿條約》
5.「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下列集中體現了這一「巨禍」的史實是( C )
A.《南京條約》的簽訂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馬關條約》的簽訂 D.《辛丑條約》的簽訂
6.在近代,開放杭州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條約是( D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
7.曾經通過《馬關條約》割佔中國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的國家是( C )
A.葡萄牙 B.英國 C.日本 D.美國
8.著名詩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詩中的「割台灣」與下列哪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有關?( C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9.《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 B )
A.割地 B.開設工廠 C.賠款 D.劃使館界
10.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在( A )
A.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 B.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
C.八國聯軍戰爭爆發後 D.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
11.在近代,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妥協
B.洋務派開展的「自強」「求富」運動
C.民族資產階級發動的民主革命
D.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
第6課 戊戌變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公車上書、維新運動的展開等基本史實、初步認識百日維新的內容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意義等。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歷史圖片和史料,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感知歷史,分析史料得出結論,歸納出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得出變法失敗的原因、意義和教訓;通過討論「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和為變法圖強勇於犧牲的事迹,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意義。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時,統治階級內部開明的官員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希望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達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目的,但結果失敗了。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面對地主階級探索救國救民的失敗,在洋務運動中興起的民族資產階級又將以怎樣的方式繼續探索鬥爭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進入第6課《戊戌變法》的學習。
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
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1.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公車上書失敗後,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
3.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中國如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
二、百日維新
1.1897年冬,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上書光緒帝,呼籲變法救國。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決心變法。1898年6月,清政府頒布詔書,宣布實行變法。隨後,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製國家預算;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2.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阻撓和破壞變法法令的貫徹。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譚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
3.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為什麼說戊戌變法是失敗的?
維新變法終究還是為了維持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不能從根本上拯救中國,而且沒有認識到武裝力量的重要,也不適合中國落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失敗是歷史的必然。而且維新變法的領導者沒有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本質,而且即使沒有袁世凱的告密變法也不會成功,因為當時的變法領導者依靠的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並且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根本不能執行變法,再加上當時的殖民者也干涉這次變法,導致最後變法的失敗,所以說這場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變法雖然失敗,但其進步性、積極作用不可抹煞。
結論:戊戌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探究二】戊戌變法與戊戌政變的區別。
(1)戊戌變法:是指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具有愛國、進步的意義,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2)戊戌政變:是對戊戌變法的殘酷鎮壓,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的大肆捕殺維新派,廢除變法詔令的流血事件(政變),是反動的,具有阻撓和破壞性作用,它的發動,標誌著戊戌變法的失敗。
結論:戊戌變法與戊戌政變有著本質的區別。
【探究三】戊戌變法的性質。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使中國走向強大,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同時也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更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是中國人民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一個驛站,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雖然歷時短暫,卻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分析其失敗原因對於我們今天的改革事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結論:戊戌變法是一次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
總結歸納 提升能力
戊戌變法康有為與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百日維新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內容及結果
意義: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達標測評 鞏固新知
1.陳旭麓說「知識分子是民族的大腦,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們的使命。」由1 300多名舉人發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圖強的歷史背景是( C )
A.鴉片戰爭的炮聲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甲午戰爭的慘敗 D.中華民國的成立
2.如圖是某報刊登的上海廣智書局的新書廣告,其內容表明當時知識界流行的思想是( B )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
3.下列人物中,極力宣傳「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觀點,推動維新變法的是( B )
,A.曾國藩 ,B.康有為
,C.鄒容 ,D.陳獨秀
因微信字數限制,複製打開http://t.cn/RCTo6Eq下載word文檔教案和全冊課件
推薦閱讀:
※鏡頭下消失的九龍城寨生活 圖說歷史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概述
※蔣介石為何秘密給胡適送錢?
※當官的為啥多迷信
※二戰前列強都在欺負中國,為何德國卻平等對待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