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全注 全譯 史記(上冊)
全注 全譯 史記(上冊)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1〕
劉起釪 林小安 註譯
黃帝者,〔2〕少典之子,〔3〕姓公孫,〔4〕名曰軒轅。〔5〕生而神靈,〔6〕
弱而能言,〔7〕幼而徇齊,〔8〕長而敦敏,〔9〕成而聰明。〔10〕
【注釋】〔1〕《五帝本紀》,本篇是司馬遷對我國夏代以前先民歷史的概述。迄 今為止,我們對古人盛傳的夏代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零星的傳說上。目前,我國的考古工作者正在根據古代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帶晉南、豫西,尋找揭示夏人社全面貌的 遺址、遺物。在未獲得足夠的實證之前,對夏代的歷史尚無法得出確定的結論。傳說在 夏以前的「五帝」時期同樣如此。人們把人類有確切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稱為「史前史」。我國史學家則把沒有確切文字記載,而由口耳傳說構成的歷史,稱為「中國古史的傳說 時代」。《五帝本紀》記述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歷史。司馬遷在本篇中的記述,前三帝黃 帝、顓頊、帝嚳,全據《五帝德》(載於《大戴禮記》),補充以《帝系》(司馬遷稱為《帝系姓》,出《世本》,亦載於《大戴禮記》);後二帝唐堯、虞舜全據《尚書?堯 典》,都是照抄原文,《堯典》之外,再補充以《帝系》、《五帝德》之說及《世本》。這裡所稱的「帝」是後世的稱呼,當時中國尚處在氏族社會,所謂「五帝」不過是部落 聯盟首領中的佼佼者。這個時期,氏族如林,每個氏族及其聯盟都有自己漫長的發展史。 他們在各自發展的每個階段上,在生產和生活方面總有種種的發明和創造,同時,經常出現氏族間的生存鬥爭。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往古史跡在傳說過程中,常把不同人、不 同時期的事迹歸集到少數神話化了的人物身上。在古代傳說中,古帝名本來是很多的。 但是,自從戰國後期流行五行說以後,什麼都要配成「五」,於是就要在許多古帝中拉出「五個」來抵充「五帝」,因而先後出現過四種「五帝」說:第一,前期五帝說。此 說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今見於《大戴禮記?五帝德》、《帝系》、《呂氏 春秋?古樂》、《尊師》、《史記》。最早《國語?魯語》載此五帝資料,唯未明稱「五 帝」。第二,後期五帝說。此說五帝為伏犧、神農、黃帝、堯、舜。今見於《戰國策?趙 策》、《易?繫辭》、《莊子?繕性》、《淮南子?俶真》、《三統曆》。第三,戰國 末提出的五帝說。此說五帝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今見於《呂氏春秋?十 二紀》、《禮記?月令》、《淮南子?天文訓》、《時則訓》。第四,漢、晉編定五帝說。此說五帝為少昊、顓頊、嚳、堯、舜。今見於《世經》、偽《孔安國古文尚書序》, 自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至清代,一直承用此五帝說。司馬遷在這篇《本紀》中採用的 是第一種五帝說。〔2〕「黃帝」,傳說時代姬姓部族神化了的始祖,被當作我國古史 傳說時代最早的一位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公認他為全族的始祖。大抵黃帝族原生息於黃河上游西北廣大地區,《國語?晉語》曰:「黃帝以姬水(今陝甘的渭、湟之間) 成,炎帝以姜水(經岐山、扶風、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黃帝之被稱為姬姓,炎帝之被稱為姜姓,反映了他們原為周代姬、姜兩族的遠祖。幾十年 來,考古工作者在傳說中的姬、姜兩族生活的區域(湟、渭流域)內,陸續發現了新石 器時代仰韶時期、龍山時期先民活動的大量遺址、遺物。著名的如:甘肅秦安大地灣(距今六、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距今六千年)、寶雞北首領(距今六千年)、甘肅臨 洮馬家窯(距今四、五千年)、廣河齊家(距今三、四千年)、陝西西安客省庄(距今 四千年)。在上述地區還發現了距今四千年前後的原始銅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
研究所編著的《新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考古學報》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中國早期 銅器的初步研究》等)。說明了這個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發祥地。傳說中的炎、黃時期應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體相當新石器時代的龍山前期。在姬姓建立的周王朝 統治的數百年間,人們紛紛把古代的蠶桑、衣裳、醫藥、井臼、舟車、弓矢、宮室、文 字、曆法等重大發明全都歸屬於黃帝及其大臣。然而,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先民遺物中,就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紡輪和木槳,說明長 江流域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原始農業、紡織、舟楫等並 非姬姓黃帝一族的發明。不僅如此,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距今五至六千年)、龍山文化(距今四千年),長江中游地區的大溪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屈 家嶺文化(距今四、五千年),長城外大、小凌河的紅山文化(距今六、七千年),都 有著與黃河中上游大體相同的發展進程,也有種種發明,共同創造著古代文明。隨著歷史的發展,炎、黃兩族在漫長的時期中,同上述地區的先民逐漸融合成統一的民族。在 春秋、戰國之世,反映這一統一需要的就是要把各不同部族統通說成是出於同一血緣的 兄弟族,於是把各族不同的宗祖神編排成一個世系的創作就出現了。以黃帝為始祖的包括所有東西南北各族的大譜牒《帝系》編成了。接著在《五帝德》里,就把黃帝和顓頊、 帝嚳、堯、舜編為「五帝」。〔3〕「少典」,古氏族名。《國語?晉語》云:「少典 娶有洩氏女,生黃帝、炎帝。」〔4〕「公孫」,清崔述《補上古考信錄》指出:「公孫是公之孫,上古時無此(公孫)稱。」 〔5〕「軒轅」,音 xu1n yu2n。晉皇甫謐雲 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山海經?西次三經》云:「玉山,是西 王母所居也。」「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於黑水。」 郭璞註:「黃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號軒轅丘。」而西王母所居,據《山海經?大 荒西經》說居於崑崙之丘。《後漢書?明帝紀》稱甘肅敦煌附近山為「崑崙」。《山海經?西山經》稱黑水出於崑崙之丘。《莊子?至樂篇》稱「崑崙之墟,黃帝之所休」,
《在宥篇》說黃帝見廣成子於空同之上。《山海經?海外西經》又說軒轅之國在窮山之 際,據郭璞注,窮山在岷山一帶。傳說雖不盡相合,但都不離陝、甘一帶。與黃帝族長期世通婚姻的炎帝族為姜姓部族。姜族即古分布於今甘、青地區的古羌族的分支。「羌」 字從羊從人,「姜」字從羊從女,羌族、姜族應為與游牧相關的部族。由此亦可知黃帝 族應原在鄰近甘、青的地區。〔6〕「神靈」,聰慧超群,非凡人可比。〔7〕「弱」, 幼弱。〔8〕「徇」,通「恂」,溫順恭謹。「齊」,勤敬守禮。〔9〕「敦」,誠樸寬 厚。「敏」,聰慧勤勉。〔10〕「成」,年二十為成人。「聰」,聽覺靈敏。「明」, 視覺靈敏。「聰明」,謂明辨事理。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1〕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 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2〕以征不享,〔3〕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4〕 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5〕諸侯咸歸軒轅。〔6〕軒轅乃修德振兵,〔7〕 治五氣,〔8〕蓺五種,〔9〕撫萬民,度四方,〔10〕教熊羆貔貅朦虎,〔11〕以 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12〕三戰,然後得其志。〔13〕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14〕遂禽殺蚩尤。〔15〕而諸侯 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 者去之,〔16〕披山通道,〔17〕未嘗寧居。
【注釋】〔1〕「神農氏」,傳說時代部族名,以善耕植懂醫藥著稱。西漢末《世 經》以後將神農與炎帝合二而一,先秦古籍則神農與炎帝並列。〔2〕「干」,盾,古時作戰用以護身抵禦敵兵的武器。「戈」,古時作戰用的勾兵,是先秦時期主要的兵器 之一。〔3〕「享」,祭獻,進獻。這裡指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敬獻之禮。〔4〕「蚩尤」, 音 ch9 y$u,傳說時代部族首領名,舊說為東方九黎部落酋長。有關傳說多在今山東省 西部地區。可參閱徐旭生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5〕「炎帝」,傳說時代姜姓 部族的宗祖神。據《國語?晉語》知該族生息在今陝西省渭水流域,是生息在今甘、青地區的羌族的分支。以炎帝為宗祖神的姜族與以黃帝為宗祖神的姬族世通婚姻。本書《周 本紀》記述姬姓周部族的先祖曰:「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說文》云:「邰,炎帝之後,姜姓,封邰,周棄外家。」著名的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妃太姜,也 是姜姓部族的女子。在周武王伐紂之戰中指揮大軍、滅殷後第一個受封並負責鎮守東方 的是姜姓的師尚父,以及有周一代,周王及姬姓貴族不斷同姜姓聯姻,都反映了自遠古以來姬、姜兩族親密的關係。尊奉炎帝、黃帝為華夏全族的始祖,實屬周人對自己母系 遠祖炎帝、父系遠祖黃帝的獨尊和神化。「陵」,通「凌」,欺凌。〔6〕「咸」,全, 都.「歸」,歸順。〔7〕「修德」,講求道德、施行德政。「振兵」,整治軍隊。〔8〕 「五氣」,即戰國時人所稱的「五行之氣」,被當作生養萬物之原。此處指仁、義、禮、 智、信五種基本道德觀念。這裡是司馬遷用後世觀念講述古人。〔9〕「蓺」,古「藝」 字,種植。「五種」,即五穀,指黍、稷、菽、麥、稻,實泛指諸農作物。〔10〕「度」, 音 du$,忖度。〔11〕「羆」,音 p0,熊屬猛獸。「貔貅」,音 p0 xi&,豹屬猛獸。 「朦虎」,似貍猛獸。「朦」,音 ch&。此句謂訓練像猛獸一般的勇士。古人作戰亦用繪有猛獸的旌旗指引軍士,故亦用此獸名代指軍伍。〔12〕「阪泉」,音 b3n qu2n, 古地名,其今地有數說:一說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一說在今山西運城鹽池附近。黃帝族與九黎三苗族首領蚩尤之爭,在《尚書?呂刑》已有反映,是一由來已久的歷史傳說, 當有史實為背景。至於黃帝與赤帝有阪泉之戰,始見於《五帝德》。到《五帝本紀》中改赤帝為炎帝,以炎為南方赤,是陰陽五行說盛行以後事,可見這一傳說之後起甚明。 炎、黃(即姜與姬)是相互婚姻之族,同自西北發展到中原,患難與共,無自相火併之 理,正如周之姬與姜、遼之耶律氏與審密氏,阪泉之戰只能是涿鹿之戰一事在傳說中的分化。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已指出:「阪泉之戰即涿鹿之戰,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 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稱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按《水經?漯水注》: 「涿水出涿鹿山」,「又東北與阪泉合」,「《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 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黃帝祠。』」下洛即今涿鹿。是阪泉與涿鹿實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稱,都可證阪泉之戰即涿鹿之戰。〔13〕「志」,志向,目的。此 指擊敗炎帝。〔14〕「涿鹿」,即今河北涿鹿。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為傳說時代最著名 的戰事之一。〔15〕「禽」,通「擒」。〔16〕 「平者」,謂平服者。〔17〕「披」, 劈開。
東至於海,登丸山,〔1〕及岱宗。〔2〕西至於空桐,〔3〕登雞頭。〔4〕 南至於江,〔5〕登熊、湘。〔6〕北逐葷粥,〔7〕合符釜山,〔8〕而邑於涿鹿之阿。〔9〕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10〕置左右大監,〔11〕監於萬國。〔12〕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13〕 獲寶鼎,迎日推策。〔14〕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15〕順天地之 紀,〔16〕幽明之占,〔17〕死生之說,〔18〕存亡之難。〔19〕時播百穀草木,
〔20〕淳化鳥獸蟲蛾,〔21〕旁羅日月星辰,〔22〕水波土石金玉,〔23〕勞勤心
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24〕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25〕
【注釋】〔1〕「丸山」,相傳在今山東省臨朐縣境。〔2〕「岱宗」,泰山別名岱,古人以泰山為眾山所宗,故稱岱宗。〔3〕「空桐」,山名,又作「崆峒」,在今 甘肅省平涼市西,屬六盤山。〔4〕「雞頭」,山名,在空桐。〔5〕「江」,指今長江。
〔6〕「熊」,熊耳山,本書《封禪書》《索隱》引《荊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 有熊耳山」,在今湖南益陽境。「湘」,亦山名,在益陽境。〔7〕「葷粥」,音 x&n y), 又作「葷允」、「熏鬻」,我國古代北方部族。唐司馬貞說:葷粥,堯、舜以上稱「山 戎」或「熏粥」,夏代稱「淳維」,殷代稱「鬼方」,周代稱「醨狁」,漢代稱「匈奴」。
〔8〕「合符」,朝會諸侯時合驗表明身份的符契。「釜山」,傳說在今河北涿鹿一帶。
〔9〕「而邑於涿鹿之阿」,相傳黃帝曾在此築城建都。「阿」,山下廣平之地。〔10〕 「官名皆以雲名,為雲師」,相傳黃帝受命時,天呈祥雲,故黃帝以云為所屬官吏和軍 隊命名。〔11〕「監」,音 ji1n,官名,司職監察。〔12〕「監」,音 ji4n,動詞, 監督稽查。〔13〕「封禪」,古代祭祀天地神靈的禮儀,祈求降福祛災。古代只有功業 盛大的受命帝王,有了符瑞,才有資格到最神聖的山泰山,去祭禮最高的上帝。「封」,在泰山祭天。「禪」,在泰山下樑父山祭地。〔14〕「迎日推策」,指觀象授時,即根 據多年觀察天象所掌握的規律,推算即將到來的季節時日。「策」,策算。〔15〕「風 後、力牧、常先、大鴻」,傳說中黃帝任用的大臣。〔16〕「順」,遵循。「紀」,法則。〔17〕「幽」,指「陰」。「明」,指「陽」。「占」,「故」字之殘,《大戴禮 記》、《孔子家語》均作「故」,可證。古人把日月、明暗、天地、寒暖、男女、生死等事物的對立和變化統稱為陰陽之變,用此概括宇宙萬物的變化。〔18〕「說」,緣由。
〔19〕「難」,音 n4n,變故。〔20〕「時」,通「蒔」,栽種。〔21〕「淳」,溫和 順從。此指馴化野獸為家畜。「蛾」,一本作「豸」。《爾雅?釋蟲》:「有足曰蟲, 無足曰豸。」〔22〕「旁羅」,《大戴禮記?五帝德》作「歷離」。此言廣泛追尋日月 星辰的蹤跡,以求觀象授時。〔23〕「水波」,《大戴禮記?五帝德》作「極畋」。「極」, 羅致。「畋」,取用。此句「水波」與上下文「時播」、「淳化」、「旁羅」、「勞勤」、 「節用」相對舉,皆為動詞。「水波」於此句義不可解,當為傳寫之誤。〔24〕「節」, 節制,適度。〔25〕「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戰國時期鄒衍創五德終始說,以黃帝為土德,色尚黃。以後各古帝的「德」或有變動,而黃帝的土德始終沒有變。也有可能 由於黃帝部族居陝北受黃土之恩惠,故崇奉土德,並以為號。後來鄒衍因之以成其說。
黃帝二十五子,〔1〕其得姓者十四人。〔2〕
【注釋】〔1〕「二十五子」,此說采自《國語?晉語》胥臣語。「二十五子」晉語作「二十五宗」,疑是黃帝部族中的二十五支。〔2〕「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晉語》謂十四人實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其 中青陽與夷鼓同為己姓,玄囂與蒼林同為姬姓。
黃帝居軒轅之丘,〔1〕而娶於西陵之女,〔2〕是為嫘祖。〔3〕嫘祖為黃 帝正妃,〔4〕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5〕是為青陽,青陽降 居江水;〔6〕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7〕昌意娶蜀山氏女,〔8〕曰昌仆, 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9〕葬橋山。〔10〕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 是為帝顓頊也。〔11〕
【注釋】〔1〕「軒轅之丘」,酈道元《水經?渭水注》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
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上邽城在今甘肅天水南。在有關軒轅丘的各種 記述中,以此距《國語?晉語》所說黃帝生於姬水、炎帝生於姜水(即岐水)處最近。近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發現了令人驚嘆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該遺址 一座被有的考古學家稱做殿堂式的房址中,只出禮器而不出生活用器,說明這個地區是 古代文明發展較早且較發達的中心區域之一。而秦安正位於天水北不到五十公里處,與文獻記載的姬姓黃帝部族活動的區域相吻合。〔2〕「西陵」,《太平御覽》引《史記》、
《大戴禮?帝系篇》並作「西陵氏」,古氏族名。顧名思義,該部族當生活在西部山陵 地區,與黃帝族相鄰近。〔3〕「嫘祖」,《大戴禮?帝系篇》云:「黃帝娶於西陵氏 之子謂之累祖,產青陽及昌意。」累祖即嫘祖,傳說為蠶桑絲織的發明者。「嫘」,音 l6i。〔4〕「嫘祖為黃帝正妃」,《漢書?古今人表》云:「方雷氏,黃帝妃,生玄囂, 是為青陽。絫祖(即嫘祖),黃帝妃,生昌意。肜魚氏,黃帝妃,生夷鼓。母,黃帝 妃,生蒼林。」《帝王世紀》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次妃肜魚氏女生夷鼓,一曰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5〕「囂」, 音 xi1o。〔6〕「江水」,唐張守節《正義》以為即《漢書?地理志》所載古江國所在, 即今河南息縣。〔7〕「若水」,舊說江水、若水均在蜀(今四川西部),似不足信。
〔8〕「蜀山氏」,古氏族名。《路史?國名紀》云:「蜀山,昌意取蜀山氏,益上也。今濟有蜀山,或其分也。」《新定九域志》卷一《古迹》濟州稱:「蜀山,《爾雅》雲
『蜀』者,『獨』也。」此蜀山在今山東汶上。〔9〕「崩」,古稱帝王死為「崩」。
〔10〕「橋山」,《漢書?地理志》等書均以為在漢陽周縣,即今陝西子長、綏德西。
〔11〕「顓頊」,音 zhu1n x&,古帝名。顓頊應非一人之專名,乃其部族及其首領之 代名。據《國語?楚語》,顓頊繼少昊之後主政,又《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 昊孺(育)顓頊於東海,可知他原是東夷少昊之後一個部族的首領。又《左傳》昭公十七年載:「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帝丘即今河南濮陽。可知顓頊族生息在今豫 東一帶。後因和周圍及西方的禹夏、后稷等族融合成華夏族,遂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之中。 在《山海經》群神世系中,他已是黃帝系下昌意之孫,而南方楚的宗祖神祝融、重、黎及苗民等成了他的子孫。到戰國末《帝系篇》所編古帝世系中,他卻是昌意之子,成了 黃帝之孫,而虞、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左傳》昭公八年已說顓頊為舜的遠祖),擴大了他的親系,成了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最大的一系。說明他這一族在民族融 合中聯繫東西南北諸族所起的巨大作用。到「五帝說」出現,除了第二「五帝說」中沒 有他外,其餘三次「五帝說」中都有他。原來《左傳》文公十八年明載高陽氏與顓頊為不同的兩族,到《大戴禮記?五帝德》、《帝系》卻說高陽即是顓頊,以後史籍遂承用 此說不變。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 材以任地,〔1〕載時以象天,〔2〕依鬼神以制義,〔3〕治氣以教化,〔4〕絜誠以祭祀。〔5〕北至於幽陵,〔6〕南至於交阯,〔7〕 西至於流沙,〔8〕東至於 蟠木,〔9〕動靜之物,〔10〕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11〕
【注釋】〔1〕「材」,指百穀草木。「任地」,因地制宜。〔2〕「載時以象天」,
《五帝德》作「履時以象天」。「載」,行,與「履」義同。「象」,法。此句謂行四 時以象天。〔3〕「依」,依據,依照。「鬼」,指祖宗的亡靈。「神」,指天地神靈。 「義」,指必須遵照執行的準則。〔4〕「氣」,指「五行之氣」,即仁、義、禮、智、 信五種道德觀念。〔5〕「絜」,通「潔」。〔6〕「幽陵」,古地名,即古幽州,在今 河北省北部及遼寧省西部一帶。〔7〕「交阯」,又作「交趾」,在今越南北部。戰國
時因海上交通已知其地,《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楚辭?大招》都提 到過它,古人視為南方最遠之地。〔8〕「流沙」,古地名。沙漠被風吹而流動,故以 流沙指稱沙漠地區。《漢書?地理志》張掖郡居延縣東北居延澤,古稱流沙。古人亦常以流沙稱不熟悉的西北廣大沙漠地區。〔9〕「蟠木」,又作「扶木」,即「扶桑」, 傳說為神木,太陽出於其下,故扶桑又指日出之地。〔10〕「動靜之物」,動物指鳥獸 之類,靜物指草木之類。〔11〕「砥」,通「祗」,恭敬。「屬」,歸屬臣服。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1〕 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2〕
【注釋】〔1〕「顓頊崩」,《皇覽》稱顓頊葬於濮陽頓丘城門外之廣陽里,在今 河南濮陽縣境。〔2〕「嚳」,音 k),帝嚳之名初見於春秋時史料中。《禮記?祭法》 雲「殷人褅嚳」,而《國語?魯語》則雲「商人褅舜」,三國韋昭認為「舜」當為「嚳」 字之誤。殷墟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夒,據王國維考定,「夒」為「帝嚳」之名,因形訛 而成「夋」。因此由夒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 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 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夒」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殷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
《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其後唯「嚳」與「舜」進入歷史文獻中。嚳保持 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成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 商祖身份。後因與禹夏、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見
《大戴禮記?帝系篇》)為玄枵之孫,成為與顓頊並列兩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編 排為堯、摯、契、稷之父,即堯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孫。因為此世系編成於周代,所以把周稷列為長子,商契列為次子,就把這原來對立的主要的東、西兩族融合成 親兄弟了。可見帝嚳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當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種「五 帝說」,他便為五帝之一;第二種、第三種兩「五帝說」沒有他;第四種「五帝說」又有他。至於他與高辛氏的關係,正如顓頊和高陽氏的關係一樣,也是到《五帝德》、《帝 系》中才合而為一的。以後遂成了歷史的定說。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洩極,〔1〕洩極父曰玄囂,玄囂 父曰黃帝。自玄囂與洩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2〕
【注釋】〔1〕「洩」,音 ji3o。〔2〕「子」,本篇所謂「子」多不能以兒子之 「子」看待。上古世系全靠口耳相傳,年久易亂,少有完整系列者,故每數世相接即越 數百年。本篇所稱「子」,當看作某部族的支族或後裔。
高辛生而神靈,〔1〕自言其名。〔2〕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 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3〕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4〕 取地之財而節用之,〔5〕撫教萬民而利誨之,〔6〕曆日月而迎送之,〔7〕明 鬼神而敬事之。〔8〕其色鬱郁,〔9〕其德嶷嶷。〔10〕其動也時,〔11〕其服也 士。〔12〕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13〕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注釋】〔1〕「神靈」,指超越世人的智力。〔2〕「自言其名」,《初學記》
卷九引《帝王世紀》云: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曰夋」。此與王國維考定「夒」即 「嚳」,由形訛而成「夋」,嚳、夋為一人之說相合。《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夋」 作「岌」,乃文字之訛。〔3〕「急」,危急,急需。〔4〕「修身」,指自我培養高尚品德。〔5〕「財」,通「材」,指可供人類享用的自然材物。〔6〕「誨」,音 hu@, 教育開導。〔7〕「曆日月而迎送之」,謂記錄日影的長短、月亮圓缺的周期,行迎送日月之禮。〔8〕「明鬼神而敬事之」,古人以鬼神為宇宙萬物的主宰,禮拜敬事之即 可獲福祛災。〔9〕「鬱郁」,穆穆,肅穆虔敬的樣子。〔10〕「嶷嶷」,音 y0 y0,高 峻的樣子,此指品德高尚。〔11〕「時」,適合時宜。〔12〕「服」,行事。「士」, 品德高尚者。〔13〕「溉」通「既」。
推薦閱讀: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史記97
※讀《史記》
※(8)[轉載]陳久金註解《史記天官書》3
※【三家注】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