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痛中解脫,是人世間最漫長的一種文明爬行
「女性們呼籲醫生幫她們從產痛中解脫出來,使一半的人類免受這個古老的折磨,而另一半人(男性)是永遠不會懂得這種折磨的。」二十世紀的一位美國女記者寫下這樣一句話。而今重新流傳開來。
回望歷史,漫長的人類歷史即一部產痛史。順產被祖祖輩輩的生育經驗,證明是最好的一種分娩選擇,然而,身體和懷孕狀況各有異,承受產痛的能力和意願也不盡相同,對於那些不能或不願順產的媽媽們,是否可以有其它選擇?
側切、剖宮產和無痛分娩等技術就這樣來了。目的是幫助媽媽們從產痛中解脫。而這些技術中,剖宮產在中國的使用率最高。但剖宮產毀譽參半,在前些年的醫改中,有文件命令要求醫院降低剖宮產率。剖宮產於是「指標化」。更能降低產痛,且更能降低感染率的無痛分娩,是迄今為止最被信賴的技術,但因麻醉師匱乏等因素未能真正得到普及。據流傳最廣的一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能用上無痛分娩的媽媽們約為百分之一。
然而,退一步講,無痛分娩也並非所有人就一點都不疼。現實操作中在給產婦施行分娩鎮痛麻醉時,把疼痛降到最低,但保留子宮收縮,仍有痛感。從產痛中解脫,可見是人世間最漫長的一種文明爬行,而解脫的程度直接映襯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美國杜克大學生物系教授王小凡先生長期關注醫生職業和醫改,他在接受新京報書評周刊的採訪時說,產婦應該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分娩方式。降低剖宮產率,不能只靠指標化的控制。
回到現實中,媽媽們到底是怎麼經歷和體驗這一人類疼痛的?如何與自己、(包括丈夫在內的)家屬和醫護人員打交道的?
連日來「產痛」再次成為一個公共話題。我們請「新京報」「新京報評論」「沸騰」等新京報旗下公號的編輯,向那些提及自己生育經歷的讀者發出邀請,請他們來分享故事。現在,我們將故事呈現如下文。
她們中,有的是順產,有的接受了側切,有的選擇了剖宮產。她們都在最痛苦的時刻喊出「把我『剖』了吧!」(指剖宮產或剖腹產)而這些講訴者中也有一位是丈夫,且聽分娩在他的記憶中是怎樣的。
文藝復興作品《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對人性的發現。
講述 | 新京報讀者
(卡農小夏、寂地花開、 Shining 、敏敏之音)
觀察與評論 | 媒體評論員王言虎
「我哭著一直說不生了要剖,要剖!」
我是講訴者:卡農小夏
來自:福建省泉州市
分娩時間:2016年
分娩方式:順產
我生活在沿海城市,一個90後的姑娘。16年初,身份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我要當媽媽了。和所有初為人母的媽媽們一樣,緊張,又期待,更是抑制不住的小興奮。因為之前在廣東創業,檢查的時候除了孩子偏小(我孕吐厲害,吐到生,所以沒什麼營養)各項指標都很正常,11月回到福建待產,當時36周。
當初是在鎮上的一個醫院做的檢查,規模也算蠻大的,但是每次檢查都出現問題,羊水渾濁,胎兒缺氧,胎兒偏小,發育不良,各種問題。天天去吸氧,最後39周時醫生要求立即住院,隨時剖腹產。
內心裡我一直是想要順產的,這是人類的自然繁衍,再來孩子胎位從中期就一直很正,胎兒也不算大,應該是好生的,而且不得不說順產對於產婦胎兒都是利大於弊。當時醫生甚至都不讓我回家收拾東西,要求立即住院。
《生育制度》
作者:費孝通
版本:群言出版社 2016年5月
費孝通論述了家庭所擔負的有關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論問題,但所論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與種族延續有關的一套活動體系都討論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選擇、婚姻關係、家庭組織、雙系撫育、父母的權力、世代的隔膜、社會繼替、親屬的擴展,等等。
我姐姐趕來,陪我去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做了檢查,婦幼算是比較權威代表性的一個醫院,但也正因如此,附近三個城市的產婦都趕著到那裡生,床位緊張,就連檢查都很難預約。幸運的是,結果出來了,胎兒一切正常,只管在家安心待產就可以。
因為婦幼沒有床位,我只好另外找了家醫院,也算是婦幼附屬的針對婦產科的。40周的時候醫生建議住院待產,辦理住院手續的時候,護士清楚講明了生產過程中如果發生什麼需要剖或者別的什麼情況,需要丈夫簽字做決定,當時我跟丈夫就商量好,一切決定聽醫生的建議。
住院期間,護士2小時測一次胎心,醫生每天巡房都會安慰放輕鬆,多散步。40周5天的時候,終於見紅了,當晚凌晨四點破水了,護士就把我平放送下去產房待產,做胎心監測,交代家屬帶需要的東西,每隔一段時間產房的醫生都會檢查宮口,鼓勵產婦多走動,八點的時候宮口還只開一指,九點開二指,這個時候陣痛還沒有什麼感覺的。
我媽煮了肉湯趕過來了,老公也買了紅牛巧克力等東西交代護士拿進來,結果什麼都還沒吃九點後就開始痛不欲生了,醫生叫我起來走我實在走不動,護士一直安撫跟鼓勵,越痛,宮口開得越快,寶寶才能出來,忍著點,不止是你在努力,寶寶比你更用力的想出來!後來老公進來陪產,我哭著一直說不生了要剖,要剖!(我所在的那間待產室里三個產婦都是這麼說的,醫生當然不會同意,因為我們自身條件是可以順產的)十點左右就開到八指了,醫生表示很快,這個時候醫生不會讓你再繼續在待產室了,而是直接進去產房,根據醫生的方式稍一用力就開到十指了。
《最美的生育史》
作者:勒內·弗里德曼等
譯者:彭玉姣
版本: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6年8月
生育,它平凡,自然,卻又並不尋常。很長一段時間裡,生育是難解的謎題。
在醫生的指導下,半個小時就把孩子生出來了,當然,我算是比較快的,有的產婦陣痛到生要經歷一天可能還不止。待產室里有的哭,有的叫,有家屬陪同的都會在旁邊扶著陪著,沒有家屬的醫生也會時不時的安撫鼓勵,除了二胎的,我幾乎聽到了所有人都是哭著喊不生哭著叫醫生剖,包括自己。
剖腹產的媽媽們可是一個比一個虛弱。至於婆家呢,在懷孕時期他們就沒上心過,也沒給我煮過飯什麼的,生孩子的時候也是我老公跟娘家人在陪著,醫院三天也是娘家人煮湯過來。公公婆婆都沒來。當時生孩子的疼痛跟喜悅讓我忽略了這件事,三天後回家(我們這裡習俗月子要在婆家做的)我徹底抑鬱了。
剛從醫院回來,婆婆就進門叫我自己起來煮飯做家務,那時候年底,老公又去廣東店裡做總結對帳目。初為人母,所幸在醫院的時候醫生護士每天都有教怎麼餵養,怎麼洗澡,怎麼穿衣服。可是孩子鬧,不知為何的每晚天黑哭到天亮,怎麼哄都哄不了,餵奶也不吃,就要一晚上抱著走,剛生完孩子的我,拖著傷口,冬天12月每晚抱著孩子,家裡沒有暖氣,走來走去,哄到天亮,公公婆婆在家裡看電視,都從來沒有說要幫我抱一下。
天天哭呀,好不容易孩子睡了,我只能跟著睡,哪裡還知道起來做飯吃,睡了兩三個小時又要餵奶換尿布,給孩子洗澡洗衣服。做完月子的我,一米六幾的身高只剩下九十幾斤。
《生育的禁忌與文化》
作者: 鄭曉江
版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4年8月
「禁忌」一詞代表了兩種不同方面的意義。一是崇高的、神聖的;二是神秘的、危險的、禁止的、不潔的。生育禁忌正蘊涵了這兩方面的含義,因此人們對它頗為敬畏。禁忌不僅是人們約束生育行為的準則,而且又是作用於人們精神心理上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不但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存在,就是在現在的民間,也還有穩定的生育禁忌存在。
「我的體會就是第二個比第一個還要疼」
我是講述者:寂地花開
來自:山東省濰坊市
分娩時間:(第一胎)2015年 (第二胎)2017年
分娩方式:順產
第一胎是2015年生產,在沒生之前我一直堅持能順則順,不順再剖的原則,產前一直按時產檢,檢查各方面都很正常,孕中期期發現胎兒臍帶繞頸一周,到孕晚期變成繞頸兩周,我很擔心不能順產,害怕如果順產會不會胎兒缺氧,但是我的產檢醫生告訴我,沒有關係,很多臍帶繞頸的照樣可以順產 。
就這樣每天在忐忑中度過終於到臨產發動的時刻,因為孕期有關注一些育兒類的APP,看過孕產的書,從宮縮陣痛開始到臨產大多初產婦需要10個小時左右,所以在臨產前並沒有手忙腳亂。
《生育對話錄》
作者: 宋涵
版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1月
「生育是最嚴肅的生活哲學。」
記得當時凌晨12點開始肚子疼,不怎麼厲害,到了凌晨2點的時候,宮縮陣痛每10分鐘一次,我一直拿著手機看著APP里的宮縮計時器,到了天快亮時達到5分鐘一次,此時我覺得可以去醫院了,於是跟老公說快生了準備去醫院了吧,趁宮縮間歇期間吃了一點麵條,吃完開車去醫院,路上疼得越來越厲害了, 宮縮疼的時候我就吸氣吐氣, 到了醫院掛急診,檢查開幾指,進了待產室後不讓家屬陪同。
待產室里有兩個護士一直都在,進待產室之前已經有兩個孕婦在觀察,不過她們兩個好像是過期妊娠,都沒有反應。我躺在病床上,疼得越來越厲害,根本受不了,準備的巧克力也吃不下去,疼得受不了時我問護士,「幫我看看我快了嗎?快了嗎?我受不了了快點給我剖了把!」護士會過來看看情況。
當時疼的我在床上不由自主的亂動,胃裡翻江倒海,把早起吃的麵條都吐了,後來疼的差點掉床,幸虧護士及時扶住了我,我想要是從床上摔下去不知是什麼情況,終於熬到可以進產房了,生的時候助產士告訴我什麼時候該使勁,什麼時候保存體力,並且我嘗試運用了拉梅茲分娩呼吸法來轉移和緩解生產時的痛苦。10點多寶寶終於出生了,終於鬆了一口氣。
《中國生育革命紀實(1978~1991)》
作者: 陳劍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5月
從「晚稀少」到「一胎化」,再到「獨女戶」,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急劇變化,這是怎樣的演變歷程?
第二次是2017年5月,有了臨產徵兆時,醫生已經不讓你亂跑了,在待產室等待生產,當時待產室就我一個人,我媽媽和老公兩人在待產室陪著我一直到進產房,因為提前破水了,二胎的話醫生說會快些,所以差不多在待產室待了2小時候被推進了產房。還是很疼。疼的時候因為旁邊有人陪著即使幫不了什麼忙但心理上會有所依靠,生的時候,二胎真的比一胎還要疼,有的人生孩子光肚子疼,而我不僅肚子疼腰也疼,那種劇烈的腰疼讓我真的無法忍受,疼痛刺激到一定程度真的想死來個解脫,好在最後堅持下來了。
真的,生產的那種劇痛真的讓人神經縹緲有種想死來解脫的衝動,但是母愛讓我們堅持下來了。非常幸運,兩個寶寶都是在早上出生,過程都比較順利,不同的是第一次醫生會告訴你什麼時候用勁,什麼時候保存體力,第二次的助產士顯然沒有第一次的那麼用心,接生的是一個有經驗的助產士和一個實習的助產士,彷彿拿我給實習醫生在學習一樣,我的體會就是第二個比第一個還要疼。生的時候你再疼也是自己忍著,別人替代不了,醫生見慣不慣,說得最多的就是生孩子哪有不疼的,不是光你疼。
「懷孕分娩,不是孕婦一個人的事」
講述者:Shining
地點:上海市
分娩時間:2017年
分娩方式:無痛+剖宮產
丁酉年(2017)八月,我的第一個孩子在上海誕生了,回顧整個懷孕生產過程,一路走來,諸多不易,歷歷在目。前期,出於某些因素,懷孕頗為不易,懷孕後,又面臨新的身心挑戰……分享下孕期和分娩的經歷和感受吧。
可能是性格使然,什麼事都喜歡早做預備,在孕期,除了按部就班的產檢,自己也對整個懷孕過程中各個階段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孕產知識做了一些學習,同時也鼓勵老公跟我一起學習和應對。懷孕分娩,不是孕婦一個人的事,這期間所帶來的變化,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方方面面,所以,提前讓家人參與還是很有必要。
懷孕是個辛苦的過程,孕婦的身體和心理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和家人一起了解這些變化有助於科學地處理和應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煩,自己也能有一些心理建設,做好一些必要心理準備。整個孕期下來,檢查和心理調試都頗為順利,孕產條件也不錯。
出於自身和孩子兩方面的考慮,順產是我們的第一選擇。到了預產期,孩子還沒發動的跡象,和產檢醫生溝通,由於條件不錯,醫生鼓勵自己生,經過協商和準備,打算再等等寶寶,到了41周,寶寶還是遲遲不肯跟我們見面,於是按照跟醫生的約定,打算剖腹產了,正準備整理好待產包,做好剖宮的心理準備時,見紅了,於是便趕赴醫院。
醫生做了一些檢查,條件還不錯,還是可以順產的,如果要剖宮產也可以。經過溝通和協商,自己也做了一些心理建設,還是想再進行陰道試產,經過一晚的球囊催產和陣痛(幾乎一夜無眠),八點進產房時已開一指,之後吊了一瓶催產,伴著陣陣疼痛,開了兩指,於是申請上了無痛,之後又吊了第二瓶催產,內檢後仍為兩指。
此時已是周五的傍晚,等在外面的老公和媽媽已經很焦慮了,不時打電話過來,遠在外地的爸爸也不時電話詢問實時情況,在告知進程之餘,雖然自己已經疲憊,但仍勸慰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比我更焦慮。
此時感覺自己體力和精神狀態尚可,可能得益於孕期的堅持散步和鍛煉,以及相關分娩知識的學習和心理調試,同時產房的助產士和阿姨的鼓勵和打氣也給我提供了莫大的動力。
在打第三瓶催產之前,醫生告知,如果不行就只能進行剖宮產了。真是個淡定的寶寶。臨近午夜,醫生決定,進行剖宮產手術,全程保持溝通的老公在場外迫不及待地簽了字,第一次輕吻寶寶的時候,離進產房已近16小時,幸福的感覺沖刷了滿身的疲憊。
「醫護人員的態度直接決定了產婦的心情」
講述者:敏敏之音(丈夫)
地點:陝西省西安市
妻子分娩時間:2016年3月
分娩方式:側切
2016年3月29日早上八點左右,媳婦正吃早飯,忽然感覺下體疼痛,遂直接進入產房,未進行產前是否能夠順產的檢查。現在已經記不得進入產房前,醫院是否讓簽字,讓選擇剖腹產還是順產。進入產房後,在醫院的親戚讓買些紅牛飲料和巧克力,以便產婦體力不支時補充能量,但最後,這些買的東西原封不動的被拿出來,媳婦根本沒吃。
從上午九點多進行產房到中午12:05兒子出生,我和媽媽一直待在產房門口,靜候結果。三個小時時間裡,徘徊不斷,也不停的焦慮,但只能等結果,當時,更顧不上看手機,只是給幾個親戚打了幾個電話彙報了情況,媳婦已經進入產房,正在等待生產。當時的心情,笑中帶淚,既喜悅又擔憂,既驚喜又不安,生怕有什麼閃失,所幸,一切安好。
等到中午12:10左右,醫護人員喊家屬,可以抱娃了,我和媽媽趕緊趕過去,問一切正常吧,孕婦(產婦)怎麼樣,醫護人員回答,一切都好。事後我查看手機微信才得知,媳婦在進入產房後,還一直在我們大家庭的微信群里聊天,她給大家說,我進入產房了,等待生產,當孩子出生後,她第一時間給兒子照了一個側影,也即時傳到了群里。大家庭的親戚都認為,媳婦太堅強了,生娃時還在玩微信。
媳婦事後告訴我,她之前就聽說了,生娃,肯定會很痛,但想不到會多痛。媳婦當時就認為,這輩子,我欠她的,因為她經歷了撕心裂肺的痛,而我,卻不需要經歷。我說,是的,這輩子,我欠你的,要用一輩子的寵愛來償還。
媳婦認為,剖腹產還是順產,這是一個醫學問題,應該交由醫生解決,能順產,當然順產,胎兒情況不妙,那就選擇剖腹產,但現在,卻成了家屬的問題。在生產時,媳婦說,她聽說有一種藥物,注射後,孕婦在生產之前,不會感到很痛,只是在生產時才會痛,但我們待產的那家醫院沒有這種葯。最後,媳婦選擇了側切生產,這些,是媳婦出了產房後告訴我的,是否選擇側切,媳婦定,家屬不知曉。
對於醫護人員對產婦的安慰,媳婦聽人說,助產人員如果一直耐心安慰,那麼,產婦便會懈怠,使不上勁,所以,助產人員多是直接喊話,例如,再忍一忍,再使勁,別喊疼,越喊越疼,別叫等等。
但媳婦也認為,助產人員如果粗暴對待產婦,她覺得一點也不好,這會讓產婦精神更加不安,甚至失去理智。但囿於中國的產房不允許家屬進入,所以,在只有醫護人員和產婦的情況下,醫護人員的態度直接決定了產婦的心情。加之產婦的精神高度緊張,那個時候,確實需要有人安慰,給予產婦以鼓勵,而不是粗暴喊話,但這些,只是一種期望,畢竟,家屬進產房,還不被允許。
幸運的是,媳婦和孩子一切安好,並沒有什麼大礙,這些,最讓人感到安心。時隔幾天,媳婦開玩笑問我,如果當時有閃失,我是保大人還是保孩子,我說媳婦,你是電視劇看多了吧,問這種問題,現在技術這麼發達,哪有這種情況發生。但我還是回答媳婦,當然是保你呀,這還用問。
剖宮產並不是降低產痛的最優選擇
觀察與評論 | 媒體評論員 王言虎
每個媽媽在聽到孩子的一聲啼哭之前,都會經歷漫長的等待,與產房裡並不美好的產子經歷。剖宮產要動大手術,順產尤為疼痛,生孩子著實是一項苦差事。
順產or 剖宮產?每個母親或許都要面臨這樣的抉擇。很多母親相信順產的孩子聰明,所以寧願忍受巨大的疼痛也要選擇順產;而有的母親因為身體狀況不符合或難不耐痛,選擇剖宮產。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之下,這都屬於產婦自決的範疇。
但與國外不一樣,在我國的醫院,產婦選擇順產還是剖宮產,還要受其他條件的制約。一個重要的因子是醫院的剖宮產指標。
在民生新聞里,我們偶爾會看到,某家因為醫院剖宮產指標不夠,而與醫院產生矛盾。這到底是醫院的自選動作還是國家統一規定?若是國家統一規定,背後是否還勾連其他因素?弄清楚這些問題,對於我們分析一些事件很有必要。
《中國生育權制度研究》
作者: 姜玉梅
版本: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6年1月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是生殖技術的發展,生育現象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涉及到當代社會許多倫理道德問題,也涉及到當代社會的許多法律問題。」
剖宮產指標限制剖宮產率
醫院有指標,的確是事實。
國家衛計委印發的《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做好新形勢下婦幼健康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愛嬰醫院複核標準》以及《婦幼保健機構評審標準》中,均將控制非醫學需要的剖宮產率列為重要考核指標。
比如,2016版《三級婦幼保健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中,明確提出「規範管理急診剖宮產手術,降低非醫學需要剖宮產率」。
在各地因產婦(家屬)剖宮產意願被拒導致的醫患糾紛中,涉事醫院或當地醫政部門也都對剖宮產指標有過肯定的回應。
以陝西省為例。國家衛計委在2012年時稱,陝西省農村孕產婦剖宮產率由2008年的32%降至2010年的26%。2013年陝西漢中市衛生局出台的《加強產科管理的若干規定》也要求:「嚴禁濫用剖宮產,控制剖宮產率,市內三級醫院要控制在40%以內,縣級產科急救中心、婦產科(婦科)專科醫療機構等要控制在30%以內,其他二級醫院要控制在25%以內,從2014年起,在以上控制指標的基礎上逐年下降。」
實際上,近期成為輿論焦點的榆林一院在2015年經複核進入國家衛計委「全國愛嬰醫院名單」,該複核標準中就有對剖腹產率的考核。
所以,上至國家衛計委,下到地方醫院,政策對醫院剖宮產指標有限制是無欺事實。有人以此作為一些醫院不願對產婦實行剖宮產的理由,也並非是無的放矢。
可問題是,選擇哪種方式生產,屬於產婦的自決權,不應該被醫生非專業因素之外的條件限制。如果產婦確實不適合順產而醫院剖宮產的指標又不夠用,該如何解決?
醫療機構缺乏實施無痛分娩動力
通過與國外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更大的問題。數據顯示,中國的剖宮產率為世界之最。世界衛生組織對剖宮產率設置的警戒線為15%,美英等國的剖宮產率均在警戒線以下,日本僅為7%。而中國的總剖宮產率為46.5%,剖宮產率超過世界警戒線3倍多。
中國的剖宮產率何以如此之高?這直接對應著中國過低的無痛分娩比例。
有研究顯示,在歐美國家,無痛分娩比例高達80%以上,而在中國目前還不到10%。無痛分娩在中國比例低,並不是因為中國產婦傾向選擇剖宮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醫院並沒有給無痛分娩提供足夠的條件。
有觀點表示,無痛分娩在中國已經推行一二十年,技術上已十分成熟,但因為無痛分娩收費低,且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大,醫療機構沒有動力推廣和使用無痛分娩。
當然,這也涉及到基本公共醫療服務水平。無痛分娩需要麻醉師和醫生的工作協作才能完成。但在中國,麻醉師數量稀缺,難以應對數量龐大的麻醉需求。
2014年,有媒體報道稱,我國至少需要30-35萬名麻醉醫師,而目前只有近10萬名。麻醉科醫師的數量與其他手術科室醫生數量相比,顯得十分稀少。即便在醫療水平發達的上海,麻醉師都非常稀缺,媒體報道稱,(上海)許多麻醉醫師每天工作超12小時,需要負責2-3個手術間,工作量嚴重超載。
上海尚且如此,全國各地麻醉師的稀缺狀況更可想而知。
質言之,中國產婦剖宮產率高,無痛分娩率低是重要原因,而由於無痛分娩收費低、麻醉師缺乏,導致醫療機構實施無痛分娩的意願低。這顯然是下一步醫改需要關照的內容。未來的方向是完善公共醫療服務,減少產婦痛苦。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新京報讀者(卡農小夏、寂地花開、 Shining 、敏敏之音)、媒體評論員王言虎;編輯:阿東。讀者徵集得到了新京報旗下公號「新京報」「新京報評論」和「沸騰」的編輯幫助。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推薦閱讀:
※人世間最精闢的名言警句(三十九)
※人世間最精闢的名言警句(三十八)
※人世間最精闢的名言警句(三五四)
※人世間最精闢的名言警句(九十三)
※人世間最精闢的名言警句(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