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半夏瀉心湯」是治療胃部脹悶感的好方,但有一些情況不能用!

寫在前面的話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名江蘇的會計師,她曾經跟我說過:「中醫嘛,太好學了。」

我問她:「為什麼呢?」

她說:「中醫就是背中藥,背方子,把中藥和方子背完了,中醫也就學會了。」

實際上,沒有她說的那麼簡單。

中醫不同於西醫,西醫,特別是西醫內科,只要通過CT、彩色B超、抽血化驗、病理切片等一系列檢查確診了病情,那麼,打開電腦「醫師工作站」,按臨床指南,臨床路徑,一路執行下去就可以。醫師個人其實沒有多少可以發揮的地方,按照循證醫學的高等級證據來執行,是最靠譜的做法。

但中醫就不一樣,以我多次寫過的「半夏瀉心湯」為例,這個方子出自「傷寒雜病論」,在中國被稱為「經方」,在日本,韓國等國家也得到廣泛運用。

它主要治療什麼呢?

能治療急、慢性胃腸炎,賁門痙攣,神經性胃炎,消化不良,口腔黏膜潰瘍等疾病。

但你若按圖索驥,就按疾病來用藥,如能治好,「純屬偶然」。

因為經方的使用原則並非按病下藥,而是「方證對應」。

「方證對應」也不僅僅是按癥狀來用藥,比如「半夏瀉心湯」是治療「嘔而腸鳴,心下痞」的方子,所謂「心下痞」就是患者自我感覺胸下,胃上脘塞滿了東西,很脹,但不痛。

那麼,一遇見這種情況就投以「半夏瀉心湯」,就有效嗎?

不一定。很可能出現六個患者,好了兩個,兩個癥狀同前,兩個反而越喝越脹的情況。

這是因為,這樣用方,依然沒有抓住「證」的實質。當然,要把握「證」的實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多年的積累,也需要醫師的極其細緻的檢查。

但,我也不想把這件事情「玄學化」,我相信這背後一定有規律,並且可認知,可重複,現在讓我們嘗試做這件困難的事情。

[日本生產的「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為什麼能治療胃部脹滿?

人之所以會感覺胃上脘脹滿不適,但醫師腹診,或胃鏡檢查又查不到「包塊」,用中醫的宏觀視角來看,或是有「無形氣熱」,或是有「痰飲「,或是有咕嚕咕嚕響的「泛濫之水」,或是胃氣虛弱,或是有熱結在里,或是有食積,情形複雜,不存在一方通殺,一試就靈的道理。

這也是我建議患者就近治療,多給醫師一些時間的原因,因為,很多疾病是陳年固疾,多數醫師需要一段時間的用藥摸索,才可能真正對症。

回到「半夏瀉心湯」去。

「半夏瀉心湯」由七味葯所組成:

半夏,黃芩,乾薑,人蔘,炙甘草,黃連,大棗。

在這個方子中,半夏擅化痰,乾薑能除飲;黃芩,黃連能解熱,消痞;人蔘,炙甘草,大棗合用能守護胃氣,補益胃津。

從藥物的功效來分析,這個方子,擅長治療心下有痰和飲,同時脾胃又比較虛弱,寒熱錯雜這樣一種狀態。

「半夏瀉心湯」之所以能消除脹滿不適的癥狀,就是因為它能除痰飲,補益脾胃。

若患者心下並沒有痰飲呢?

若患者心下並沒有痰飲,是其他原因導致的患者胃上脘脹滿,那麼服用半夏瀉心湯後,輕則無效,重則越喝越脹,甚至還會引起便秘。

因為那些藥物以「化痰,除飲」的藥物為主,你的胃脘假如沒有痰飲,用了這些藥物後,當然就越來越幹了。

如何判斷患者心下有沒有痰飲呢?

我曾經詳細寫過用腹診來判斷的方法,但腹診不容易掌握,而且依賴於醫師的「手感」,如果當天醫師手感不太好,也容易出現誤差。

如腹診後拿不準,可以用下面幾點來輔助自己判斷:

1、患者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可以初步判斷為有水飲。

2、患者有腹瀉的傾向可以初步判斷為有水飲。

3、患者肚子咕嚕咕嚕地響,並且大便不幹,可以初步判斷為有水飲。

這時就可以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

水飲多,可再加「生薑」,食欲不振,脾胃虛弱甚,則可加大「甘草」的量。

若患者有「便秘傾向」呢,就別再用「半夏瀉心湯」了,可以朝「大柴胡湯」的方向考慮。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治療的關鍵點和爭議點:
透析患者出現不寧腿綜合征,如何治療?
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外用治療及其進展
『瀉下劑』溫脾湯(治療篇)
中醫針灸治療頸椎病

TAG:治療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