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書法之章法(三)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當代書家往往沒有意識到這點。但浣成先生他就意識到了這點。其次,所謂章法的概念,無非就是一個「布局」的問題。但人們習慣上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係為「小章法」。這個概念不是那麼準確。因為我們一般人往往忽視一點,以為那是字與字之間的分布格式。其實,單個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象形文字。這個特點就註定,單單一個「字」本身就已經構成了一個獨立的章法。你慢慢想想是不是這樣呢?故說,在一幅書法作品當中,構成章法整體的是文字、印章、文字這三點。人們習慣認為兩種元素,其實是三種----文字當中還有「字」!你說有些漢字除了偏旁結構,是不是還有兩個字的合成組成一個字呢?
21
中國書法以漢字作為審美主體,這不是說你從漢字當中隨便把它搬上宣紙就完事的。也不是說你再從篆書隨便掏出個字鑲嵌進作品中拼盤就完事的。我們一般人寫書法,行書就是行書,篆書就是篆書。因為在理念上他們沒有把漢字當做文化符號看,都當做傳達意念的記號看。須知,書法是中華文化載體的一門藝術,日本書法擺脫傳統書法的約束,邁向藝術書法的時候,他們是把同樣的審美主體的漢字作為美學符號看待的。如果你留意日本書法你都不難發現,已經不知道他們寫的是什麼字。簡直就是圖案。但作為漢字母國的咱們,應當本著弘揚民族文化原則,選擇喚醒與激活中國書法表現語言的敏銳度和感染力,還書法「藝術」面目,向日本書法學習提升書法藝術含量的同時,從漢字的結字象形入手,增加書法的文化品味與文化含量,即,抓住最能彰顯體現漢字文化的一面,讓世人透過濃縮中華文化特點的中國書法,窺視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才是正道!這個義務是由咱們漢字母國與民族歸屬所決定的,賦予當代書家肩上的歷史使命。
22
我國的書法,從來便稱為東方的一種美術。美術是屬於情感一類的美化技術,有美感,但距離藝術有差距。原來我國的文字是從象形蛻化而來,其初是和繪畫不分的,如甲古文中代表「人、龍、羊、魚、目、日、子」這幾個字。而且一個字的寫法,繁簡變化不同,有像其靜態的;有像其動態的。這種符號,更確切地講是一種簡化了的美術圖畫,不正是美而富於情感的嗎?直到秦漢時代,書法的形式統一以後,繪畫才成為獨立出來。書法的結構、間架、行列、點畫與所用的工具,雖然漸漸和繪畫分了家,可是其中所包含的形象的美和情感的美,還是存在的。這些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那些所謂「著名書家」,各個都抱著前人的書學理念,張嘴閉嘴「二王」,好像不這樣就顯示不出他師出有名,學有淵源似地。過時的理念固化後,沉湎於技法的琢磨當中,寫出怪書丑字,比比皆是。你去翻開中國書協那些「主席」「理事」們的作品看看!不是我罵他們,連權威的北大書法研究所長都把書法的文化理解成為「書寫內容多些孔孟庄老」之乎者也。難道我說的不是事實嗎?一開始走上舞台唱京劇,你的唱腔就歪了,還唱什麼「謝謝媽」(紅燈記詞(⊙_⊙)?)
23
第二點,漢字出處有源,作品配字多元。凡是對他人作品進行抄襲、拷貝都是毫無創造力的行為,不論是對古人的還是對洋人的。中國人擅長假冒,書家習慣臨摹。因為無需費腦子,尤其是對著甲骨文字圖式去「寫」,就當成一幅作品大功告成,然后冠之「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當成自己的創作。我說那「之」字搬過來,摸樣絲毫不差。這種書家,這個勾當誰都懂做。你是寫自己的字還是寫別人的字啊?我們知道,我國文字的成熟,都是前人把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知識結合在一起,作為寶貴經驗的基礎改進的。文字題材雖然也是書法藝術創作時所用的材料,卻是作者經過了選擇、取捨、剪裁,看出了它的意義,準備進一步加工改造形成藝術形象的結果。難度在,它要求作者必須有高超的悟性,能真正的把握、深刻的發掘特定文字的意義。在具體作品中,特定文字本身的意義和作者的審美理念,總是在不同方式上有著某種結合。
24
他的書法作品中,對結字的處理沒有僵化於一種模式,從字典里找到個字了就寫上去了。而是隨時根據書寫內容、章法格式需要來選擇文字的。寫什麼,表現什麼,選擇那些字型,這些都是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個人平時積累的經驗暗示給作者的一種想思,可它是儲積在作者的印象中,存放在他平時學習形成的記憶的字型檔里。當他的作品要求用形象來體現意境時候,這些文字會在作者心中喚起一種慾望,賦予它一個形式。他馬上就可以捕抓到它,把它準確的鑲嵌進去。甚至,有些字在一般人看來字典里是沒有出處的,他可以根據章法需求「加工處理」,讓那些幾乎死去的古文字元號復活過來,讓人感到它們既陌生又熟悉;既神秘又親切;既深奧又貼切;既奇特又美麗。以致於有人誤解,以為是他寫的是錯別字。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誤解。大家別忘了,文字源於象形,它是人造出來的。「龍」字都有上百種寫法,其它文字為什麼不可以有多種寫法呢?字典里沒有,但只要你能感覺出來就可以。這就是他的學養問題了。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積薄發」就是這。
25
例如,他書法作品中為了體現象形,他選了個「匑」字,這是鞠躬的「躬」字,這是唐人顏元孫(書家顏真卿的伯父)撰寫的一個字書小冊子《干祿字書》中列出的字。該字顏元孫只列出兩個----「躬/躳」,且都標明是正字的寫法。但這個字也還有寫成「匑」和「匔」的。我們了解漢字的這些俗寫或碑別字,就今日而言,對改革與規範漢字是很有益處的,尤其是文字學者和書法家,即使將漢字簡化,也可從中弄清某些字的淵源流變及相關道理。而從事書法的人更應該多認識一些漢字的不同寫法,如果某一幅書法作品中出現相同的一個字,考慮到視覺「變化」的實際功用,其實也可以俗字或通用字替代其中一個相同的字。如「夜落烏啼……」這首詩,章法的文字布局上,它和甲骨文分段處理是一樣的。整首詩他打破按照順序由上往下的作法,分成四段處理。
26
但在具體處理文字上,他又和甲骨文不同,本來甲骨文的有些結字天成就是大小不一,那是無奈。然而,他採用大篆或者行草入書的時候,篆文字原本就統一大小,一般是按照順序排列的。但到了浣成手裡,他偏偏不這樣!他採用了甲骨文的章法,卻凸出加大了原本一般大的篆書,抓住一個「啼」字將其置頂。當觀摩這幅作品的時候,我們的視覺首先就受「啼」字的牽引,看了首句,你會自覺不自覺的受他製造的「氣場」感染,不自覺的將這首詩背誦了一遍。還用得著讀者去讀整首詩嗎;當代一般書家,根本沒考慮到這個問題。咱說他們不過是「寫字」,不是貶低。他們名雖貴為「家」,你說他們頭腦的記憶力有幾個人能象浣成同志那樣,熟知漢字的淵源流變的呢?坦白說,我身為一個文化學者,我和文字打交道幾十年,我喜歡書法收藏,接觸過不少書家,包括省一級的書協主席,有些還是非常好的朋友,遇上像他這般熟知文字和漢字流變歷史的書家,他還是頭一個。我古怪刁鑽,翻典籍找出些冷僻的古字考他,結果都被他破解了。還真是不能不服他.
27
第三,靈活運用各種筆法,筆法服從章法。筆法是技術,章法是藝術。這個咱要首先弄明白。根據我兩年多的留意觀察,他的書法作品變數相當大,各種章法都有,可是他的作品不管怎麼變,既可讓你能從中找到傳統經典筆法元素與各種字體原有的正確筆路痕迹,它又不是簡單的「拼盤兒」那般簡單,而是很有機的將幾種元素溶合在一起,看是字又似畫。為什麼說八大山人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拆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就是因為漢字天成就具有這個特點。浣成的書法(見:附圖篆刻作品「古雲中」和「山水情」書法作品「樓中聽雨」等)大多都常常混搭與溶合幾種不同朝代文字。書法如此,如果留意他的繪畫小品,你更會發現他已經把文字當成畫來使用,根據文字象形優勢與接近畫的特點,融入寫入他的繪畫小品當中。創作不是簡單寫字,很難的.
28
如,有的人用中鋒,有的多用側鋒,以快面取形、結字有以行書為主,卻沒有線條質量(註:沒寫過篆書的人線條如刀鋒芒畢露),線條在拉拽運行過程中沒有信息含量,一筆的兩點之間沒有情節變化,這是評價書法藝術價值的重要因素,也是書家功力的考核問題了。他浣成就能在一幅作品中穿插使用各種筆法去處理不同的文字。甚至,沒有的或說文字原本沒有的筆畫,他在不影響字的原意前提下,出於章法考慮「添枝加葉」。如,印章「南」字,旁邊那個半邊「字」(你猜什麼字?實際上什麼字也不是,而是出於作品章法考慮,為了構圖的平衡,他在打殘時故意「造」出來的一個符號罷了。他讓你自己想去。事實上,這種作法,在我國篆刻傳統上也是允許的存在的。我國清代山西「日升昌」票號,出於防偽手段需要,在印記上就是這麼乾的)。可見,作為藝術家,他除了具備一定的學養,對我國文字史有研究外,他還具有了藝術家非常難得的創造性思維,有一種靈動性與非常優秀的藝術才能和技巧以及廣博的知識面。他的書法知識與篆刻知識兩者間能融會貫通,互相滲透,這也是藝術家長期實踐探索經驗積累的結果。
29
書法的東西歷史太久,傳統的積澱太厚。它的確產生過巨大的凝聚力,所以中國人是最好念舊尋根問祖,最不能忘祖的民族,在海外華人街餐館居家大都懸掛著一幅中堂。歷史與近代又有許多大師象高山一樣擋在前面,論眼力、論寫字、論學問、論修養、論境界等等,今人全沒戲。試問,今天有幾個知道幾個漢字的結構源流?能讀出歐陽詢《皇甫誕碑》開篇第一句介紹皇甫誕的話,說他是安定-「朝那人」,而99%寫了大半輩子歐體字的人都念不對「朝那」的「朝」字,有人更把「皇」字讀成陽平(二聲)出口為「皇帝」的皇,而實際讀的是陰平(一聲)讀huāng(荒)音。若再加上字義與造字源流等等,就更麻煩了。創新是需要「資本」或「資格」的,並非一拍腦門或心裡發狠、咬牙切齒、絞盡腦汁地天天琢磨「我要創新」就能創出新來的。
30
這裡我提醒諸位留意:傳統很厚重。該做的,該有的,咱聰明的前輩基本上都做過了。可借鑒的東西多,意味著技法的空間也小了。唯有「藝術」的空間很大。因為前人沒有藝術的理念和行使文化書法的使命。他們的書法一般都是停留在當時那個朝代流行的文字書寫之上。不信你打開字帖看看。根本就沒拼盤寫法,也沒章法上千變萬化。連甲骨文「二王」父子都沒目睹過其風采。藝術書法,文化書法留給我們這代後人撞上了。你連這個機遇都看不清楚,你怎麼把握機遇創新?為什麼文化學者的書法文化品位高,為什麼一般書家的書法漂亮卻蒼白無味?為什麼「著名」書家凈多是些怪書丑字?根本原因就是浮躁之後沒有潛心研究古人,沒有機會觀摩日本外界對書法變革新動態,也不理解時代審美變化。整天喝酒應酬,夸夸其談自以為是。不信你觀察你身邊的書家活動,讓他們說說以上幾個字他們怎麼讀,聽聽他們對漢字流變過程怎麼講?考察中國文人藝術及其審美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都不難發現它是被動外部的歷史存在物。
推薦閱讀:
※書法常識,如何選擇文房四寶《筆、墨、硯、紙》
※中國藝術研究院楊濤書法作品30幅
※中國書法工具手冊(上冊)(一三六)
※明代袁尊尼書法資料[2015-9-2]
※王羲之晚年的書法,50個字都寫得行雲流水!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