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事業編的親們。注意啦。重點知識每天分享

【考事業編的親們。注意啦。重點知識每天分享。】 來源: 張瑤的日誌

親,你還在考公務員、事業編的獨木橋上掙扎么?

親,你還在行測、申論、公共基礎知識中廢寢忘食么?

親,又到一年招考時。

準備好了沒?

從今天起,為親們分享些之前備考時的資料&僅供參考

第一季 公共基礎知識

各縣區的事業編考試內容大多以公共基礎知識為主,佔到50%-80%左右,今年濱州市的130道選擇全部是公共基礎知識的內容,博興縣去年的考題有80道不定項選擇是公共基礎知識,難道較大。公共基礎知識保羅的內容非常多,法律@政治@科技@歷史@經濟@黨史@地理@時政等等。。。這塊內容親們只要拿出時間來認真看,拿分是比較容易的。

結合幾次事業編考試的內容和複習的難易程度,今天分享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知識點。濱州事業編(7月30日)中涉及經濟學的考題有10-15道,涉及剩餘價值轉變利潤、國際分工的基礎、重商主義的對外貿易政策、李嘉圖的著作、投資乘數理論、關稅、反傾銷、邊際成本和收益、需求彈性影響因素、商品價值量、價值規律、固定資本、壟斷競爭等。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考點

1,導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基礎是勞動價值論)生產關係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

①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主要理論來源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生產力最活躍

②物質資料生產包括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

③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馬政經研究出發點。

④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體現了社會經濟運動的必然趨勢。(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係,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⑤經濟規律有三種類型: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幾個社會形態共有的;某一個社會形態特有的。

1、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物質資料生產。 2、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 3、研究生產關係必須聯繫生產力和上層建築的狀況。

4、制度和體制區別:1)前者利益關係,後者組織關係;2)前者所有制關係,後者資源配製方式;3)前者穩定,後者及時調整。

5、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社會居於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關係、產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政經的樞紐)(二)

①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經濟社會經濟兩種基本形態:自然、商品。

②使用價值:是通過交換滿足他人需要,體現商品的自然屬性;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體現為有用性

③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體現商品的社會屬性。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商品本質屬性

④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使用價值在交換時進行量比較的基礎。 生產資料的價值是藉助生產者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價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決定的。勞動二重性不是兩次勞動,而是同一勞動過程兩方面。

⑥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勞動,形成使用價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3,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二)

①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商品的價值量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量。

②價值的質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

③價值的量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數量。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它是在同類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競爭中實現的。

⑤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量等於倍加的或自乘的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量。活勞動創造價值

4,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二)生產率提高->單位值、勞動力值、必要勞時降,相對剩餘升

①商品的價值量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勞動生產率是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數量。

②兩者的關係: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內在的價值尺度);商品的外在價值尺度是貨幣。

③商品的價值量決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取決於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內在矛盾的根源;) (商品的價值形式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

5,貨幣的本質和職能(二)貨幣之所以能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是因為金銀的天然特性適合充當貨幣。

①貨幣是商品交換過程自發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②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

③貨幣的職能: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貨幣本質決定,又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

④貨幣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1、2是基本職能。

6,貨幣流通規律(二)

①貨幣流通: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叫做貨幣流通。

②貨幣流通規律,就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

③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待售商品數量*價格/貨幣流通速度(同一單位貨幣平均周轉次數)

④流通中貨幣需要量取決於三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數量;②商品的價格水平;③貨幣流通速度。

7,紙幣和信用貨幣(二)

①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是金屬貨幣的代表,自身沒有價值,只是代替金屬貨幣主要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可按匯率兌換,還可充當儲蓄手段,但是不能充當儲藏手段。紙幣從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中產生。

②隨著銀行業的不斷發展,在紙幣廣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時,出現了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有銀行券、支票、期票、匯票等形式。信用貨幣體現著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信用關係。

8,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二)

①紙幣的發行量應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不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可流通、支付、儲蓄、兌換。

②通貨膨脹: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金屬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

③通貨緊縮:紙幣發行量不能滿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導致紙幣升值、物價下跌現象

④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正常發展。引起通貨膨脹因素:貨幣供應和需求的對比

9,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二)

①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它就存在並發揮作用。

②它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實行等價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

10,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二)價值規律的外在表現是市場機制

①商品交換以貨幣為媒介,商品的價值通過商品的價格表現出來。

②現實的交換活動中,由於受供求關係影響,商品價格會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③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僅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相反正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

11,市場機制(二)

①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構成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機制核心是價格機制。

②市場機制是價值規律的外在表現,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有效機制。

12,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二)

①自發調節資源配置;②自發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管理,促進生產力發展;

③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

13,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二)

①科學的理論本質上是不斷發展的理論。

②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運用這一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中諸多現象的本質。

③列寧繼承勞動價值論,分析了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

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結合新情況運用勞動價值論,做出符合時代特徵的新解釋。

14,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二)①要拓展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種類的認識②要拓展創造價值的領域。

(1)分工的發展、生產社會化水平的提高,使生產過程中,價值由「總體工人」共同創造價值。「總體工人」包括直接生產工人,科技勞動者,和管理勞動者。

(2)創造精神財富,特別是科技財富的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

PS1、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資本流通中等價交換與價值增殖的矛盾;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PS2、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資本流通公式G-W-G』的不同:①買賣順序不同②起點終點不同③流通媒介不同④流通目的不同

15,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三)勞動力商品的最重要特徵: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源泉。

(1)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

(2)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3)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重要條件:①人身自由②一無所有(貨幣轉化成資本決定性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

(4)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

②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③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培訓出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

(5)勞動力的價值決定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包含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6)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並且是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源泉。(特點)

(7)勞動力的使用能為他的購買者創造剩餘價值。具體勞動的作用是生產新的使用價值和轉移生產資料價值。

16,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及其特徵(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僱傭勞動制度

(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①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②生產剩餘價值的價值增殖。

(2)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對於工人來說,是一種經濟強制性的勞動。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17,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劃分依據:在剩餘價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義(三)

(1)不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轉移自己價值不發生價值量的變化。

(2)可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

(3)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①揭露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②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依據。③為理解資本有機構成,平均利潤分配等理論奠定了基礎。

18,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係

(1)土地、設備、原材料等要素是商品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和勞動結合生產出使用價值。

(2)在剩餘價值生產中,它們是工人的活勞動的吸收器,是給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必要條件。

(3)本身不創造價值,藉助於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的勞動產品中去,勞動者的活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剩餘價值在生產中產生,但要以流通為條件)。(土地不是勞動產品所以沒有價值)

19,剩餘價值率(三) m』=m/v剝削程度還可以=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m』=m/v,反映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資本家要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可以通過兩條途徑:①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②增加可變資本總量。

20,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首先要區分勞動和勞動力(三)工資是勞動力價格的貨幣表現,是勞動力價值。

(1)勞動力是潛藏在人身體內的勞動能力。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2)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必須以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為條件。勞動力價值為v;而勞動創造v+m

(3)勞動不是商品,勞動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勞動力和勞動不能混為一談。

(4)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上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力,支付的是工資。

(5)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掩蓋了剝削。本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資本主義工資掩蓋了勞動力買賣實質;掩蓋了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掩蓋了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劃分;掩蓋了剩餘勞動和必要勞動的劃分。

21,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三)

(1)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前提),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2)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工作日長度不變,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相對剩餘價值是以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是全社會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4)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它們都靠延長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來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

22,超額剩餘價值(三) 源泉:工人剩餘勞動

(1)超額剩餘價值是商品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個別企業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得到更多的剩餘價值。

(2)某個資本家獲得超額剩餘價值具有暫時性。因為追求剩餘價值的動力和競爭的壓力,迫使每個資本家都必須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當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到先進企業水平時,超額剩餘價值轉化為相對剩餘價值。

(3)追求超額剩餘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競相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餘價值。全社會生產率的提高是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實現的

23,資本積累(三)--原因:資本家的內在慾望和外在壓力。(資本積累的規模取決於剩餘價值的數量和分割的比例。)

(1)資本積累:剩餘價值資本化,叫做資本積累。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的必然趨勢。資本積累不僅是剝削工人的結果,而且又是擴大對工人剝削的手段。

(2)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去擴大生產規模從而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

24,資本有機構成(三)從物質方面考察資本構成,用C和V比例關係表現,反映技術水平。

(1)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叫做資本有機構成。

(2)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物質形態:資本技術構成;價值形態:資本價值構成。

(3)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剩餘價值而不斷改進技術、更新設備,使不變資本增大,可變資本相對縮小,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

有機構成的提高導致的後果①V比重小②相對過剩人口形成③資本周轉速度減緩④平均利潤率下降。

25,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三)實現資本集中的方法:兼并或組成股份公司;集中後果:個別資本迅速擴大

(1)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是單個資本總額增大的兩條途徑和形式。

①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

②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中小資本合併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可以採取吞併的形式(大資本吞併中小資本),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藉助於競爭和信用兩個槓桿來實現。

(2)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區別在於:

①資本積聚增大社會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則不會,只改變資本家之間的分配。

②資本積聚的增長要受到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數額的限制,從而增長比較緩慢;

③資本集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

(3)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聯繫在於:個別資本總額增大有利於積聚。

①資本積聚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競爭實力增強,從而會加速資本集中的進展;

②資本集中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有利於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從而增大資本的積聚。

26,▲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08年新增考點)

(1)在資本積累的發展進程中,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與工人階級貧困的積累內在地、本質地、必然地聯繫在一起,這就是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

(2)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造成社會總資本對勞動的需求相對減少,形成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還造成了勞動力供給增加,加強了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3)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貧困的積累主要表現在:

①工人階級的實際收入比重趨於下降,而資產階級收入比重趨於上升,兩極分化趨勢明顯;

②資本主義國家失業現象極為嚴重,大批失業和半失業人口大量存在;

③工人的實際工資有時會出現下降的情況,大量工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生活極不安定。

27,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商業利潤的實質是僱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①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當剩餘價值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餘價值便取得了利潤形式。利潤形式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利潤率p』=m/c+v,和有機構成反方向變化。

②利潤率: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表示預付資本增殖程度。

③影響利潤率因素:剩餘價值率、有機構成、資本周轉速度、不變資本的節省、原材料價格變動

28,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三)部門內部的競爭形成超額利潤。內部競爭也形成商品的社會價值。

(1)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餘價值總量同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是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的。

(2)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在各部門的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

(3)剩餘價值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重新分配的結果,表現為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即形成平均利潤。平均利潤是指以預付資本大小按平均利潤率計算歸每個生產部門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

(4)平均利潤率水平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利潤率反映了預付總資本的增殖程度,資本的賺錢速度。

①各部門利潤率水平,②利潤率不同的各部門的資本量在社會總資本中所佔的比重大小。

29,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前提是:平均利潤形成(三)是不同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

(1)生產價格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隨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註:生產成本指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該範疇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真相,因為它混淆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

(2)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後,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也發生變化,即價格以生產價格為中心而上下波動。這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支配著生產價格的變動。

(3)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並不排斥各部門中少數先進企業仍然可以獲得超額利潤。

(4)超額利潤是超額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家間關係。

30,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職能資本家:產業、商業、農業資本家(三)商業利潤實質:僱傭工人所創剩餘價值。

(1)商業資本:在流通領域中從事商品買賣,以攫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

(2)商業資本的職能:執行商品資本的職能,即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3)商業利潤:商業資本家通過購銷差價,按照平均利潤率的要求,從產業資本家剝削來的剩餘價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體現了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並剝削包括商業職工在內的僱傭工人的關係。商品資本:直接生產出來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

31,借貸資本和利息(三)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價格低於生產價格

(1)借貸資本是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產業、商業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2)借貸資本的特徵有:

①它是一種作為商品的資本,即資本商品;

②它是作為一種所有權資本,即財產資本與職能資本相對立;

③它具有不同於職能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即G—G』,是最富有資本拜物教性質的資本。

(3)利息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轉化形式,本質是借貸資本家通過借貸關係從職能資本家那裡瓜分到的一部分剩餘價值。

①利息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共同瓜分剩餘價值的關係。

②利息量取決於借貸資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率高低取決於:平均利潤率高低和資本市場供求

(4)利息率是一定時間內利息量和借貸資本量的比率,簡稱利率。

(5)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利息率低於平均利潤率。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借貸資本的供求狀況。

(6)銀行是專門經營貨幣資本、充當借貸關係中介的企業。銀行利潤來源於工人的剩餘價值。

32,股份資本和股息(三)股份資本建立表明:社會資本代替了私人資本

(1)股份資本: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起來的企業資本,其組織形式是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以發行股票方式集資經營的企業,企業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性質並沒有改變。

(3)股份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本私有制的實現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其自身範圍內的局部調整。

(4)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需要,加速資本集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了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

(5)有利於大資本的統治,並不可避免地會滋生投機與欺詐,從而深化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6)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業的實際資本價值的貨幣表現。

(7)股票價格不等於股票票面金額,股票價格與預期股息收入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率反比。

(8)股票價格受股票供求關係的影響。股票價格=股息收入/銀行存款利息率。

33,土地所有權和地租(三)地租是由農業中的超額利潤轉化而來

(1)資本主義地租:土地所有者憑藉土地所有權取得的農業資本家交的超過平均利潤的收入。

(2)資本主義地租兩種基本形式: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

(3)級差地租:農業資本家租種不同等級土地而繳納的有等級差別的地租。

①中優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由劣等地決定的社會生產價格而形成的超額利潤

②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產生的條件是土地優劣程度的不同

③級差地租由於形成條件的不同而分為兩種形態:(原因不同:級差地租:經營壟斷;絕對地租:私有壟斷)

a由於土地肥沃程度和距離市場遠近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I;

b由於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的勞動生產率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Ⅱ。

(4)絕對地租:由於土地私有權的存在,因而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

①它農產品價值超過社會生產價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額利潤。

②絕對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對土地私有權的壟斷。

③形成的條件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於社會平均的資本有機構成。農產品按農產品價值出售。

(5)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都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①是農業資本家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即超額利潤)

②因為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這部分超額利潤作為地租繳納給土地所有者。

③地租體現大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瓜分剩餘價值、共同剝削農業僱傭工人的關係。

34,土地價格(三)

(1)在商品關係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土地可以買賣也就有了價格。

(2)土地價格並不是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地租收入的資本化。(實質)

(3)土地價格的決定因素:①一是地租數量的高低,②二是銀行存款利息率。

(4)土地價格和地租量成正比變化,和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土地價格=地租量/銀行存款利息率。

(5)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價格有提高的趨勢。

35,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三)

(1)資本主義發展經歷自由竟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

(2)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過程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引起壟斷。

(3)壟斷資本主義具有五個基本特徵:①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②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治;③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④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⑤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36,壟斷和競爭(三)當代壟斷主要形式:跨國公司;(私人壟斷的產生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的結果)

(1)壟斷:少數大企業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聯合起來,控制一個或幾個部門的生產和銷售。

(2)壟斷是作為自由競爭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壟斷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競爭,而是與競爭並存。

37,壟斷利潤(三)占統治地位的資本是 :金融資本

(1)壟斷利潤:壟斷資本家憑藉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獲得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2)壟斷利潤的來源是本國工人、小生產者和其他國家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38,壟斷價格(三)形成基礎:壟斷統治;

(1)壟斷價格:壟斷組織在購買和銷售時規定的、旨在保證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

(2)壟斷價格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只是改變了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生產成本+壟斷利潤。

3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三)

(1)國家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根本上說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3)生產社會化與壟斷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矛盾的加深,具體表現:①科技革命推動生產迅速擴大與消費需求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②部門間相互依賴加深與私人資本相互競爭加劇之間的矛盾;③社會化大生產對社會固定資本投資的巨大需求與私人壟斷資本積累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④高科技的研究開發、勞動力再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⑤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為爭奪國際市場、加強國際競爭實力的問題更加突出等等。

40,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雙重作用(三)國家壟斷根本特徵是國家對經濟干預和調節。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從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藉助國家政權力量直接參与和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3)不可能克服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固有矛盾和歷史局限性;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占統治地位的資本:金融資本,統治者是金融寡頭。金融寡頭在經濟上實現其統治形式—參與制;在政治上實現統治形式—對國家機器的控制。二戰後,壟斷組織表現為跨行跨部混聯企業。

41,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三)

(1)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具體表現。

(3)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現有:①資本主義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②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③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42,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四)

(1)資本循環:產業資本經過三個階段,實現了價值的增殖,並回原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

(2)產業資本運動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劃分三種資本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單個資本連續循環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①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剩餘價值生產準備條件;

②生產資本的職能是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生產剩餘價值;

③商品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出售,收回預付資本價值和實現剩餘價值。

(3)資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價值,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循環。每種職能形式上的資本,都要經過循環的三個階段而回到原來的出發點。產業資本循環就有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商品資本循環三種不同的循環形式。

43,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本周轉(四)

(1)產業資本循環的必要條件:①必須保持產業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並列存在;

②必須保持產業資本的每一種職能形式的依次轉化,在時間上相繼進行。

(2)資本周轉是指不斷重複、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過程。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都是資本運動的形式。考察資本周轉,主要是揭示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資本循環考察連續性

44,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與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劃分依據、目的、形式都不同)

(1)固定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部分,它們的價值按每次生產使用過程中損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產品出售後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劃分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剩餘價值,分析剝削程度

(2)流動資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和投在勞動力上的生產資本部分,它們的價值在周轉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產過程,隨著商品的銷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3)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

①價值周轉方式不同;②周轉速度不同;③價值回收方式不同;④實物更新方式不同。

45,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四)折舊率=折舊費/固定資本原價值

(1)固定資本的損耗分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兩種。按固定資本磨損程度,以貨幣形式逐步提取資本價值叫折舊費。

(2)無形損耗: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生產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減少無形損耗的辦法:①提高勞動強度②延長勞動時間③提高對機器利用率。

(3)固定資本折舊:固定資本在使用過程中因損耗而轉移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價值的補償方式。

46,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四)

(1)資本的周轉時間是產業資本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開始,經過資本的循環運動,實現了價值的增殖,然後重新回到原來的資本形式為止所經歷的時間,包括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資本的周轉時間和資本的周轉速度成反比關係。生產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技術水平和生產組織管理。

(2)資本周轉次數: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資本所經歷的周期循環的次數n=U年/u。

資本周轉次數與資本周轉速度成正比關係。流通時間取決於生產地點離市場遠近,交通和市場供求、通訊

47,影響資本運動速度的因素:(四)

①周轉時間的長短或資本周轉次數的多少;②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固比率大速慢,流大速快。

48,資本周轉速度對商品生產和價值增殖的影響(四)

(1)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關係到一定數量的產業資本所能帶來的剩餘價值量的多少

(2)加速固定資本周轉:加快資本周轉的結果:提高年剩餘價值率(年剩餘價值率表示預付流動資本增殖程度)

①可以減少無形磨損帶來的損失;②可以提高固定資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資本更新。

③有利於資本家及時採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取更多的超額剩餘價值。

(3)加速流動資本周轉:年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取決於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

①能節省預付流動資本的數量②使實際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量增加(增強預付資本增殖程度)

③提高年剩餘價值量和年剩餘價值率。---根本是因為實際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增加了。

49,社會總資本運行(四)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

(1)社會總產品的實物補償(或替換)和價值補償是社會總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和保證。

(2)社會總產品在實物形式上,可分為用於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於個人消費的消費資料。

(3)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理論前提)

①第一部類(I)即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②第二部類(Ⅱ)即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

(4)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構成:不變資本的價值(c),可變資本的價值(v),剩餘價值(m)。任何社會再生產的內容都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50,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四)

(1)社會再生產按照它的規模是否發生變化來劃分,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①簡單再生產: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②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2)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是擴大再生產。從其實現的方式看,有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兩種方式

①內涵的:依靠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要素質量的改善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擴大原生產規模。

②外延的:依靠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擴大生產場所的手段來擴大原有的生產規模。

51,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及其意義(四)

(1)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所應具備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即I(v+m)=Ⅱc。可以引申出:

①一是第一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價值的總和,即I(c+v+m)=Ic+Ⅱc。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生產與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

②二是第二部類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生產與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

(2)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有兩個前提條件:物質條件是追加生產資料和追加消費資料。

①I(c+v+m)>I c+Ⅱc或I(v+m)>Ⅱc。

②Ⅱ(c+v+m)>I(v+m/x)+Ⅱ(v+m/x)或Ⅱ(c+m-m/x)> I(v+m/x)

(3)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必須使兩大部類相互交換的產品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關係。

①I(v+?v+m/x)=II(c+?c)必須到外部交換才可以實現的是:I?v、I m/x、和II?v

②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4)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和實現表明: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積累的規模相互制約。

(5)一切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社會總資本運動的規律:兩大部類按比例發展才能順利實現擴大再生產。任何社會再生產的內容都包含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5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四)

(1)實質:生產相對過剩,是生產相對於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過剩。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更新

(2)經濟危機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3)資本主義國有制及國有企業產生髮展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要求國家干預、調節經濟的產物。它①通過國家收購私人壟斷企業而國有化;②通過直接投資興辦國有企業;③通過國有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合資的方式來形成。

(4)國有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範圍的結合,其組織形式是國私合營的股份公司。

(5)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方式主要有:①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進行調節;②經濟計劃③財政政策④貨幣政策⑤社會福利政策

53,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範圍的擴展。(四)

(1)國際分工是指社會分工超越國界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分工。生產國際化,是指生產過程本身超出一國範圍,在國際範圍形成各國生產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格局,它是生產的社會化超越國界向國際發展的表現。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矛盾主要表現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

(2)國際分工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基礎,生產和資本國際化又推動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入。

(3)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範圍擴展的主要形式商品輸出、資本輸出、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是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範圍擴展的主要形式。資本輸出的實質是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54,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實質(五)統治地位所有制形式決定社會形態性質

(1)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就在於剩餘產品歸勞動者共同佔有,這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區別於私有制的是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須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實行按勞分配。保障條件

(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的實現目標。

(4)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實現的歷史過程,是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的。

(5)在我國現階段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並允許、鼓勵一部分地區、企業和個人,依靠勤奮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提倡先富幫助、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5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徵和建立的客觀依據(五)

(1)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2)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①必須加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②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與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根本不同,區別在於公有制經濟在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中是否佔據主體地位。

(4)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客觀依據是:

①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特徵;

②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是多層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種所有制經濟與之相適應。初級階段

③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依據。

56,公有制經濟的涵義和多種實現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五)

(1)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2)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應該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公有制可以採取獨資企業、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質以及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決定的:

①公有制經濟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同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

②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特徵,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

③公有制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支柱,是國家財政收人的主要來源和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

④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經濟基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保證。

5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五)其中的勞是以企業為單位的個別勞動

(1)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本分配原則。前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

(3)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按勞分配原則的特點是:直接原因是舊分工存在、勞動存在差別,勞動是謀生手段。

①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方式的主體,而不是社會惟一的分配原則

②還不可能在全社會範圍內按統一標準實現。存在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方式是因為存在私營經濟

③只能以商品交換實現的價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勞動量被社會承認的勞動量、社會必要勞動量為尺度。

④還必須通過商品貨幣形式實現。按勞分配的物質條件是生產力發展水平。

58,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五)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信息、管理經驗等。

(2)生產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種生產要素,取得相應的收入,有利於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有效利用,作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

(3)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貢獻參與分配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論的重大發展。市場調節長處:①調節資源②發揮競爭③優勝劣汰;不足:總量失衡兩極分化生態

59,加大分配調節力度,理順分配關係,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促進社會公平

(1)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只有給勞動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效率是實現公平的條件和基礎,效率低下,就會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能或難以為實現公平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困。

(3)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前必須改革收入分配製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

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要處理好三個關係:①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的關係;②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的關係;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係。

具體措施:①保護合法收入 ② 取締非法收入 ③ 整頓不合理收入 ④ 調節過高收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佔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收入分配格局)

①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②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係,完善分配製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問題,由「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向「效率與公平並重」。

6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目前小康特點: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六)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環節:市場是資源配製的方式

①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②培育和發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③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④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⑤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般特徵:(多選把握)

①經濟活動市場化②企業經營自主化③政府調節間接化④經濟運行法治化。

(4)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徵:

①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②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共同富裕為目標;③ 在宏觀調控上,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長處。

61,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有機結合(六)

(1)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調節手段,對經濟發展都是必要的。

(2)計劃與市場是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調節機制,各有優點和不足,需要相互補充合。

(3)全面認識計劃與市場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是運用好這兩種手段的基本前提

(4)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情況使兩者有機的結合。

62, 構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六)

(1)在我國現階段,微觀經濟活動主體包括企業、農戶和居民。企業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最基本的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

(2)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

(3)現代企業制度是以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依據,以規範和完善的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的新型企業制度。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4)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①產權清晰②權責明確③政企分開④管理科學。

(5)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現代產權制度有四大特徵:①一是歸屬清晰誰的東西②二是權責明確誰來管理③三是保護嚴格,④四是流通順暢。

(6)前兩個特徵決定了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權清晰和權責明確的特徵。後兩個特徵說明了要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轉,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63,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六)

(1)市場體系是指相互聯繫的各類市場的有機整體。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2)包括消費品、生產資料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等

(3)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須培育和發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64,完善市場體系(六)

(1)生產要素是生產經營活動中利用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統稱,一般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信息等。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內容:資產出資人制度;企業法人制度;有限責任制度;組織管理制度。

(2)市場經濟要求生產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實現流動和配置,形成要素市場。

(3)①大力推進市場對內開放②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

③發展現代化流通方式④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範圍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

65,規範市場秩序(六)

(1)市場秩序是維繫市場有序運行的重要保證,它構成對市場主體行為的制約

(2)要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

(3)健全質量監管機制,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維護和健全市場秩序。

6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六)

1、宏觀調控的必要性:①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需要②是社會化大生產和保持社會總供求均衡的需要③是順利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條件。

2、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①促進經濟增長②增加就業③穩定物價④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3、政府的經濟職能(08新增考點)

(1)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包括:①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具有的職能;②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所具有的職能;③政府作為社會經濟宏觀調控者所具有的職能。

(2)計劃經濟體制下,把政府領導和管理經濟的職能混同於政府直接經營管理企業,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指揮和管理社會經濟活動,嚴重束縛生產力發展。為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必須轉變政府職能。

(3)轉變政府職能的基本原則是:「政企分開、宏觀管住、微觀放開」。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

4、健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1)健全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以國家計劃明確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為重要依據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①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和調節收入方面發揮重要功能;

②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健全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加強各調控部門的功能互補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宏觀調控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手段要充分發揮經濟手段的調節作用,重要的是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的構建和不斷完善。

①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穩步推進稅收改革。

②積極進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③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健全金融調控制機制,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6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六)

(1)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①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社會和諧的穩定器。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③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搞活企業的需要;④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

(2)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社會保障主要由①社會保險②社會救濟③社會福利④社會優撫和⑤社會互助等方面組成。

(3)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目標,堅持廣泛覆蓋、適當標準、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相結合,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68,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七)

(1)在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基礎上,經濟走向全球化。生產全球化

(2)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區域性經濟合作

(3)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貿易全球化

(4)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金融全球化

(5)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投資全球化

69,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正的負的(七)

跨國公司是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它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跨國公司成為生產全球化的微觀基礎;跨國公司的實質:高度國際化的資本壟斷組織

(2)跨國公司內貿易成為貿易全球化的一個嶄新形式;

(3)推動了金融全球化,加速了資本跨國家的流動(直接投資)。

70,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七)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表現在:

(1)促進世界貿易、就業和投資的增長;增加世界各國經濟運行風險;

(2)使世界各國貧富差距拉大;國家經濟主權逐漸弱化;

(3)使世界市場實現一體化,某些商品全球性過剩成為可能;

(4)加劇國際競爭,增加國際投機因素,增大國際經濟運行的風險。

7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七)

中國經濟已融人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必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機遇與挑戰同在。

(1)技術擴散、規模經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我國製造業水平的提升和產品出口

(2)世界經濟低速增長和發達國家低利率政策有利於我國吸引外資,加快發展我國經濟機遇。

(3)同時面臨更大的外部衝擊和激烈的國際競爭:(挑戰)

①貿易、生產、金融的全球化國際風險增加,而我們的抗擊能力相對薄弱;

②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通貨緊縮與通脹,農業與農村經濟問題,就業問題等壓力大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

72,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七)

(1)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要積極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2)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有機結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後勁。

73,積极參与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七)

(1)我們積极參与國際市場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於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拓寬經濟發展空間,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2)競爭與合作相輔相成,基礎在經濟實力,我們增強國力才能在競爭與合作中雙贏。

74,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和發展(七)

(1)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複雜性、曲折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

(2)社會主義國家正處於成長期,原有經濟基礎薄弱,仍屬於科技、經濟實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加快發展,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


推薦閱讀:

行握手禮應注意的問題
糖尿病人的飲食該注意什麼?
春節坐車需注意:久坐易致「旅行者栓塞」
珠海吃貨注意!吃小龍蝦的季節到了,收好這份榜單~
12生肖除夕夜注意啥

TAG:知識 | 分享 | 事業 | 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