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兩傳 醫師傷科基本手法
06-23
時間:2008年11月2日地點:彰化農會會議廳身法傷科的傳習有個問題-太強調「手法」。實際上,手法的根本是「身法」。手法的定義是解決患者病痛的相應方法,例如「扳」、「頂」、「推」與「拿」諸法;身法則是操作手法之時,醫者該用何種身體的形來發力,以順暢的施行手法,講究的是施術者身體各部的位置與狀態。探究身法還有個要點:施術者如何避免受傷,這重要性其實是凌駕一切的。傷科醫師身體的問題(病痛)很多是比患者嚴重的!操作的時候不講究身法,會在醫師的身上留下許多後遺症,所謂「殺敵一千,自損五百」。我從與通霄師父學習後,手法便日趨輕巧。因為見到許多傷科老前輩做得渾身是傷,亦有前輩患心臟病過世,大概都是不講求身法之故。早先傷科師傅都有習武的底子,深明力量的收發,不會留力在身上,承受反作用力的傷害。但這些透過習武與大量實做而來的體驗與經驗,一方面難以用文字敘述,一方面早期少有讀書人投身傷科,因此也少有數據保留下來。現代醫生一不習武,二無傳承,這使不講求身法造成的傷害更形劇烈!鑒於此,身法是在今天說明傷科手法前,必須要詳述的,也希望在座各位傷科先進牢記。下列講述松背的身法要領。傷科的處置依著醫師的習慣,患者或坐或躺,但醫師基本上是站著的。站時身體要松,施力時—例如推的動作,從患者身上回傳的反作用力是由左右腳承受,如此醫師身上的諸關節才不會承受力道。要其言便是太極拳的「沉肩墜肘」。任何的聳肩或繃緊動作都會導致反作用力留在關節,造成輕微傷害,積久便出問題。大致上的做法:如果是「鐵板燒」的動作,在下壓時切記勿施蠻力,膝蓋與腰要松,身形順著跟下去;或是「膝頂法」,不要將患者的手臂拉太緊,否則醫師的上身會因此承受力量;將身形下沉引力向下,無使身體受力。扳腰時不要將力量留在自身腰部,扳時身形隨著「垮」下,將力量泄到足底。除了沉肩墜肘以外,要注意腳步站穩。站穩才能讓身體鬆開,即所謂「氣沉湧泉」。站穩的腳創造出一個支點,力量才能泄到腳底,身體也才能鬆開。通常發力的手與腳是同邊的(左手施力則左足在前),如此回返的力量才能經由對稱勁泄到另一隻腳。例如松背(患者俯卧)往前推時,由左足發力,醫師的身體呈一弧型拱起(身體至此皆未承受力量),力量則泄到未發力一側的腳底。總結上述為三個要領:腳要站穩、沉肩墜肘、以及發力時同手同腳。又患者坐姿時引其手臂,此時又當以後腳受力(可以不用同手同腳),若用前腳受力則諸力拮抗,身形便「死」。這抽象的敘述需要慢慢體會。松背我的治療從松背開始。松背是治療的前奏,也是是還原病人健康的基本步驟。例如網球肘的成因是肱、胛骨對位不確,胸椎為肌肉牽扯而偏離,肋骨翻旋,因此非得將全身系統從腳到背松解還原,才能有效處理局部問題,做精細的操作與調整,而真正在肘上處理的時間常不及百分之五。這種兼及全身系統治療的模式,不只可以鞏固療效,對全身雜病,久治不愈的患者,尤其重要。松背若能徹底,約可完成一半的治療,病人也一次會有一次的進步。從頸椎、胸腰間肌肉、胸肋關節到腸薦關節,都可借著搖動而松解歸位。曾有位學弟的太太落枕,我花了十幾分鐘為其松背,起來還沒治療,落枕已經好了。松背主要達成兩個目:松解肌肉與搖開關節。其要領還是在上述的身法:沉、緩、深,順暢而不留力。同手同腳,全身鬆緩而力量受在後腳。對稱勁在用時要以不發力之手當支點,所以當雙手並用靈活操作,也最好將兩手練到同等靈活易使,雖然不容易,卻可讓手腕、肘到肩,沒有一個地方承受反作用力。撥法:松背依照處置的目的,可有多種手法,撥法用在筋出槽的情形下,找出肌肉翻旋的方向,從凹面向凸面將肌肉撥開。撥時並非在單點施壓,而是翻動整條(群)肌肉,直到肌肉平整無凹面時(肌肉與肌肉間則摸不到界線),給予少許牽引力量,出槽的筋自能翻回。若將僵硬的筋結當成麵糰,揉之欲其軟,雖然會暫時軟些,但筋結永遠在。俯卧的姿勢因為容易左右翻滾搖動,行撥法的效果比坐姿好得多。手搭在患者背上,找到肌肉翻旋的地方,就去撥動它。若醫者站在患者左側,則時而撥左,時而撥右,小腿、大腿、臀部與背的肌肉都可,靈活用之。這搖,其實就是將肌肉翻帶到一定的程度(未施力的一手固定一端,目的是將肌肉扯勻,若少了這手,肌肉隨著患者身體滾動,是撥不開的),肌肉就會自己鬆開。此 時 醫師當全身鬆弛,勿用肩膀的力量去頂、推。搖法:其下須影片配合方能理解,故刪除為了您的安全,請只打開來源可靠的網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支吹風機通氣血、治久咳!中醫師傳授吹風機溫灸術
※楞嚴經及洪醫師報告和大愚法師
※執業醫師考師攻略:不可忽略的小細節
※著名中醫師教您如何吃出長壽3
※林颺醫師談「兒童抗生素的使用原則」
TAG: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