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六節 實施輕徭薄賦策(2)

  經過賈誼、晁錯有說服力的啟發、建議,漢文帝採取了一系列勸農 措施,諸如:開藉田,親自率耕,以為天下先;厲行節儉,廣為積蓄,以備非常之需;民可出粟買爵,輸粟實邊;減免田租,三十而稅一,或全年免收;並賜孤寡布 帛;等等。這些措施深得百姓稱頌,終於出現「海內殷富,興於禮義」的可喜景象。  但是,文帝末年至景帝初年,因水旱、疾疫、蝗蟲等天災 侵害,歲比不登,民多乏食,令皇帝深為憂痛。為戰勝天災,穩定農業生產,文帝召令群臣察找天災頻降、農業欠收原因。並首先反躬自問,是否因自己政有所失, 行有所過,遭到天譴;或者百官俸祿過高,無用的事做得太多,而使百姓乏食。文帝自己可以斷定的原因,就是從事經商而害農事的人越來越多,為追求享樂而大量 用谷造酒,各類牲畜食谷過多,使產的少、用的多的矛盾最終落到貧苦農民頭上,出現民多乏食現象。故而與丞相列侯等計議,凡有可以幫助百姓擺脫困境的建議, 均可一一說出來,不要有所隱瞞。由此可以看出,文帝始終把百姓吃飯問題作為頭等大事。  景帝即位後,繼續著手完成文帝的未竟事業:同意 百姓由人多地少之處遷往人少地多之處居住,以開闢農田;令田半租,使三十稅一成為定製,重農政策落到了實處;嚴防官吏擾民害農,不許官吏漁奪百姓,侵牟萬 民,以及從事賤買貴賣的經商活動,如有違者以坐贓為盜論處;禁止官吏收受財物,防止額外增加百姓負擔等。為督勵群臣很好貫徹重農政策,景帝又以身作則, 「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為減輕農民負擔,諸事從簡。在吏廉稅輕環境下,自然有利於發展生產,創造財富,使天下廣務農桑,素有積蓄,從而使國家走向富 強。  據考證,漢初經過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全國人口逐漸恢復到秦朝時的兩千萬左右。其中約有半數是諸侯王封地或食邑的民戶,直接向國 家交納田租者僅千餘萬人。為了鼓勵農業生產,統治者不惜減少國家財政收入,豁免田租。按晁錯所說:「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 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以三十稅一核算,每一農戶一年只交田租3.33石。1000萬口約合200萬戶,國家一年所收田租約666萬石。這個數字,又 官員俸祿一項也不足支付。西漢前期,官吏俸祿是以粟核算,從朝廷到地方,大小官員16級,最高俸祿為中2000石,最低者斗食。按漢末人口近6000萬、 吏員12萬餘推算,其前期吏員少說在3萬人以上,所需俸祿當有千萬石,呈入不敷出之勢。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沒有不靠老百姓養活的官吏,除田租之外,勞 動者還須交人頭稅、關稅、市稅、財產稅等,以供國家財政支出。  賦斂無度,徭役繁多,導致經濟崩潰,這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漢初統治者們,牢記這一歷史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政策,以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生產發展。在前期70餘年間,不僅賦稅較輕,也很少役使民力而大興土木,基本上使百姓免除沉重的賦稅負擔和勞役之苦。   劉邦不僅創建了西漢政權,也為統治者樹立了輕徭薄賦的典範。自漢王四年(前203)八月,「初為算賦」,開始徵收人頭稅,規定「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齣 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遂為定製。而秦朝的人頭稅純屬掠奪性質,官吏直接到各家各戶收繳人頭稅,當場清點人數,按口交納穀物,用箕裝走, 所謂「頭會箕斂,以供軍費」。這種強制性的收稅辦法,造成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從上述史料中,可以斷定秦漢時的人頭稅主要充作軍用,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再 者,劉邦稱帝後,也較愛惜民力。定都關中之後,因咸陽秦宮被項羽燒毀,成為一一片廢墟,只好在附近的長安鄉秦朝謀反叛。  漢文帝父子以 上凌下,以大壓小,激化矛盾,難辭其咎。吳王喪子,極易喚起同情,故莢使者向文帝暗示狗急跳牆道理,請給予吳王反省悔過機會。文帝終於被吳使者說動,作了 讓步,賜予吳王養尊之物几杖,免予入京朝請。此後,吳與朝廷矛盾,表面上有了緩和,實際上轉入了地下秘密活動,暗中用勁。  景帝即位 後,以力主削藩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案察諸侯王不法行為。先是以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繼則膠西王賣爵為奸,奪其六縣。至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冬,晁錯 又察出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期間,私奸服舍,大逆不孝,請求景帝誅之。結果雖赦其不死,卻削其東海及薛郡。這幾個國被削弱之後,未引發較大政治麻煩,比較 平靜,於是景帝與廷臣們開始議論削吳,將矛盾推向公開化。  吳王眼見楚、趙等國被削,又聞朝廷正在討論削吳,恐懼吳地被削除殆盡,遂亦 加緊陰謀舉事。先與勇武好兵的膠西王劉印達成默契,相約共同舉事,奪取天下,而後兩人平分秋色,各據半壁江山。隨後膠西王又遣使齊、淄川、膠東、濟南四 國,密商舉事,各因利益所在,一一響應。至於淫暴的楚王劉戊,自被削除兩郡後,早已與吳王同病相憐,結成一體,蓄勢待發。這七國已佔諸侯王多數,而且力量 又強,極有傾覆期廷的可能。  景帝前元三年正月,正當七國取得一致,約會共同起兵反抗朝廷削藩時,朝廷削吳、楚撼地的詔書也分別送到 吳、楚。吳王見到詔書中削吳會稽、豫紊兩郡,毫無遲疑,即刻起兵反,殺死吳國由朝廷任命的200石以下官吏,下令國中62歲至14歲者,一律從軍,迅速組 成20萬大軍,並使人煽動閩及離官住下,並在此離宮基礎上改建成長樂宮,作為施政地點。高祖七年(前200)冬,蕭何乘劉邦北擊匈奴,不在長安,修築一座 宏偉的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以重天子威嚴。但是,劉邦回到長安後,見到壯麗的未央宮,立刻大怒,申斥蕭何治官室過度,勞民傷財。故而 此後無人再敢修築官室。至十一年(前196),劉邦仍把省賦作為施政大事,看到諸侯王等爭相向皇帝朝獻,獻錢多少無規定限制,官吏多征賦為獻錢,增加百姓 負擔,造成疾苦。為糾正此種弊端,劉邦詔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及郡各以其口數率,人歲六十三錢,以給獻費」,使官吏無限制收斂百姓錢財現象得到 扼制。統治者少一分享受,百姓則多一分幸福。  惠帝在位期間不理朝政,諸事一仍其舊,唯修築長安城一事,可算作他的政績。自即位元年正 月,就開始修建長安城,歷時五年而成。其間有兩次大規模徵發,其一為三年(前192)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雖涉及范 圍較廣,動用人數甚多,但歷時較短,不至於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同年六月,徵調諸侯王、列侯徒隸2萬人修長安城,表明罪犯是修長安城的主要勞力,以維持曠日 持久的工程建築。其二為五年春,仍動月了長安城六百里以內的14.5萬男女,也是30日而罷。至同年九月,長安城終於竣工,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政治、經 濟、文化中心。此兩次大規模徵發,從全局來看,仍屬局部性,又有一定節制,對輕徭蘩賦政策不會產生更多影響。  漢文帝時,偃武修文,政 尚節儉,事事以無勞百姓為宗旨,盡量減少各種費用,既不搞大規模土木工程建設,又無大規模軍事行動,百姓幾乎無徭役之苦,只承擔皇室日常普通差役,號稱 「民賦四十,丁勇三年而一事」。較以往算賦百二十錢、賦役一歲一事相比,各減輕三分之二。漢景帝時,繼續堅持輕徭薄賦方針,在原來基礎上,為進一步減輕農 民負擔,致力於發展生產,先從自身做起,詔示天下:「不受獻,減太官,雀徭賦。」欲使天下務農蠶,廣積蓄,備災荒。對諸侯王徵發封國民力加以限制,為其修 築墳墓不得超過300人,也不準隨意佔地修建。督促官吏務勸農桑,不得貪贓枉法以擾民。  由於文景兩代長時間堅持減免田租和輕徭薄賦的 重農方針,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國家出現繁榮景象。對此,司馬遷曾用文學誇張筆法予以描繪與歌頌,稱:「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 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 群。」從而標誌著漢初的讓步政策取得了成功,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
推薦閱讀:

港府:新國安法不在港實施
【關注】下月起廣東將實施16項出入境新政!惠及這些人?
《H股「全流通」試點業務實施細則(試行)》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
憲法實施是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TAG: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