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撫養方式與兒童性格形成的關係
父母的撫養方式與兒童性格形成的關係
---談任性孩子的教育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而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徵。
人的性格並不是天生的,它是通過一定的生活環境、教育影響和本人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為孩子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影響而形成的性格特徵,不僅在家庭中表現,還將帶到學校、社會,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在眾多影響兒童性格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撫養方式是最重要的動因,是兒童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兒童性格的形成,不僅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動機,更重要的是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方式,即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是其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
一、父母的撫養方式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心理學家潛心研究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與孩子社會能力的相關情形,提出了四種家庭教養方式。
不同類型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兒童行為,進而影響兒童性格。教養方式中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聯繫和行為控制是最重要的兩個維度,這兩個維度交互作用,產生了四種教養方式:專制型(低情感、高控制),放任型(低情感、低控制),溺愛型(高情感、低控制),民主型(高情感、高控制)。
任性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係,與人的神經類型有關。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和粘液質等類型,孩子受遺傳的影響,有的天生氣質就屬於較興奮的類型,情緒表現較強烈,屬於那種「有個性」的孩子,這與家長的遺傳因素有很大關係,如果後天再不注意改良,這樣的孩子最容易出現任性的行為。但是,關鍵還是在於後天家長的教育和影響。具體來講,孩子任性的形成有以下幾個原因: 1、心理反抗期(生長發育特點)。
嬰幼兒在正常發育的情況下,兩三歲就開始出現心理反抗現象,出現強烈的獨立需求意識。如願意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上下樓梯不願別人牽領,自己家的東西不讓別人動,處處以自我為核心,遇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情大哭大鬧,勸阻和強制都不起作用,直至家長妥協,自己滿意為止等。從以上現象不難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種因素影響,內在的、外來的、社會的、自身生長發育期的等等。作為家長應該及早發現、分析、及時糾正,運用科學的方法,根據生長發育規律進行教育。在兩歲左右時,大部分孩子思維、語言、動作已經發育的相當好,有些孩子反抗意識也逐漸表現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抗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表現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家長就要抓住嬰幼兒階段這個有利時機迅速進行調整,如果認為孩子小一味地去遷就,任性的個性就可能越來越厲害。任性的個性一旦形成,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是有相當難度的。這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約受到影響,成了事業成功的最大障礙。究其原因,任性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後天教養不當所造成,是溺愛的結果。在教養方式上,家長該制止的不制止,一味的遷就;該鼓勵的不鼓勵,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對錯,認為只要哭鬧就可達到自己的目的,助長了孩子的偏激與任性,最終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2、是家長對孩子溺愛、嬌慣、放任、遷就。
據調查,獨生子女和末生的孩子任性率較高,達到60%左右。孩子任性往往與他們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寵愛有關。譬如平時對孩子遷就、放任、姑息、縱容、百依百順,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事事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特別是有時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父母起初不同意,孩子發脾氣了,父母為息事寧人,就同意了。這無疑等於獎勵了孩子的任性行為,起到了強化孩子任性行為的作用。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出現,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形成了任性的心理定勢,它會無形中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凡是只要堅持,死不妥協,就能達到目的。
3、是家長的任性導致了孩子的任性。
有些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無視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無視孩子的興趣、愛好,對孩子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絕對服從,想出各種方法讓孩子就範。這種做法不僅違背孩子的意願,也違背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這種做法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裡明白自己錯了,可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評,於是就「擰」來對抗。從而埋下任性的種子,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慾望或要求,不管是否合理,總是憑藉自己的權威,一律斷然拒絕。家長的這種無理、頑固、粗暴、霸道,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起初這種專製作風或許能使孩子忍氣吞聲,但隨著矛盾的積累、升級,一旦矛盾激化,孩子就會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以他的任性和頑固對付你的任性和頑固。到那時,父母就會束手無策,對孩子徹底失去控制。這種例子我們見的少嗎?
4、是由於父母雙方在孩子教育上態度不一致造成的。
對於孩子的某些要求,父親拒絕了,孩子轉而求母親,母親同意了;或者母親拒絕了,父親又私下答應了。這種不一致,會被孩子利用,利用得多了,孩子就會覺得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 高爾基曾經說過「愛護子女,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然而,會教育子女這就是一件偉大的國家事業了,它需要才能和廣泛的生活知識。」所以說「愛」,也要講科學,也要有理性,愛,絕不能溺愛,不能寵;愛,也應該有限度。如果兒童任性心理長期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因為任性會導致人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入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 (一)教育任性孩子應注意的問題。
當孩子已有任性表現時,家長應該認真分析原因,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絕不可死板教條、千篇一律的採取措施。根據我們的觀察、分析,家長在教育任性孩子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任性是有程度上的區別的,在正常生長發育的情況下,只要不影響別人,適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霸氣,還是有必要的,這能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從中外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大人物身上我們可略見一斑。如拿破崙、愛迪生、愛因斯坦、毛澤東等都存在這樣的性格特質。但太過分,那就有害而無利了。二是任性的孩子不代表學習能力差,有的可能對某個領域有特殊的愛好甚至有所貢獻。但對人際關係、社會交往的層面,事業的成功率會受一定的影響。在德、智、體、美四育並重的教育觀念中,如果性格不健全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現在一些先進的國家和地區就把培養的目標界定在德、智、體、美、社會交往五育並重的範疇,可能就是從這個方面考慮的。三是孩子的任性不是人格的表徵,是對外界環境的正常反應。因此,家人或保教人員是可以通過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及社會認可的規則,通過引導、教育來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的。四是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要積極向好的方面去引導,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教成小綿羊的觀點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的責任就在於去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徵是兒童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時代對年輕一代素質的必然要求。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徵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 一是習慣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任性。家長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處處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覺地和大人保持一致。一旦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幹什麼就都有規矩,不會隨意提出特殊要求。 二是預防法。孩子的任性發作一般都是有規律的,當可能誘發孩子任性的條件臨近時,要事先預測好,做好預防工作。可以事先約法三章,提出要求。 三是嚴格法。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家長的弱點。家長越怕孩子哭,孩子越哭個沒完;家長越怕孩子滿地打滾,孩子就偏在地上滾個沒玩。家長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麼哭,怎麼鬧,決不能有任何遷就的表示,態度要堅決,而且要堅持到底。 四是轉移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可以利用孩子易於被其他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移開,從而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如一個跟著母親購物的兒童,在商場里玩得很上癮。母親急著趕回家,可他就是不願意走。如果母親說,「我們回家吧。」他可能堅持要在商場玩;如果母親說,「走,媽媽帶你去坐汽車。」他可能愉快地答應了。然後媽媽領著他坐公共汽車回家。 五是理解法。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飢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六是迴避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這時,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讓他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他就會停止。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讓他說明原因。當然,解決孩子任性的方法還很多,關鍵在於培養孩子認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七是交往法。讓孩子多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個人的意願與多數人不一致,那麼就會被否定。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和他的同學、夥伴一起玩耍。因為在同齡人中間,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會被群體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較任性的孩子當處在群體之中時,他也不會輕易地把任性表現出來。而且,在群體中,那些通情達理、不任性的孩子也會在無形中給任性的孩子以示範,讓他們感到任性只會遭人厭棄,而通情達理才會融入群體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會逐漸淡化。 八是知識法。孩子有時任性是因為知識少,認死理,往往把錯誤的行為當成正確的行為,固執已見。孩子還不易分清堅強與固執,謙讓與軟弱,勇敢與蠻幹的界限。家長要想辦法使孩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孩子知識多了,就會改變自己過去一些錯誤的做法。 九是誘導法。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生成的骨頭,長成的筋,天生的擰種」,改不了啦。其實不然,孩子畢竟還小,只要誘導得法,完全可以改變他任性的毛病。誘導時要多抓積極因素,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每當孩子要犯擰時,家長就表揚他的優點,孩子聽到表揚可能情緒就轉過來了。 十是強化法。要讓孩子感到家長喜歡的是不任性的孩子。當孩子剛要任性發作時,家長可以藉以前聽話時的例子引導他剋制自己,不任性。這樣有利於調動孩子自己克服任性的積極性,提高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家長還可以在孩子任性時或任性後,對其任性給予一定的批評或懲罰。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家長的嚴格要求,使孩子認識到任性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這一科學論斷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可。教育幼兒,培養幼兒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個家長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長時期學習和研究的課題,孩子是最生動、最豐富、最精邃的研究對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對他們既要有愛心,還需有誠心、耐心和恆心。總之一句話,愛,絕對不能寵;愛,也應有度。
推薦閱讀:
※世上有4類父母,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成為第四種!
※從女兒為父母手繪的過關攻略看澳洲入境須知及注意事項
※如果我的女兒要嫁給一個「窮小子」怎麼辦?(父母和子女都該看看的好文)
※作為一個獨生女兒,如何能更堅強更勇敢,為父母撐起一片天?
※孝順是天經地義的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