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第26講(中)

再進一步,行陰解脫了以後,才談識陰解脫。這個識不只是第六意識,唯識所講的八個識,都包括在內,也就是楞伽經所講的心意識。

我們所知道的精神狀態,是識的一種變相而已,所以用精神解釋這個識,是個顛倒的解釋。嚴格講,它代表了八個識全部的體、相、用;也代表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全部的功能。

我們應該研究百法明門論,其中將色法與心法分開對立,還有一種「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但是注意,若真把色法與心法對立分開,那可不要學佛了。換句話說,魔鬼與上帝對立,上帝對魔鬼永遠沒有辦法。其實它只是表達的方法而已,是把它分開分析,容易使我們了解。實際上色法與心法是一元的。

講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心,是說宇宙間有二十四種東西,不受第六意識左右,人的心理沒有辦法控制它。比如第一,宇宙的時間,你無法控制。你說你睡著了,可以把時間空了,對不起,那個時間還是在走,你轉變不了。第二,勢。比方水流下來的力量多大,即使你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站在激流中,還是會被水沖走。所以大勢至菩薩一來,觀世音菩薩只得站在一邊。這兩個菩薩是表法的(這裡是用表法來說)。大勢來時,請觀世音菩薩來帶路,這個勢來時,任何人控制不了它。

所以你功夫做得再好,老了還是老了,四大變去了,時間到了就是時間到了。比如我們打坐,坐上半個鐘頭或一個鐘頭,坐不下去了,腿發麻了,想坐還是坐不下去。因為行陰的勢到了。你說,我還要定,心不相應行法,心還是轉不了,連這一點都轉不了,還說什麼轉識成智、轉業力,乃至轉煩惱為菩提呢?

在這種地方,我們就要提起警覺,平常道理都講得很好,事情來到時,卻過不去。你說我還在修道打坐,談起法來頭頭是道,但是為什麼打坐做功夫欲了生死時,卻前路茫茫,後路暗暗?所以說,這個道理要先搞通。

「識」最難懂了,所以楞嚴經中講到,第五層解脫才是識陰。

有個同學研究了楞嚴經後提出問題:為什麼想陰叫做融通妄想,識陰叫做顛倒妄想?應該想陰叫顛倒妄想,識陰叫融通妄想才對呀!

想陰境界產生十種魔境,實際上不止十種,變化起來有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種。比如有人有神通啦,未卜先知啦,都是五蘊中思想的作用。這種功能,現在人叫第六感、心靈感應、特異功能等等,鬼名堂多啦!這些都是思想妄想變的花樣,這是融通妄想。把妄想的功能變化,好像能夠通達,知道萬緣,因此形容它為「融通妄想」。

為什麼識陰境界叫顛倒妄想呢?因為它不叫魔境,而叫做外道,包括了聲聞、緣覺。得了四果羅漢的人還叫做外道,為什麼?因為見地不究竟,所以叫「顛倒妄想」。

這五陰都叫做妄想,因此我們知道,學禪宗的人,一上座就是去除妄想,以為是去了第六意識,其實,那只是第六意識分別心的一點點浮面上的油而已。真正的妄想由地底到浮面都是。所以,要除妄想一定要把五陰妄想都去掉,才談得到空。大家不要以為:噢!我打坐一直空空的,很舒服。那是第六意識的想像境界。我們兩雙眼睛看過的虛空,只有一點點大,所以打起坐來,眼睛一閉,想像起來的虛空,也只有一點點大。人的思想範圍,往往只跟著生命力所發揮到的範圍走。所以你看,我們的思想多好玩,在迷糊的境界里,是非善惡都是顛倒的,我們認識的範圍又是多麼狹窄。可是在這個意識思想里,卻自覺非常崇高!非常偉大!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不是真正的空。

這都是屬於見地方面。

五陰解脫的見地要特別注意,不管有所得的,或剛入門的,切記不要走錯了路。

其次的問題,在色受想行識中,我們生命最重要的,第一是思想,想陰,也叫做妄想。這個思想是識陰所變,識就是心,即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心意識,不是本體的心。第二是受陰,人生來就是有感覺的,感覺是受陰來的。

若把色歸類成生理部分,想與受應屬精神部分。包括了生理與精神部分的是行陰、識陰。

我們聽了這些,思想不要向外面去想,要迴轉來在自己裡面找。分類試著去找,真正的佛法不是叫我們不用思想。「禪定」,教理稱正思維,後來禪宗稱參究,「禪定」不是叫你跟著身體轉。氣脈在動,你不要理那個受陰的動,要在正思維上去找才對。漢朝以前的中國道家稱「精思」,所謂精思入神,也就是禪宗稱的參究。大家打坐時,都被生理感受境界迷糊住了,沒有真正證入正思維,那就不算真禪定。

佛法的重點在見地。剛才的討論有個主題——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綱要,五蘊皆空,配合楞嚴經五蘊的解脫,就是這次課程重點所在。這個就是見地,要把這個理搞通,才可以做功夫,才可以真談修持,不然功夫縱然做得好死了,抵不住事的,沒有用。即使功夫做得身體會發光、動地,也沒有用,否則不叫佛法。所以每一部佛經都找不出做功夫方面的內容,佛經只談見地的理,因為真正的見地到了,功夫一定到。換句話說,你見解上到了,功夫沒有到,那個見解不是真的見解。

比如一個人手中拿著一個名貴的杯子,鑲著珠寶,突然打破了,解脫的人看都不看,知道打破了;不解脫的人,看著破碎的杯子,就在那裡哭、叫。他明知道打破了,可是抱著那個破杯子還在哭,還在叫。曉得了空,結果還抱著那個沒有用的東西,來悲痛這個空,有用嗎?

不要看它是小事情,同樣的道理,懂了就是道。所以禪宗祖師在某一小點上一悟,整個都清楚了,就是這樣。

不要認為這是一句閑話,古時禪宗大德們的嬉笑怒罵,你把它當嬉笑怒罵就浪費了他的話。他處處點你,因為有時候不好正面罵你,只對你弔兒郎當地幽默一下。你說東,他說西,實際上他在打你,打擊你是愛護你。

比如第一次發給大家講課通知,告訴大家個個沒有例外,不要馬虎,真做得到規定才來登記上課。大家都登記了,可是幾個人真做到?寫筆記也好,任何其他一項也好,沒有人真做到。這是「行」門,大丈夫承諾了,說做就做,既然要來聽課就應守這些規矩,對不對?誰做得到?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們懂嗎?是故意拿棒子到處在打,打得醒,你們自己受益;打不醒,算了。

這就是行。我還只講筆記部分,其他的部分多啦,不討論了。這都是心行的關係,所謂「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個佛法的修持怎麼談!儘管私交如何好,真正的行門無法談,一談就非罵人不可,只好在心裡頭說:唉!如來說至可憐憫者也。

行門同見地是不可分的,見地到了一步,你的心行非變不可。大善知識們,大禪師們,一看,這個人有沒有進步,一看就知道了。別以為氣色好了,氣脈通了是道,那是逗你玩的。

氣脈通了,不相干,大智慧的人不受這一套騙。等於禪宗好多祖師,老師一獎勵他,把耳朵一捂,聽都不聽,還受這個恭維!當然不!悟與不悟一樣。世上最害人的是高帽子,騙死人不犯法,而且把他騙死了,他還感謝你。講真話沒有人聽的,所以沒有辦法。

見地到了的人,他的心行馬上就轉,自己有數,立刻就轉,善知識一看,就知道,他的心行已經轉了。

行包括很多,比如愛偷懶,也是行不對。又比如佛法第一點講慈悲,自己想想看,哪一點慈悲做到了?我們是做到了一點——要求別人來慈悲自己。什麼「要度眾生」!哪個做到了?你省省吧!對自己最親切的人都沒有辦法度,還度眾生?

在這些漂亮的名詞下,隱藏了多少罪惡,都要隨時反省到。越是漂亮的言辭,越掩蓋了自己的過錯,假如學佛不檢查到這個程度,免談了吧!沒有人搞這個事的,做不到的,而且都是以計較心——商業交易的行為來做這件事,尤其是這個時代。

以上講見地部分,大概如此。一句話,見地非常重要,不是幾句話所能夠講完的。


推薦閱讀:

般若正觀略講--南懷瑾
南懷瑾 《南禪七日》之二
南懷瑾老師: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
南懷瑾老師: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要領詳解

TAG:南懷瑾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