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編者的話

自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隨著施政目標的全面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戰略思想逐漸清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裡來?如何做到?那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有助於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之舉,也折射出我們黨在文化發展上的自信。當下的中國應該也可以擁有和展示這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自信,將為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提供不竭動力。

講解好中國政治發展的大故事

蘇長和

我們常說近代中國人了解西方,其認知的次序和階段是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其實,外人對今天中國的認識也正在經歷這個認知階段。如果說外人首先對中國製造的許多價廉物美質優的產品感到好奇,要一探究竟的話,那麼,他們也會對擁有如此強大生產能力背後的中國制度感到好奇和興趣,而且隨著他們認知的進步,會逐步提高到對產生中國制度背後的中國文化和思想的好奇與興趣。

現在全世界都在討論中國崛起的世界影響問題。在近十年國內外的許多國際會議上,中國崛起給世界產生的規模效應成為討論的主題。 21世紀,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必定會從200年來的受動關係轉變為能動關係,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正在對世界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中外關係的這種變化具有乾坤大扭轉的意義。學者是民族復興和國家成長的研究員、講解員和書記員,有責任向國內外講好我們時代這個大故事。

講好我們時代的中國故事,是一門學問。筆者從事外交以及與外交有關的國內政治研究,時常感到中國政治外交研究現狀與新中國取得的不凡政治成就不相匹配。如何講好當今時代中國政治發展故事,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國民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簡單照搬西方特色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理論很難解釋中國的治國理政與國家治理,畢竟,西方特色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理論根本上體現的是西方國家崛起進程中,以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為指導,在對西方內部治理以及西方與世界關係發展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理論。因此,立足中國治國理政和國家治理的豐厚經驗進行抽象提煉,形成中國大國特色、風格和氣派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理論,對內對外講清楚說明白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就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理論命題。

講好中國政治發展故事,首先要有對自己制度的堅定信念,這是一個「總開關」問題

現在流傳的許多西方政治故事(不乏編造的故事),大多數是謳歌其政治和制度如何好的,這些政治故事對西方政治的美化連他們「自己人」看了都會覺得不好意思。筆者覺得,這些講者或有心或無意,但根子上是沒有擺脫百年來的西制崇拜情結,缺乏對自己政治和制度的信念與自信。在政治制度問題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餘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我們說思想解放,但思想解放講得較少的一個內容是,其實我們要從西制迷信和西制崇拜中解放出來,回到中國政治和制度的信念上。有了信念,就有了標準,講的政治故事雖千姿百態,但背後的大邏輯和大道理不會偏。

有了信念為支撐,我們就可以在中國道路標準下確立中國政治發展故事的敘事邏輯

例如,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政治最根本的一個標準。習慣了西方的政黨學說和政治思維,會提出「黨的領導和民主政治是矛盾的」或者「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對立的」這樣的假命題。但是在中國政治標準中,黨的領導和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國是統一的關係。只有從統一而不是對立的邏輯上,才能理解和講清楚兩者的關係。從政治精神來說,「合」是中國政治精神的精髓,其迥然有別於西方政治精神中「分」的邏輯。講解中國政治發展故事,還要重視珍惜和維護關鍵政治概念的發明權和專利權。比如,關於「協商民主」這個概念和實踐,其根在中國,而非來自西方。在外譯上,官方用的是 consultativedemocracy,而不是英語政治學教科書中的deliberate democracy。設想一下,如果從後一個外來的概念研究中國的協商民主,文獻的回溯就會追蹤到別人那裡,而從前一個概念研究協商民主,文獻的主體應該是在中國,解釋權也在中國學術界。這種講故事或者研究的技巧,看上去是個小事情,但它其實關涉到政治學中核心概念的專利權問題。

需要同時了解中國與外國的政治發展原理和政治實踐,在中外比較中講好中國政治發展故事

講解者要有較強的融通和轉化能力。例如,政治團結是政治學研究和政治故事中的一個大主題。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將13億多人團結起來的能力感到很驚奇。西方國家輸出的民主模式重在選舉模式,結果極易造成當地政治對立、分裂和衝突。圍繞政治團結主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當下中國制度設計、中國政治實踐,值得挖掘的故事和題材不勝枚舉。其實,發展中國家在其政治發展過程中都需要學政治團結,沒有政治團結的國家,經濟和民生總是起伏不定。再如,中國政治話語中常有「一代接著一代干」的說法,這與中國政黨制度特點有關,也是中國政黨制度的優勢所在。觀察西方政黨制度,按照中國政治話語來對其敘事的話,應為「一代隔著一代干」甚至「一代對著一代干」,其政策經常打架,缺乏連貫性,這是其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的特點決定的。表現在外交上我們就會發現,比較起來,別人與中國打交道的成本低,也有很大的確定性,但與兩黨或多黨制國家打交道的成本會很高,不確定性強,因為其政策經常反覆多變。

善於在國際比較中講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既不是刻意拔高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妄自尊大,更不是故意貶低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妄自菲薄,而是要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例如,中國的和平發展是人類現代化歷史中一個宏大的事件。對比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擴張道路和中國現代化道路,中國是世界上極少數不通過殖民擴張和戰爭掠奪的方式邁向富強之路的國家,這種富強道路背後既有我們文化基因上的作用,也與中國社會內部通過創新消化壓力的方式有關,更根本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關。

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個「祀」,用今日的政治話語來轉換,其實就是政治儀式、價值體系、信仰信念等。政治學研究也好,普及融化到國民教育中的政治故事也好,抑或國慶慶典、閱兵、升旗儀式等,其實都是世界各國無不格外重視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和學術研究從來就是統一的關係而不是對立的關係,講好有更強學理支撐的當代中國政治發展故事,是學者為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共同思想基礎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教授)

傳播好凸顯中國話語體系的聲音

孟 威

文化滲透於社會生活的經緯。在當代社會,媒介與日常生活須臾不離,成為表達文化、傳播信息的重要途徑。古人云:「文則能得天地。 」中國故事誠悅人心、感服世界,要靠中國聲音的恰當表述,要在中華文化的博大深厚和當代特色上下功夫。

破除西方中心主義話語框定,為傳播中國聲音創造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話語體系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積澱,蘊含著天地人和的價值理念,講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向善的道德觀。秉承這種文化理念,中國話語體系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以中國國情、發展道路為基本事實,囊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和前無古人的中國經驗。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快速、穩定發展的現實擊碎了 「歷史的終結」論調,「中國奇蹟」、「中國崛起」也遠遠超越了標榜「普世價值」的西方自由主義話語詮釋能力。以中國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主線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模式,需要用新的視野去觀察、新的話語去講述、新的理論去詮釋。這為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提出了緊迫的挑戰,也為中國聲音的傳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解讀理念、傳播聲音有多種角度多種路徑。在當代全球化傳播中,一國公民透過媒體觀察世界讀解文化,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本土,二是外媒。這些年來,中國的崛起為推動世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帶來更多機會。然而,在國際主流輿論場上,西強我弱的局面依然嚴峻。西方話語表述中的當代中國,都難以擺脫「妖魔化」的媒體議程,逃不出「國強必霸」的西方邏輯和歷史魔咒。似乎「中國道路」的堅定註定對人類共同利益構成威脅,「中國特色」的復興必然導致對世界和平福祉的挑戰。其實質,是西方主流媒體話語誤讀、歪曲甚至醜化、孤立,加之由來已久的保守主義心理在作怪,共同製造了中國形象的扭曲。數據表明,20年前,西方受眾中只有40%對中國持正面評價,而在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個比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長期以來,東西方關係和地位的不平等及西方話語框定,造成了人們理解真實中國的巨大障礙和阻力。鑒於此,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發出中國聲音,傳播公正述說,中國媒體任務緊迫、使命重大。

走出傳播認識閾限,增強文化自信,完善中國話語表達方式和手段

「打鐵還需自身硬」。傳播好中國聲音,要突破中國媒體自我文化認知局限和表達能力缺憾。當前,影響中國聲音生成及傳播效果的常見問題有四:

第一,思想認識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偏信盲從西方媒體,主動讓出話語權。西方媒體常打出客觀公正、自由公信的專業主義旗幟牽制全球輿論,標榜「普世」新聞價值觀。誰的新聞價值取向與其不一致,就會被貼上「壓制言論」、「官方喉舌」的標籤。對此,一些中國媒體非但沒有清醒認識,反而產生了唯西方專業主義是從的思想傾向。也有一些媒體由於對中國社會制度、理論政策理解不透徹,缺乏文化定力與自信,面對新問題、新現象時難以解釋、判斷力不足,盲目追隨西方媒體議程,間接維護了西方話語壟斷和偏見。

第二,注重文化宏大敘事,普通個體文化意蘊疏於發掘、話語表現力不足。我國媒體更關注具有重大文化內涵的大題材、大主題、大事件,而對能夠「以小見大」的普通文化主體——小人物、小事件、小題材,卻疏於充分發掘和展現,以故事化手法、平民化視角、人性化內容、生活化敘事打動人心的報道佳作較為少見。

第三,「正面報道」認知不盡如人意,「硬新聞」不「硬」,話語引導乏力。由於歷史和思想認識原因,我國媒體存在著對正面報道的偏狹理解,不敢正視輿論現實、觀點衝突,甚至將正面報道等同於「報喜不報憂」。報道還存在簡單翻錄官樣話語、以灌輸代替引導的做法,缺乏媒體的獨特風格與思考。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日益成熟,每有大事發生,若本國媒體迴避熱點或捕捉不到問題實質,外界雜訊必然趁虛而入。 「硬新聞」硬不起來,難以引發深入思考,也使報道顯得底氣不足、話語乏力,傳播力引導力大打折扣。

第四,網路傳播躋身大國行列,但「融媒體」競爭力有限,話語優勢尚未彰顯。 2014年8月,中央出台《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推動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媒體融合加速。但就現狀看,我國「融媒體」傳播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重大國際新聞發生之時,我國媒體雖「融合」陣容不小,但較少有新穎快捷、高質深度的信息、觀點,傳播優勢和話語強勢尚未顯現。

提升媒介軟實力,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傳播好中國聲音

話語是交往工具,也是文化表徵。提高媒體文化軟實力,打破西方話語操控,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當代媒體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提高媒體從業者的政治政策素養、文化專業素養,為傳播好中國聲音夯實理論基礎。有了科學的理念,才有科學的實踐,才能「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媒體工作者首先要加強內功修鍊,做好理論儲備。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理念武裝頭腦,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跟進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不斷增強理論思想功力,堅定信念提高素養,擔當使命勇敢創新,夯實中國話語理論基礎。

要積極運用網路新媒體手段推動傳播,形成資源共享、立體化、多位一體的傳播模式和輿論強勢,提升話語影響力。在全球化傳播環境中,西方媒體藉助新技術業態調整策略強化西方思維,輿論滲透花樣翻新。鑒於此,我國媒體要加強融合創新,大力發展新媒體業務,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傳播語種規模,全面提高網路電台電視台、手機廣播電視、APP新聞終端等多媒體服務水準,形成視聽互動、資源共享、形態融合、語種集合的傳播特色,增強話語優勢。

要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軟實力的靈魂。增強文化軟實力,傳播好中國聲音,其要旨就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起清晰有力的中國話語體系。綜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都具有鮮明的「中國話語」特色,如用「大同世界」闡釋全球觀、「和而不同」闡釋和諧觀、「以人為本」表達政策觀,為中國媒體話語創新提供了範本。在傳播中構建中國話語的獨特性,媒體要注重語言表達的「中國色彩」,結合當今社會現實,傳達出中國政治理念和文化追求。要以恰當的議程設置突出中國主體性,爭取話語主導權。要研究不同地區受眾心理文化需求,用人家能夠「聽得懂」的話開展交流、增強話語親和力,遠播中華文化。

要注重以效果為導向建立中國話語體系,處理好「講道理」和「講故事」、「自己講」和「別人講」、「大聲講」和「柔聲講」的關係,既闡明立場和觀點,又潛移默化地達到說服效果。把握好傳播「時、效、度」,既學會用世界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也學會用中國的語言講世界的故事;既要講宏觀敘事的國家故事,也要講微觀具體的百姓故事。既要自己講述,也要善借他國媒體闡釋立場。既要敢於發聲宣講,也要善於柔聲細語寓教於樂。創造性地運用多媒體平台傳播好中國聲音,「事半功倍」地講清楚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將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傳播出去、彰顯於世。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創新工程「新媒體管理與輿論導向」項目首席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路新媒體研究室主任)

闡釋好源自傳統和國情的中國特色

寇清傑

善於闡釋中國特色,不僅有利於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而且對於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擴大國際話語權有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特」在其獨有規定性,體現在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上

「中國特色」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體現出的獨有規定性。它具體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的根本總結。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闡釋好中國特色有利於提高認同感、增強「三個自信」、提升影響力

首先,闡釋好中國特色有利於提高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生機勃勃,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但同時,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社會思想意識更加活躍,多元多樣多變趨勢更加明顯。一些人對中國特色和中國道路還存在誤讀。因此,闡釋好中國特色,正確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可以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進一步強化主心骨、增強凝聚力,提高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自覺性。

其次,闡釋好中國特色有利於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中國170多年的近現代史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突出西方強國重圍、取得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只有這條道路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特別是改革開放 30多年取得的輝煌業績,使得我們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不斷增強。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統一。它來自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自身,源於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邏輯和現實的巨大成就,得到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認可。

第三,闡釋好中國特色有利於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全球化時代,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激烈。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中國日益從國際舞台邊緣走向中心,特別是我國在處理各種國際事務中的出色表現,進一步提升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凸顯了在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普遍看好我國發展前景、看重我國戰略分量。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國,關注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發展方向。在這樣的形勢下,迫切需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的對外闡釋和宣傳,加強對重大問題、熱點問題的引導和說明,展示我們開放、包容、自信和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形象,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理解,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闡釋好中國特色的著力點在於從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入手

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要闡釋好中國特色必須從形成中國特色的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中去尋找答案。

首先,從獨特的文化傳統闡釋中國特色。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文明數千年長盛不衰的「文化密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不斷吸納傳統文化精華的過程中,中國特色不斷生成和凸顯。從獨特的文化傳統角度闡釋好中國特色,能夠引導我國人民,特別是世界人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的中國、當代的中國以及未來中國發展的美好前景。

其次,從獨特的歷史命運闡釋中國特色。中華民族歷經2000餘年的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百年浴血奮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立了新中國。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再到改革開放,中華民族終於走上了一條通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康庄大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凸顯了中國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獨特優勢。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探索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獨特的歷史命運使我們認識到,中國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讓中國夢展現光明前景。

第三,從獨特的基本國情闡釋中國特色。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一獨特的基本國情,是我們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依據。中國共產黨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決反對和抵制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錯誤思潮,又吸取不顧歷史條件生搬硬套本本的歷史教訓,破除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教條式理解,真正將其與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開闢出了一條嶄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四,以傳播中國夢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落腳點,闡釋好中國特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因此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國家夢。世界歷史上曾有許多國家有過國家夢,但實現夢想的道路和價值取向卻有很大差別。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人民性是中國夢的本質屬性。闡述好中國夢的人民性本質,揭示中國夢所獨有的中國特色,才能贏得我國人民的價值認同和世界人民的理解與支持。

總之,闡釋好中國特色意義重大,而善於闡釋好中國特色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作者系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教授、博導)


推薦閱讀:

99%中國人看不懂名創優品:和10元店有什麼不同?
中國人正在上的十個當
取金奪銀,明白了里約奧運會水有多深,你才會知道中國人有多堅強
中朝邊境一個小村,朝鮮女人想嫁過來,中國人也羨慕這裡!
劉洪波 : 段子里的中國人面相

TAG:中國 | 中國人 | 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