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友情會發生哪些改變?(KnowYourself的回答,85贊)
在所有的相對親密的關係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種,它不像親情是別無選擇的血緣關係,而是一種自願的行為;它也不像其他自願發生聯結的關係(包括愛情、婚姻等)。友情缺乏正式的結構、嚴格的承諾和約束力,我們不太可能和自己的伴侶好幾個月不聯繫,卻很有可能疏遠自己的朋友整整一年的時間。當我們成年後,我們的責任和關注的中心都有所轉換,此時,友情是最容易受到衝擊的。
但友情又是一種很特別的關係。我們一生有過浪漫關係的人數通常遠少於發展過友情的人數。友情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的貫穿也是最久的,因為朋友可能離去,但友情本身總還會發生。好的友情可以不斷給我們的生命補充新的內容,增加生活的趣味,也為我們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
那麼,成年人的友情,比起從前的友情,又有哪些改變呢?
|友情在不同生命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研究指出,人們從14歲到100歲,對於朋友的定義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我們所欣賞的、可以說話、可以依靠的人。區別在於,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產生這樣的感覺的情境(主要是生命階段)在發生變化,我們處理關係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童年階段
童年階段的友情以尋找玩伴為特點。這時的友情比較簡單。
2.青春期(大約11-18歲)
到了青春期,我們開始第一次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同時學習如何與人親密。這時期的友情會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們尋找那些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人。一旦找到,友情可以發展地極為深刻且激烈,認為彼此是自己在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這個時期我們的友情中還可能會出現嫉妒、佔有慾等表現,自我邊界常常不清晰,這是我們學習與他人親密的過程,此時我們也很容易被身邊的朋友所影響。
研究表明,從11歲開始,我們就會把作為「安全感底線」的依戀對象從父母轉換到朋友,當感到不安時,我們會首先尋求朋友的幫助。但朋友並不是永遠的港灣,當我們進入成年初期後,友情又發生了變化。
3.成年初期(大約18-25歲)
研究發現,進入大學以後,我們把朋友作為安全感底線的感受開始消失,我們開始會更多把尋求幫助的對象選為家人、戀人。
不過,雖然如此,據統計,在現代美國人中,20-24歲的人是所有年齡段中最願意花時間與朋友交際的,因為此時,你已經有了更多的自由,又還不需要擔負太多和婚姻、事業有關的責任,而大學給人提供了最好的交朋友的場所。
此外,根據發展心理學家艾里克森的理論,18-25歲被稱為「成年初期」,在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是解決親密與孤獨的衝突。也就是說,這是我們最需要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的時期。這一階段往往也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重大改變階段:我們可能會離開家鄉,到陌生的國家或城市求學和工作,遇到愛人、結婚等等。艾里克森認為,成年早期的我們最需要社會網路的支持,朋友在這個時段變得功能性需求更強,一起玩樂、分享資源等等。青春期那種互相佔有類型的友情已經開始褪去。
4.成年中期(大約25-50歲)
進入成年中期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Rawlins發現,25歲以後,人們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她問了很多人,你上一次和人成為朋友是什麼時候?你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結果很多人都答不出來。
與朋友的聯繫頻率下降最明顯的階段是在結婚之後。這聽起來挺諷刺的:在婚禮上,你邀請來最好的朋友為你慶祝和落淚,然後,婚禮結束,你就失去了他們。隨後,你的人生中會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次做決定的時候,推掉朋友的聚會都要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或者一次重要的商務旅行要容易的多。你會悲哀地發現,你已經沒有時間去陪伴那些曾經陪你度過了所有重要時間點的人。
|那麼,是什麼在影響成年人的友情呢?
1. 剛成年時,我們容易和更接近(地理上)的人成為朋友
成年初期的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近性。人們經常與大學室友、住得近的同事成為朋友。人們往往因為這種接近性而從友情中彼此獲益(順手彼此幫個忙),且建立關係和維持關係的成本都較小。
但當他們遭遇升學、畢業、就業、調職或是搬家等變故,友情的網路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根據一份持續十九年追蹤數對摯友的研究,這個時期的年輕人平均會遇到5.8次類似的變動,這也許只是如今高度流動的信息社會一部分縮影。社會流動性加強對於接近性的破壞讓我們曾經結交的摯友容易流失。2. 自我定型後,會想要尋找與我們真正相似的人
相似性對建立朋友關係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傾向於被與自己有類似態度和價值觀的人所吸引。
赫洛克發現,35歲是一個關鍵的年齡節點,在此之後,成年男女更少願意向朋友傾訴自己的想法。他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需要、理想等有了充分認識,不必再像年輕時那樣,通過與朋友的交流認識自己和未來的道路。因此,不太會像年少時那樣輕易交友,而是會根據文化價值、社會規範和界限、經濟因素、對方受教育的情況來把握自己擇友的標準。並且,試圖尋找那些與自己在人格、興趣和生活目標上真正相似的人。
3. 朋友的存在方式發生變化
在Rawlin的調查中,那些進入成年中期的人們,更傾向於把友情定義為不是時時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種「知道ta就在那裡」的關係。可能很長時間不聯繫,但知道對方存在就好。
而比起交到真正的朋友,成年人會擁有更多「友好的熟人」,比如工作夥伴、孩子同學的父母等等。你和他們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而不是隨意的,你們「有理由陪伴彼此」。
4. 喜愛更穩固的關係
雖然我們都覺得朋友越來越少,但研究表明,我們長久擁有的友情反而更加穩固了。在青春期時,朋友反目的原因往往是具體的、脫離關係本身的,我們很容易為一件小事就衝動絕交。而當我們長大成熟,會變得更理性,也會越來越懂得珍惜為數不多的朋友。所以一方面,我們對友情看得更開了,更會包容差異,其實是因為,我們對友情的期待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我們的友情變得也許更平淡,卻更穩定了。
|什麼樣的成年友情能夠存在更久?
當我們還說著同一種語言的時候,我們不用太多解釋就能明白彼此的那種親切感,對於維持長久的友情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彼此之間能夠進行深度的互動。簡單的點贊之交是難以維持長久的成年友情的,真正持久的友情,還需要雙方真誠的支持和深度的溝通。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推薦閱讀:
※世界上存在最久的皇族,他們沒有姓氏,公主成年後會脫離皇籍
※孔慶勛:寫於十八歲的夏天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學校老師承受了太多的壓力
※成年後,想增加視力,按這三處准沒錯
※是相愛?還是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