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

《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2014-09-05 11:50:07作者:海嘯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它全面地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趨勢,闡明了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提出了變革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途徑,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原理,並對未來社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共產黨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考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也同以前存在過的一切社會一樣,不是永恆的,也會經歷一個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從而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趨勢。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絕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在的階級鬥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係的一般表述。」《宣言》關於「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這個結論是依據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特別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得出的。具體說來,《宣言》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是以如下基本原理來支撐的。

  (一)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

  生產關係—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物質生產過程的內部矛盾,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生產關係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係的改變。當生產力發展到生產關係所不能容納的程度時,就要打破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以便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完整地闡明了這條基本原理。

  首先,他們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說明:人類社會的變化都是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的結果—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如此,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也是如此,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仍然是如此。在《宣言》的第二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切所有制關係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更」,他們還用法國革命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他們指出:「例如,法國革命廢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的所有制」。

  其次,他們以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代替封建的生產關係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規律作用的結果。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宣言》的第—章中,他們在考察了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後得出結論說:「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裡造成的。在這些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封建社會的生產和交換在其中進行的關係,封建的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組織,一句話,封建的所有制關係,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係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而且已經被炸毀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也就是說,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要求以資本豐義代替封建主義。

  再次,他們指出,資本主義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得不斷地調整生產關係,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宣言》的第一章中,他們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他們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必然被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所代替。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並沒有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而終結。在《宣言》的第一章中,他們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代替封建的生產關係以後,接著指出:「現在,我們眼前又進行著類似的運動。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係,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已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他們以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來證明:「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係的阻礙;而它—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雖然在一定時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逐漸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代之以新的生產關係。用什麼樣的生產關係代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要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們指山:「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但是,現代的資產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佔有的最後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切話:消滅私有制。」

  這就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暫時性,說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根據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非常透徹地闡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上層建築都足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必然導致資本主義上層建築的產生。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以及資產階級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行會手工業、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的三個發展階段。資產階級也經歷了行會師傅、工場主、現代資產階級三個發展階段。與資產階級的經濟地位相適應,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從受壓迫的等級到能與貴族相抗衡的勢力再到獨佔政治統治的階級。他們指出:「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資產階級的這種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上的進展。它在封建主統治下是被壓迫的等級,在公社裡是武裝的和自治的團體,在一些地方組成獨立的城市共和國,在另一些地方組成君主國中的納稅的第三等級;後來,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它是等級君主國或專制君主國中同貴族抗衡的勢力,而且是大君主國的主要基礎;最後,從大工業和世界市場建立的時候起,它在現代的代議制國家裡奪得了獨佔的政治統治。」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要求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資產階級日甚一日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在少數人的手裡。由此必然產生的結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獨立的、幾乎只有同盟關係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現存已經結合為—個擁有統—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也就是說,現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客觀要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只能是資產階級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馬克思和思格斯形象地指出:「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也就是說,資產產階級國家是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他們還根據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結論.並進而說明未來社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無階級的社會。在未來社會,由於消滅了私有制,不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階級差別在發展的進程中也隨之消失,因而未來社會的國家就失去了政治性質,即失去了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性質。

  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闡明,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的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築或慢或快也要發生變革。當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為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後,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會發生根本的變革。當封建的生產關係發展起來以後,就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封建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起來後,代替封建主義的就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馬克恩和恩格斯認為,由於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必將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所代替。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將會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共產主義上層建築。

  這就從經濟其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說明資本主義的暫時性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原理在社會歷史觀中的具體體現,是對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根本關係的科學的概括。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中第一性的東西.是社會意識的根源,而社會意識則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和派生物。人們的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作了系統的充分的論述。

  首先,馬克思和思格斯闡明: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客觀內容和客觀來源.而社會意識則是杜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怎樣,社會意識也就怎樣。當資產階級把他們的產品,把他們的物質生產推向世界的時候,反映這種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社會意識也隨之推向了世界。社會意識特別是其中的文學就是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的反映。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資產階級在開拓世界市場的革命作用時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關於個性、自由、教育、法等觀念不過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反映而已。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們指出,資產階級「所理解的個性,不外是資產者、資產階級私有者。」資產階級的「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你們既然用你們資產階級關於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觀念來衡量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的主張,那就請你們不要同我們爭淪了。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所有制關係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他們質問資產階級:「你們的教育不也是由社會決定的嗎?不也是由你們進行教育的那種社會關係決定的嗎?不也是由社會通過學校等等進行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干涉決定的嗎?」在《宣言》第二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說明,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其實都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各個階級所處的社會歷史地位決定的,是不同階級利益的反映。封建的社會主義是被資產階級打敗了的英國和法國封建貴族階級利益的反映。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是受資本主義發展威脅的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反映。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利益的反映。空想社會主義是早期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利益的反映。科學社會主義則是發展了的無產階級利益的反映。

  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闡明:人們的社會意識是隨著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的。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社會意識就會相應地發生變化。舊的社會意識只有在失去其存在的社會客觀根據時才能被克服。在《宣言》的第二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了資產階級從宗教的、哲學的和一般意識形態的觀點對共產主義提出的種種責難後總結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經過深思才能了解嗎?思想的歷史除了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還證明了什麼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當人們談到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時.他們只是表明了一個事實: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了新社會的因素,舊思想的瓦解是同舊生活條件的瓦解步調一致的。當古代世界走向滅亡的時候.古代的各種宗教就被基督教戰勝了。當基督教思想在18世紀披啟蒙思想擊敗的時候,封建社會正在同當時革命的資產階級進行殊死的鬥爭。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過表明自由競爭在信仰的領域裡占統治地位罷了」。

  最後,馬克思和恩格斯闡明:共產主義就是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私有制社會裡,在階級對抗的社會裡,只會產生私有觀念,產生階級對立的意識。這些觀念和意識只有當私有制消滅以後,只有當階級消滅以後才會隨之消失。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實行兩個最徹底的決裂。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們指出:「至今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而這種對立在各個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階級對立具有什麼樣的形式,社會上—部分人對另—部分人的剝削卻是過去各個世紀所共有的事實。因此,毫不奇怪,各個世紀的社會意識,儘管形形色也、千差萬別,總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運動的,這些形式,這些意識形式,只有當階級對立完全消失的時候才會完全消失。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這就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闡述了資本主義的暫時性以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四)無產階級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

  在《宣言》第一章中,馬克思相恩格斯全面地系統地闡明了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理論。他們指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也就是說,無產階級是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力量。馬克思相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之所以能夠擔當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使命,這是由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階級特性決定的。

  無產階級是最先進最有前途的階級。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中間階級不斷分化,絕大多數都會淪入無產階級隊伍。而無產階級與最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繫,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無產階級不斷成長壯大。「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其中革命的階級。其餘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

  無產階級是最有組織紀律性和革命團結性的階級。「擠在工廠里的工人群眾就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受到極嚴格的紀律訓練,因而具有很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日益認識到聯合起來的重要性。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又使工人階級廣泛的聯合成為可能。「這種聯合由於大工業所造成的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而得到發展……中世紀的市民靠鄉間小道需要幾百年才能達到的聯合,現代的無產者利用鐵路只要幾年就可以達到了。」「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於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這樣,無產階級就可以聯合成一支大軍,共同開展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鬥爭。

  無產階級是最具有革命徹底性的階級。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是受剝削、受壓迫最深的階級。無產階級的這種經濟地位決定了它不僅是真正革命的階級,而且是最具革命徹底性的階級.肩負著偉大的歷史使命。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後.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於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無產者只有廢除自己的現存的佔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佔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無產者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因此.無產階級的運動與以往一切運動有著根本的區別。「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也就是說,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使整個人類都獲得解放,才能最後解放自己。

  這就從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說明資本主義的暫時性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五)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l852年3月5日,馬克思在給魏德邁的信中,對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作了一個非常簡明的概括。他說:「至於講到我,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鬥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內容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克思的上述思想在《宣言》中得到了完整的闡述。

  首先,《宣言》闡明,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並簡要地敘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和階級鬥爭情況。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階級鬥爭根源於不同階級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的對立。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是客觀的、必然的現象。所以《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

  其次,《宣言》闡明,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改造社會的槓桿。社會發展的深刻原因在於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以及受這一矛盾制約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歷史上代表生產力發展的進步階級戰勝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反動階級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逐步取代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過程,是舊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過渡的過程。有時被剝削、被統治階級所進行的鬥爭雖然沒有根本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但由於他們在鬥爭中所顯示的力量,迫使剝削階級不得不進行某種改革,作出某種讓步,也在不同程度上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導致社會的進步。由於舊的社會形態被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因此原有的敵對的階級就被新的敵對階級所代替。正因為如此,所以《宣言》指出:「每一次鬥爭的結局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第三,《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趨勢。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從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過程,分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鬥爭的多種形式,指出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鬥爭的發展趨勢。他們認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必然要發展為暴力革命。他們指出:「在敘述無產階級發展的最一般的階段的時候,我們循序探討了現存社會內部或多或少隱蔽著的國內戰爭,直到這個戰爭爆發為公開的革命,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宣言》第四章還強調,「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鬥爭的結果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他們在《宣言》第二章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

  最後,他們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任務,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主要是兩項:一是變革資本主義所有制,消滅階級;二是發展生產力,消滅階級差別。社會階級的劃分是以生產的不足為基礎的,它將被現代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所消滅。在《宣言》的第二章,他們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當這些任務完成以後,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作為「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就消亡了。「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裡的時候,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於是,新的社會也就建立起來了。

  這就從階級鬥爭的角度說明了資本主義的暫時性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六)無產階級政黨是實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領導力量

  馬克思相思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必然會建立自己的政黨。無產階級在自己政黨的領導下,可以更好地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系統地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

  首先,他們闡明了無產階級建立自己政黨的必要性。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要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無產階級只有組織成為政黨,才能領導無產階級更好地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才能取得鬥爭的勝利。《宣言》第一章在敘述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過程時談到:「無產者組織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這件事,不斷地由於工人的自相競爭時受到破壞。但是,這種組織總是重新產生,並且一次比一次更強大.更堅固,更有力。它利用資產階級內部的分裂,迫使他們用法律形式承認工人的個別利益。英國的十小時工作日法案就是—個例子。」也就是說.無產階級組織成為政黨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鬥爭的需要。

  其次,他們指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多樣性。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建立了眾多的工人政黨。當時的共產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只是眾多的工人政黨中的一個。在《宣言》第二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談到了其他工人政黨,並指出了共產黨與其他工人政黨的聯繫與區別: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也說:「最近二十五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這個時候,共產主義者同盟早已解散了。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就有許多工人政黨比如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愛森納赫派等。

  至於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實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沒有涉及。我們從《宣言》中既不能得出多黨制的結論,也不能得出一黨制的結論。這就需要各國無產階級在革命運動中根據本國的實踐來探索。探索的原則——符合人類讓會進步的方向,有利於人民當家作主。資產階級提出和貫徹的主權在民的原則同樣適合無產階級革命後的國家。後來,由於複雜的原因,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不容其他工人政黨的存在,把其他工人政黨都看成或打成反革命政黨加以消滅,形成一個政黨壟斷政權的局面。這是由當時俄國的具體歷史條件和列寧等人的認識決定的。我們不能把它看成社會主義唯—的政黨制度。應該說,社會主義與多黨制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

  最後,馬克思和恩格斯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綱領和策略原則。

  關於共產黨的性質,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論述的:一是它的階級性。《宣言》第二章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也就是說.共產黨同其他工人政黨一樣,都是無產階級的政黨,都是為無產階級謀利益的。另一個是它的先進性:這種先進性表現在:共產黨實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目標,走在運動的前列,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宣言》第二章指出:「共產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方面,在無產階級不同的民族的鬥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也就是說,共產黨比其他工人政黨更先進。這種先進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實踐的先進件和理論的先進性。

  關於共產黨的綱領。共產黨的綱領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最低綱領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樣,就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最高綱領就是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

  關於共產黨的策略原則。共產黨政治鬥爭總的策略原則就是: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也就是說,共產黨人在反對現存社會制度的鬥爭中,必須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必須把當前鬥爭同實現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的最終目標結合起來。同時,共產黨在領導工人階級爭取解放的鬥爭過程中,必須把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原則的堅定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不能放棄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二是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三是保持對同盟者批評的權利;四是堅持不斷革命的原則。策略的靈活性體現在、為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為了達到某—階段的目標,可以團結—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戰線、共同開展反對現存社會制度的鬥爭。

  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在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自己政黨的領導下,就能勝利地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從而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從而說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是每個人自由發展的社會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代替資本主義社會,不僅是因為社會主義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能使人得到自由的發展。

  在《宣言》中,他們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作了一個大致的勾畫和說明。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資料公有制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力遭受極大的破壞。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再也不能順應生產力的發展了;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從資本主義私有制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予盾。也就是說,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一種手段,因此,他們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是消滅了私有制的社會。在《宣言》的第二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共產黨人的理論概括為—句話:消滅私有制。

  2.社會成員共享勞動成果

  在共產主義社會由於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因此,社會創造的財富由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用,而不像資本主義社會那樣,資產階級利用社會創造的財富作為奴役他人的手段。《宣言》第二章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中,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裡,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因此,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是現在支配過去。」「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3.不存在商品貨幣關係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商品貨幣關係是私有經濟的產物。資本主義階段是商品貨幣關係充分發展的階段。他們在批判資產階級的所謂自由時談到了這一點。在《宣言》的第二章,他們指出:「在現今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範圍內,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但是,買賣一消失,自由買賣也就會消失。關於自由買賣的言論,也像我們的資產階級的其他一切關於自由的大話一樣,僅僅對於不自由的買賣來說,對於中世紀被奴役的市民來說,才是有意義的,而對於共產主義耍消滅自由買賣、消滅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本身這一點來說,卻是毫無意義的:」也就是說,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貨幣關係也就隨之消失了。

  4.平等的民族關係、民族對立和民族隔閡消失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民族之間對立的根源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在資產階級社會裡,由於存在著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因此民族之間存在著敵對的關係。在共產主義社會裡,由於民族對立的根源——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消滅,因此,將民族之間形成平等的關係,民族之間的對立和隔閡也會隨之消失。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們指出,「人對人的剝削一消失,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

  5.階級消滅、國家消亡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共產主義杜會,由於私有制的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隨之消失,國家也就消亡了。在《宣言》第二章中,他們指出:「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都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裡的時候,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如果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一定要聯合為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並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係、那麼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係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的存在條件,消滅了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從而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

  6.人的自由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未來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人的自由發展。而人要自由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沒行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條件。如果說,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裡,少數人的自由發展是以多數人受奴役、受剝削、受壓迫為代價的話,那麼,在新的社會裡,由於階級的消滅,不存在奴役、剝削和壓迫,人們之間的關係都是平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們在《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這裡所說的未來社會顯然不是指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而是它的第一階段,或者說它的最初階段。因為這個社會就是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社會。


推薦閱讀:

李旭之:該怎樣重溫《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3000字 四篇(2)
《共產黨宣言》第一章
毛澤東與《共產黨宣言》

TAG:共產黨宣言 |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