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山昔日繁華海口埠,你了解多少?

重走「古驛道」,重溫繁華地江門台山是「中國第一僑鄉」,台山的海口埠號稱「廣府人出洋第一港」,從這裡走向世界的僑胞甚至比駐紮在本地的居民還多,因此有了「海內海外兩個台山」的說法。或許這裡可以稱之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港」,對於很多僑胞或家庭來說,海口埠無疑是重要的轉折點,是承上啟下、「里應外聯」的所在。

驛道攻略

台山古驛道以縣城為中心,延伸至開平、陽江、恩平和新會,並通過南部廣海、川島等地區出海,開啟了五邑移民的出洋大門。

據當地老輩人講述,當年最早飄洋過海到各地謀生的端芬人,都是從海口埠碼頭搭乘小船到廣海灣換乘大船而出海漂洋,因此在台山人眼中,這裡就是「出洋第一港口」。

可見,這座不甚起眼的海口埠碼頭,卻是見證了台山百年來先僑們漂洋過海的歷史;五邑先僑們也正是從此碼頭出發,打開了走向世界的大門,登上了世界大舞台,從此睜開眼看世界,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輝煌的華僑文化。

聯游看點

海口埠,百業興旺

據資料記載,全盛時期,海口埠上百業興旺,附近的街道商賈林立,維新街有店鋪18間、西隆街有44間、東興街有42間、市場街有16間、海傍街有6間,共126間。

街上不僅商號林立,而且行業齊全,金鋪、銀號、雜貨鋪、洋貨店、藥材鋪、茶樓、酒店、杉行、水果店等,各行各業,應有俱有。其中以「西隆街」尤盛,據說當年短短的街道上,已匯聚六家銀號,因此被稱為「銀行街」;可考的商號有美新蘇杭、寶源行藥材、萬豐銀行、厚和押、鉅信銀號、寶榮銀號兼米機,永茂銀號兼杉行等,令人應接不暇。

繁盛的經貿吸引了四鄉六里的商人,碼頭文化也隨之興旺起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批發、零售」皆宜的大墟。當年周邊、上游的汀江墟、大同市、山底墟都必須到海口埠提貨,甚至粵西地區也會走水路到此貿易,其中以廉江牛、水東油、陽江豬及杉木等貨品居多;來自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渡船也多停泊於此。因此,海口埠一時風頭甚勁,無出其右。

聯游看點

識台山家書——「僑批銀信」

近年的古驛道「活化」工程成效顯著,現古碼頭遺址旁,建起的「銀信紀念公園」尤為引人矚目。

銀信

銀信,是海口埠最獨特的歷史印記和符號,這裡的「僑批檔案」於2013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如今,這些記錄著每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每個家的愛恨情仇的銀信,不管寄傳的是錢款或是感情,都是一種尤為珍貴的人類記憶。

旅居海外的先僑們非常智慧地將「銀子和家書」融合在一起,即僑批銀信,這是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這也是西隆街上如此多銀號的原因,大家拿到銀信之後可到銀號通兌,海外寄回來的銀子瞬間立等可取。

你看著公園聳立的20根「銀信柱」,便可對過往的生活一目了然。銀信柱,以八面設計,通過這648片燒制的銀信瓷片,將台山海外華僑如何將銀子和家書結合到一起,如何送遞,如何反哺家鄉的歷程,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

穿行於銀信柱之間,彷彿還可以聽到海內外台山人的聲音,海內鄉親的殷切囑咐、海外先僑們的勤勞,都體現在每封家書中。每一封家書都是一份牽掛,而每一封家書里的銀子,便是對親人牽掛的「物化」和「量化」。當然,家書報平安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信步走進「銀信博物館」,一批批珍貴的台山銀信僑批資料展現眼前,當年華僑出洋的經過也彷彿歷歷在目。通過一封封銀信,我們讀到的不僅是一個個凄美的漂洋過海的故事,也不僅僅是愛國僑胞資助家鄉的熱血故事,更重要的是從中流露出的先僑們的家國情懷;而且這種情感一直傳承至今。

聯游看點

海口埠基督教禮拜堂

沿著海口埠的主街閑逛,儘管只有500多米,但兩邊騎樓令人駐足。一座古樸的「基督教禮拜堂」赫然立於維新街的街角。這座兩層中西合璧的建築,彷彿作為「信物」聳立於此,它滄桑的歷史,傳遞著宗教信仰之堅毅。

據資料顯示,這座建於1923年的兩層洋樓——基督教禮拜堂(又稱海口禮拜堂),初設有嘉德小學(解放初期停辦)。目前仍是海口埠周邊鄉村信徒們進行宗教生活的場所,歷經80多年的風霜,仍沿用至今。

禮拜堂的保存及日常使用,說明在歷史長河中,台山人民對基督教宗教信仰的接受程度甚高;而作為連接中外的重要中轉碼頭,當地歷史上也曾匯聚了多位傳教士。

聯游看點

梅家大院

以前,提起台山,外地人幾乎都不知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自從《讓子彈飛》之後,江門、台山,因「梅家大院」而美名遠揚。

梅家大院(蘇照良/攝)

《讓子彈飛》與《一代宗師》都在江門拍攝,都對當地旅遊業起到極大的拉動作用,很多影迷、星迷們都會循跡而來。據當地嚮導介紹,相比之下,《讓子彈飛》對遊客的號召力更大一些,可能是因為姜文大導演將「梅家大院」還原了,將碉樓拍出了更懾人的魅力來。

其實,梅家大院,就是「汀江圩華僑建築群」(台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於1931年由當地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造。由於當地梅姓股東佔了一半以上,所以稱為「梅家大院」。

這座大院佔地面積80畝,104幢二至三層帶騎樓的樓房,呈長方形排列,鱗次櫛比,中間有40畝專供商販擺賣商品的市場空地,是一座小方城,宛如一座自給自足的「小圍城」。

現在,海口埠至梅家大院已建了6.3公里河堤觀光道,還有水路遊船等旅遊項目,成為遊客喜歡遊覽的景區之一。

聯游看點

浮月村裡看「洋樓」

在台山古驛道橫貫的斗山鎮和端芬鎮之間,沿途還分布著浮石村、浮月村、東寧村等古村落以及翁家樓、廟邊學校等特色建築。

斗山鎮浮月村有「華僑建築博物館」之稱,15棟聳立於鄉間田野上的「洋樓」十分耀眼,不管是倒影或是剪影,都自有獨特的風采。

浮月村的先僑主要前往美國,大家在海外站穩腳跟之後,便紛紛寄回銀信,除了用作照顧家鄉親人的生活之外,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要在家鄉置辦不動產,修建起具有美式建築風格的台山「洋樓」。

當年,僑胞們多數是從國外寄回設計圖紙,甚至建築材料,讓師傅們「依樣畫葫蘆」,在鄉下建起自家的別院。這15座建築分別是中山閣、賢安廬、安雅廬、蘭芳居、國廬、蔡華廬、恆安廬、仁廬、英廬、源廬、炯廬、鋈廬、晃廬、惠華居、陳國旗(樓),均為旅美的浮月村鄉親於民國時期修建而成。

聯游看點

浮石村裡看「飄色」

離開了浮月村,再赴一場浮石村裡「飄色」之約。

浮石村是當地有名的「趙宋皇族村」,村民們可說是「宋朝皇族」。事情還要從宋太宗的後代說起。據《浮石趙氏族譜》記載,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孫趙必次在崖山殉國前,託付兒子趙良驄給睦洲林氏撫養,趙良驄的孫子趙宗遠和趙宗逞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分別在浮石和霞路建村。浮石族譜卷首印有宋朝歷代皇帝像、崖山總圖、慈元殿圖等史料,證實這段歷史,浮石人也即是「宋朝皇族」的「家屬」。

或許是宋朝皇族血統中流淌著崇文尚美的基因,浮石村的村民自古以來便十分崇尚文化,熱愛藝術,有「中國民間藝術(飄色)之鄉」稱號。「飄色」是古老的民間藝術的綜合表演,由人扮演成歷史著名人物化妝巡遊,並配以鑼鼓八音、戲曲段子、樂隊、花燈等,每年農曆三月三和九月九「北極神誕」時,浮石村都會熱鬧地表演一番。

走進浮石村,遊客會被其古色古香所吸引而停住腳步。這座被時光雕琢的古村落處處皆是古迹,村道整潔乾淨,坊坊相連,規劃嚴密,大有「皇家風範」。村中各種碉樓聳立,與其他嶺南村落中對聯為紅紙書寫的方式截然不同,浮石村中民居的門聯多數是鐫刻而成,與門戶連為一體。

聯游看點

東寧村裡看嶺南民居

相比浮月村的「洋」,東寧村的建築可以用「土」來形容,那真是「土到家」——儼然是一幅嶺南鄉村水墨畫卷,是嶺南民居的標本、典範。

讀懂東寧村,自然要從「村口的大榕樹」說起。這兩棵一雌一雄的「公婆樹」自「立村」時便已種下,成為東寧村的風水樹,更是歷史的見證,風雨飄搖、滄海桑田,兩棵大榕樹的根須越長越牢,相依相偎,不離不棄。

步入東寧村時,不了解她過往歷史的遊客肯定會被其「整齊劃一」的房舍規劃所驚嘆。沒錯,這裡可能是最早有房地產規劃意識、統一房地產管理的嶺南村落。500多米的村道,38座房屋彷彿全是「商量好」地排列齊整,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屋脊。青磚牆、灰雕、木雕,淡雅古樸,一股濃郁的嶺南風情撲面而來,但細緻觀察之下,才發現原來在建築細部、琉璃花瓶等西式構件中,隱隱地透露出建築主人的「海外關係」與審美趣味。

遊玩攻略

推薦路線:

陳宜禧紀念廣場→五福村→浮月村→海口埠→海口埠碼頭舊址→東寧村→梅家大院

推薦美食:

台山黃鱔飯、台山汶村五味鵝、台山深井生蚝、台山潮境鎮蘿蔔、台山都斛蟹、台山四九雞爪芋、台山泥蟲

交通指南:

自駕:沿瀋海高速、新台高速前進,隨後沿著273省道轉入德宏大道後轉入274省道到梅家大院,轉入546縣道到達海口埠。

乘車:坐車至台山汽車客運站後,可以打車到海口埠/梅家大院,台山總站到端芬鎮可以坐廣海車,路過端芬鎮下車,打車到海口埠/梅家大院。

本文由 常穎授權發表,並經中國記錄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吃在海口,玩在三亞,住在瓊海?
索達吉堪布海口開示問答
跟著海口土著享受純正瓊島滋味 
海南是一個宜居的城市嗎?
海口機場因濃霧一度癱瘓 旅客衝進停機坪/圖

TAG:了解 | 海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