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林糊糊是一種生活(1)(2)(3)【3月新刊】
林曦,1983年生於重慶,12歲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小學畢業後便四處遊學,師從李祥霆門下學古琴,15歲完成大學自考,並在家庭和老師的指引下研讀佛教經典,18歲讀完北大宗教學的課程,並考取中央美院國畫研究生。現為職業畫家,曾出版有個人書畫集、小說、個人音樂專輯。2011年成立暄桐教室。新浪微博@林糊糊
採訪、撰文/趙曉梅 攝影/曹有濤 攝像、剪輯/鄭無邊
更多林曦專訪請關注第65期《心探索》雜誌(建議在wifi下觀看)
將琴棋書畫在掌間自在玩賞,同時精通茶藝,鑽研中醫,自嘲要將自己全面培養成「國寶」的林曦,身上難得地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標籤和學究氣。她將自己讀誦的《金剛經》CD當禮物結緣,也會買《荒漠甘泉》送給朋友;她喜歡盤扣的長衫,也穿名牌,高跟鞋,是右耳打著三個耳洞的時尚媽媽;她強調慢生活是慢在心態上,手要快,做事要高效;做飯的時候,她喜歡聽著慢悠悠的崑曲,K歌的時候也會高唱一曲披頭士的《Hey Jude》。上課時,會當著學生的面吃甜點,下了課,無厘頭,扮鬼臉,卻是個要求嚴苛,被稱為天然凶的老師;曾向小林老師拜師學字的中醫徐文兵對林曦的評語是,開口像老子,閉口像孩子。
林曦有兩個微博,一是「林曦的水墨空間」,另一個是「林糊糊」。時間證明,對「林糊糊」的關注度遠遠超過了前者。如果說林曦是從小得法,勤學苦讀,終有成果的水墨畫家,林糊糊則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態度和生活之所以為很多人嚮往,是它所傳遞出來的那種平衡的有呼吸的美感,傳統,又不古板,講規矩,又不被清規戒律束縛,不失自由與樂趣。正如林糊糊所言,生命是最寶貴的,生活太應該愛了,所以要投入地玩,真誠地玩。
愛哲學愛藝術
「既然人生苦短,為什麼不放更多心思去做更美好的事情?蔡元培先生當時『以美育代宗教』的說法現在看來依然非常高明。在俯視空間和時間的這種廣大裡邊,其實是有非常多生命精微的細節在不斷變化與呈現的。與其說一萬個『人生苦短,生命無常』,不如看到一朵美麗的花兒,你去畫它,一筆一筆地描繪它的細節,然後第二天,第三天,你看著它枯萎了,這種真切的感受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
心探索:有朋友說,慣於在身心靈圈子游泳的人通常活在頸部以上,理論很發達,但跟生活沒法兒接軌,不落地。
林曦:這樣的人我也接觸過,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我記得2013年暄桐教室開學的時候,我有過一個講座叫《愛哲學愛藝術》,我引用了蔡元培在1917的一段講話,他提出一個觀點,以美育代宗教。如果一個人足夠開放地去閱讀哲學著作,足夠投入地去欣賞、熱愛並且實踐藝術,達到的效果比依賴宗教或者任何一種身心靈的方法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不太讓人討厭。喜歡宗教和身心靈領域的人,通常頭上會有一個探照燈,看大家言行有沒有問題,以及有一種勸人向善的強迫症,讓人有壓力。但是你介紹別人去看一部藝術作品,或者印度某個哲學家的書,就不會形成壓力。
另外,凡是陷入對宗教的執迷,那種完全把全身的重量都趴在那裡的狀態,其實是很難產生美感的。你本來是為了鬆綁,為了更自由,結果卻有更多的清規戒律,更多的不放鬆,和人更沒辦法相處了,而且為這種無法相處以及性格的弱點找到了更完美的理由。明明是去看大夫,開藥方的,結果葯沒吃,如何解釋這個藥方,以及問自己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的研究卻非常多。古代禪宗不是這麼解決問題的,他給你傷口敷一塊葯,好了,你再也別想它了,你跟這事沒關係了。但現在的辦法是,敷上藥,剛快好了,把線拆了,再上點葯,再縫,再開,這個過程很折磨人。
心探索:你提到的禪宗的方法,其實是不把病人當病人。
林曦:認為別人是病人的人,先是自己不正常,通常都是這樣。所以,心性足夠開放和寬容的話,人會變得柔軟,你會非常容易接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而不至於堅持自己的活法才是對的,去強迫別人也要這樣活。
心探索:所以你說,二元對立是產生壓力的根源。
林曦:就是不要陷入一種對立性的思維的慣性,比如喜歡傳統文化,就勢必要打擊非傳統文化,像西方的當代的東西我也很喜歡,沒覺得非此不可。佛法里有句話叫「圓融」,圓融就是通達可以往來,不是畫地為牢,我就在這兒了,我就這樣了,而是一切皆有可能。這樣,你的生命才是開放的,才是通氣的。
心探索:真正做到不二元對立還是挺難的,每個人都想表達我的觀點,我認為的對和錯。
林曦:對錯本身就是最大的二元對立,其實我們可以把美作為一個衡量標準。每個人對美的鑒賞和取捨是跟自我屬性最接近的。在我這裡,對錯比較少,但美和不美是很清楚的,因為對和錯都是有條件的,但經久的美是留得住的。包括你回憶過去的感情也是這樣,當時要死要活,完全過不去了。但經過一定的時間,那些過不去的事情慢慢往後退了,美好又重新浮上來了。所以,人需要給自己空間,讓一些看似對立的東西能夠在一種善和好,以及美的轉化當中,這是我認為人生的版本剪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說,我只挑好的,不挑不好的,因為你做不到。為什麼弘一大師去世的時候會留下「悲欣交集」這句話,這就是人生的樣子,一切都是喜憂參半,交織在一起的,但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你怎麼在心裡安放這件事情,是不一樣的。
心探索:很多人喜歡你,甚至崇拜你,會覺得林曦的生活很完美,你怎麼看這一點?
林曦:我也不喜歡當偶像,會很累。所謂完美是個幻象,我是優點和缺點都很放大的人,只是惡劣情緒比較少。從小佛法對我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道理,就在這個當下,你認為是對的正確的,過一陣子你的看法會變啊,所以何必那麼當真呢?
心探索:你的成長過程沒有灰色時期嗎,那種特別糟糕的時候?
林曦:當然有啊,每個人都會有的,只不過度過的方式不太一樣,以及留下的痕迹不太一樣。我問過很多從小畫畫的朋友,這點會好很多,因為藝術的確會耗掉很多精力。有的人「很灰色」是因為他真的花了很多時間去餵養這個痛苦。我到現在依然是這樣,只要拿起筆畫畫,其他事就完全跟我沒有關係了。這也是我願意教人寫字畫畫的原因,它對我很有用,我也希望對他人很有用。
心探索:畫畫時的那種專註度會讓人完全跟自己在一起。
林曦:就是扯脫嘛!扯脫是禪宗的一個詞,你不是執著在這件事情嗎?給你扯下來,放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林曦:林糊糊是一種生活(2)【3月新刊】2014-03-02 08:05:23林曦,1983年生於重慶,12歲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小學畢業後便四處遊學,師從李祥霆門下學古琴,15歲完成大學自考,並在家庭和老師的指引下研讀佛教經典,18歲讀完北大宗教學的課程,並考取中央美院國畫研究生。現為職業畫家,曾出版有個人書畫集、小說、個人音樂專輯。2011年成立暄桐教室。新浪微博@林糊糊
採訪、撰文/趙曉梅 攝影/曹有濤 攝像、剪輯/鄭無邊
林曦曾被稱為神童,可是,在「神話」的背後,自稱具有大摩羯堅韌不撥精神的林曦說,成功沒有捷徑可言,當年學的古琴曲子早忘記了,可手只要放在琴上,旋律自動就出來了,這種技藝絕不是天生的,而是建立在無需督促,便能七個小時高度專註與投入的一遍一遍熟能生巧的練習上。這也是如今林曦為暄桐教室挑選學生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你能不能坐在那兒安靜地完成枯燥的事情。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更需要甘於寂寞,能面對寂寞的人才能面對自己,享受和自己共處的時間。
這種踏實的感覺是甜蜜的
「一些從事或者喜歡藝術的人,通常會陷入自由與規矩的兩元對立中,覺得藝術與靈感,跟理性、條理是相悖的。我是比較信中國心物一元的哲學體系,因為你一旦陷入二元對立,就斷絕了『復歸平整』的那個中間的可能性,結果越來越把自己往死角上逼,感覺跟這個世界在鬥爭,很快就把自己搞成唐吉訶德,非常辛苦。」
心探索:據說暄桐教室第一批招生的比例是150:20,學生都是會計師、建築師等理科生。你挑選學生的標準是什麼?
林曦:其實我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我看重一些特質,比如你能不能坐在那兒安靜地完成枯燥的事情。如果常年從事藝術創作,會知道每天經歷的,八成都是非常枯燥的事情。一定是熬過了這個枯燥的階段,才會有巨大的成就感和快樂。一個人缺乏這種耐力,他很難到達真實的成就感那一步,而只會陶醉在某些自我感覺里。如果沒有受到外界或者他人真誠的肯定,這條路通常比較難走,因為得不到外界的能量支持,他需要太多自我的力量。
心探索:有個觀點,藝術家分為兩種,一類是超現實的,作品和個人有一定距離,還有一類是生活跟創作高度統一。你的畫給人感覺很美好,很沉靜,沒有糾結掙扎的東西,這是不是跟你的生活狀態有關?
林曦:我曾經讓暄桐的同學做過比較,比如趙孟頫和董其昌,還有傅抱石和李可染,這些非常類似的藝術家,為什麼後來形成了完全不一樣的面貌?我是想告訴大家,每一個人,他畫成什麼樣,在初期的時候是一個能力的選擇,我能畫這個不能畫這個。一旦過了技術階段,就完全是審美自覺的選擇。他認為什麼是美?他一定會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美。所以我畫里呈現的狀態,一定是我喜歡的,我喜歡比較單純比較可愛的東西,我也只能畫我喜歡的東西。
心探索:你經常說自己是「大摩羯」,摩羯座在你身上的體現是什麼樣的?
林曦:在執行一件事情的時候,我比較像摩羯座,但在做決定的時候會有更多射手的特質,不會考慮那麼多,更多地憑直覺。我的瑜伽老師說過一句對我很有幫助的話:你品嘗得到甜蜜,它才是真實的,你應該遵循你生命里真實的東西。我基本就用這個簡單的原則做一切的取捨。
心探索:你對這個「甜蜜」的解釋是什麼?
林曦:就像糖一樣,是甜的,跟你吃一口苦瓜,完全不一樣。
心探索:但生活給你備的禮物不可能都是糖啊?
林曦:我說的這種甜蜜的感覺不是那種簡單的「我很高興」,而是你感到非常地踏實,但這種踏實也不見得是你的生活非常的規律,而是你在坐過山車的時候依然覺得非常的踏實,這種踏實的感覺其實是甜蜜的。
心探索:有人說,林糊糊是可愛的小師父,也有人說,要像林糊糊一樣玩得高級。我覺得接觸你的人比較有福氣的是,他會更熱愛生活。
林曦:生命是最寶貴的,生活太應該愛了,所以要投入地玩,真誠地玩,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說過一句話,一切都是玩具,但是不要被你的玩具控制。說得很好,你不被它控制,才能玩得高興,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每當我摩羯座的各種強迫症發作的時候,我就說,這一切都是玩具,不要控制我,不要控制我。
心探索:你這種摩羯座的強迫症發作會是什麼表現?
林曦:比如教室的桌子應該擺成什麼樣,上面的墨汁應該什麼樣。慢慢地,我就明白為什麼叫「歷事練心」,借事可以磨心。我現在就好多了,對混亂的容忍力已經提升了。林曦:林糊糊是一種生活(3)【3月新刊】2014-03-03 22:13:58林曦,1983年生於重慶,12歲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小學畢業後便四處遊學,師從李祥霆門下學古琴,15歲完成大學自考,並在家庭和老師的指引下研讀佛教經典,18歲讀完北大宗教學的課程,並考取中央美院國畫研究生。現為職業畫家,曾出版有個人書畫集、小說、個人音樂專輯。2011年成立暄桐教室。新浪微博@林糊糊
採訪、撰文/趙曉梅 攝影/曹有濤 攝像、剪輯/鄭無邊
更多林曦專訪請關注第65期《心探索》雜誌(建議在wifi下觀看)
林曦有兩個微博,一是「林曦的水墨空間」,另一個是「林糊糊」。時間證明,對「林糊糊」的關注度遠遠超過了前者。如果說林曦是從小得法,勤學苦讀,終有成果的水墨畫家,林糊糊則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態度和生活之所以為很多人嚮往,是它所傳遞出來的那種平衡的有呼吸的美感,傳統,又不古板,講規矩,又不被清規戒律束縛,不失自由與樂趣。正如林糊糊所言,生命是最寶貴的,生活太應該愛了,所以要投入地玩,真誠地玩。
守簡致茂的智慧
「什麼是守簡致茂?通常對『簡單』的理解是少,但我關注的是目標的明確性,你基於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或者動機,你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取捨的乾脆程度。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就好比一個園子,你只有把有限的養分給比較少的植物,以保證他們的樹冠長得很大很美。如果平均分配,每一棵都營養不良。而守茂致簡正好相反,因為你要得太多,最後哪個都得不到。」
心探索:你喜歡的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里提到,面臨任何情況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破壞性的,一種是建設性的。是不是因為佛化家庭的熏陶,讓你在成長過程中的選擇都是偏正向的?
林曦:其實黑暗也挺有魅力的,不然也不會有哥特式的藝術。快樂是稍縱即逝的,而痛苦能讓時間變慢,那種疼痛或者難受,可以帶給人巨大的存在感。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藝術家會把痛苦作為創作的素材,甚至比較極端地會去刻意體驗一些痛苦,以刺激自己創作出更深刻的作品。這是一種方法,只是我不擅長。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是強調轉化,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八成經歷的感受都差不多,但你會給自己做一個剪輯的版本,這就取決於你把重點放在哪兒。
心探索:你在《守簡致茂》的講座提到「人像一個沒有根的樹,樹像一個有根的人」,這個比喻特別好。
林曦:這是張三丰的說法,人是無根的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更需要了解自己的源頭,關心這個源頭是否充沛。比如去看《心探索》雜誌的人,一定是對心靈成長對人如何活得更好這樣的命題感興趣,但同時也容易產生某些上癮和依賴。就是一旦進入這些領域,會放棄自我覺察和選擇,只是盲目地跟隨。如果你能清晰地主宰自己的源頭,姿態會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會帶來你所說的平衡。
心探索:的確很多所謂修行都是盲目的,是在找一種依賴,我前幾年也是這樣。
林曦:通常大家都會說,有個寄託挺好的,但如果你真正能夠非常清晰地,時時刻刻地感受到,人和樹和塵埃一樣,其實是無所寄託的。所以怎麼保持平衡?你會有開心,但不會是得意忘形的狂喜,會有難過,但不是過不去的悲傷,就是一切都處於可能有極限,但依然在一個平衡的狀態裡面,以及只有保持這種平衡才能欣賞到的美。
心探索:你特彆強調做事的高效,高效是建立在選擇的基礎上,你怎麼判斷事情的重要性和不重要性?
林曦: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有本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說有四種事情,第一,緊急又重要的。第二,緊急但不重要的,通常人們忙忙碌碌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但是這會兒很著急。還有一類是不緊急也不重要的。最後這個最麻煩,非常重要但是一點都不緊急。我會把一部分時間給緊急又重要的事,緊急不重要的事情,我是能省就省了,以保障足夠多的時間用在不緊急但是很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你有沒有把時間給你認為重要的人?你有沒有讀一些跟現實沒有關係的書?古人說「向死而生」,一旦把很多外在條件剝離,就很容易做判斷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其實就是做不讓自己後悔不留遺憾的事。
心探索:暄桐教室的學生,包括很多喜歡你的人都比你年長,這也說明你的人生密度比較大,雖然你才30歲。
林曦:有的人的人生密度大,內涵物多,有些人相對就少,其實還是選擇的結果。每個人有選擇就要有承擔,我們大多數痛苦是又不想選擇又不願意承擔,這是做不到的,選擇了就承擔自己該承擔的,享受自己該享受的。
心探索:所以說「林糊糊是一種生活」,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林曦:對生活我有明確的態度。記得我送給暄桐同學一句話,一件事情的動機決定了你能走多遠。如果你來學習是附庸風雅,或者僅僅覺得好玩,這件事情的動機就非常低。不論你現在學藝術,還是未來學廚藝,最重要的動機是成為他人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就是你要成為一盞燈,可以溫暖另外一個人,可以照亮很多人,這是我們做很多事情應該持有的一個動機。對於自己和他人,首先我強調界線,但同時我也強調其實是沒有分別的,你讓另外一個人不高興了,你自己必然是不高興的。所以,你跟他人的關係,你跟社會的關係,永遠都是一體的。所以,怎麼樣以自己為軸心,讓一切關係讓一切問題都在良性的轉化中,這點很重要。
#心探索封面故事#
林糊糊是一種生活,這種生活之所以為很多人嚮往,是它所傳遞出來的那種平衡的有呼吸的美感,傳統,又不古板,講規矩,又不被清規戒律束縛,不失自由與樂趣。正如林糊糊所言,生命是最寶貴的,生活太應該愛了,所以要投入地玩,真誠地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