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五、教具準備:U盤。
六、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二、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體感讀。
1、試讀。
A、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B、師範讀課文,生輕聲跟讀,並補充。
參差cenci寂寥jìliáo搖綴yáozhuì隸lì篁竹huánɡzhú 清冽qīnɡliè 為坻wéidǐ為嶼wéiyǔ 為嵁wéikān 佁然yǐrán
俶爾chùěr 翕忽xīhū 差互cjhu 悄愴qiāochuànɡ 幽邃yōusuì2、悟情。
探究:通過試讀,你感悟到字裡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後繼續試讀,儘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3、范讀。放錄音
4、仿讀。
探究:如果給朗誦配上音樂,你認為選擇怎樣的音樂?
——配古箏音樂,很緩很低的古箏樂曲……
——比較古典,有歡樂,但並不歡快。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地流淌出抑鬱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
四、整體感知
1、小組交流(四人),依託文本註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2、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3)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4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③似與游者相樂。()
④天涯若比鄰。()五、小結
六、作業
1.讀,背課文。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齊讀課文,讓學生複述課文,體會景物蘊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2、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質疑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第4段描寫了幽深冷寂的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
6、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麼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後憂怎樣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懣,寄情山水只是為了擺脫這種凄苦抑鬱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卻人跡罕至,與作者對政治改革滿腔熱情卻遭貶很相似;暫時的歡樂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8、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坻、嶼、嵁、岩,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四、小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託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
五、作業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賞讀課文。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儘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遊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
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二、討論明確
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圍繞小石潭周邊,作者描寫了篁竹、青樹、藤蔓;圍繞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寫了水聲、潭水、游魚、溪身、氣氛。第1段描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明小石潭人跡罕至,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這一段寫景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第2段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游魚的特點是動靜結合、相映成趣,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整段話無一處寫水,又無處不在寫水:魚兒就像在空中浮游,寫出了水的清;陽光下,魚兒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更顯出了水的清,這種方法叫側面描寫。作者先寫魚兒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這是靜態描寫;忽然,魚飛快地竄往遠處,非常活躍,好像跟遊人逗樂,這是動態描寫。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滲透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感到快樂。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寫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態;溪水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動態。一靜一動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小溪曲折延伸,望過去,看得見的一段水面映著天光雲影,亮光閃閃,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精確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徵。
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岩」,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遊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四、拓展練習
活動設計: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像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現畫面、聲光,把文字元號轉化成可感知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自行設計,不必拘泥於課文的描述,可以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內部討論。(教師巡迴。)
成果展示: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製的設計和內容。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五、課堂小結。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以寫景取勝。作者以細緻入微的手法,通過形象的比喻,對潭水、岩石、藤蔓、竹樹、游魚等進行生動刻畫,把自己抑鬱失意的隱痛巧妙地寄寓於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文章先寫所見景物,再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後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被貶謫後的心情常常是憂傷悲涼的,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小石潭氣氛恰當地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全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往往寥寥幾筆,神形兼備,各盡其妙。
六、作業
1.課後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七、板書設計:
景物:潭水:清澈見底 游魚:動靜結合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氣氛:幽深冷寂情感:抒發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推薦閱讀:
※1814.《孔孟兩章》教學設計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曾鎣峰&蘇夢旎摩登舞教學
※【體育舞蹈教學系列】 第三章 第二節標準舞1級
※【美髮分享 - 美呆了! 30個清爽編髮教學 讓你家小公主完美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