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薈楠:中國的快速發展拜什麼所賜?

本文原在我的原創公眾號「薈楠求知"上發表,已被刪,故重發於此。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了幾十年,GDP總量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基本從農業社會變成了工業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樣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論者可謂是見仁見智,在網路上爭辯得不亦樂乎。有人說這體現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政府的政策好,我怎樣看待這種觀點呢?

前幾天我就和一位朋友為此進行了一個小辯論。兩年前,我和他的基本觀點可能差不多,但他的思想最近發生了很大變化,差不多成了制度優越論者。而我仍然對當前的現狀持批判態度,在他看來可能是沒什麼進步,沒有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

我認為,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後國家放鬆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控制有關。前幾十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壓抑了人們的生產和創造熱情,而僅僅是有限度地放鬆對經濟的管控,八十年代中國經濟就開始出現井噴式的發展。到了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認了以建立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人們的創業熱情進一步得到激發。以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規模,其發展潛力和持續力超出一般小國,因而持續發展幾十年並不是什麼怪事。

中國的發展趕上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潮,這是值得注意的。在這方面,鄧小平確立的「韜光養晦」的務實外交政策應當功勞不小。一反過去幾十年的革命外交,此時的中國政府一心發展經濟,淡化意識形態之爭,積極與西方國家改善關係,為引進外資和技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而發達國家又正面臨產業轉型,正在將低端產業向國外轉移,這給中國一個恰當的工業化的切入機會。

在國內政策上,市場化導向的改革基本是成功的,它讓民營資本得到較快發展,個人創業和就業的自由度在加大。但這種成功,並非是政府主動型政策的功勞,而是管制放鬆之後社會的自發發展。換一種說法就是,政府將本來就屬於人們的經濟自由還給了人們,才導致了這種發展。而很多政府主導的產業,除了一些壟斷性的畸形發展,並沒有充分和健康的發展,有些領域還出現了嚴重的失敗。

如果說這种放松管制的政策還算經濟發展的原因的話,那麼,將制度的優越性算上,那就有些遷強了。發達國家曾經經歷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並不是沒有,即使中間有所謂的經濟危機,但那也不過是螺旋式上升而已。況且,某些國家幾十年的時間裡,不僅實現了工業化,而且讓人民達到了富裕的生活水平,而這是我們目前還未做到的。

在我看來,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與政治的穩定有關。但穩定則並不代表制度的優越性。如果要證明這一點,應當還需要更長的時間維度。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專制制度下,也曾實現過長達百年的社會穩定,當時的經濟也能得到相當的發展,並實現當時生產力條件下的繁榮。但古代中國的制度,顯然未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最終陷入了治亂循環的怪圈中。改朝換代對社會生產的破壞是驚人的,而且也是相當血腥的。

在目前的環境下,我不敢對當下的制度有太多批評,其實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預見未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當然希望社會的穩定能夠持續,如果當政者能在制度上有所改進,減少乃至消除導致不穩定的因素(而不是消滅批評的聲音),那當然就更好了。


推薦閱讀:

當代台灣地區佛教現狀及其發展特
圖說我國茶具發展史(一)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的發展歷程
八個趨勢看點 道破未來10年電影行業發展
深發展凈利增6成 高管年薪4179萬

TAG:中國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