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愛情婚姻觀

主題:詩經中的愛情婚姻觀

主講人:張揚 秦鈺玲

主講人講演階段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的詩歌305篇,其中關於愛情婚姻的詩歌佔了很大比例,堪稱千年婉美的情韻,浪漫愛情的頌歌,讓後人廣為傳頌,吟詠至今。這些婚姻愛情詩包含甚廣,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悠悠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相親相愛等的婚姻家庭詩;甚至囊括了人們不願看到的一些表現不幸婚姻的棄婦詩。非常廣泛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充滿了坦誠真摯的情感,呈現出一幅幅或優美真切、或淳樸古拙、或哀婉動人的民情風俗圖。

一、《詩經》里的愛情詩——戀愛觀

(一)愛慕表達的熱情率真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詩經》里的青年男女是怎樣表達愛情的。詩經時代勞動人民的戀愛生活是比較自由的,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受封建禮教、宗法制度的嚴重束縛,所以青年男女常常用詩歌率真大膽地表白愛情,感情誠摯、熱烈、純樸、自然。內容豐富而又多彩。

1、男子對女子的悅慕,以《鄭風· 出其東門》、《周南· 關雎》為例。

2、女子對男子的愛戀,以《鄭風·褰裳》、《鄭風·東門之墠》、《召南·摽有梅》為例。

(二)古代男女幽會相會的古樸自由

周代雖然已經有了一套以聘娶製為特色,六禮儀節為主要內容的婚姻制度,但是民間同時也存在著一種男女歡會、自由選配的風俗。這種風俗大多是在春天時進行,並且這種活動也是政府所鼓勵的,通過這種方式青年男女們自由求偶。以《鄭風·溱洧》、《邶風·靜女》、《召南·野有死麕》為例。

(三)求之不得情形惆悵痛苦

戀愛並不僅僅是相會的快樂和相親相愛的幸福,還有相戀過程中有矛盾、煩惱和求之不得的惆悵。以《秦風· 蒹葭》、《鄭風·子衿》、《鄘風·柏舟》為例。

二、詩經里的婚嫁詩——婚姻家庭觀

(一) 美好婚姻的期許,夫妻生活的和睦

不論是經由媒聘六禮或是幽期相會的方式締結姻緣,有緣人得成眷屬,自有道不盡的甜蜜和喜悅,兩人共同組建的家庭也必定充滿和諧與歡樂。這種對新婚的祝賀和禮讚,對新嫁娘的歌頌直率而熱情地表現在《詩經》中。以《鄭風·有女同車》、《周南·桃夭》、《鄭風·女曰雞鳴》為例。

(二) 夫妻分離的閨怨

在周代,丈夫出征遠役是造成夫妻分離的最主要原因。武王翦商之後,雖因有周公、召公、呂望等賢臣之輔佐而建立了穩定的政局,但成王即位之初,周公攝政,引發武庚聯合三監叛亂,於是有周公東征之舉。後來徐淮戎狄等蠻夷侵擾寇邊,也使得西周曆代王朝均有對四方的征伐和軍事防禦。所謂「外有徵夫,內必有思婦」。烽火狼煙,征戰不斷,反映在《詩經》中,有大量以思婦口吻所寫的表示哀怨期盼的閨怨詩。以《召南·殷其雷》、《王風·君子於役》、《邶風·日月》為例。

(三) 婚變離棄的不幸

《詩經》時代,宗法禮教雖不及封建社會中、後期那麼嚴密,但多數婦女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婚後成為男子的附屬品也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因此,即時在反映戀愛過程的情詩和反映戀愛結局的婚嫁詩中,固然唱出了少男少女們發自內心的愛情呼聲,但是在婚後的生活中,如果夫妻間發生感情的破裂,受戕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由此產生了《詩經》中描寫女子婚姻不幸的詩和棄婦詩。《詩經》里所述的夫妻婚變,除了《我行其野》是棄夫所寫外,其餘皆為棄婦口吻,而女子被棄的原因,只有《中谷有蓷》一首詩出於生計所迫,其餘都起於丈夫的喜新厭舊,無情背德,妻子的芳華稍逝即被視為色衰。以《邶風·日月》、《衛風·氓》為例。

三、詩經中的婦女較強的自我意識及其對現實的抗爭

(一)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大膽追求愛情

(二)衝破世俗觀念,維護愛情的抗爭精神

、啟示——謹慎對待愛情,從容對待婚姻

在孔子《論語》中多次提到《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頗,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性。我認為這種觀點同樣適用於愛情婚姻中:對愛情的過分迷戀,對婚姻的過分怨恨都是不好的,只有以中庸的態度對待兩者才是正確的。針對詩經中大量的痴迷愛情的男女,以及被男子拋棄後產生的對婚姻絕望怨婦而提出以下二點,希望將古人所寫的詩經達到為後人指點迷津的效果。(一)樹立自信自強的獨立人格。(二)充分了解對方,豐富自身生活。

討論階段

方瀟首先感謝兩位同學的講演。先指出二點不足之嫌,一是PPT文件做得不錯,但畫面背景太複雜,有些字顯示不清需要改進;二是講解愛情婚姻觀,理性有餘感性不足,似缺少某種激情。當然,總體看內容解讀的很好。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豐富想法。下面進入第二個階段,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向兩位同學發問。

張寧波:我來談兩點感觸。首先,古代人思維敏捷,文字活潑,活靈活現,表達感情率真,像士子思女直接講如何如何的睡不著覺,輾轉反側,非常真實,今天我們表達感情就僵硬的很,讓我們感覺自己的可悲。《詩經》講的是風雅頌,風就是民歌,古之採風就是如此,官府將民間有價值的東西以讓有文採的人採集整理而成東西,今天寫出來的東西如果真實就成了不健康、低俗了,比如近期的網上反低俗運動,反掉的很多都是真話,古人比我們真實。

李秋芳:我有個疑問,詩經時代的風氣是保守還是開放呢?我看到古文中有「女子傷春,男子悲秋」的說法,春分時節男女一起在河岸戲耍踏青放風箏,來排解心中鬱悶,由此來看古時風氣相當開放,但是古時婚姻又有嚴格的限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經程序,又有政治婚姻像齊國公主庄姜,由此看起來古人又十分保守,兩者有矛盾的地方嗎?

張揚 周代是一個轉折期,從商入周,社會制度逐漸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婚姻制度也從群婚制發展到對偶婚,周代的風氣比起封建社會更加開放,官方鼓勵大家自由戀愛也是出於繁衍人口的考慮,但是婚姻也有禮制的要求,比如六禮。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負擔的起六禮?家庭比較貧寒的青年男女有個制度可以在三月舉行祭祀相會時自由求偶,也不算違背禮制,周代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

秦鈺玲: 原始社會是母系社會,後來發展到父權社會,中間存在一個過渡,周代就是在這個過渡時期,禮制的產生就是鞏固父系社會的統治,在之前男女之間交往是比較自由的,在周公制禮後,又必然開始滲入男女之間的關係,這個時期既有交往的自由,又有禮對自由的制約,這個時期的風貌大概如此。

方瀟: 詩經里的愛情婚姻觀,內容豐富,出自底層,我們應當了解一個基本事實:《詩經》的來源問題。周王朝派官員去各地採風,把各地民歌彙編成詩,後來孔子對此進行選編,選取了305首,稱「詩三百」就是《詩經》。從詩經中反映的愛情婚姻觀,可以看出它主要來自於民間,而民間的愛情婚姻觀恰恰與上層官方的愛情婚姻觀是屬於兩個層次的。周公之禮主要作用於上層社會,對民間關注不多,我們後人看到的各種禮包括接人待物、祭祀之禮、婚姻之禮六儀等,主要是為有身份的人規定的,而對一般的平民百姓不適用。當然,這並不是說平民就沒有規範,實際上後來也形成了庶人之禮,它的出現基本上遊離於周禮之外的,但是也已經受到了周禮這種貴族之禮的影響,如「非媒不得」之類,但是從廣大的層面上講還是保持了民間的淳樸、活潑、真實的場景。如我們在《詩經》中可以發現,既有女子對男子的思念之情,也有男子對女子的思念之情,這種思念之情非常活潑率真,反映了民間的場景、空間和立場。這裡涉及一個問題,當時婚姻的基礎和本質是什麼?就是感情,說的浪漫一點就是愛情,現在的婚姻家庭法規定的離婚就是以感情破裂為基礎的,詩經的那個時代民間也是如此。後來儒家思想一統,婚姻發生本質的變化,涉及了其他東西,甚至是上天,中國古代的六禮、義絕等制度,就反映了對上天姻緣的信仰和尊重。這其實是一種退化了的婚姻,涉及了政治和物質,比如政治婚姻、買賣婚姻,這些都違背了婚姻的情感本質,今天的制度從立論上說當是一種本真回歸。當然,有愛情的婚姻也不一定可靠,婚前婚後不一樣,在詩經中隨處可見。愛情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相信愛情但不絕對相信它的真理性。在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後,愛情與婚姻分離,愛情成為奢侈品,今天的沙龍主題表現了周人的率真可愛。今人帶上面具生活,可能會失去更多。

潘巍:我有個問題問一下兩位同學。詩經描寫的女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感情,非常細緻深刻不避諱,這是不是一種女權思想?這個時代的女權思想與以後的女權思想相比有沒有變化發展?是哪個時期的女權思想比較強烈一點?

秦鈺玲:詩經中描寫了女子大膽求愛的情景,是有一定女權思想在裡面的,西周處於過渡時期,還保留了母系社會的影子,後來女子地位下降了,女子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成為男子的附庸,當然也談不上有女權思想了。

張揚:我的觀點和秦鈺玲一樣,西周處於過渡時期保留了上古遺風,詩經還存在唯一的女子拋棄男子的詩,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很難想像的。

方瀟: 詩經中有關愛情婚姻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風」,女孩子對男情人的思念之詩很多,反過來也一樣,在詩的數量上兩者基本持平,但有意思的是在婚姻方面有一種微妙的不平衡,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多,丈夫對妻子的思念少,這表明在父權社會形成過程中女子獨立性地位逐漸失去,依附性上升。如詩經中女子喻己為藤,喻男子為樹,古代人採用賦比興手法,反映周朝民間人事,是非常直觀的表達,這表明男權逐漸強化,而到後來宋代理學時代,到了無以附加的狀態,妻子不能反抗丈夫,以丈夫為天,為了維護丈夫的忠誠貞潔,古人做出很多不可理解之事。嘉慶年間,一婦人墜河,一陌生男子拉其手臂相救,這位女子被救後,非常羞愧,竟然斷其手臂以示捍衛貞節。恩格斯說過,母權制被父權制代替,這是全世界婦女最悲哀的事情。從此不僅被男權統治,而且自願把自己交給了男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以反映古代婦女的普遍狀態。不過,面對強大的男人,女子有什麼作為呢?男人強大的國家機器,牢牢地控制了女子。

孫思萌:從方老師的上面觀點來看,潘金蓮殺夫是有進步意義的嗎?

方瀟:這需要用「語境論」方法論去看歷史問題。從古代的儒家立場看,潘金蓮是為了自己的「姦情」把丈夫殺掉,因而是罪大惡極的;從今天的價值角度來看潘金蓮又是值得同情的。潘金蓮殺夫是因為沒有能力擺脫與丈夫的婚姻,從而做出了極端行為,這表明了一個古代婦女對沒有愛情的婚姻的抗爭,但是手段過於激烈,雖然取得短暫的勝利,很快被體制摧毀,是古代男權的犧牲品。

張寧波:潘金蓮殺夫是為了保護女性的權利,現在社會男人是弱勢的,愛情不完全靠的住,要靠法律,現在婚姻法對婚前婚後財產的規定是不公正。婚姻的本質是什麼?愛情,現在對愛情的表達有個外化的過程,即交給了物質,應該讓婚姻達到愛情的回歸。

鍾世娟(08憲政):在我看來愛情就是愛情,與永恆不永恆是不搭邊的,愛情跟時間無關,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有愛情的人當時是想與對方長久的生活下去的,當時說的話做的事都是真心的,婚姻後愛情也要維護,可能會轉化成親情。愛情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不能以永恆性苛責愛情。

方瀟:這位同學發言很精彩,持的是一種開放的愛情婚姻觀,這與傳統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觀不同。古代的人先婚姻後戀愛,男方希望妻子對自己忠貞。現代社會觀念有變化,可謂一代勝一代,就像這位同學的愛情觀,這表明社會的變遷。不過,我想並非所有的現代人都持這種開放的觀點,現在男女的地位更加平等,社會觀念有變化,變化中有更新,更新中也有傳統。從詩經裡面可以看出,女子對感情抱有巨大的希望,所以才有很多的怨婦詩。

張寧波:愛情是有保鮮期的,愛情和婚姻並不是一會事。

劉東偉(07法碩):我有些困惑,婚姻和愛情不是一會事,婚姻是兩人的一紙契約,古代生活水平不高,對婚姻物質的條件的要求也不高,現在婚姻愛情佔得比例越來越小,物質的比例越來越高,物質越發展人越可憐。

高積順:今天大家講的很好,討論的也很好。兩位同學的發言也不錯,就是語速應該改進,後面講的有點快。詩經中鄭風很多,說明鄭那個地方比較自由,反映了地方的文化特色。風是民風,社會的「風」與國家的「法」有什麼的關係?我認為民間的東西更真實,越上層的東西就越墮落、越腐化。人是自由的,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在不同時代異化了,在戀愛階段是男子追女子,婚後女子往往處於被動地位。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感謝各位同學的參加,希望大家今後能繼續參與。

推薦閱讀:

《詩經》三首
《詩經》中賦、比、興藝術表現手法淺析
如何賞析詩經《麟之趾》?
詩經·頌·周頌·臣工之什(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詩經?風?秦風?蒹葭》篇的「蒹葭」指的是什麼?

TAG:愛情 | 婚姻 |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