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啟示
文化海瑞的形象,是中國文化塑造出的典型,其文化形象的接近完美,是中國文化中呼喚「救世主」的完美表現。在國人心裡,海瑞是正義的化身;在廟堂里,海瑞是神。海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代表著中國官場的最高道德。老百姓無比崇拜他,他的畫像被貼在門上作為門神避邪。他成了清官的代名詞。文化海瑞被供奉在神壇。
海瑞,字汝賢、國開,號剛峰。綽號海筆架,民稱海青天,明朝著名政治家、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謅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
剛正不阿是為身正行端
海瑞代理南平縣教諭時,御史到學宮,部屬官吏都伏地通報姓名,獨海瑞長揖而禮,御史不悅,海瑞說:「到御史所在的衙門當行部屬禮儀,學堂是老師教育學生的地方,不應屈身行禮。」 海瑞由此落下一個「筆架博士」的雅號。
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縣,索要見面禮,海瑞不給,胡便向驛吏發怒,把驛吏倒掛起來。海瑞說:「過去胡總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過的地方不要供應太鋪張。現在這個人行裝豐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兒子。」打開袋子,見有金子數千兩,便收入縣庫,並派人乘馬報告胡宗憲,胡宗憲沒因此治海瑞的罪。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過淳安縣,酒飯供應十分簡陋,海瑞說縣邑狹小不能容納眾多的車馬。鄢懋卿十分氣憤,但因知道海瑞的秉性,只得收斂威風離開,但他囑咐巡鹽御史袁淳治海瑞的罪。當時,海瑞已是嘉興通判,因此事被貶為興國州判官。
啟示之一:
海瑞抗上,絕非骨子裡與生俱來的個性,而是他堅持原則的做人宗旨使然。海瑞十分熟悉大明的法律、制度,並以此作為做人、為官的準繩。凡不符合典章制度者,不管是身居高位的達官顯貴,還是身份卑微的黎民百姓,海瑞一律抵制,表現了他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堅守精神。這一點,對於為官者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冒死上疏是為忠心耿耿
嘉靖皇帝不理朝政,深居在西苑,專心致志地祈求長生不老。邊官大吏爭著向皇帝貢獻有祥瑞徵兆的物品,禮官上表致賀。朝廷大臣自楊最、楊爵得罪以後,沒人敢說時政。海瑞對此十分不滿,單獨上疏,將嘉靖皇帝所犯的錯誤一一列出。且事先買好了棺材,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一個朋友。
嘉靖皇帝讀了海瑞上疏,憤怒地把上疏扔在地上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宦官黃錦在旁邊說:「這個人向有傻名。聽說他知道冒犯該死,買了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僕們也四處奔散,他是不會逃的。」皇帝聽了默默無言。一天里反覆讀了多次,說:「這個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
皇帝召來閣臣徐階議論禪讓帝位給皇太子的事,說:「海瑞所說的都對。朕現在病了很長時間,怎能臨朝聽政。」又說:「朕確實不自謹,導致現在身體多病。如果朕能夠在偏殿議政,豈能遭受這個人的責備辱罵呢?」遂逮捕海瑞關進詔獄,追究主使的人。獄詞送上後,仍然留在宮中不發布。戶部有個司務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沒有殺死海瑞的心思,上疏陳請將海瑞釋放。皇帝大怒,命錦衣衛杖責一百,關進詔獄,晝夜用刑審問。過了兩個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繼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釋放出獄。海瑞官復原職,不久改任兵部。提拔為尚寶丞,調任大理寺。
啟示之二:
海瑞死諫,絕非魯莽的行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首先,他是為皇帝盡忠。
從海瑞的奏疏看,他對嘉靖帝是忠誠的。開篇即將嘉靖皇帝比為漢文帝。「昔漢文帝賢主也,賈誼猶痛哭流涕而言」「陛下天資英斷,過漢文遠甚」。只是「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數年推廣事例,名器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人以為薄於夫婦」。「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可見,海瑞的「謗上」只是盡臣子之責。這從嘉靖死後海瑞的表現亦可證明:嘉靖皇帝駕崩,尚未發喪。提牢主事聽說後,認為海瑞不僅會釋放而且會被任用,就辦了酒菜來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懷疑是被押赴西市斬首,恣情吃喝。主事附在他耳邊悄悄說:「皇帝已經死了,先生即將出獄受重用了。」海瑞「即大慟,盡嘔出所飲食,隕絕於地,終夜哭不絕聲」(《明史·海瑞傳》)。
其次,海瑞憂的是江山社稷,慮的是百姓生活。以天下的正義、正氣,盡為官者的職責。
「天下第一疏」使海瑞天下聞名,流芳千古。史說「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內外,無不知有海主事也」。海瑞死後葬於家鄉海南島瓊山,墓前正門石牌坊,有「粵東正氣」四個大字。其墓園存有海瑞生前對聯:「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海瑞清廉、勤政等品質,為世人稱道,但其形象特徵卻是「錚錚鐵骨,敢擔道義」的諫臣代表。
第三,海瑞「一諫成名天下知」,不僅是他一身鐵骨令天下人敬佩,主要還是他的學識和對社會的深入了解,使他的上疏字字如刀,句句見血,刺中了皇帝和社會的積弊,其才能為朝野賞識。
勤政廉明所為百姓愛戴
海瑞從做縣官直至巡撫,所到之處力行清丈,頒行一條鞭法。意圖主張在於有利於老百姓,而行事不能偏差。海瑞回石峽村祭祖住了25天,耳聞目睹官軍殺黎族同胞,後來寫了《治黎策》、《平黎疏》兩篇奏疏,闡明妥善處理民族矛盾的意義及方法,為海南的有效平穩統治作出了很大貢獻,也是海瑞愛民思想的一個表現。
明隆慶三年(1569),海瑞升任右僉都御史、欽差總督糧道巡撫應天十府,即現在長江下游兩岸,包括南京、蘇州、常州等地,是個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後卻發現,人民在重賦和惡吏貪官的壓迫下生活極為困苦。如果趕上當年發生澇災,直到冬至的時候,還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裡。糧價飛漲,百姓乞討。於是,海瑞將治水與救災一起解決。海瑞召集饑民,趁冬閑季疏浚吳凇江及其支流。請求將上交的糧食留下一些解決災民吃飯問題。同時,清查土地,簡化賦稅制度,減輕百姓負擔。
遷淳安知縣時,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一日海瑞母親大壽,海瑞上街買了兩斤肉,屠夫感慨到「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
海瑞擔任應天巡撫時,生活儉樸清苦。所到之處不許鼓樂迎送,也不住豪華的住宅。地方上為迎接他大擺宴席,他卻規定物價高的地方每頓飯不能超過三錢銀子,物價低的地方不超過二錢銀子。他一生很多時間閑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點土地過活。他沒有置買田產,只在母親去世後靠別人幫助買了一塊墳地,將母親安葬了。
海瑞臨死時,別人問他有什麼遺言,海瑞說:「欠了戶部5錢柴火錢。」
海瑞沒有兒子,去世時,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王用汲去料理,只見用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孝服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謚號忠介(瑞無子。卒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為斂。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明史》卷二二六)。
海瑞死後,石峽村民眾每逢清明節,便帶著香燭紙錢,魚肉雞鴨等前往拜祭,添土護墓。
啟示之三:
清廉是為官者的大道,不僅可保生時安然,亦成身後清名。貪贓枉法者,一是貪戀自己的錦衣玉食、威風八面;二是想為後輩兒孫留下金山銀山、不盡膏粱。但其結果大多兩端:一是伸手被捉,自取其辱;二是培育了「八旗子弟」,好景難繼。
道德潔癖致使忠奸具疏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國政,由於海瑞的過分正直,雖然敬仰海瑞嚴峻剛直,最終也不任用。有一次張居正的兒子在海瑞的家鄉參加科舉考試,海瑞聽說後立刻給考官送信,告誡他不要造假。果然張居正兒子就沒有考上,張居正很生氣,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其家中審察,海瑞殺雞招待,御史見房屋居舍冷清簡陋,嘆息而去。張居正聽了,嘆息一陣,打消了懲治之意。
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海瑞懲罰惡霸,使其歸還強奪的土地。當時,對自己有恩的徐階佔有的土地最多。徐階只象徵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寫信勸他應該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並讓他勸說自己的兒子改正錯誤。許多京官紛紛為已經告老還鄉的徐階說情,但海瑞還是聯合一些官員,迫使徐階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將徐階兩個違法的兒子充了軍。其他地主們見此情景,趕忙將多佔的田依數退還。
皇帝屢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國事的閣臣暗中阻止,於是任命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向來苟且怠慢,海瑞身體力行矯正弊端。有的御史偶爾戲樂,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規給予杖刑。百官恐懼不安,都怕受其苦。
啟示之四:
在海瑞眼裡,只有皇上和法規,堅持原則走向了極端,甚至接近病態(其女之死,是為佐證),可謂一絲不苟,絕不通融。他痛恨貪官污吏,上疏承太祖刑法剝貪官人皮裝上草製成皮囊以警戒。海瑞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身正行端且鐵面無私,這便導致除皇上之外的滿朝文武具不願接近他。可謂貪官恨而遠之;庸官怕而遠之;想成事的官敬而遠之。他成了燙手的山芋,扎人的刺蝟。站在遠處時,佩服他為人為官的品德;湊到一起時,怨恨他的無法共事。因而,海瑞雖為國之利器,但卻是雙刃劍,難以重用。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入骨三分。
相關鏈接:
海瑞清貧。一日, 5歲的女兒餓的難受,府里的一個男僕看著可憐,就給了她一塊餅。她剛吃上兩口,父親海瑞就背著手皺著眉走過來:「餅是哪裡來的啊?」女兒如實相告。
「男女授授不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海瑞罵道:「一個好女子怎能隨便地接受男人的東西呢?只有你餓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兒!」
女兒哭泣著開始絕食。除了海瑞,全家人都慌了,想盡了各種辦法哄她吃東西,她就是「打死也不吃」。餓了七天之後,斷了氣。
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海瑞之僵化遠勝亞聖。
生活海瑞是悲劇
文化海瑞的形象,千百年來流光溢彩。他的名言「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以譽喜,不以毀怒。」「君子戒自欺,求自謙。」為後人推崇。作為一代清官的形象,海瑞戲在舞台上久演不衰。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據說嘉靖臨終前曾有詔給裕王(即穆宗皇帝),說海瑞有德,賢者方可得之,並將海瑞留給了裕王,將來或可用,並稱海瑞是國之利器。
然而,生活中的海瑞卻是悲劇。
首先是官場的悲劇。他以一人之力反抗當時滿朝貪污腐化,其命運註定成為悲劇。張居正曾經說過,他不會任用海瑞,因為海瑞雖然清廉,卻辦不成事情,因為他過於理想化。張居正成為偉大的改革家,是因為他不僅洞悉社會,堅持原則,還懂得變通和妥協。海瑞沒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是其自身缺陷造成的。
其次是家庭的悲劇。他的僵化禮法害死女兒,逼走兩妻。明人沈德符撰的《野獲編·補遺》說,有一個姓房的官吏,想找海瑞的岔子。曾經上疏攻擊海瑞的私生活,說他「居家九娶而易其妻」「已耋而妻方艾」。第一個妻子許氏,生了兩個女兒,被海瑞休了,第二個妻子潘氏進門不到一個月,又被趕出家門。第三個妻子也在盛年之時十分可疑地暴死。而此前,他的一個妾也自殺身亡。他的清貧和身後的荒涼,都明證著他生活的失敗。生活中的海瑞,除了孝順以外,幾乎乏善可陳。一般認為,他的獨特性格和僵化思想,與海母的教育和控制有關,這一點很值得注意。
相關鏈接:
海母年輕守寡,和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在海瑞年幼時期,海母就讓他讀《孝經》、《尚書》、《中庸》等聖賢書,樹立儒家正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她見小海瑞「有戲謔,必嚴詞正色誨之」。所以,海瑞打小就一本正經,老氣橫秋。在母親極端的教育下,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海母用自己的強悍意志,始終主宰著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幾乎成了海母的翻版。在海母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著明顯的自虐和他虐傾向。這種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嚴重的道德潔癖。孝子海瑞甚至到了三四十歲時還和母親同屋而睡。在海母的鐵腕之下,海瑞完全無法獨立。
(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一代清官──海瑞
※為何大明朝能出海瑞這樣的清官和道德完人,而且能被皇帝和官場接受?
※海瑞墓
※海瑞溫斯頓羽毛鑲嵌腕錶
TAG:海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