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例談漢字字形結構

例談漢字字形結構

一些漢字的字形分析存在著不同意見。我這裡陸續說說自己的看法,算是「例談漢字字形結構」。

一、「喜、嘉、善」究竟是什麼結構?

「喜」字是什麼結構?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說「喜」是上下結構,因為 「喜」是由「壴」「口」兩部分組成的會意字。甲骨文、金文「喜」的上部「壴」像鼓形,和下部的「口」合起來表示聞鼓樂而開口歡笑,也就是歡悅、喜歡的意思。再說,「喜」和「嘉、鼓、彭」等字一樣,都有偏旁「壴」。所以,「喜」和「嘉」都是上下結構的字。

另一種意見認為,按書寫的間架結構分析「喜」是上中下結構。還以「善」字為左證:「喜」和「善」一樣,中部和下部分別是點撇橫和「口」。

不過「善」字的字源不支持這種意見。《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善」是「羊」的一豎從兩個「言」中間穿過,還收入了另一個篆文,是上「羊」下「言」。「說文」解釋說:從兩個「言」組成的字從「羊」,是會意字,表示羊咩咩地互相爭著叫。古時人們認為羊是善良、吉祥的動物,羊爭著叫自然是吉祥的意思。所以按字源分析,「善」卻是上下結構的字了。

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是分析的依據不同。

我們最常用的是字源分析法和書寫分析法兩種方法。字源分析法又叫造字分析法,它追溯字源,著眼於字形與字義、字音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探明字理,為理解字義、認讀字音、辨明字形提供了線索。書寫分析法又叫字根分析法,它從楷書形體出發,著眼於漢字的筆劃組合方式和部件的間架位置,有助於書寫的正確與工整。

中師教材《現代漢語基礎知識》里有關漢字結構的內容,是分為兩個部分說的。一個是在講漢字字形時,從識字的角度把漢字字形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分析的依據主要是字源分析法。另一個是在「漢字的書寫」中講漢字的間架結構時,把漢字結構方式劃分為獨體、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半包圍、全包圍、品字形等八種,依據的是書寫分析法。這是從寫字的角度來說的。

兩種方法的分析角度不一樣,於是一些字就可以分析為不同的結構。

我們應該怎麼辦?

語文是人文科學,人文科學的許多問題都是多元解讀的。語文不是數學,不可能都是1+1=2,少有非此即彼的標準答案、唯一正確。我們應該承認字形結構分析存在不同意見的合理性,不要非爭一個你對我錯。許多字典對一些字的結構都有不同的分析,我這裡有四本字典就是這樣。例如「豆」字,有一本劃歸獨體字,兩本劃歸上下結構,一本卻劃歸上中下結構,它們各有個的依據。這些字典的編寫者在提出自己的意見時,並沒有否認別人的不同劃分。所以,只要依據,字形結構的分析應該允許不同的意見共存,這才是正確的科學態度。

所以,「喜、嘉、善」三個字分析為上下結構或上中下結構都正確。

2、「肅、隸」都是獨體字

最近,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發布了《常用獨體字規範》,收入了256個獨體字。這裡分幾次說說幾個獨體字。

先說「肅」和「隸」。

「肅」的繁體字是「肅」,金文和篆文都像一隻手拿著書些工具(肀)認真地描畫一幅圖案的樣子,本意是認真、嚴肅。繁體和簡體的「肅」字,中間都有一長豎貫穿上下兩部分,形成一個整體,所以是獨體字。

「隸」是「逮」的初文。篆文「隸」是「又」「尾」會意,「又」是上面把「屮」橫放的部分,像一隻手;「氺」像動物的尾巴,合起來表示從後邊抓住了尾巴,本義是逮。「隸」字中間的「亅」貫穿上下,形成了一個整體,是獨體字。

像這樣的獨體字還有「串、事、秉,承」。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獨體字是一個整體的囫圇字。

3.說說「斗」和「頭」

《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里有「斗、頭」兩個字。

看它們的字形,這兩個獨體字不是一個整體的囫圇字。你看,「斗」和「頭」都是兩個部件組成的,而且兩個部件分離,一點都不連接:「斗」是「十」右下包圍著兩點,「頭」是「大」右下包圍著兩點。明明是半包圍結構呀,那為什麼說它們是獨體字呢?

我們不妨看看他們的字源。

甲骨文的「斗」字像一個長柄的大勺子形,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斗就和甲骨文「斗」字十分相像。「斗」本來是一種酒器。《史記》的《項羽本紀》里說:「玉斗一對,欲與亞父。」「玉斗」就是玉制的斗。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排列像一個大勺子(斗),人們就形象地叫做北斗。最初的熨衣物的用具也像斗,所以叫熨斗。「斗」能盛東西,於是引申為一種量具,過去糧食就是用斗量的。這些「斗」字都讀dǒu。

「打鬥」的「斗」卻讀dòu,是「鬥」的簡化字。甲骨文「鬥」像兩個人用手相鬥,和斗形的「斗」不是一回事。

《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里說:「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的制定原則是:尊重字理、從形出發、立足現代、面嚮應用。」 「斗」是象形字,從字理上應該歸為獨體字。

《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中有不少字都是草書楷化而來的,如「專、書、東、樂、農」,這幾個字都是由筆畫組成的。「頭」字是由繁體「頭」的草書楷化而來的。儘管「頭」字是由兩個部件組成的,但是和「斗」字相像,大概這些是把「頭」歸為獨體字的原因吧。

4.「習」字不是半包圍

不少字典都把「習」字劃歸半包圍結構。其依據是,「習」字是橫折鉤上右兩麵包著「冫」,和「司」字是一個類型。

可是,《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卻把「習」字歸到了獨體字。原來,「習」是「習」的簡化字。甲骨文「習」是「羽」和「日」組成的會意字,表示鳥兒在日光下飛翔,本義是小鳥兒反覆練習飛翔,引申為學習、練習、複習的意思。簡化字「習」只取了「習」上邊「羽」的一半,甲骨文「羽」像兩片羽毛,「習」也就是一片羽毛,自然要歸為獨體字了。這就叫做「尊重字理」。

「司」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司」字是人的嘴巴形「口」的右上方是一個手指向上又左彎的右手,表示發布命令。難怪《漢字屬性字典》(傅永和主編,語文出版社出版)把「司」字歸為獨體字,但是又有誰能把「司」字的橫折鉤和一橫看成是一隻右手呢?於是《小學生規範字典》(李行健主編,語文出版社出版)等許多字典把「司」歸為半包圍結構,《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中也沒有規定「司」字是獨體字。這也是「尊重字理、從形出發、立足現代、面嚮應用」。

5.「石」字也不是半包圍

「石」字是由「丆」和「口」兩個部件組成的字,應該和「右、左、有」一樣,是半包圍結構。但是「石」字不是半包圍結構,《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卻把「石」字歸到了獨體字。

甲骨文「石」像山崖(廠)下有個石塊,是個象形字。

甲骨文「右」就是「又」,像一隻右手,沒有「口」,本義是右手。後來,「又」專門當「再、更」的意思,於是金文給「又」加了個「口」來表示右手。甲骨文「左」像一隻左手,沒有「工」,後來金文加了表示工具的「工」成為「左」。

6.說「鼎」道「老」半包圍

「鼎、老」兩個字的字形結構也有分歧意見。

先說「鼎」字。

從字源說,甲骨文和金文的「鼎」字都像一種炊具——鼎,是個象形字。難怪一些人認為它是獨體字。

還有人認為「鼎」是上下結構。他們說:組成「鼎」字的「目」和剩餘的部分不是一上一下嗎?

不過許多有字形結構解釋的字典,如傅永和主編的《漢字屬性字典》(語文出版社出版)、理性建築變得《小學生規範字典》(語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商務館小學生字典》(商務印書館2007年出版),都把這兩個字歸為半包圍結構。

我們面對的是現代漢字呀。楷體字「鼎」好像是上下兩部分不相接,但是再仔細看看,「目」被剩下的部分左下右三面包圍著,這和「畫」字的情況是一樣的,應該是半包圍結構。教學中分析為半包圍結構,重點用間架和筆畫記憶除去「目」的部分,學生好記,也可以幫助把字寫好。

和「鼎」字一樣,有些人也認為「老」字是獨體字。他們的依據是,甲骨文「老」字像一個披著長發、彎腰駝背的老人,面向左,手拄拐杖,也是個象形字。也有人認為「老」字是上下結構。

可是問題來了。《漢字部首表》中的「老」部有個附形部首「耂」,看起來「耂」是個偏旁呀,所以許多字典都把「老、考、孝、者」劃歸半包圍結構。

不過,《小學生規範字典》卻把「老、考」劃歸半包圍結構,把「孝、者」劃歸上下結構。《說文解字》說:「孝……從老省從子,承老也。」就是說小「孝」是個會意字,由「老」(省掉「匕」)和「子」組成,表示子女供奉老人。金文「者」的字源不太清楚,有一種說法是指甘蔗,與「老」無關。這些可能是把「孝、者」劃歸上下結構的依據吧。

我覺得,「老、考、孝、者」這幾個字都劃歸半包圍結構為好,好記,也可以幫助寫好。

7.說說「坐、爽、乘」的結構

「坐、爽、乘」是什麼結構?

有些人把這三個字劃歸獨體字,我們心裡總有些疑問。獨體字是個囫圇字,不可以再分的,可是它們並不囫圇呀。

「坐」字明明是「人、人、土」三個部分組成的,而且互相分離;「爽」字明明是「大」的以便掛兩個「乂」;「乘」字更是把「北」分成兩半掛在「禾」兩邊。

再看看字源。「坐」是二「人」對面坐在「土」上,是會意字。甲骨文的「爽」字像一個正面人形「大」,雙臂下有「火」,表示明亮,也是會意字。「乘」字更形象,甲骨文和金文的「乘」還是會意字,都像一個人「大」站在「木」上,表示乘於其上的意思。小篆的字形變了,下部還是「木」,上部的人形卻變得不像了,不過另有兩隻腳形分別踩在樹枝上。楷書「乘」,一撇大概就是那個人形變的,「北」分兩邊是那兩隻腳形變來的。看來也不是囫圇字。

早有學者就把它們劃為特殊結構,我們也劃歸特殊結構吧。不是嗎,他們的結構也夠特殊了。

特殊結構的字不多,常見的還有「乖、承、巫、幽」等。

推薦閱讀:

漢字真的有「優越性」嗎?
《漢字歌》90首
漢字五行
筆畫最多的漢字很扯,筆畫越多越扯(圖)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