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四年抗戰」?歷史就是歷史

「十四年抗戰」?歷史就是歷史

1月10日,中國教育部新聞辦證實,已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一些專家將這樣做的理由,解釋為「還原歷史」和「更全面反映抗戰」。

對此一些日本人士似乎感到難以接受,在雅虎網站上有日本網民留言稱這樣做「是在篡改歷史」,更有人諷刺「只增加了6年,乾脆寫成30年好了」。大陸、港台和海外的許多華人評論者也對此議論紛紛。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儘管研究方向並非中國現代史,對「抗戰到底打了多少年」的爭論自問還是熟悉的。撇去一些出於「非歷史」考量的意見不提,「純歷史」領域對此一直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抗戰的起點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因此打了八年;有人認為從「九一八」開始中國就已經在大規模抗擊日本侵略,因此打了十四年;也有較少數人將中國抗戰納入二戰範疇,認為抗戰的起始日期應為中國正式對日宣戰之日——鑒於中國直到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變後才正式對日宣戰,因此照這種說法,中國抗戰的歷史僅有區區三年多;當然,還有同樣為數不多的人認為,從中日甲午戰爭起中國就處於「抗戰」之中——這樣掐指一算,「抗戰」居然打了51年之久。

抗戰雖然是二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卻有著自己的「來龍去脈」,「宣戰才算開始抗戰」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甲午戰爭雖說也是「抗日」,這場戰爭對中國構成的傷害、影響,也的確流毒了半個世紀,但從法理上,翌年春帆樓上籤署的《中日馬關條約》,已為這場戰爭划上了一個句號,「一碼歸一碼」,在漫長的歷史上兩個國家間時戰時和在在有之,俄羅斯和土耳其間打過十一場戰爭,英法間就更不知打過多少,卻從未有人因此將英法百年戰爭的上限從1337年上移至1066年諾曼底公爵跨海征英,或將其下限移至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

長期以來,不論在史學界或中學、大學教學圈,「抗戰十四年、全面抗戰八年」,成為大多數學者、老師認同感較高的口徑。歷史就是歷史,1931年「九一八」標誌著日本正式開啟武力侵華的侵略機器,且自那之後直到二戰結束,這個侵華機器始終未停止運轉,而是不斷以武力、脅迫、誘降等手段蠶食、鯨吞中國的土地,殺戮、奴役中國的人民,巧取豪奪中國的資源、財富,這不是「侵略」是什麼?

自「九一八」起,中國廣大軍民便紛紛將抗戰禦侮當作當務之急,並此起彼伏、不屈不撓地在各地開展抗戰救亡運動,從1931年到1937年,戰火在江橋、熱河、淞滬、長城……不斷燃起,民間自發的抗爭則遍布日本侵略者鐵蹄所過之處。這些「抗戰」有自發的(如義勇軍、山林隊),也有「有組織有紀律」的(如淞滬抗戰後期投入戰鬥的中國空軍和陸軍第五軍),有各黨各派、也有無黨無派的,雖然有勝負、有興屈,卻始終未曾停止,直至七七事變爆發後匯入全面抗戰洪流,並在1945年等到了徹底勝利的一天。

歷史就是歷史,侵略是鐵的事實,日本自「九一八」起對中國發動了旨在奪占其土地、奴役其民眾、攫取其資源財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並在此後十四年里持續不斷、步步升級,這已是被國際社會所認定、被歷史所銘記在冊的「鐵案」,而在這十四年間中國軍民的抗爭也從未停息。既然如此,不管在學術上強調「八年」或「十四年」,其性質、過程和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也都是不容抹煞、篡改和扭曲的。

由此可見,在某個層面上強調「十四年」或「八年」,在學術上僅意味著對抗戰側重點的不同概括、對抗戰進程的不同總結,而並非對日本大規模侵華、對中國軍民的抗戰史實、性質有如某些人所謂「重大改動」,日本是如何侵華的,中國又是如何抗爭的,這些歷史事件也好,對這些歷史事件的描述評價也罷,又何嘗有什麼變化?

某些日本網民所謂「這是在篡改歷史」的感受雖然不知所云,卻並不難尋其脈絡:正因為日本某些人、某些聲音至今仍在刻意營造對日本侵華、對日本在亞洲各國的殖民活動、對日本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的所謂「不同解讀」,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公認的「柳條湖事件責任」、「七七事變真相」、「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在日本卻都仍處於「認知混亂」之中。連「侵華」都有人至今不肯認賬,日本到底侵略了中國多久(甚至是否侵略過)都有人始終吞吞吐吐,中國人面對日本侵略究竟抗爭了幾年,又何來什麼嚴肅的解讀?在這樣的背景下奢談什麼「篡改歷史」,豈不是笑話?

歷史就是歷史,不會因學術分歧、更不會因「非歷史因素」而被徹底、永久掩蓋和扭曲。在口徑上側重強調「八年抗戰」或「十四年抗戰」,都不會改變日本在此期間大規模侵華、以及中國各地軍民面對侵略奮勇抗爭的事實。至於某些日本人士的「篡改歷史」說——還是請先正視、尊重這段歷史,再言其它吧。

推薦閱讀:

抗戰初林彪不遵指示堅持打運動戰 毛澤東怒掀茶杯
中國抗戰閱兵受邀國添新成員:他到底敢來么?
漁民打魚撈上最早丹書鐵券,333個金字免死9次,抗戰再沉水底
「十四年抗戰」讓歷史更準確飽滿
山河奔涌怒吼的詩行(銘記·抗戰中的詩歌)

TAG:歷史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