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丨六甲、九泉、五體:成語里令人懵逼的數字

後來才知道,原來不止是「身懷六甲」,成語里的一些習以為常的數字,細思起來其實都大有學問!

看到「身懷六甲」,在《辭海》里浸淫已久的文字君首先就聯想到了另一個詞「花甲之年」。都知道在古代「花甲」指的是六十歲,「身懷六甲」會不會就是對肚子里的孩子健康長壽的美好祝願而已呢?

/不是這個花甲,呵呵/

但轉念一想又不對,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就是一甲子,六十歲只能算「一甲」,「六甲」是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嗎……

那麼,「六甲」到底是指什麼呢?詞典里是這樣解釋的:

「傳說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個甲日,是上天創造萬物的日子,也是婦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稱女子懷孕為身懷六甲。」

加上古籍《隋書·經籍志》中有書名為《六甲貫胎書》,可知「六甲」確實是跟受孕有關。

實際上,「六甲」這兩字連用最早出現在漢代,由於古代陰陽論的發展,人們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很多事情都套以陰陽兩分,並通過不同的循環和數字把冥冥中的規律總結出來。

這在曆法和音律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曆法和音律之間有不少共同之處,像五、六、九這幾個數字在兩者中都怒刷存在感。古代十二個半音音階中,六個單數的音叫作「律」,六個偶數的音叫作「呂」,合起來統稱「律呂」。

從簡單的五音,通過和九、六相關的運算得出這麼多的音節。所以在古人看來,「九六,陰陽夫婦子母之道也」,代表著周而復始的誕生。

九泉是民間對陰曹地府的文雅叫法,但問題是,為什麼是「九泉」,而非「四泉」「七泉」呢?

「九泉」這個詞是從「黃泉」演變而來的。「黃泉」早在先秦名著《左傳》中就有記載,出自鄭莊公之口。他曾大言不慚地跟偏心的老媽立下重誓「不至黃泉,毋相見也」,沒想到不久就後悔了,只好挖了個真·黃泉來相見。

但這也暴露出「黃泉」的真相,其實古人把地下世界叫「黃泉」,就是因為當他們掘地挖到一定的深度時,看到了摻雜著黃泥的地下泉水湧出,所以根據這個經驗就把「黃泉」當成地底下的象徵。但是「九泉」里的「九」又怎麼理解呢?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九,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從九。」在古代,「九」字常常表示最多,無數的意思。所以「九」這個數字在古代有著極深、極遠之意。

天有九重天,那麼地也有九重地。古人又認為,人死了肉身埋到地底下,靈魂就去了陰間,必定離地上很遠很遠。所以就將「黃泉」改為「九泉」,來增加它的距離感和神秘感。

看來,「九」果然是一個充滿內涵的數字,難怪連指代帝王都用「九五之尊」呢。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五」這個數字也能夠跟「九」一起搶位成功,用來代表高高在上的皇位呢?

其實「九五之尊」里的「九五」並不是指數字,而是《易經·乾卦第一》中的爻位名,「九五」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原文是「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古代帝王常常自詡為真龍天子,所以這句話就被術數家們認為是帝王之相,後來又引申為人君的尊位。

古人認為,陽數中九為最高,所以「九」除了象徵極限,還有鼎盛之勢。而「五」則位居正中,不偏不倚,一如帝王的權威。

都說「四體不勤」,為什麼到了膜拜的時候就變成了「五體投地」?多出的「一體」到底從哪裡來的……

「四體不勤」出自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所以,「四體」其實是指人的兩手兩足。「五體投地」最早則是一種佛教禮法,是行大禮時的一種動作,相當於整個人都趴在地上。

那麼問題來了,趴在地上時除了四肢要「投地」之外,還需要什麼呢?當然是頭啦!所以,「五體投地」中多出的一「體」其實就是頭部。

既然「五體」是四肢和頭,那麼「五大」也是這幾個地方大嗎?但「三粗」又是哪裡粗呢?不要想多了,雖然現在經常被用來形容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但是「五大三粗」卻是古代男神的必備標準。

首先是耳朵大,因為《廣襤集》說了:「耳大四寸,高聳垂肩者,主大貴壽長。」其次是肩膀大,再次是手腳大,最後是菊花,錯了,臀部大……這並不是因為古人有什麼特殊愛好,而是因為民間傳說「腚大江山穩」,屁股大不大可是關係到生活是否美好,重要著呢!

而男神身體上三個要「粗」的地方則是脖子、手臂和雙腿。不好意思,並沒有什麼不可描述的部位。

「要是他(她)有個三長兩短,我跟你沒完!」這句話在電視劇里基本上已經成為一個死亡flag,說完沒事估計也變成有事了。不過,「三長兩短」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可以用來指代災禍呢?實際上「三長兩短」說的是棺木。

《禮記·檀弓上》有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因為古人造棺材的時候不用釘子,而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木板長,所以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三長兩短」於是就成了棺材的象徵。

加上普通人一提起「棺材」,想到的都不是「升官發財」,而是「死亡」,所以「三長兩短」就被引申為有生命危險的事故或會導致死亡的意外災禍。

有一個成語叫「三令五申」,如今文字君再看,頓時覺得古人才是流行語界的先鋒啊!你看這個成語,不就是古代的「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嘛!

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當年孫武帶著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吳王為了測試他,要求他將宮中美女訓練成軍。美人們還以為是遊戲,嘻嘻哈哈表現隨意,「三令五申」之後還是不聽指令。孫武一言不合就把領隊的妹子斬殺了!

也就是說,「三令五申」在古代是軍隊里的專業用語,但卻不是「重要的事情說三次」,因為「三令」和「五申」代表的都是不同的內容,是將士們應該時刻謹記的作戰守則。

而如今「三令五申」已經變成上級或長輩對下級或晚輩再三告誡的意思,但孫武的故事已經告訴我們,不給點厲害瞧瞧,重要的事情即使說三百次也是沒有用的……

原本文字君還以為古人成語里的數字都是怎麼順口怎麼用,沒想到竟然每個數字都有自己的內涵,真是細思懵逼啊!


推薦閱讀:

看圖猜成語!猜對5個是天才!目前還沒人全部猜對!
成語帶虎生威儀
和帝王有關的成語
今日猜成語:儘管猜,反正我的咖啡不加糖
和劉邦有關的成語出處和典故

TAG:成語 | 懵逼 | 數字 | 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