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解讀 - 經典導讀 - 國學頻道 - 鐘鳴網

《戰國策》解讀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提要】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此話的出處就在《戰國策》開首的此篇。戰國時代風雲激蕩、群雄逐鹿、弱肉強食,作為日漸衰落的東周的重臣顏率,為應對國難,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上和對遊說技能的熟練駕馭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輕輕鬆鬆就挽救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如果換些沒頭腦的庸官,那麼不僅興師動眾,而且會使尊嚴、利益喪失殆盡。一切正如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所寫的:「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專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原文】

  秦臨興師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畫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悠,臣請東解之。」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壺醬?耳,可懷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灕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譯文】

  秦國興師、兵臨城下威脅東周,而且向東周君索要九鼎(國寶),周君為此憂心忡忡,就與朝中重臣顏率來商討對策。顏率說:「君王不必憂慮,可由臣往東去齊國借兵求救。」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暴虐無道,興強暴之師、兵臨城下威脅周君,還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在宮廷內尋思對策,最終君臣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必定美名傳揚,贏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讚譽;如果能得到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也確實是國家的大幸。但願大王能努力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5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果然撤退。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以兌現顏率的諾言時,周君又一次憂心忡忡。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回我東周仰賴貴國的義舉,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願把九鼎獻給大王,但是卻不知貴國要借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回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

  顏率說:「不可以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台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於是齊王又說:「那麼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顏率回答說:「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麼寡人究竟從那裡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因為所謂九鼎,並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殷紂王獲得九鼎之後,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齊王終於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評析】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難。《戰國策》開篇就以生動的個案顯示了語言的魔力。顏率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萬軍隊也難以完成的事,這完全是運用智慧和口才的結果,他深知作為弱國,自己無力應對強暴,只有藉助外力和他國,才能解救自己,而只要說服了他國,危機就會化解。

  人們時刻處在各種撲面而來的問題之中,問題的解決不是靠簡單、粗暴和輕率的行為,而是靠人類的頭腦。「有話好好說」,言語足以解決問題、化解危機,而戰爭、衝突等暴力行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會運用謀略和口舌的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就顯得非常輕鬆,就像「草船借箭」的諸葛亮,他獲得十萬支箭的方式竟是那樣的輕鬆快捷、匪夷所思。換了你在當時的處境,不知會怎麼辦?

  無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爭和衝突是永恆的。當一個弱者處在利益主體林立的「叢林」中時,他應該象顏率一樣清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幫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誘惑才能使那些應該幫你的人來幫你。天下美譽和九鼎之寶的誘惑永遠強於對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關聯著他人的利益,他人會資助、借貸給你嗎?

  顏率不愧為是個戰略家,他已謀劃好怎樣收場。他以道路這樣的小借口,使齊王的非份之想落空。他用誇張、鋪陳的語言,渲染運九鼎之難,語言的堆砌在這裡起了強大的心理作用,使齊王望而生畏。道路問題確實是無法克服的客觀原因,所以看起來顏率並沒有失信。顏率也不是欺騙,因為齊王已得到美譽,而且齊王在道義上就應該救助東周。何況,九鼎之寶是小國家隨便就能擁有的嗎?

  秦攻宜陽

  【提要】

  能有先見之明是老謀深算的標誌,謀得深,算得遠,所有的事盡在自己的謀劃之內、掌握之中,豈不快哉!一個人成功度多高,與他謀算是否深遠大有關係。謀算旨在為自己牟取利益,在眾多的利益角逐中,先要分析各自的利益是什麼,未來怎樣演變,然後順勢利導,保證和贏得自己的利益。

  【原文】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從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城,周赧王對大臣趙累說:「你預測一下事情的結果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赧王說:「宜陽在不過8里見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戰的士兵10萬,糧食可以支用好幾年;在宜陽附近有韓國國相公仲的軍隊20萬,附近還有楚國大將景翠率領的兵士,依山紮寨,相機援救宜陽,秦國一定不會成功、宜陽不會被秦國攻破的。」趙累回答說:「攻打宜陽的秦將甘茂是寄居秦國的客將,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將在秦國被革除官職。秦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意見,執意要進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來,秦武王會以此為恥。大勢如此,所以我說宜陽一定能攻下來。」

  周赧王說:「那麼你替我謀劃一下,我們應當怎麼辦?」趙累回答說:「請君王對楚將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是執圭,你的官職已經是柱國,就是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勝,就必遭死罪。不如與秦國作對而去援助宜陽。只要你一出兵,秦國就會害怕你要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就一定會拿出寶物送給你,韓國國相公仲也會因為你乘虛攻打秦國而敬慕你,他也一定會寶物送給你。』」

  秦軍攻陷宜陽以後,楚將景翠聽取周王意見發兵攻秦。秦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地方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又得到了韓國的財寶,所以他非常感激東周對他的恩德。

  【評析】

  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時反應不過來的人恍然大悟。說話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事情講清楚,由不同的行動講到不同的結果,由發端講到演變,再講到結局。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一層薄窗紙,由話語輕輕一點,就能捅破。只可惜沒頭腦的事主們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千萬不要對要說服的對象估計過高,該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該說清楚的一定要說清楚。

  老謀深算的趙累,首先通過精闢的分析、很有遠見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陽必定陷落的結局。接著對楚將景翠講明了各國的衝突利害關係,給他說出了各種抉擇所產生的不同後果,最後又以巨大的利益誘惑他,使景翠終於在趙累的謀劃之中行事了。趙累和他的國家,由於高瞻遠矚、謀劃得當,在唇齒之間,在他人角逐混戰之時,垂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作為這些謀士說客們的後代子孫,我們的頭腦和口才能不能與他們相比呢?

更多資訊,更多精彩,盡在鐘鳴網路 www.21voc.com

推薦閱讀:

【解讀】婆羅浮屠的佛教宇宙觀
心理解讀:男人們寧願不做上等人也要先做個男人
房市解讀(27):要站在發展商的角度看樓市│脫苦海
胎記 面相中的含義解讀
「十八代祖宗」的解讀

TAG:經典 | 國學 | 解讀 |